内蒙古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特点_第1页
内蒙古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特点_第2页
内蒙古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特点_第3页
内蒙古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特点_第4页
内蒙古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特点 一是经济增速由快趋缓。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经历 了一个快速增长期,2011 年以前全区生产总值增速曾有 9 年居 于全国第 1 位,最高增速达 21.6%(2005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 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主要 经济指标增速也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进入 2011 年以来,内蒙古 不再追求生产总值增速排名,转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生产 总值增速明显回调,2013 年生产总值增速为 9%,为近年来首次 降至 1 位数,较 2012 年下降 2.7 个百分点,增速排名退至全国 第 21 位(西部第 12 位)。进入 2014 年以来,经济增长进一步放 缓,一季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161 亿元,增长 7.3%,同比降低 2.6 个百分点。 二是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内蒙古生产总值由 2003 年的 2150 亿元增加到 2013 年的 16832 亿元(于 2010 年首次跨过万亿元大 关,达到 11620 亿元),增长了 6.8 倍,生产总值排名也由全国第 23 位升至第 15 位,位居西部第 2 位(居四川之后)。2003 年全区 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同步超过 1000 美元,2004 年全区人均生产 总值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列西部第 1 位,2012 年人均生产总 值首次突破 10000 美元大关,达到 10189 美元,是西部首个人均 生产总值上万美元的省份。2013 年人均生产总值已达到 67498 万元(折合为 10900 美元),居西部第 1 位,全国第 6 位。全区生 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 2003 年的 1.8%提高到 2013 年的 3.1%。 三是经济增长周期延长。从 2000 年开始,内蒙古经济连续 13 年保持 2 位数增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5.49%(20002009 年年均增速更是高达 18.7%),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6.5 个百 分点,也高出改革开放以来 9.7%的平均增速 5.79 个百分点。这 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截至目前所保持的最长经济增长周期。 四是经济效益明显改观。2013 年全区财政总收入 2658 亿元, 是 2003 年的 10.3 倍。同 2003 年比,2013 年财政收入占生产总 值的比重由 12%提高到 15.79%,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 重由 1.19%上升到 2.06%,在全国的位次由第 24 位上升至第 17 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 1683 亿元,比 2003 年(65 亿元)增长 24.89 倍。工业经济在经历十一五期间的高速增长后, 近两年来也呈现回调态势。2013 年内蒙古工业增加值增速为 12%, 较上年低 2.8 个百分点,排全国第 14 位、西部第 10 位,名次均 有所下降。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14 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 增加值增长率又降低 4 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03 年的 7013 元增加到 2013 年的 25497 元,在全国的位次由 第 20 位前升至第 10 位(西部第 1 位),年均增长 15.5%,城镇居 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31.7%;农牧民人均现金纯收入由 2268 元 增加至 8596 元,年均增长 15.5%,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为 35.6%。 纵观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是由于内蒙古在“十五” 、 “十一五”期间确立并 实施了农牧业产业化、工 业化、城镇化“三化” 战略带动及投资拉动策略: 一是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2013 年,全区农牧业产业化 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加工企业达到 1981 家,实现销售收入 3455.6 亿元,同比增长 14.5%;完成增加值 1032.9 亿元,同比增 长 13.7%;实现利润总额 237.7 亿元,同比增长 12.8%;上缴税金 92.8 亿元,同比增长 14.2%。现拥有国家 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 企业达到 38 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 556 家,其中上市 公司 9 家。