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主要教材:城市绿地规划 ,王绍增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 1 园林规划设计 (第二版) ,胡长龙主编.“十五”规划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2王晓俊编著,风景园林设计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西蒙兹著,景观设计学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7; 5日本土木工程协会,滨水景观设计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6封云著,公园设计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7 公园规划与建筑图集 ,同济大学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96 8中国园林 ;园林 ;城市规划 ;规划师 ; 景观设计等 第一部分 绪论 一、本课程研究的内容、目的及定义 1、园林绿地组成及其不同的特征 2、园林绿地科学与艺术的布局(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大众行为学等) 3、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 4、定义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 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 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溯源 1、现代景观论奥姆斯台德城市公园系统和波士顿公园体系为城市服务;开放的 草地和耕地,把分散的公园联成系统,林荫大道发展绿色廊道。 2、“田园城市理论”和“卫星城”体系 核心内容:城乡一体化;小城市群观点:在大城市分布小城市反对大城市。 城市模式:环状,外面一圈,林荫大道;再外:农村、防护绿地、农田。 卫星城:恩温提出“子城和母城”的关系: 卫星城(子城)母城(工作、购物)子城=独立的卫星城,反映了城乡结合。 3、有机疏散理论 美国沙里宁城市衰败发展 反对大城市布局,一改集中布局分散与有机结合 每个组团之间,居住区之间,工业区之间通过绿色空间的填充。 周边组团与中心组团有绿色廊道。 4、垂直的花园城市(勒柯布西埃) 与前人相反,城市高密度的聚集发展,城市集中主义 高层建筑,大面积绿化,城市建筑群落在花园中。 5、赖特广亩城市 分散、城乡相衬,每公顷 2.58 人;每个家庭有 1 英亩绿地(4 千多平方米)农业生产;依 靠汽车作为工具,居住区之间靠汽车连接。 6、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英国“绿带方案” ,610 英尺,防止大城市进一步蔓延,但土地运用极不经济。 莫斯科“点、线、面”绿地系统: a、理论要点:城市环境卫生,文化教育、游憩活动小建筑艺术公园; 契形和放射加环状的绿带联系点状; 市郊森林公园为面,以文化休息为点,以绿带为线 绿地指标,绿地的综合功能,绿地系统的规划思想。 b、最重要“生态学”引进,迈克哈格(美)设计结合自然,运用“生态学”解决人工 与自然的问题。 7、70 年代提出“绿色城市”斯德哥尔摩会议 城市公园进一步扩大到生态学,社会学结合起来 8、90 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类生存危机“保护地球” 国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发展历程中“三种绿地模式” 理想绿地模式 生态绿地模式 功能绿地模式 3、城市绿地系统发展趋向 1)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要素趋于多元化 2)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趋向网络化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区域化 4)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 5)将森林引进城市 6)高新技术的应用 四、城规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 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与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尤其 是植物学) 、自然地理等学科、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艺术都有密切关系,简言之,它是 科学技术和艺术的高度综合。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使城市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营造特色的人文、自然景观和提供充分的休闲场地,改善旅游条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5、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性; 勤思考,多看书; 多讨论,多发言; 勤做笔记,学会归纳总结 第 2 章 园林绿地功能作用 第 1 节 保护城市环境 一、园林绿地可净化空气、水体、土壤 (一)净化空气 1、吸收 CO2,释放 O2 机理:植物光合作用 举例分析 1 m2 草坪吸收 CO21.5g,每人呼出 CO238g/h 则所需草坪 25 m2 ,1ha 森林, 可供 1000 人呼吸,1 个城市居民,需 10m2 城市绿地。 2、吸收有害气体 城市中的危害气体:SO2、F、Nx Ox 氧化氢 机理:一定浓度范围内,研究证明,植物对有害气体具有一个吸收和净化作用。 举例: 吸收 SO2悬铃木、柳杉林、榆树、加杨、桑树、广玉兰、丁香、春椿、荚竹桃等。 吸收 HF大叶黄杨、蚊母、海桐、香樟、山茶、凤尾兰、棕榈、石榴、樟树、紫薇。 吸收 CI2黄杨、油茶、山茶、柳杉、日本女贞、构骨、五角枫、臭椿、散尾葵、樟 树、杨柳、接骨木、高山榕等。 吸收其它有害气体: 氨气:重金属污染 汞:夹竹桃 臭氧:银杏、柳杉、日本扁柏 3、吸收放射性污染 机理:阻隔放射性物质和幅射的传播,还起到过滤吸收作用。 4、吸滞粉尘,稀释污染源 粉尘污染的严重性:工业城市 500T/每年平方公里 机理:森林绿地有明显的阻滞、过滤和吸附作用 抗性强的树种:榆树、朴树、梧桐、泡桐、臭椿、龙柏、桧柏、夹竹桃、枸树、桑树、槐 树、刺槐、丝棉木、构树等 (二)净化水体 意义:淡水资源危机 机理: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举例:水葱、田蓟、水生薄荷对重金属污染以及杀灭水中的细菌都有较好的作用。 (三)净化土壤 机理: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且有净化土壤的能力,同时,亦能杀死土壤中的细菌。 (四)树木的杀菌作用及“保健树种” 、 “危害树种”提出 机理:植物分泌、杀菌等醇、酸等物质 杀菌的树种:黑胡桃、柠檬桉、大叶桉、苦楝、臭椿、悬铃木、茉莉花及樟科、芸香科、 柏科、一些种类。 生物科学的发展=“保健树种” 、 “危害树种”的提出 保健树种:香樟、南方红豆杉、桧柏类、香花树种 危害树种:结香、乌桕、油桐、青桐等。 2、改善城市小气候 (一)对温度的影响 机理:植物蒸腾作用 人的舒适温度,相对湿度 3060% (二)绿地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机理:植物蒸腾作用 研究表明:夏季森林的空气湿度要比城市高 38%,公园中的空气湿度比城市高 27% (三)绿地对气流影响 绿地使气流从强风变为中等风速,中等风速变为微风,绿地在平静无风时,还能促 进气流的交换 3、降低噪声 机理:噪声波被树叶向各个方向不规则反射而使声音减弱;另一方面,由于噪 声波被树叶阻挡震动而减弱。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对林带结构和减噪效果进行了研究: 林带宽度:市内以 615m ,市郊为 1530m 好 林带高度:10m 以上 林带与声源距离:应尽量靠近声源而不是受声区。 林带结构:以乔、灌、草结合的紧密林带为好,阔叶树比针叶树有更好的减噪效 果,特别是高绿篱防噪效果最佳。 四、保护农田 作用:减轻和防止烟气危害农田 防风、旱、涝等各种自然灾害 五、保护水土 1、减少表土的流失,根系的固着作用 2、涵养水源 六、安全防护 1、减轻台风的破坏 =如:日本国十分注意建筑间距,绿地设置。 2、减轻地震的破坏 3、防火隔离 防火树种:珊瑚树、交让木,厚皮香、山茶、油茶、罗汉松、蚊母、八角金盘、夹 竹桃、石栎、海桐、女贞、冬春、构骨、槠、栲、大叶黄杨、棕榈、银杏、栓皮栎、麻栎、 臭椿。 4、战备防御作用 七、监测环境污染 根据环境造成植物敏感度的变化而表现在枝叶上。 第 2 节 文教和游息、旅游功能 一、日常休息娱乐活动 二、观光及旅游 三、休养基地 四、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 第三节 城市绿化的景观功能 (一)道路 线绿地,构成的连续构图和季相变化,表现为对城市街景起到很好的镶边作用。 (二)边界 城市的外围和各区间外围的景观效果。 常利用大水体和河流作为边界,设立公园、景观通廊、滨水绿地,构成环境优美 的城市面貌,如杭州西湖、钱塘江两岸的滨江绿地。 (三)中心点 整个城市的中心点,或是一个局部区段的中心点。构成:具有标志性的景观 建筑、商务和政治中心、标志性高的建筑物、市场、广场,绿地。 (四)区域特征 不同功能城市分区,形成景观效果,形成区域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植物景观,构成 区域性的空间氛围特征。 如: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杭州的拱墅区、下沙区。 (五)标志物 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独特的造型,有历史意义、人文特色,与背景有 强烈的对比;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高处,如:拉萨布达拉宫,北京北海的白塔。 第 2 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国家园林城市名单 国家建设部自 1992 年实施创建园林城市的工作。 1992-2008(132 各城市) 第一批(92):北京/合肥/珠海 第二批(94):杭州/深圳 第三批(96):马鞍山/威海 /中山 第四批(97):大连/南京/厦门/南宁 第五批(99):青岛/濮阳/十堰/佛山/ 三明/秦皇岛/ 烟台/上海浦东区(国家园林城区) 第六批(01):江门/惠州/茂名/肇庆/ 海口/三亚/ 襄樊/石河子/常熟/长春/ 上海市闵行区 第七批(03):上海/宁波/福州/唐山/ 吉林/无锡/ 扬州/苏州/绍兴/桂林/ 绵阳/荣成/张家港/昆 山/富阳/开平/都江堰 第八批(05):嘉兴/泉州/武汉/湛江/ 库尔勒市/徐州/ 安宁/乐山/吴江/长治/ 遵义/郑州/伊春/ 宝鸡/许昌/宜昌/包头/淄博/廊坊 /镇江/宜兴/ 安庆/岳阳/ 寿光 /邯郸/南阳/日照/ 新泰/胶南/漳州/ 晋城 第九批(07):石家庄/迁安 /沈阳/调兵山/ 四平/松原/ 常州/南通/江阴/衢州/ 义乌/淮南/铜陵/ 永安/南昌/新余/莱芜/胶州/乳山 /文登/新乡/ 济源/舞钢/ 登封 /黄石/株洲/广州/ 东莞/潮州/贵阳/ 银川/克拉玛依/昌吉/奎屯/天津市塘沽区/重庆市南岸区/ 重庆市渝北区 第十批(08):长沙/敦化/淮安/上虞/ 赣州/宜都/ 南充/西宁(08/09/04)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05 年修订版) 一、组织领导 二、管理制度 三、景观保护 四、绿化建设 五、园林建设 六、生态环境 七、市政设施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修编)完成,并获批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实施,取 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二)严格实施城市绿线管制制度,并向社会公布; (三)城市各类绿地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形成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 (四)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符合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 (五)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区生物(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市常用的园林植物以乡土 物种为主,物种数量不低于 150 种(西北、东北地区 80 种) 。 国家“园林城市”基本绿化指标(2005 年修订) 指标类别 城市位置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人均公共绿地(M2) 秦岭淮河以南 7.5 8 9 秦岭淮河以北 7 7.5 8.5 绿地率(%) 秦岭淮河以南 31 33 35 秦岭淮河以北 29 31 34 绿化覆盖率(%) 秦岭淮河以南 36 38 40 秦岭淮河以北 34 36 38 关于生态园林城市 建设部关于公布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的通知: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推动国家生态园林城 市创建工作,经有关城市人民政府申请,我部研究决定确定青岛市、南京市、杭州市、威 海市、扬州市、苏州市、绍兴市、桂林市、常熟市、昆山市、张家港市为国家生态园林城 市试点城市。 