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初探_第1页
市域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初探_第2页
市域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初探_第3页
市域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初探_第4页
市域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初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市域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初探 摘 要:市域城乡统筹一体化规 划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实施城乡规划全覆盖的一项探索性的 规划,对统筹市域城乡经济和空间的一 体化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本文 在反思了现有规划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后,介绍了莱芜市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 的特点、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规划在 分析人口、用地、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确定市域城乡空间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统筹协调市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及社 会事业设施,建立市域城乡空间管体系, 并加强对实施政策的研究,最终实现社 会、经济、环境的市域统筹和可持续发 展。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中国论文网 /8/view-12939454.htm 关键词:莱芜;城乡统筹;一体 化 Abstract: The City i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s to implement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ull coverage of an exploratory nature of planning, co-ordinating municip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patial domain, with direct guidance. This article reflects on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lanning system exists, the introduction of Laiwu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eatures, technical route and main content. Planning on the basis of population, land u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n the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Development to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coordinate the City environment, infrastructure and social undertakings facilit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pipe system, and to str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research and ultimately to achieve social,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the City co-ordin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Laiwu;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1.引言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在经 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实现 整体性的协调发展。这既是一个城乡融 合的理想模式,也是一个长期的地区社 会经济发展过程,是社会自然 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演替的高级状态。城 乡一体化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经济上 整体协调和空间上整体协调,而城乡间 发达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网络是 对这一切的基础支撑。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重庆市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 套改革试验区之一,编制了重庆市城 乡总体规划(2007-2020) ,并于 2007 年 9 月获国务院批复。山东省委省政府 积极推动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在 关于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 进一 步提高规划管理水平的意见中提出: 设区城市规划编制全覆盖工作主要抓好 市域内的规划编制,有条件的市探索编 制市域城乡总体规划,促进区域统筹、 城乡统筹。莱芜市在统筹城乡一体化 方面走在了山东省的前列,取得了很好 的经验,是山东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的试点城市。以下结合笔者参与编制的 莱芜市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 (20082030) ,谈谈个人的一些 见解。 2.