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水六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对策建议_第1页
盘水六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对策建议_第2页
盘水六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对策建议_第3页
盘水六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对策建议_第4页
盘水六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对策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盘水六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 对策建议 摘 要: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 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摆脱贫困的重要 手段之一。六盘水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 然资源和良好的气候、生态环境,为现 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条件,但受制于喀斯特地形地貌和农业 基础条件的制约,一定程度上遏制着现 代山地高效农业的发展。文章从资源、 区位、产业、政策等方面介绍了六盘水 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优势,从基 础设施滞后等方面分析了劣势,并提出 了对策建议。 中国论文网 /4/view-12805367.htm 关键词:六盘水市;现代山地高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效农业;发展优势;发展劣势;对策建 议 六盘水位于贵州省西部,云贵高 原一、二级台地斜坡上,地势西高东低, 北高南低。海拔 586 米至 2900.6 米,绝 大部分地区位于海拔在 1400 至 1900 米 之间。地貌景观以山地、丘陵为主,辅 以盆地、山原、高原、台地等地貌类型。 总面积 9965 平方公里,占贵州全省总 面积的 5.63%。耕地 460.65 万亩,其中 25 度以上坡耕地占 47%,97%的耕地为 山地。因山地耕地面积占比大,发展传 统农业需要劳动力多,成本高。在现代 农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必须找寻一条 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道路。根据贵州 省“十三五”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规划 ,六盘水抢抓全省发展现代山地 特色高效农业的时机,立足本地资源和 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 促进农业增收致富。 一、六盘水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 农业的优势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1.资源优势 六盘水市境内最高海拔 2900.6 米, 最低海拔 586 米,山高谷深,相对高度 差异悬殊,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 15,夏季平均气温 19.7,冬季平均 气温 3;年降水量 1200 至 1500 毫米, 无霜期 200 至 300 天。土壤垂直带谱发 育完备度好,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壤和黄 棕壤,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 5%, 高者达到 15%以上,氮素营养相应较丰 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野生药用植物 达 1899 种。银杏、光叶珙桐、红豆杉 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20 种; 金荞麦、天麻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 植物 64 种,中国特有药用植物 49 种, 贵州特有药用植物 15 种,少数民族药 用植物 226 种,民间草药 82 种。野生 刺梨、猕猴桃、银杏、红豆杉、山楂、 樱桃、葡萄、杨梅在全市均有分布,荣 获了中国野生刺梨之乡、中国野生猕猴 桃之乡和中国红豆杉之乡称号。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2.区位优势 六盘水市处于滇、黔两省之间, 与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南宁五个 省会城市的距离约为 300-500 公里。沪 昆高速、杭瑞高速、都香高速、盘兴高 速贯穿全境,株六铁路复线、 水柏铁 路、 内昆铁路贯穿腹部,沪昆高铁经 停盘州,六盘水月照机场通往北京、上 海、广州、西安、大连等 15 个城市。 六盘水具有毗邻 5 个省会城市的独特地 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为发展现代 山地高效农业提供了良好交通条件。 3.产业优势 自 2010 年以来,六盘水市积极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茶 叶、精品水果等现代高效农业产业。至 2016 年底,发展茶叶 18.1 万亩,蔬菜 44.87 万亩,果园 20.83 万亩,中药材 11.01 万亩,烤烟 12.27 万亩。建成省级 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32 个,建设贵 州六盘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1 个,创建 贵州六盘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1 个。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培育省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 59 家,市 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 206 家,农民专业 合作社实现了村覆盖。 4.政策优势 2014 年以来,六盘水市以股份合 作为纽带,努力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 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下简称:三变) 的农村“三变 ”改革,鼓励引导农民以土 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等资源、资 产和自有资金、技能入股经营主体,推 进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 民增收致富。经过 3 年多的探索实践, 农村“三变”改革激活了农村各类要素资 源。自 2014 年以来,六盘水市共对 1416.41 万亩集体土地、70.81 万亩承包 地、6.4 万亩宅基地、546.1 万亩林权进 行确权登记,共有 36.79 万亩集体土地、 19.09 万亩“四荒地 ”、40.9 万平方米水 面和 56.88 万亩承包土地入股经营主体。 2017 年,六盘水市被农业部批复增补为 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是继 1987 年、 1988 年全国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后,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贵州省第三个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 主要承担农村“ 三变” 改革试验任务。 