2007/06/07 “国家生态城市”城市生态环境指标 序号 指标 标准值 1 综合物种指数 0.5 2 本地植物指数 0.7 3 建成区道路广场用地中透水面积的比重 50 4 城市热岛效应程度() 2.5 5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5 6 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m 2 ) 12 7 建成区绿地率() 38 第 1 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概述 一、相关概念: 1、城市绿地 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括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 绿化的土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 环境较好的特定区域。 2、城市绿地系统 不同性质和形式的绿地构成绿地系统。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在城市用地范围内,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 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以综合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 环境。 2、城市绿地系统的特征及绿地系统规划的地位: 1、以城市绿地为主要对象 2、具备一定量的城市绿色空间 3、必须保持城市风貌,形成城市特色 4、构建城市绿色生态网络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 是对其的深化和细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导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 和建设管理的依据。 3、规划编制的组织形式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编制, 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 4、主要任务 1、选择和合理布局城市各项园林绿地,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面积及内容。 2、根据城市性质及城市经济发展规模,研究城市绿地建设的发展速度与水平,拟定城市绿 地的各项指标。 3、对总规中园林绿地系统进行调整、充实、改造、提高的意见, 并提出园林绿地分期建 设及重要修建项目的实施计划,以及划出需要控制和保留的绿线。 4、编制城市绿地系统的图纸和文件 5、对于重点的、大型的公园绿地,还需提出意向图和规划方案。 6、进行城市绿地的树种及生物多样性规划。 五、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成果 规划文本、 规划说明书、 规划图则、 规划基础资料 其中,依法批准的规划文本与规划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 2 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与发展 (一) “城市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 (1843-1898 ) 该时期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特征: 由以单个的城市公园绿地来缓解城市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发展到以带状绿地联系数 个公园,形成公园体系来更有效地解决城市危机。 英国伯肯海德公园(Birkinhead Park,50ha)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 城市公园出现-清新安全的绿洲-由众多密集建筑群包围的“孤岛” ,脆弱 (2) “田园城市”运动(1898-1945 ) 该阶段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特征: 从局部的城市调整转向对整个城市结构的重新规划。 英霍华德 田园城市的特点:根本思想: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 具体设想: 用宽阔的农业带环抱城市,农田的面积比城市大 5 倍,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 3.2 万, 城市直径不超过 2km,以便于人们步行到达外围绿化带。 城市中心为大面积的公共绿地,面积多达 600ha ,中心公园外环绕着商店等公共建筑, 其外围是宽阔的林荫大道,加上放射状的林间小径、住宅、庭院、菜园,城市人均公共绿 地面积超过 35 平米。 “田园城市”理论和实践给 20 世纪全球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为城市 绿地系统融入城市规划的总体布局拓展了新的思路。 (3)战后大发展(1945-1970 ) 二战将众多城市推向重建,由此,田园城市、有机疏散等规划理论得以运用。 一般措施疏散大城市人口,拓展城市中的绿化空间,并力求使绿化环境与城市环境相 融合,以形成宜人的城市环境。 如“华沙重建计划”提出了限制城市工业、扩大绿地面积、拓展绿化走廊的方案。 (4)生物圈认识(1970 年以后) 20 世纪 70 年代,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运动。 大背景介绍: 1971 年,联合国召开人类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会。 1972 年,召开第一次世界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 1972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城市森林法。 1970 年被定为欧洲环境保护年。 新的理论动向以生态的理论指导城市规划。该阶段的绿地系统规划体现了生态园 林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的特点。 澳大利亚墨尔本绿地系统布局: 依托优越的土地资源条件,在生态思想的影响下,规划 并建成了“自然中的城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河流、湿地为骨架,形成了“楔向网状” 的布局结构。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的趋势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广度上拓展,城市绿地元素趋于多元化 大地景观规划、大地园林化的规划尺度的提出 规划对象从土地、植物两大要素扩展到水文、大气、动物、 能源等要素。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在深度上拓展,绿地系统结构趋于网络化 研究由单纯地对绿地系统本身进行分类、布局、定量等工作拓展到对绿地与城市生态 环境、绿地与社会经济及绿地与城市社会学等诸方面相互关系的研究。 3、新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红外遥感(RS) 地理信息系统(GIS) 3、国内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概况 1949-1978 年,发展水平不高。 