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经典理论回顾与评述_第1页
区域经济学经典理论回顾与评述_第2页
区域经济学经典理论回顾与评述_第3页
区域经济学经典理论回顾与评述_第4页
区域经济学经典理论回顾与评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经济学经典理论回顾与评述 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为了研究的方便,经济学家们常 常假设世界是一个同质的平原(homogeneousplain) 。主流 经济学在处理有关空间分布的问题时,实际上往往是忽略了 经济活动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性,没有解释经济活动的空 间差异。区域经济学的几种经典理论试图对经济活动的空 间问题进行解释。 一、区域经济学的五种传统 1. 德国的几何学派 对大部分经济学家来说,他们对“区位理论”的第一反应就 是德国几何学派的区位论。德国几何学派在20 世纪上半叶 最为繁盛,他们的代表性观点是一种两维的几何空间问题。 几何学派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首先是韦伯(Alf red Weber) 为代表的一派,他所说的 企业要依赖于一种或多种生产原料,同时服务于一个或多个 产品市场,不过原料产地和市场总数不少于三个。其次是中 心地理论,其创始者是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 。他假 定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地域面 积的同质性假定意味着生产要素随处拥有,居民和与之相应 的需求均匀分布。廖什更进一步地认为,市场应该是呈六边 形的区域。 韦伯的区位理论和中心地理论多年来都受到了多方面 的批评,主要是由于他们假设的需求分布、运输费用与距离 的关系等并不符合现实情况。但是,假设当然不可能与现实 完全吻合,只要是为了简化问题,并能说明一定的道理,就是 完全可以理解的。几何学派不能融入主流经济学的真正原 因,更可能是因为几何学派的理论更象是几何学,而不象是 经济学的理论。它既不象是关于理性行为人的决策问题,也 不象是这些行为人的决策如何互相影响然后产生了某种结 果的问题。几何学派最典型的例子是企业如何选址以使运 输成本最小化的问题。运输成本最小化是一个非常小的问 题,其他有关定价、竞争、市场结构等等,几何学派都没有 涉及。换句话说,在定价、竞争、市场结构等大问题给定的 条件下,企业还需要考虑很多问题,运输成本最小化只是其 中的一个。 中心地理论相比较而言是更为有用的一个分析工具。 它确实完整地阐述了单个行为人怎样做出决策,也就是说, 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之间的权衡(t rade off) 导致生产者 聚集到一起,形成等级不同的城市,为六边形网格状的市场 提供产品和服务。但中心地理论也有不够完整的地方,它也 没有说明是谁在做决策。廖什描绘的六边形更象是一种理 想的模式,而不是市场力量作用的最终结果。克里斯泰勒虽 然谈到了市场作用的结果,但没有清楚地阐述市场结构。所 以中心地理论似乎是一种关于城市体系的图形分析,而不是 用深层次的原因来解释我们观察到的经济现象的经济模型。 2. 社会物理学派 德国的几何学派的分析方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物 理学,即把区位选择的问题看作是在几个分力的作用下的平 衡。所以,物理学的思维方法逐渐被经济学采用了。二次世 界大战后,美国的地理学家研究了城市的数据后很快发现, 这些数据中存在着令人惊讶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对物理 学家来说是司空见惯了,但对经济学家来说却很新鲜。例如, 齐普夫(Zipf ) 法则,也叫力量法则( Power Law) ,或规模 等级规则。该法则是关于城市的规模和等级之间的关系: N j =k/Rbj 其中,N 表示城市j 的人口,R 表示它的等级(以美国为例, 纽约是1 ,洛杉矶是2 ,芝加哥是3 ,以此类推) ,b是指数, 且接近于1 。美国经济学家经过实证分析,证明这个公式确 实成立。 另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公式就是“引力定理”,即城市 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与他们的人口和距离有关。引力定 理也是一个不错的公式,能在区域经济学和国际贸易领域中 帮助我们分析很多数据。50 年代的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在 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会在“市场潜力”最大的地方 选址。某地的市场潜力指数表示这个地方到市场的接近程 度,包括这个地点周围市场的购买力大小和到各个市场的距 离。这个公式与引力定理也有相似之处,表明企业在选址时, 总是在市场接近度较好的地方。 “社会物理学”方法为区域经济学的问题提供了合理的解 释,发现了一些实证规律,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实证 基础。有些特别的均衡模型,也可以用社会物理学来研究。 但这种方法在构造市场指数时,实际上已经暗含了对市场结 构的假设。企业肯定不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否则它们就会在 每个市场都建立工厂,同时各个企业的产品也不可能是完全 的替代品。所以市场潜力指数隐含着一个垄断竞争的前提 假设,但当时人们还并不知道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应该怎样 建立模型,所以无法更深入地研究下去。 3. 累积因果理论 市场潜力指数法很容易产生循环的因果关系:企业希 望在市场潜力高的地方选址,所以会尽量靠近大的市场。在 许多企业聚集的地方,市场就会变得更大。所以我们很自然 地就会考虑到,某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或衰落可能是自我增强 性的。 这种方法存在着循环论证的问题。企业会在大市场附近聚 集,而企业聚集的地方会形成大的市场。这使问题都陷入了 循环论证的僵局。假设一个区域高增长所导致的投资增长 应位于该区域,该区域的投资将投入研究与开发。R 通常情况下两者都实际地存在着。 尽管外部效应的理论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传统的经济 学理论中一直不受重视。