农畜产品基地建设迈上新台阶,形成了乳、肉、绒、粮 油、薯菜果、饲草料等六大主导产业,建成了 6 个国家级农牧业 产业化示范基地。其中,2013 年全区乳制品产量达到 300.92 万 吨,乳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470 亿元,占六大主导产业的 25%; 肉类产量达到 255 万吨,实现销售收入 371 亿元,占六大主导产 业的 20%;粮食 产量达到 275 亿公斤(居全国第 10 位),实现“ 十 连丰” 粮食 产业实现销 售收入 281 亿元,占六大主 导产业的 15%;绒毛(皮革) 产业实现销售收入 284 亿元,占六大主导产业 的 15%。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被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达到 46 个。 2013 年有近 39 万户农牧民在龙头企业中就业,过去 5 年间围绕 龙头企业链条创造就业岗位 100 多万个,全区农牧业产业化带动 农牧户数达到 213 万户,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收入 3730 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 43.4%。 二是工业化进程加快。内蒙古以能源工业为基础的特色优势 产业高速发展,全区经济已由农牧业经济主导型向工业经济主导 型转变,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增加值由 2003 年的 722 亿元增加到 2013 年的 9084 亿元。全区重点发展的能源、冶金、 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 加值已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 90%以上。能源工业:煤炭工业依托 资源优势,以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促进煤炭产业升级为核心, 2013 年原煤产量达到 10.3 亿吨,居全国第 1 位,是 2003 年的 6.87 倍;电力工业加强了大型火电基地建设和向东北、华北的输 电电网建设,2013 年发电量达到 3475.85 亿千瓦时,居全国第 4 位,是 2003 年的 5.36 倍,内蒙古已是全国外送电量最大的省份; 天然气、风能等洁净能源工业以苏格里等大型气田和辉腾希勒等 大型风电场项目为重点,产能得到提升,天然气累计产量达到 162.8 亿立方米,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1848.86 万千瓦,占全国风电 装机容量的 25%,位居全国第 1 位(其中 2013 年风电发电量达 366.65 亿千瓦时,占全国风电发电量的 26.29%,居全国第 1 位, 风电发电量占全区发电量的 10.17%,占全区发电量的 16.88%)。 冶金工业:2013 年钢材产量达到 1797.74 万吨,居全国第 19 位, 比 2003 年增长 211.75%(其中包钢集团产量 1020 万吨,占全区 产量的 56.74%);电解铝产量达到 208.85 万吨,比 2003 年增长 774.58%。化工工业:近些年新上的一批大型煤化工、氯碱化工、 天然气化工的规模与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煤制油、煤制 甲醇、电石产量均居全国之首,2013 年煤制油产量 104 万吨、煤 制甲醇产量 560 万吨、电石产量 720 万吨。另外 2013 年 PVC 产 量达到 229.89 万吨(占全国产量 15%,居第 1 位)。装备制造业: 重型汽车、工程机械、铁路车辆制造形成了一定的规模,2013 年 全年实现汽车产量 1.46 万辆。农畜产品加工业:2013 年农畜产品 加工业实现增加值 773.28 亿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 48.35%, 大宗农畜产品初加工达到 63%,全区乳制品、液体乳、羊绒衫产 量均居全国第 1 位。高新技术产业:稀土、生物工程和电子信息 产品制造是三大重点产业,其中稀土化合物产量居全国第 1 位。 目前全国共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8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接 近 1900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 1/5。 三是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在呼和浩特、包头、赤峰等现有 城市规模基础上,逐渐打造了具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性中 心城市;以盟市政府所在地、口岸城市和旅游城市为重点,增强 了中小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将小城镇建设同农牧业产 业化经营、工业小区建设、农牧区服务业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促 进了小城镇产业和人口的相对集中。2013 年全区城镇化率为 5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 个百分点,比 2003 年提高了 21.76 个百分点。 四是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效应明显。内蒙古是典型的投资拉动 型经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 70%左右。2013 年全区完成 固定资产投资 15520.72 亿元,比 2003 年增加 14311.72 亿元,增 长了 11.8 倍。固定资产投资最显著的特点是财政性投资和银行 投资比重进一步降低,社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从资金来源看, 来自财政性资金和银行贷款的资金比重由 2003 年的 31%下降 到 2013 年的不足 17%,而来自企事业单位自筹、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