1978 后,发展较快。 1992 年,颁布城市绿化条例 ,绿地系统建设受到重视。 1986-1999 年,绿化覆盖率由 16.86%提高到 27.44% ,绿地率由 15%提高到 23%,人均公 园绿地由 3.45m2 提高到 6.52m2 。 总体上,我国城市绿化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绿地系统规划和建 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 3 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绿地分类 一、我国各时期的绿地分类情况: 1961城乡规划: 公共绿地、小区及街旁绿地、专用绿地、休疗养区 1963关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若干规定: 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园林绿化生产用地、特殊用途绿地、风景区绿地(第一个法规 性分类) 1975城市建设统计指标计算方法: 公园、公用绿地、专用绿地、郊区绿地 1982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暂行条例: 公共绿地、专用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 1993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 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行业标准): 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 绿地分类中英文名对照: 公园绿地Public Park 生产绿地Nursery 防护绿地Green Buffer 附属绿地Attached Green Space 其他绿地Other Green Space 二、城市绿地分类的意义: 绿地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 城市建设指标的比较依据和标准; 绿地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绿地的建设和管理等。 三、各类城市绿地的内涵 (一)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 公共绿地 关系? 1、关于取消“公共绿地”的说明 1)准确的命名是建立科学的分类方法的基本保证 类别名称的确定,反映了不同分类方法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2)充分体现绿地的功能和用途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及本标准均以用地的性质和功能为主要分类依据。 我国原有法规对“公共绿地”的内容界定: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化用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向公众开放的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公园、小游园、街道广场绿地,以及植物园、动 物园、特种公园等。 城市绿化条例释义: 城市的公共绿地、风景林地、防护绿地、行道树、及干道绿化带的绿化属城市公有, 为全市服务,既是城市居民共享的,又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骨干部分。 “公共绿地”突出反映的是“公共性” , 与它相对应的是非公共绿地。 因此,继续使用“公共绿地” 将使本标准产生个分类名称上的不准确。 3)适应绿地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公共绿地”是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的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市政公用设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绿地建设的投资渠道、开发方式和管理机制均发生 了变化,由园林系统外建设并向公众开放的公园绿地在各地均有出现。 这些公园绿地与“公共绿地”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但在功能和用途上是相同的。 4)有利于国际间的横向比较 世界各国的绿地分类及绿地规划建设指标因国情不同而各异,但我国目前使用的“公 共绿地”与其他国家相对于非共有绿地的“公共绿地”缺乏可比性。 综合以上所述,本标准不再使用“公共绿地” ,而用“公园绿地”替代。 2、关于“公园绿地”名称的说明 概念:“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 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 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 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1)突出绿地的功能 “公园绿地”并非”公园”和“绿地”的叠加,不是公园和其他类别绿地的并列,而 是对具有公园作用的所有绿地的统称,即公园性质的绿地。 2)具备一定的延续性和协调性 “公园绿地”替代“公共绿地” ,基本保持原有的内涵;公园设计规范中提出的公园 类型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的“公共绿地”内容吻合。 -使用“公园绿地”既可以涵盖“公共绿地”的内容,又与相关标准、规范相协调。 3)建立国际间横向比较的基础 “人均公园绿地”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项反映绿地建设水平的指标,本 标准使用“公园绿地”的名称,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取代“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有利 于国际间的横向比较。 3、公园绿地的分类 综合性公园: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 社区公园: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 社区的基本要素: 有一定的地域; 有一定的人群 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及相应的人群; 有满足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各种生活服务设施。 专类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 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等; 关于“游乐公园” 1997 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游艺机、游乐园有关情况的报告 ,明确规定将游乐园的管理 权归属建设部。