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_第1页
xx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_第2页
xx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_第3页
xx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_第4页
xx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 中学 20102011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 一 历 史 试 题 第卷(共 70 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合计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 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2.下列有关我国“海禁”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A.阻碍了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C.开始实施于中国封建社会前期 D.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3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B.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C.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D.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一个来源,但不占主要地位 4.围绕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上 B.开始出现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 C.涉及范围主要包括一些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 D.以纺织业为例,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正体现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5.下列属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是 大生纱厂 保兴面粉厂 发昌机器厂 继昌隆缫丝厂 A. B. C. D. 6.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中国民族工业 A.较快发展 B.出现短暂的春天 C.遭受沉重打击 D.萎缩 7.1947 年,国民政府于美国签订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 ,这一条例当时对下列中国哪 一阶级的打击最大最直接 A.农民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官僚资产阶级 D.手工业者 8.下列不属于中国“一五”计划建设成就的是 A.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D.青藏铁路开通 9.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共八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B.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D.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 10.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有利于农村的发展 11.下列地区最后开放的是 A.珠海 B.浦东 C.汕头 D.深圳 12.下列电影中,哪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A. 定军山 B. 歌女红牡丹 C. 渔光曲 D. 风云儿女 13.下列关于网络媒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们可以便捷地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B.网络媒体是当今四大媒体之一 C.它具有传播速度快、交互式进行的特点 D.它的发展削弱了传统媒体 14. 1493 年,哥伦布完成第一次远航以后,带回了他在新大陆采集的“印第安人文明之花” 的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并广泛种植,极大地缓解了饥荒对旧大陆人类生存的 威胁。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哥伦布是彻底解决亚欧大陆饥荒问题的有功之臣 B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美洲和欧洲的经济联系 C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 D新航路的开辟证实了地圆学说 15.16 世纪,推动欧洲和亚洲、美洲和非洲的贸易往来增多的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16.英荷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B.荷兰在北美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C.荷兰占领爪哇 D.英国商人进行海盗式抢劫 17.蒸汽机被称为是工业城市之母,说明了 A.蒸汽机的使用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B.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C.蒸汽动力称为人类使用的主要动力 D.蒸汽动力带来了交通运输革命 18.下列围绕垄断组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B.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资本家实行垄断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 D.它对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没有任何的积极作用 19.1929 年开始的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 A.金融危机 B.通货膨胀 C.市场萧条 D.产品过剩 20.二战后,几乎整个欧美世界都在学习罗斯福“新政” ,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纷纷采用凯恩 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这表明 A政府干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采用的经济政策 B自由竞争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变化 C实行高福利是整个欧美世界都在学习罗斯福“新政”的最主要动力 D凯恩斯主义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祸首 21.美国提倡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是在 A.20 世纪 30 年代 B.20 世纪 50 年代 C.20 世纪 70 年代 D.20 世纪 90 年代 22.苏俄 1918 年开始推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国家先后将大中小企业基本上收归国有 C.取消自由贸易 D.国家根据个人贡献的大小实行按劳分配 2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 国家掌握着经济命脉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已被粉碎 A.均正确 B.均不正确 C.正确,不正确 D.不正确,正确 24.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本质特征是 A.农、轻、重比例失调 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25.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 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B.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6.自 1 月初以来,疲于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各国政府先后实施了诸多贸易壁垒措施,竞相 保护本国重要产业,为此,世界贸易组织于 2009 年 2 月 9 日召集各成员举行特别会议,以 图遏制不断上涨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这能够佐证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是 A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B规避金融风险 C致力于保护成员国的民族产业 D调节贸易纠纷,维护贸易自由化 27.2008 年,我国南方数省普降大雪,遭遇严重雪灾,使灾区人民遭遇严重损失,灾后重 建任务艰巨。中国如需要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援助,可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 申请 A B C D 28.20 世纪中期,美国财政部长福勒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 绕着美元转。 ”与这句话相关的是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 B.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C.