规划反思现有规划体系的 无奈 2.1 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不足, 规划难以协调区域发展 由于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不足,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存在各级各类规划衔接不够、各自为政 的现象。目前,城市与建制镇所编制城 市规划、集镇与村庄编制的村镇规划和 各类园区规划,产生了各个层次规划相 互之间的矛盾,造成城镇发展规模大、 占地多,各项规划叠加 2020 年累城 镇人口 136 万人,市域人口 172 万人, 远超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镇人口 97.5 万、 市域人口 150 万的规模。 另外,根据现行的管理体制,规 划部门属“块块 ”,上级规划部门对下级 规划部门缺乏指导和监督的手段。造成 了各级行政主体之间规划不衔接、基础 设施不对接、功能不协调的现象,影响 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城市建设的协调性。 2.2 以没有法律效力的规划指导 建设,不符合城乡规划法的要求 部分地方政府存在以概念规划、 未批复的总体规划及旅游规划等没有法 律地位的规划来指导城市建设,不符合 城乡规划法的要求。 2.3 对脆弱资源保护不重视,农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村地区和非建设用地发展考虑不足 现有规划主要偏重于城市的发展 与建设,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 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另外规划普遍存在重城轻乡的问题,割 裂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仅停留在对城镇 的研究上把农村地区仅仅做为城市的背 景,对农村地区和非建设用地的发展几 乎没有涉及,造成规划既缺少市域规划 的依据,也缺少对村镇规划的指导,难 以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 2.4 对规划发展政策研究不足,不利于 城乡规划的实施。 常规的城市规划偏重于规划目标、 功能定位、用地布局的制定,主要以图 纸作为依据来规范建设活动,以土地使 用的分类和功能来对建设项目进行规定, 而忽略了规划实施的措施与实施机制等 政策方面的研究。 3.技术路线科学发展观指导 下的工作方法 3.1 研究思路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在区城协作、城乡统筹、以人为 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规划确 立了以“以问题目标为导向,以专题研 究为支撑,以实施政策为保障”的研究 思路。 3.2 规划基本框架 规划首先在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 上,对现有规划进行梳理和整合,寻找 出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 外其他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发 展目标,提出发展策略,然后展开城乡 人口、用地、产业、空间布局、生态环 境保护、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空间管 制等一体化规划,最后提出规划发展政 策与实施措施。 4.规划重点城乡统筹发展框 架的确定 4.1 城乡人口一体化规划 规划根据趋势外推法、灰色系统 GM(1,1)模型法、联合国法以及经 济增长相关分析法,最终预测 2030 年 市域常住人口由 2007 年的 124.3 万人增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至 150 万人左右,城镇人口由 2007 年 的 63 万人增至 110 万人左右; 2030 年 全市暂住半年以上人口由 2007 年的 2.5 万人增至 10 万人左右,计入城镇总人 口规模;2030 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 160 万人,城镇总人口 120 万人;2030 年市 域城镇化水平将由 2007 年的 49.9%增 至 75%左右。规划将市域人口在地域上 进行分配,实现城乡人口布局一体化 (详见表 1) 。 4.2 城乡用地一体化规划 规划根据市域现状土地使用情况, 采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 、RS(遥感 影像判读) 、数学模型等分析预测方法, 引用了工程地质、地形地貌、土地利用、 矿产和人为影响因素等基本指标(详见 表 2) ,采用基本指标多因子分级加权指 数法与特殊指标多因子分级综合影响系 数法,对市域各类用地进行了综合评定, 最终将市域用地划分为城镇建设用地、 乡村建设用地、远景建设用地、旅游度 假区用地、生态保护区用地、生态农业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保护区用地 6 大类用地(详见表 3) ,并 对用地进行了适建性评价。 4.3 城乡产业一体化规划 根据现状产业特征,规划提出产 业多元化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产业集群 化、经济国际化和区域一体化三大产业 发展战略,并设定门槛,提出限制发展 的产业,实施“ 飞地经济”,形成“五 大产业板块、四大功能区”。 五大产业板块:旅游度假板 块整合市域北部山水旅游资源,以 雪野旅游区为中心,将其建成中国著名 的生态型、复合体验型的高端商务旅游 胜地及东北亚地区知名的休闲度假目的 地;姜蒜产业板块区依托杨庄、羊 里、寨里、大王庄 4 个镇的姜蒜特色产 业优势,打造成全国一流的集姜蒜生产、 加工、储运、交易、信息集散及研发基 地;现代制造与服务业板块依托莱 钢、泰钢、齐鲁钢铁物流园等,构建整 个莱芜市的现代制造与服务业基地;生 态农业板块依托苗山、和庄、辛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3 个镇的生态农业优势,发展集生态农 业生产、观光、储运、交易为一体的生 态农业产业板块;生态旅游板块依 托莲花山风景区,整合南部山水景观、 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服务济南、淄博等 周边城市的风景旅游区。 四大功能区:即莱芜高新区、莱 城工业区、钢城工业区、雪野旅游区四 个省级开发区。 4.4 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规划 4.4.1 发展模式田园城市 根据莱芜市自然地理特征、资源 条件和现状城镇发展格局等因素,规划 确定了城乡统筹、集约发展、网络集群、 田园城市的城乡空间发展模式。