明确要求“游乐公园”中的绿化占地比例应65%。对于已建成的游乐场 所,如达不到该项要求,不能按“公园绿地”计算。 带状公园: 关于“带状公园”含义: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绿地。 几点说明: 带状公园是绿地系统中颇具特色的构成要素,承担着城市生态廊道的职能。 受地形影响大,狭长形,绿化为主,简单设施。 最窄处必须满足游人的通行、绿化种植带的延续及小型休息设施的布置。 街旁绿地: 关于“街旁绿地”含义: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 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 几点说明: 绿化占地比例应65%; 是散布于城市中的中小型开放式绿地; 面积小,具游憩、美化功能; 是城市中量大面广的一种公园绿地类型; (2)生产绿地 不管是否为园林部门所属,只要是为城市绿化服务,能为城市提供苗木、草坪、花卉和种 子的各类圃地,均应作为生产绿地。 (3)防护绿地 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 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4)附属绿地 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 包括以下: 居住绿地 关于附属绿地中的居住绿地 含义:城市居住用地内社区公园以外的绿地,包括组团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绿地、 小区道路绿地等。 几点说明: 随着城市环境建设水平的提高,有些城市要求居民出行 500m 即可进入公园绿地。为满 足管理需求,将“居住区公园” 、 “小区游园”归入“公园绿地” 。 用地分类标准中“小区游园”归为“附属绿地” ;因此,绿地系统统计时,要避免重 复统计。 公共设施绿地 工业绿地 仓储绿地 对外交通绿地 道路绿地 含义:道路广场用地内的绿地,包括行道树绿地、分车带绿地、交通岛绿地、交通广场和 停车场绿地。 “街道广场绿地”与“道路绿地”中的广场绿地不同, “街道广场绿地”位于道路红线之外, 而“广场绿地”在城市规划的道路广场用地以内。 关于城市紫线、绿线、蓝线、红线 城市紫线: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限,以及优秀历史建筑的 保护范围界限。 城市绿线: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线内的土地只准用于绿化建设,除国家重点 建设等特殊用地外,不得他用。 城市红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建筑红线。道路两侧边界的控制线。 城市蓝线:指水域保护区,包括河道水体的宽度、两侧绿化带及清淤路。 市政设施绿地 特殊绿地 该分类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紧密相关 (5)其他绿地 含义: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生态、景观、旅游和娱乐条件较好或亟须改善的区域,一 般是植被覆盖较好、山水地貌较好或应当改造好的区域。 说明: 包含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 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回复绿地等。 “其他绿地”不能替代或折合成为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它只是起到功能上的补充、 景观上的丰富和空间上的延续等作用。 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 第 4 节 城市绿地建设指标和定额 合理制订各类城市绿地地规划建设指标和定额,是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地工作环节。它能 够反映一个城市绿化数量和质量的好坏,一个时期的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居民生活福利保 健的水平,也是评价城市环境质量的标准和城市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 (1)城市绿地指标的影响因素 )城市性质 休养城市/工业城市 )城市规模 )城市经济水平 )自然条件 )园林绿化的现状及其建设基础 目前,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主要由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建 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城市中心区绿地率、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构 成。 (2)城市绿地的三大指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指市民平均可享受的公园面积,即每人平均可拥有的公园面积(M2/人) 。人均公园绿地面 积公园绿地总面积/城市人口数量 、绿化覆盖率 在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面积占城市区域面积的百分比。绿化覆盖率各类绿地覆盖面 积总和/城市用地面积 各类绿地包括: 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 关于绿化覆盖率的补充说明: 在城市一定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木、灌木和地被、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 积,也包括绿地以外的单株树木等覆盖面积。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地被草地不重复计算。 绿化覆盖率是衡量一个城市绿化现状和生态环境的效益的重要指标,它随着时间的推 移、树冠的大小而变化。 、绿地率 指在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绿地率绿地面积/城市用 地面积 绿地面积包括: 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 该三大指标来自于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提出的绿地指标是: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人均绿地面积 绿地率 国家“园林城市”基本绿化指标(2005 年修订) 指标类别 城市位置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人均公共绿地(M2) 秦岭淮河以南 7.5 8 9 秦岭淮河以北 7 7.5 8.5 绿地率(%) 秦岭淮河以南 31 33 35 秦岭淮河以北 29 31 34 绿化覆盖率(%) 秦岭淮河以南 36 38 40 秦岭淮河以北 34 36 38 第 5 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地编制程序 1、基础资料收集和汇编 1、 城市概况: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与主要动、植物状况; 经济及社会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发展目标、人口状况、各类用地状况; 环境保护资料:城市主要污染源、重污染分布区、污染治理情况与其他环保资料; 城市历史与文化资料。 