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只能认 为集聚的原因是纯粹的技术外溢,但显然这是没有说服力的, 也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纯粹的外部性假设好象把这 些集聚的影响放进了一个黑箱子,箱子里面到底是怎样作用 的我们无法说清。当然 曾有一些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实证分 析衡量集聚的影响。但始终没有办法把集聚与经济的微观 层面特征联系起来。 5. 土地租金和土地利用理论 土地租金和土地利用理论源于冯屠能的孤立国( Isolated State) 一书。屠能设想有一块农业平原,为一个 孤立的中心城市提供各种产品。从中心到外围,土地租金呈 梯度递减,围绕中心会形成环状的种植不同农作物或使用不 同农业技术的地带。靠近中心、租金较高的土地会用来种 植运输成本高或单位价值高的农产品;而外围则是土地密集 型或运输成本低的农作物。屠能的理论对区域经济学后来 的研究启发很大。例如研究城市地区的内部结构都受到他 的影响。屠能模型用简洁的形式包含了许多新古典经济学 的重要概念:均衡的思想:“价值”并不是隐藏起来的一种 本 质,而是市场作用的自然结果;商品和要素价格的同时决定: 市场有能力达到有效率的结果:价格因素对提高效率的重要 作用。 屠能模型没有说明的一点,也正是区域经济学的中心问题, 就是他假设已经存在了一个中心的城市。 实际上,模型只能用来解释把经济活动从中心向四周分 散的力量,也就是“分散力”(Cent rifugal Force) 。关 于创造出中心的“集聚力”(Cent ripetal Force) ,怎样 把经济活动聚集到一起,屠能模型无法解释,也没有任何解 释。虽然屠能模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在区域经济学理论 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且屠能模型常常被用作完全竞争、 收益不变情况下的范例。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前沿 1. 新经济地理学派对集聚经济的研究在“新经济地理学” 的框架下,经济活动的集聚被看成是两种作用力相互作用的 结果:集聚力和分散力。 这两种作用力对厂商和消费者有着复杂的作用力,直到最后 达到经济活动在地理分布上的均衡状态。新经济地理学派 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集聚力和分散力是怎样产生的? 如果存 在这样的作用力,那么新城市又是怎样出现的? 随着新城市 的出现,城市间的分工又是如何决定的?新经济地理学打开 了集聚经济的黑箱,对原有的对城市集聚经济的标准解释进 行了拓展和模型化。 2. 外部性和城市形成 藤田(Fujita) 认为,人口是随时间逐渐增长的,城市制 造业的选址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只有在人口水平小于 临界值时,单中心的体系才可能是一个均衡的结果。城市形 成的基本过程是:当人口增长到超过了某个临界值时,新的 城市就出现了;人口再增长超过一个更高的值,又有新的城 市出现;如此不断发展。 他假设经济体有两个引起演变的原因。其一是外在的 原因,例如把人口增长看成是外生的。其二是内在的原因, 即工人会趋向于实际:工资较高的地方,由此反过来又影响 了不同地方的工资水平。这两种原因是同时发生作用的。 通常外在原因比内在原因的变化要慢。藤田用模型来分析 城市人口的动态调整过程。他利用市场潜力指数公式,说明 当工人们在某个地点能取得更高的实际工资时,他们就会向 这个地点移动。简单地说,当一个单中心的体系的人口数达 到某个关键值时,单中心的均衡就不能持续下去了。于是, 从原有的城市体系中就会逐渐产生新的城市。藤田的多城 市模型是对屠能单城市模型的一个拓展。但该模型仍然有 明显的缺陷: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基本同质的。它们都制造 同样种类的商品,当人口一旦达到足够大时,几乎所有的城 市的规模都是基本相同的。但在现实世界或根据经典的中 心地理论,城市都各自具有不同的规模和功能。藤田后来又 对这个模型进行了修正,证明了由这个模型确实能推导出克 里斯泰勒式的城市等级体系。 以克鲁格曼和藤田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试图在一个规 模报酬和运输成本都很重要的世界中用前向和后向联系解 释集聚的原因,即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经济体 空间结构的演化。根据他们的理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方 向主要有: (1) 扩大理论基础的范围,利用多种理论解释产生离心力和 向心力的原因; (2) 用新的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方法的正确性,由于非完全 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模型一般都是非线性的,所以传统的 计量经济学方法很难验证; (3) 从理论的计算转向真实的量化,这需要引进新的技术手 段来使模型与数据一致。 (4) 研究福利和政策含义。太大的城市或太小的城市都不 利于福利最大化,需要政策加以适当的干预。 三、对区域经济学传统理论的评价 综上所述,从新古典区位理论到非完全竞争区位理论,区域 经济学理论发展经过五个发展阶段。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 交通技术的发达,一方面距离的传统约束被淡化,另一方面 更加重视区位的作用。区位不再仅仅是选择的问题,更重要 的是,区位是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核心因素。区域 经济的理论将发展为如何创造区位条件,在全球化的趋势下 赢得竞争优势。区域经济学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 与经济学的许多学科相比,仍然还很年轻。由于主流经济学 坚持认为,模型应该满足严格的标准,所以他们忽略了很多 非常有价值的思想。坚持把掌握的知识模型化可能会制造 盲点,但坚持模型化从根本上来说是正确的。模型尽管可能 看起来太简单了,但在实践中却能对研究者进行约束,防止 他们犯简单的错误。所以经济模型一直以来,而且在将来都 会是经济学家不可缺少的分析工具。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理 论的发展,需要对现有的理论进行严格的模型论证和实证研 究。 严格地讲,区域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