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和特征_第1页
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和特征_第2页
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和特征_第3页
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和特征_第4页
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和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及特征 (一)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 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 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 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 服务的制度体系,它将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紧密 结合起来,不仅体现了文化事业发展以人为本的特征,而且 突显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所谓县域公共文化服务, 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域内,以公共文化设施为依托、以文化团 体为纽带、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群众广泛参与的非盈利性文 化活动的总称。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 活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 县级政府的基本职责。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低是检验 县级政府为民执政的绩效和衡量人民群众享用文化权益的 重要尺度。 (二)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特征 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基层文化服务,与地市级城市公 共文化服务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和独特的特征。县域公共 文化服务的特征表现为:(1)地域性。县级是全面推进我国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层级。县级级区域单元规模适中、 区域管理层级比较适宜,区域内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 相对较小,城区与乡村的关联度比较紧密,比较适合发挥城 市功能、推进以城带乡,进而全面和深入地统筹城乡文化协 调发展、率先实现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2)民间性。 县域公共文化属于民间文化形态的一种,其诞生环境是县城 及县域内的农村地区,承载主体和影响对象主要是农村居民 和社区居民,县域公共文化的演变也是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和居民构成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 也大多来源于民间,并根据民间的需求不断更新提升。(3)公 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以普遍实现公民文化权益为准则,追求 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体现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和社会教育功能,县域 公共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寓教于 乐的原则,体现公共文化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娱乐功能。 (4)社 会性。县域公共文化的动力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政府力 量、社会力量、居民内部力量。在大多数情况下,县级政府不 仅规划了公共文化的发展目标,而且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 组织保障上给予支持,是县域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随 着社会组织的逐步增多和社会管理的日益加强,在条件许可 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社会力量也主动参与到公共文化 建设中。 (5)便利性。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和机制,以方便 人们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为原则。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深 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 产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越来越多 的直接送到群众家门口,并吸引了更多的群众直接参与进来。 (三)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意义 3 县域公共文化的丰富,可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黏和 各种心理裂痕,给弱势群体带去人文关怀和感情抚慰,从而 舒缓压力,娱乐身心,化解矛盾,增进融和,具有沟通人际关 系、宣泄情绪、调剂精神的效能。 一是规范导向功能。县域公共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 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影响、规范居民的行为选择, 培养居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排斥颓废、落后、腐朽的价 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并有效抑制居民价值观念碰撞所引发的 矛盾和冲突,纠正居民的行为偏差,保持区域内的良好秩序, 维护县域的安定团结。特别是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 来看,新农村建设也有赖于公共文化的规范导向功能。 二是教育熏陶功能。县域公共文化所倡导的道德伦理、 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对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产生重要影 响,并能激发居民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生活境界。适应构建 和谐社会的需要,县域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 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将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丰富的知 识传播给居民,使其在审美和娱乐中得到思想的升华和精神 的陶冶。 三是社会沟通功能。文化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居民的交往 和互动,搭建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平台,增强居民的认同 感和归属感,满足居民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创造和谐友善的 人际关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发的各类问题迫切要求强 化的社会沟通功能。在良好的县域公共文化环境中,居民可 以通过自发组织、自愿参与的社群和组织,以共同的兴趣和 爱好为依托,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加强彼此的了解和沟通,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凝聚力的提高。 四是休闲娱乐功能。公共文化对于调整社会转型期人们 的浮躁心态、缓和社会矛盾具有独特作用。加强县域公共文 化建设可以帮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得到心灵的抚慰,将人们 引导到追求更加全面和谐的生存状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之 中。发挥文化的功能,调动居民自觉参与文化活动是县域公 共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县域公共文化建设只有扎根于县域 文化土壤之中,并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才能被居 民所接受并吸引其参与其中。 二、当前县域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从文化发展的环境来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 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热切关 注前所未有,老百姓对文化发展繁荣的热情期盼前所未有。 