2、城市绿化现状 (1)绿地及相关用地资料: 现有各类绿地的位置、面积及其景观结构; 各类人文景观的位置、面积及可利用程度; 主要水系的位置、面积、流量、深度、水质及利用程度。 (2)技术经济指标: 绿化指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公 园绿地的服务半径、公园绿地、风景林地的日常和节假日的客流量; 生产绿地的面积、苗木总量、种类、规格、苗木自给率; 古树名木的数量、位置、名称、树龄、生长情况等。 (3)园林植物、动物资料: 现有园林植物名录、动物名录; 主要植物常见病虫害情况 。 3、 管理资料 (1)管理机构 机构名称、性质、归口; 编制设置; 违章制度建设 。 (2)人员状况 职工总人数(万人职工比); 专业人员配备、工人技术等级情况。 (3)园林科研 (4)资金与设备 (5)城市绿地养护与管理情况 二、规划说明书 1、概况及现状分析 概况: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环境状况和城市基本概况等; 绿地现状与分析:包括各类绿地现状统计分析,城市绿地发展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 题与制约因素等。 2、 规划总则 规划编制的意义; 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3、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 规划指标 4、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阐明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和分类发展规划,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整 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规划结构 规划布局 规划分区 6、 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公园绿地(G1)规划 生产绿地(G2)规划 防护绿地(G3)规划 附属绿地(G4)规划 其他绿地(G5)规划 分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内容(要点) 和规划指标并确定相应的基调树种、 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种类。 7、 树种规划 (1)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 1)符合自然规律,适地适树 2)符合城市的性质特征,注意特色的表现 3)以人为本,尽量满足市民对绿化的需要 4)应注重园林建设时间要求 树种规划是为园林建设服务的,必须要有科学性与实用性。 (2)树种规划的方法 1)调查研究 调查当地原有树种和外地引种驯化的树种,以及它们的生态习性,对环境条件适应 性、抗污染性和生态情况。 2)确定骨干树种 在广泛调查研究及查阅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本地自然条件选择骨干树种,如城 市干道的行道树种类。 3)制定主要的树种比例 制定合理的树种比例,其目的是有计划地生产苗木,使苗木的种类及数量能符合各 类型绿地的需要。 乔木和灌木的比例 以乔木为主,乔木是行道树及庭荫树的骨干,一般为 70% 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比例 落叶树一般生长较快,对“三废”的抗性及适应城市环境较强,常绿树则能使城市一 年四季都有良好的绿化效果及防护作用。但常绿树生长较慢,投资也较大。因此一般城市 中落叶树比重应大些。 4)市花和市树的选择建议 8、生物(重点是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总体现状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的目标与指标;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与规划(含物种、基因、生态系统、景观多样性规划)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生态管理对策;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活的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种 类、变异性及其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它通常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规划首先需要加强本地调研,确定当地的所属的气候带和主导生态因 子,确定当地所属的植被区域、植被地带、地带性植被类型和建群种、优势种以及城市绿 化中的乡土树种,编制出绿地的立地条件类型和城市绿化适地适树表,建立城市绿化植物 资源信息系统,对城市鸟类和昆虫类等动物进行调查,并列出名录。然后从生态系统多样 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规划。 1)植物物种多样性规划 (1)本植被气候带园林植物物种的发掘与应用 (2)相邻植被气候带园林植物的引种与应用 (3)建立种质资源保存、繁育基地,提高园林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2)植物基因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 充分利用种、变种、变型,利用植物栽培品种的多样性,利用植物起源多样性 3)生态系统多样性规划 规划自然功能区,重点保护和恢复本植被气候地带各种自然生态系统和群落类型,保 护自然生境,丰富城市绿地系统类型多样性,采用模拟自然的群落设计方法,以形成复杂 的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支持丰富的生物种类共存。 4)景观多样性规划 保护和恢复山体、溪谷、水体等自然生态环境的自然组合体,建立自然景观保 护区,城市大中型绿地建设,充分借鉴当地自然景观特点,创建各种景观类型使其在城市 绿地中再现,建立景观廊道,保护本地历史文化遗迹,建设历史文化性绿地、民俗再现型 绿地等各种显示城市特点的个性化绿地。 