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思想渊源_第1页
早期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思想渊源_第2页
早期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思想渊源_第3页
早期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思想渊源_第4页
早期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思想渊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早期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思想渊源 摘 要:婆罗门教和早期佛教是 古代印度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宗教。早期 佛教产生于婆罗门教兴起之后,早期佛 教中的一些思想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婆罗 门教的影响,两教教义之间既有差异, 又有相通之处。重点分析婆罗门教和早 期佛教在创世理论和轮回解脱思想上的 异同,对加深佛教思想理论具有积极意 义。 中国论文网 /4/view-12799254.htm 关键词:婆罗门教;早期佛教; 十二因缘;轮回解脱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2589(2016)06- 0074-02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印度自古以来就是宗教繁盛之地。 公元前三千八百年左右雅利安人由中亚 西亚移往印度五河流域,通过战争逐渐 征服原有土著人,其宗教思想与当地宗 教思想融合而成印度宗教。之后雅利安 人又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从今天的阿富 汗、巴基斯坦一带侵入印度并逐渐东移 扩张,到公元前五六纪时,其势力遍布 整个北印度,在恒河和朱木拿河汇流的 地方形成了婆罗门教文化中心。佛教产 生前,印度宗教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 婆罗门教。 一、早期佛教与印度早期宗教 婆罗门教思想源自吠陀教典, 该教典涵盖歌颂、梵书、奥义书等。吠 陀文化以祭祀为主,所祭之神多为女性 神 ,有天神、雨神、火神、智慧神等。 其祭祀多以自然力为崇拜对象,并用神 话和赞歌的方式感恩谢神、祈求多福、 供奉祖先、忏悔赎罪、解脱灭苦。早期 印度的社会现状、人种和政治等因素, 决定了婆罗门教作为民族=国家宗教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性质,也导致了社会阶级性婆罗门、 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种姓的产生。 古印度普遍认为四种姓是神造不可改变 的,其中婆罗门种姓是“ 人中之神 ”。婆 罗门教利用其特权地位,力图维持社会 稳定与其种姓的神圣性、天意性和不可 侵犯性。释迦牟尼降生前百余年间,即 公元前五六世纪,婆罗门教之隆盛达到 顶点。 当时的印度社会除了传统的种姓 制度文化外,各种思潮也风起云涌。释 迦牟尼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逐 步发展起来的。释迦牟尼太子走出宫门 看到人世间生老病死等痛苦,从而激发 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为寻求人生宇宙真 理,他抛下世间的荣华富贵、父母妻儿, 最终走上出家修行之路。后来他从反对 婆罗门教的过程中发展创立了佛教,在 发展自己教义的同时也汲取了婆罗门教 的一些理论基础。 奥义书(Upanisad)是印度古代 哲学典籍,书中含有“ 梵我同一 ”和“轮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回解脱”等大量婆罗门思想,是婆罗门 教及印度教哲学论证和理论的基础。佛 教很多理论都可以在奥义书中找到源头, 日本学者宇井伯寿认为“ 佛教的教说中 采取了印度原有的特殊学说,为了方便 解释佛陀的根本思想也就遵照了一些原 有的学说,并且根据佛陀思想的正确诱 导,再透过常识的思考,渐次演进,建 立了佛陀的思想立场”126。 二、婆罗门教“ 梵我同一 ”与佛教 “十二因缘”理论 婆罗门教认为“ 梵”是“全世界之 主”“天地的护持者”255 ,即宇宙的最 高主宰和最高实在。