乌拉圭回合谈判启动 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29.下列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组织的是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0.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应该 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加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避开全球化趋势,保护民族工业 与发达国家联盟,提高关税 A. B. C. D.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合计 10 分。正确与错误分别用“A”和“B” 表示) 31.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 A.对 B.错 32.传统意义上的三大媒介是指报纸、广播和互联网。 A.对 B.错 33.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 济特区开始的。1980 年,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深圳、海南等五个经济特区。 A.对 B.错 34.1929 年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从局部看,它引起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 会危机,一些国家为了减轻经济危机的影响从不同方面进行干预。 A.对 B.错 35.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A.对 B.错 第卷(共 30 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计 20 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6 阅读下列材料(10 分) 材料一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 ,物 产丰富。到 20 世纪 40 年代末,大约有人口 3000 余万,东、 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 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90%以上。 “一五 ”计划中,苏联援建的 156 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 150 项)主要集中 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 尔基 重型机械厂等。 材料二 19571961 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糖料产量 1957 19505 164.0 419.6 1189.3 1958 20000 196.0 477.0 1563.1 1959 17000 170.9 410.4 1214.7 1960 14350 106.3 194.1 985.5 1961 14750 80.0 181.4 506.5 引自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三 从粮票到股票的转变 全国通用粮票(1966 年发行) 当代中国第一张股票(1989 年发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一五”计划把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点建设地区的原因。 (3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 19571958,19581961 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分别出现怎样 的变化趋势(2 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上述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2 分) (3)材料三中“从粮票到股票的转变”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了什么样的根本 性转变?(1 分)这种根本性转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2 分) 37.阅读下列材料(10 分) 材料一 1920 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 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 这需要国家作出巨大的 牺牲和忍受极度 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 来新的沉重的负担我们 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二 新经济 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到 1926 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 1914 年以前的水平(注:当时历史最高水平)在 1925 年逝世前不久,列宁已经决定要继 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 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苏联 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的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 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 的损 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农民所述的 “新的沉重的负担 ”主要是由当时什么政 策中的什么措施直接导致的?(4 分) (2 )材料二中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2 分) (3 )材料三中毛泽东主要批评的是斯大林模式中在经济方面的哪种做法?(2 分) (4 )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2 分) 四、问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 20 分。 38.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近现代历史的主旋律,在这一进 程中,要求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正确战略判断。据此回答: (1 ) 19 世纪 30 年代,美国的“新政”广为后世称颂。罗斯福总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推行 “新政”的?“新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新政”期间为拉动内需,国家采取了哪些有 效措施?(4 分) (2 ) 1921 年,列宁在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曾以辞职为由,争取大家对新经济政策的支持。 是怎样的严峻形势迫使列宁做出如此“过激”的举动?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4 分) (3 )综观两国对经济的调整与完善过程,其手段有何共同之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 分) 江苏省扬州中学 20092010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 一 历 史 答 题 纸 三、材料解析题: 36、 ( 1) (2) (3) 37、 ( 1) 考场号_ 考试号_ 学号_ 班级_ 姓名_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2) (3) (4) 四、问答题: 38、 ( 1) (2) (3)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2010.7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C D C D A B D C A B A D B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A D A A D D A D D D A D D A 二、判断题: 31、 B 32、B 33、B 34、A 35、A 三、材料题: 36.(1) 原因:东北地区幅员辽阔,资源物产丰富; 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 “一五”计划中有苏联援建的项目,东北地区与苏联等国为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3 分) (2) 变化趋势:1957 年至 1958 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处于上升趋势; 1958 年至 1961 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处于较快下降趋势。 (2 分) 主要原因:“一五”计划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产量上升原因) ; “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泛滥(产量下降原因) 。 (2 分) (3) 根本性转变:逐步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1 分) 重要意义:有利于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改善民生。 (2 分) 37.(1)政策及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4 分) (2)措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