5)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 对珍稀濒危植物,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扩大其生物种群,建立或 恢复适生生境,保存和发展珍稀生物资源 (1)就地保护 (2)迁地保护 9、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古树名木的含义 (1)古树:指树龄在 100 年以上的树木。名木古树分为两级:一级指树龄在 300 年以 上的古树以及特别珍贵稀有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名木。二级指树龄在 100300 年之间的古树以及其他比较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的名木。 (2)名木: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 2)保护方法和措施 (1)挂牌登记管理 (2)技术养护管理 (3)划定保护范围 (4)加强立法工作和执法力度 10、分期建设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期建设可分为近、中、远三期。在安排各期规划目标和重点项目 时,应依城市绿地自身发展规律与特点而定。近期规划应提出规划目标与重点,具体建设 项目、规模和投资估算;中、远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规划和投资匡算 等。 11、实施措施 分别按法规性、行政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等措施进行论述 12、附录、附件 三、规划文本 总则包括规划范围、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模等 规划目标与指标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简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要点和规划指标 树种规划规划绿化植物数量与技术经济指标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包括规划目标与指标、保护措施与对策 古树名木保护古树名木数量、树种和生长状况 分期建设规划分近、中、远三期规划,重点阐明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与效益估算 规划实施措施包括法规性、行政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等措施 附录 4、规划图则 城市区位关系图 现状图包括城市综合现状图、建成区现状图和各类绿地现状图以及古树名木和文物古 迹分布图等 城市绿地现状分析图 规划总图 市域大环境绿化规划图 绿地分类规划图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规划图等 近期绿地建设规划图注:图纸比例与城市总体规划图基本一致,一般采用城市区位关系图宜缩小(110000150000) ;绿地分类规划图可放 大(12000110000);并标明风玫瑰 绿地分类现状和规划图如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其他绿地等可适当合并表达。 基础资料汇编 第 6 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 依法制绿; 生态优先; 因地制宜; 系统整合; 远近结合; 地方特色; 与时俱进。 二、城市绿地系统总体布局模式 我国常见的四种布局类型: 块状绿地布局若干封闭的,大小不等的独立绿地,分散布置在规划区内。特点:均匀 分布,居民使用方便,但对构成城市整体艺术面貌及改善城市小气候作用不明显。 带状绿地布局呈直线或曲线状延伸贯穿城市中心或局部地区的绿地。特点:易于表现 城市艺术风貌。 楔形绿地布局从郊区由宽到窄深入到城市内范围的绿地。特点:可改善城市小气候, 有利于城市艺术面貌的体现。 混合式绿地布局点、线、面结合,容易组成完整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原则: 景观功能应结合城市其他部分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 因地制宜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游憩功能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游憩需要。 分期实施绿地系统规划既要有远景目标,也要有近期安排,做到远近结合。 三、城市绿地系统分区规划 对于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以及一些地形复杂、分散布局的中等城市,需要编制分区 规划。 分区规划与城市的行政分区一致,便于管理和操作。 分区规划的内容,是城市绿地总规的深化和细化。 内容包括:绿地现状;建设条件与发展战略;基本布局和规划指标;分期建设规划; 有关的实施措施规划。 四、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1、常规绿地规划 内容包括: (1)公园绿地:规划内容、选址要求(原则如下:合理分布、必要性、可能性、整理性) (2)生产绿地:用地选择要求(郊区,交通方便、土壤和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段) (3)防护绿地:建立市域生态空间的保护体系,确立发展指标,进行分类布局,提出规划 控制措施。 (4)附属绿地 (5)其他形式的绿地:生态优先、资源保护、利用现有景观资源,结合郊区的农林发展。 2、城市避灾绿地规划 城市避灾绿地规划,当地震、火灾和洪水等灾害发生时,城市中能用于紧急疏 散和临时安置市民短期生活的绿地空间。由防护绿地和公园绿地组成。 一级避灾据点:小型绿地和社区内的公共场所。 二级避灾据点:是灾害发生后避难、救援和恢复建设的基地。 避灾通道: 救灾通道: 五、城市绿线管理规划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于 2002 年 11 月 1 日起施行。 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确定城市绿化目标和布局,规定城 市各类绿地的控制原则,按照规定标准确定绿化用地面积,分层次合理布局公共绿地,确 定防护绿地、大型公共绿地等的绿线。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提出不同类型用地的界线、规定绿化率控制指标和绿化用地界线 的具体坐标。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绿地布局,提出绿化配置的原则或 者方案,划定绿地界线。 批准的城市绿线要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 划进行开发建设。 六、城市绿地建设规划 1、分期规划的原则: 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确定合理的规划实施期限; 确定各个阶段的具体建设目标,具有合理性,符合居民游憩生活的需要; 确定近期绿地建设项目; 合理安排建设时序,近、中、远期相结合; 2、分期建设规划时序: 对城市面貌影响较大的项目先上; 防止城市发展区内的生态绿地空间不被侵蚀; 优先发展与城市居民生活、城市景观风貌关系密切的项目; 先易后难,为后期奠定基础; 选择对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绿地率影响大的项目。 