从文化工作本身来看,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我们责无旁贷,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总体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也逐步形成了 一系列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把握了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文化 建设发展的规律,文化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政策更加科学。 可以说,目前文化建设天时地利人和,种种有利条件正在汇 聚,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已成为广泛共识。1、县域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初步建成。2013 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 3112 个, 比上年末增加 36 个。其中县图书馆 1632 个,增加 4 个;少儿 图书馆 105 个,增加 6 个。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 44260 个,比上年末增加 384 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 34343 个,增加 242 个。全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活 动 129.32 万场次,比上年增长 6.8%;服务人次 44171 万,增 5 长 0.3%。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 6022 个, 演出 15.13 万场,观众 6569 万人次。由文化馆(站)指导的群 众业余文艺团体 34.26 万个,馆办老年大学 724 个。2、艺术 创作演出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 165.11 万场,比上年增长 22.3%;国内观众 90064 万人次,增长 8.8%; 赴农村演出 105.08 万场,增长 29.5%,占总演出场次的 63.6%; 农村观众 52973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1.7%,占观众总人数的 58.8%。全年全国文化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共组织政府采 购的公益演出 8.9 万场,观众 8716.30 万人次。利用流动舞台 车演出 9.80 万场次,观众 9450.03 万人次。3、文化资金投入 不断增加。2013 年全国文化事业费 530.49 亿元,比上年增 加 50.39 亿元,增长 10.5%;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 38.99 元, 比上年增加 3.53 元,增长 10.0%。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县和镇街党委政府 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有意或无意地放松了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建设,使得相对于城市而言,县域公共文化建设欠帐过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繁重。 1、县级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据文化部统计,2013 年,全 国文化事业费中,县以上文化单位 272.67 亿元,占 51.4%, 比重比上年提高了 0.8 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文化单位 257.82 亿元,占 48.6%,比重比上年下降了 0.8 个百分点。用 于农村的文化经费投入就更是少之又少,文化投入的增长幅 度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幅,造成“三馆 一站”( 县市级图书馆、 文化馆、博物馆及乡镇文化站)严重贫血。 2、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乡镇文化站长期受到冲击。乡镇 文化站的定位始终不够明确,有的定性为全额事业单位,有 的定性为差额事业单位,有的定性为文化经营单位,定位不 明确影响了乡镇文化站的发展。近年来伴随乡镇机构改革和 乡镇行政区划撤并,文化站的设备、物资、人员等一直存在 着变动因素。在不少农村,文化设施大多为上世纪 80 年代投 资建设,目前已破旧不堪。一些城镇在规划过程中,由于工 商业开发、道路建设等原因,对文化设施随意挤占、挪用、变 卖,基层文化设施流失严重。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人心浮动, 有的改行,有的被随意抽调,有的尽管在文化工作岗位,但 大多年龄老化、观念陈旧,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3、县级公共图书馆逐渐“空壳化”。公共图书馆是政府投 资兴办的、面向普通大众的公益性图书馆,是人们学习知识, 实施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场所。公共图书馆是一个消费型 的公益事业,需要充足的经费才能发展,而目前县级公共图 书馆的购书费、业务费却少的可怜。缺少购书经费使县级馆 没有持续稳定的文献资源补充,大量图书馆逐渐“空壳化” 。 4、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仍然不足。农村公 共文化产品内涵单一,服务水平仍然较差,存在走过场、走 形式等问题。一些草台班子在农村,特别是乡村集市上表演 低俗节目,黄色、淫秽内容充斥其中。由于缺少文化活动,一 些地区的农民在农闲时大多靠打扑克、打麻将消磨时光,以 至赌博成风。文化活动的缺乏也一定程度上为封建迷信活动 提供了滋生的机会和条件。 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除了面对以 上有些无可奈何的工作基础差等现状外,在提供公共文化服 7 务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困惑。总有一种感觉是文化建设没 有抓手,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心力有余但效果清淡;文化工作 依然没有真正深入群众,没有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可以说,公共文化服务欠账尚未还清,新帐还在不断增加, 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还没有真正照亮所有角落,没有完全贴 近群众,没有真正温暖民心。主要表现在:一是享有公共文化 服务阳光的机会还不够均等。公共文化服务机会均等的内在 要义,首先是要求人人都拥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均等的机会 和权利,但目前,城乡文化资源差距较大,乡村文化基础设 施还比较落后,政府主导和全社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设的自觉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机会均等实质 上并不是要求完全意义上的全覆盖,不是强求每一项文化服 务都能送到所有群众手中,而是强调我们要完善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使得有文化需求的群众能自由、均等的选择公共文 化服务。但实际上,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分层次提供的文化服务还不够完善,使得不同层次的群众在 选择公共文化服务上的机会不均等。二是“最后一米”挡住了 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尽管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 了大量的努力,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但是 与群众的需求还尚未有效对接,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外像光 鲜,但内涵不足,看似亲民惠民,但与群众的心里预期还有 很大差距,看似送到了群众家门口,但离群众心中的需求还 有着不止“一米” 的距离。一些豪 华的场馆还 在闲置,一些农 村文化大院时常是“铁将军” 把门,在村 头放映的一些电影无 人问津。三是群众对“免费阳光”的公共文化服务还心存疑虑。 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是公益的,是群众享有的免费权利,尤 其是三馆免费开放后,图书馆读者倍增、文化馆络绎不绝, 博物馆秩序井然。但仍有些群众对“免费” 的文化还心存疑虑, 博物馆不敢进,图书馆、文化馆没进去过,这也反映出我们 公共文化的“最后一米 ”服务还不到位,群众 对免费开放的政 策还不知晓,对馆室的服务功能还不了解。四是公共文化服 务的阳光“千篇一律”,缺少针对性。群众的需求是多样的, 群众的文化品位也千差万别,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 如果千 篇一律、没有区分的简单“洒” 下去,那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 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仅需要大型、高端 文化基础设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