2016 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了 贵州省“十三五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 业发展规划 ,从国家、省级层面提供 了政策支撑。 二、六盘水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 农业的劣势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 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地形地貌,山高 谷深、坡陡,生态脆弱,耕地破碎。耕 地总面积 460.65 万亩,人均耕地面积 1.6 亩。其中 25 度以上坡耕地占 47%; 97%的耕地为山地,石漠化面积 占 32%。地表河网多呈现河谷深切、河 床狭窄、水流急、落差大的特征。耕地 未实现全面灌溉,大部分耕地未通机耕 道,肥料、种子和收获成果的运输还没 有完全实现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需求 较大,农业生产成本较高。 2.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六盘水市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还 未实现零突破,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 不多,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整体实力 弱,科技水平还不高,多数龙头企业还 在从事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处在产业链 的低端,市鼍赫 力不强,对当地农 业发展带动力不足,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3.农业资源分散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后,实施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 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83 年,六盘水市农村基本上实行“大包干” 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 生产积极性。1983 年全市农村人均收入 90.83 元,2016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达 8230 元,33 年增长了 90.6 倍。 但是,由于在实践过程中“分” 得充分、 “统”得不够,导致了农村千家万户的分 散经营模式,给规模化、标准化、集约 化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带来不利。 4.农民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意识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不强 当地大多数农民对发展现代山地 高效农业的意识不强,在农业基础设施 落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情况下,仍 然按照传统方式,种植传统农作物,满 足于自给自足的现状。对发展现代山地 高效农业持观望态度,有的担心种植新 作物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会造成收入水 平下降,导致部分农民对发展现代山地 高效农业积极性不高。 三、六盘水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 农业的对策建议 1.持之以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抓住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机遇, 在省级划定的粮食生产区域外,将 25 度以上坡耕地,退出低效农作物的种植。 结合当地气候、环境、资源禀赋和农业 基础条件,发展效益高、覆盖农户广的 农业产业。在低海拔河谷地带,积极发 展当地红心猕猴桃等精品水果,打造猕 猴桃产业带;在中海拔地区,结合全域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旅游景区的开发,发展旅游休e 观光 农业;在高海拔冷凉地区,布局高寒山 区冷凉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 根据产业需求,配套发展上下游产业, 最大限度延长产业链。 2.持续深化农村“ 三变 ”改革 六盘水市作为全国农村“三变” 改 革的发源地,深入推进农村“三变” 改革。 按照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以 股份合作为纽带,深入推进农村“三变” 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 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完成农村土地确权 登记颁证工作,推动资源变资产,集中 农村土地等资源,规模化发展现代山地 高效农业;量化财政农业产业发展资金 入股经营主体,推动资金变股金,解决 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中资金难题。 3.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系指在自然与经 济再生产交错进行的生物有机体同环境 之间能量转换、物质交换和循环的过程 中,所必须投入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有机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整体的总称;或者指在农业产前、产中、 产后三个相互制约环节中,所使用的劳 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素质等农业 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总称。农业基础设 施包含物质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的农 业基础设施。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 后的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 把物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加 快农村组组通公路、农业机耕道、农业 灌溉供水、农业供电、农业物联网、物 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 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农产品线上、线 下交易。保障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好。 二是加强社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 农业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入。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员,提 升农民文化素养。建设一支爱农民、懂 农业、爱农村的专业人才队伍。 4.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 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