世界一切现象,上 至梵天的世界支配神,下及各种有情物 以及天、空、地三界世界,皆为本体之 梵的显现3463 。世界及一切生命的形 式都是从唯一实在流溢出来。 他氏奥 义说“这就是梵,这就是因陀罗,这 就是生主,一切诸天神,地水火风空五 大,一切细微者、混合者,所有这或那 的种子,卵生、胎生、湿生、热生、芽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生,马牛人象。无论是有气息者、能走 者,能飞者和不动者,都安立在识之上, 为识所指引;世界安立在识之上,为识 所指引。识就是梵。 ”257 另一基本概 念称为“阿特曼 ”(Atman) ,即“我”的意 思,主张“梵我同一 ”,他不会变化亦不 会消亡,渗入于一切事物之中。该理论 顺应了印度种姓下“ 婆罗门 ”的统治需要。 由于“梵”“我” 两词互用,两者实质是一 体的。 而早期佛教则颠覆了婆罗门统治 的理论基础,否定创世说,主张四性在 宗教上的平等,人人都可解脱,缓和了 阶级的矛盾,并提出了自己独有的宇宙 生成论缘起论。佛教否定“梵” 的存 在,认为事物的产生是因缘和合而成, 并没有神主宰。以此推理必然导致否 定我或神的存在,也就是“诸法无我” 。 在原始佛教中,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 法无我,涅寂静” 是缘起说的思想基础, 这两者意义实则相通,在缘起层层叠叠 的条件关系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局,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所以展现出来的是不断生灭变化,就是 无常。一切现象总是在升起、变化、消 失的相似相续中,没有恒常的存在。 杂阿含经二六二经说:“所谓此有 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乃至生、老、 病、死、忧、悲、恼、苦灭。 ”467 又 中阿含经卷 21 长寿王品说:“若有 此则有彼,若无此则无彼,若生此则生 彼,若灭此则灭彼。 ”523 对此梁启超 解释为:“他是表示宇宙一切现象都没 有绝对的存在,都是以相对的依存关系 而存在。依存关系有两种:一同时的, 二异时的。异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 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 。此为因 而彼为果。同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 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没有 绝对的存在,而且没有绝对的因果主从, 一切都是相对的。 ”674 故佛教不承认 任何形式的神创世论,认为宇宙中没有 神的主宰,无论是“ 上帝”“梵天”都是不 存在的。这一点是婆罗门思想和佛教思 想的根本差异。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缘起论蕴含着非常深刻的义理, 关于人生的探讨有著名的十二因缘说。 十二因缘的基础是“ 苦” ,根源是 “无明”。 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形成,绝非无端而来, 人生之苦痛亦然。佛教把人的感受分为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但根本 来讲人的一切感受都是“ 苦 ”,这一教义 成为佛教全部的出发点。 增一阿含经 四谛品把苦谛再细分为八种:生苦, 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 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生老病 死四苦是人生自然过程,后四苦为人的 主观愿望无法满足之苦。这八苦最后归 结为“五盛阴 ”“五阴” 即“ 五蕴”,佛教所 讲的种种“苦 ”,其目的就是让人们了解 苦的真相,并且进一步寻求解决的方法, 如何能够离苦得乐,获得解脱,才是最 终目的。造成和形成人痛苦的原因是” 集谛”,内容可以用 “五阴聚合 ”说, “十二 因缘”说和“业报轮回”说来概括。苦的 根本原因是烦恼,最大的烦恼即“贪嗔 痴三毒”,遂导致 “身口意 ”的不善业进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入轮回漩涡。因“ 业力” 不同,感得五蕴 聚合的形体也不同,因而有三界六道, 贫富夭寿等果报差别,如是业报轮回, 受诸苦恼。 “ 因缘” 为佛对宇宙 人生之认识,一切事物皆因缘和合而成。 宇宙中的一切皆为因缘关系而存在,又 有一切关系而显现。十二因缘中无明是 可灭的,而不是婆罗门教所说的事物根 本因或主体。 “缘起” 说是佛教标志性理 论,以解释世间人生和世间现象之所以 发生和变化以及流转过程,后称“业感 缘起”,有十二个概念构成一个前后相 续的因果链条,称作“ 十二支缘起 ”,可 由因推果,称“ 顺观” ,也可由果追因, 称“逆观”。其中流转轮回生死的根本原 因是生、爱、痴。有生就有苦,贪爱是 苦最大的根源,痴是人世和世俗世界的 最后本原。爱及其先后的触受取等诸支, 构成相当完整的心理分析和精神分析理 论体系。 长阿含经大本经 中解释 其中的因缘关系为“ 何等无故老死无? 何等灭故老死灭?生灭故老、死、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忧、悲、苦恼灭。 ”77 另外杂阿含经 以譬喻方式说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譬大树根干、 枝条、柯叶、苹果,下根深固,壅以粪 土,溉灌以水,彼树坚固生缘老、 病、死、忧、悲、恼”879。 以上十二因缘,为佛教一切原理 所从出。 佛教以十二因缘解释生命轮回流 转,可以视其为对奥义书思想的继承发 展。婆罗门教认为宇宙的本体“梵” 和人 的灵魂“我”本体上是统一的,但也需要 消除无明才能达到其目的;佛教的“无 明”主要是不明了 “缘起”思想,不能够 理解事物在本质上就是最高的实体,原 始佛教主张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否 定了自我实体的存在,其实质和所有理 论全部都是围绕缘起理论而展开的。佛 陀继承了这一思想,十二因缘思想基本 都可以在吠陀经典中找到他们的原形。 既然是缘起,也就是迁流变化。自然是 不存在轮回主体的,业惑缘起,有了意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念和行为就等于有了生死相续的问题及 现象轮回。 三、佛教和婆罗门教的“轮回解 脱”思想 “生死轮回 ”(avrttacakram )观念 并非佛教本源,印度古代宗派都有轮回 观念。轮回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吠陀和奥 义书文献记载,早期奥义书中就有这方 面的内容。 阿闼婆吠陀开始提及“业” 的思想, “例如当时梵天主张无贪、无嗔, 人人希望升天”126。在此基础上便有 了善恶业,遂产生轮回之说。奥义书否 定了世俗意义,视生命是无限反复的一 个过程,并无一个实质性的终点,因而 解脱轮回就成为其教义的最高目标。婆 罗门教在其教义中强调善恶因果以及生 死轮回的思想,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都有灵魂,躯体死后“ 灵魂 ”依然存在, 并且可以转移到另一个躯体,使之复活。 婆罗门教典籍如梨俱吠陀 广林奥 义书和歌者奥义书等典籍中均有 “善恶报应”“轮回转世” 及“ 业力”的记载,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本文不再赘述。总体来说,婆罗门教承 认轮回这一事实,有趋善避恶的理论基 础。除善恶业报外,人也会不停地转生, 皆有恒常不变之自我,即所谓灵魂,往 来三界五趣。但如能与梵合一,则一切 业就会永久消失。 佛教的“ 业报轮回说 ”是早期佛教 的核心思想,十二因缘是其哲学基础, 又涉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链条, 现在的果必然由于过去的因,现在的因 必将引出未来的果。佛教的创立虽然提 出新的理论,但轮回解脱的问题实际上 是婆罗门教提出的。宇宙万事万物之生 成变化,无不受因果法则支配, 大般 涅 经后分中的遗教品说:“深思 行业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 环不失”9901 如果认为有因果律,那 么即可承认有轮回。佛教“无我论” 是不 承认有恒常不变自我的,强调“依业而 转”的生死轮回。 杂阿含经 中说“ 众 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众生转五趣 轮,或堕地狱、畜生、饿鬼及人、天趣,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常转不息。 ”10243长阿含经中弊 宿经卷七说:“ 死此生彼,从彼生此, 寿命长短,颜色好丑,随行受报”11 44。由此可见佛教所讲善恶行为可以导 致三世轮回的善恶果报,佛教轮回理论 在于众生肉体死后,有不灭自体,随轮 回而转。 “所以佛陀说远离贪爱、说轮回、 业报、善业得善果而生天堂,引导身、 口、意与正行中。这些离贪嗔、克制身 口意三业成了佛陀的基本思想。 ”126 早期佛教和婆罗门教在善恶报应观念上 还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