第二部分 第 1 章 道路广场绿地规划设计 1 引言对道路的理解: Lynch “人们倾向于想到路的起点,想知道路从哪里来,又通道哪里去。清晰有名的 起点与路更有特色,人们每当越过这条路时就有某种方向感” 路是人类最早、最伟大的标志之一,辨识路的方向对人来说最重要。 游客通过在路上的感受形成对这座城市的意象。 道路是形成城市意象的最主要要素。 引言对城市道路的理解城市道路的功能: 作为城市景观 a.静态景观 道路线形、路面铺砌、绿化、高架桥、立交桥、人行天桥等。 b.动态景观 人流、车流 作为组织城市景观的手段 认知功能 a.方位感与指认性 b.整体性与层次性 c.特征性 社会活动的场所 a.复合性功能:交通、表演、溜达、闲聊等 b.社会文化的延续 1、道路绿地的作用 (一)卫生防护: 1、改善和保护城市环境 2、改善小气候 3、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二)组织交通,保证安全 (三)美化市容 (四)生产、防灾、战备 二、道路绿地的范畴 (一)范围及内容: 道路广场用地内的绿地。包括行道树、分隔带、交通岛、交通广场和停车场绿地等。 (二)不同类型的道路绿地: 1.市区交通干道绿地 以提高车速,保证行车安全为主,兼顾景观和生态。 故:(1)游息设施不适合 (2)车行与人行道之间建立较宽的分隔带 2. 城市对外通道绿地 连接城区、城市之间的道路,包括外环路、对外交通主干道、高 速公路连接线等。 一般要求较宽的绿带,是城市的“绿色通道” 。 3.公路及高速公路绿地 包括中央分隔带和公路两侧的绿化。考虑到行车安全,对绿化要求比较高。 三、道路绿地断面布置形式 (一)一板两带式: 优点:简单整齐,用地经济,管理方便。 缺点:人车混行,单调,路面宽时遮荫效果差 (2)两板三带式 分隔带一般不种乔木,只种低矮灌木。 优点:减少相向车流互相干扰,避免眩光。 缺点:车辆混合、相互干扰,多用于入城道路或高速公路 (3)三板四带式 优点:蔽荫效果好,人车分流。常用于自行车和行人流量大的地方。 (4)四板五带式 优点:上下行分流,人车分流安全。遮荫效果好。 缺点:占地面积大。 4、道路绿地各组成部分的设计要求 (1)行道树 1.行道树及其种植形式 (1)树池形式 注意事项:树干距树池边缘0.5m 树池上盖上池盖或卵石散置。 (2)种植带式 在人行道或车行道之间留出一条不加铺装的种植带 种植宽度:一行乔木时:1.5M2.5M; 二行乔木时:5M10M 行车道一侧防护为主,人行道一侧观赏为主 (2)分隔带(分车带) 作用:将人车分离,快慢分离,宽度1.5M 分为:机动车中央分隔带、两侧分隔带(防尘,防噪) 绿化:绿篱、灌木、花卉。交叉口附近高度70cm (3)交叉口 1、安全视距:从发现对方汽车立即停车而刚够停车的距离。一般采用 3035M。种植高 度70cm。 2、安全岛:道路中央作短时间停留,以避车辆。 3、交通岛:也称转盘,直径大于 20M,不宜供行人使用,忌用高大乔木避免影响视 线。 (4)街旁绿地和停车场 街旁绿地 范围:只临街道建筑和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化地带。 作用:美化街景,方便使用。 设计要求: 1、要和街坊,宅旁绿地发生联系。 2、考虑地下管网分布情况。 3、大型建筑前不布置街旁绿地,全部加以铺装,在不影响顾客进出商店和接近橱窗前 提下,布置花 坛、喷泉和水池。简单布置稍事休息的场所。 停车场绿化 A、周边式绿化停车场(中型) B、树林式绿化停车场(大型) 优点:好的遮荫效果,车辆与人均可以停留。 C、建筑前绿化停车场 基础栽植,前庭绿化,部分行道树。可以布置成利于休息的场地。 5、高速公路 1、中央分隔带栽植(防眩) 目的:遮断来自对面汽车灯的光线 2、互通栽植绿化 A:缓冲栽植 B:不宜栽植 C:小乔木作诱导视线种植 D:用乔木作指示栽植 第一章 道路广场绿地规划设计 2 现代城市广场绿地规划设计 现代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最具公共性、最具艺术性、最具活力、最 能体现都市文化和文明的开放空间。 现代城市广场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国网山西电力公司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1套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湖南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4人考试备考试题(浓缩500题)及参考答案详解(培优)
- 2025国网山东省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约450人)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国网上海市电力校园招聘(提前批)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6国网广西电力公司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约450人)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6国网吉林省电力公司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笔试参考题库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新)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甘肃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a卷)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甘肃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备考试题(浓缩500题)及参考答案详解(巩固)
- 2026国网吉林省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约450人)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山东分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达标题)
- GB/T 17670-2025天然石材统一编号
- 小学生上网的利与弊
- 企业基层通讯员培训课件
- 屋顶漏水维修安全协议书(2篇)
- 浙江大学-简约学术风论文答辩模板
- 乌头碱中毒急救与护理
-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所需知识试题及答案
- 《民法典》合同编实务培训课件
- 水利工程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 2025年时事政治考试44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浙江宁波北仑中学提前招生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