通过整 山理水,形成外围青山环抱、内部绿水 穿行的景观效果。结合生态原则和农田 保护要求,最终实现“ 以绿楔穿插城镇 空间”的城乡空间形态,使莱芜形成“ 绿 在城中”、 “城在绿间”的“田园城市”风光。 4.4.2 空间布局构建网络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城镇群 规划采用积极的“ 网络型城镇群 ” 空间发展策略,形成“ 城区 中心 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 的五级城镇体系,构筑“ 一城十镇多点 ” 的城乡空间布局结构、 “一主四副 ” 城镇 发展轴的网络型城镇群;实现开放式组 团布局和有机结构网络。其要点是: 中心城优化拓展、组合城市 随着莱芜市城市空间的拓展,参 照用地适建性评价、现状建设特点,其 总体形态将通过跳跃式和内涵式两种发 展模式予以不断调整完善,即不仅表现 为城市外围用地的跳跃式发展,也表现 为城市内部的旧城改造和更新。根据现 有的格局以及城市拓展空间的选择,莱 芜市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应从从主辅城区 走向组合城市,通过有侧重的“组团” 建 设、绿色开敞空间的分割,形成挂靠在 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城市主干路之上 的、结构舒展的三个组合城区。因此从 城市空间上来看,莱芜市城市空间结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上将是“组合城市 ”。 建制镇理线聚点、联组成轴 理线聚点:整理城镇沿过境交通 轴“两层皮”式蔓延的线性空间形态,通 过建设“挂靠式 ”城镇路网、形成城镇的 “内敛收缩型 ”聚点。 联组成轴:一是根据区域经济、 社会、产业发展特征,形成东部、西部、 北部三个城镇组群,每个组群内部形成 密切的产业分工和协作,并在城市生活 设施方面达成共享;二是从城镇空间分 布来看,现状主要城镇大致沿交通线分 布,结合地理环境、城镇发展条件,在 兼顾城镇分布的前提下,规划市域内城 镇依托交通干线,形成组群与点轴相结 合发展的模式。 村庄分区对策、集约整合 莱芜市城市规划区内现有 1072 个村庄,大部分呈散点建设,土地使用 不够集约,难以形成聚集经济和规模建 设,规划通过合村并点进行集约整合发 展,适当改变传统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局模式,由分散走向集中。并且根 现状村庄的分布特点,提出相应对策, 将现状村庄按城区/镇区村、平原村庄、 山区村庄、景区村庄四类,根据各自特 点提出相对应的的策略进行合村并点规 划。 4.5 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一体 化规划 规划通过生态承载力分 析“生态足迹 ”方法,对现状生态环 境进行评价,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相应 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方案。将城乡景 观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为 4 类生态控制区, 建立建全生态景观安全格局,在宏观上 形成莱芜市的基本生态框架,至 2030 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40%以上,建成区 绿地率达到 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 于 15m2。提出不同的环境保护要求, 明确区域共同承担的生态环境职责,维 护生态环境完整的系统性和良性的循环, 为可持续的发展提供条件。 4.6 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 施一体化规划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规划统筹考虑城乡重大基础设施 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将基础 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到乡村,以求 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反 哺作用,形成城乡互动机制,加快农村 社会发展,实现城乡互惠互利、功能互 补、共同发展。 结合莱芜市目前的道路发展状况, 规划 “环形+放射+ 方格网” 的内部交通 网络,至 2030 年,规划形成“两环六射” 、 “五横五纵”完整、快捷的内部交通网 络,连接城镇和乡村,保证城乡生产和 生活活动联系的密切性,大大缩减生产 要素和商品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时间和费 用,给城乡居民远距离就业以及乡村居 民生活消费行为带来便利。 规划明确了市域范围内的区域性 基础设施以及市域内的电力、给水、排 水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根据当前行 政体制的实际情况,规划城镇在各自服 务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础设施互连 互通的原则,平时满足各自辖区的需要,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5 但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应能够相互支援; 规划乡村给水、排水、燃气等设施可根 据自身特点灵活设置。 针对当前行政体制分割所造成的 社会服务设施重复建设或短缺的问题, 规划提出了分类配置、合理利用的规划 原则,将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划分为三类: 集中建设型,指行政办公中心、科技 研发中心、商业金融中心等,主要在中 心城区进行配建;基本普及型,指保 障城乡发展和正常运行所必须具备的社 会服务性设施,包括商业服务、教育、 卫生、文化、体育及社会保障与救助设 施等,要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在各城镇、 乡村进行配置;特色休闲型,指能够 结合地方特色、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文 体设施,包括水上运动中心、旅游度假 中心等,主要在旅游度假区等高品质地 区内设置。 4.7 城乡空间管制一体化规划 空间管制规划是城乡统筹一体化 规划在管理控制层面的落实,通过明确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6 的发展指引、强制性规定为各级政府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