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区税负与经济因素关系研究_第1页
我国地区税负与经济因素关系研究_第2页
我国地区税负与经济因素关系研究_第3页
我国地区税负与经济因素关系研究_第4页
我国地区税负与经济因素关系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地区税负与经济因素关系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 要: 本文选取19942011年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税收收入和经济方 面的相关数据, 采用计量的方法将东部、中部、西部及直辖市这四个地区的税收 负担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等经济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 区税收负担与相同经济因素的相关性有所不同,即使在相关性相同经济因素影 响的情况下, 其影响程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为了地区经济能够持续发展,根 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用调整税收优惠力度、完善税收制度等方法来减少地区税 负不合理的地方。 关键词: 地区税负 经济因素 1、相关文献与问题提出 宏观税收负担(税负),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国家或地区税收收入与 GDP的比值,它是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税收 负担,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税收负担总体状况。税收负 担作为国家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一直都 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安体富(2002)从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来看,税负与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即 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税收负担越重。有些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地区税收 负 担也存在着类似关系。 郭健(2006)通过分析我国19982003年各地区宏观税负,发现东部地区税 负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税负水平最低。其认为这种差异形成主要是与 地区产业结构、地区物价水平、税收制度、税收征管这四个因素有关。 刁树青、唐绍欣(2004)通过对2001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宏 观税负情况比 较分析得出:我国中西部地区总体税负水平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西部 地区的税负水平高于中部地区,他们认为这种差异是受各地区产业结构、所有制 结构、税收返还制度的影响。 但有的学者研究发现却有悖于税收负担与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的这个经济 规律。张伦 俊(2001),张阳(2002)研究发现,在我国税收负担偏高的省、直辖市 或自治区中,除直辖市外,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然而,一些东部经济发达的省 份税负反而较轻。他们研究 认为,地区 间税收负担东 低西高的形成主要受产 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税收返还制度、整体税制 结构、预算外资金收入等差异的 影响。 武利华(2000)借用基尼系数计算了地区间税收不平衡的指数,发现不仅东、 中、西部地区之间税收负担不平衡,而且东、中、西部地区内部税收负担也同样 不平衡,其主要是受所有制结构、 产业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物价水平等差 异的影响。陈哲明(2005)发现 同一级或同一地区内部,存在着明显的税负差异, 研究后认为,主要是由于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结 构、税收 优惠政策、经济类 型和税收征管力度的不同引起的。 从已有的研究结果中得出,经济内容的差异是造成地区间的税负不平衡的 重要因素。这差异主要包括 : 产业结构差异、所有制结构差异、地区物价水平差 异、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差异。本文着重从经济因素 这个角度出发, 采用时间 序列数和横截面数据相结合的面板数据模型,分四个地区来研究地区税负的关 系与经济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二、各地区税收负担水平及经济状况 在划分地区时,本文按照经济技术、 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 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区,其中 东部地区包括: 辽、冀、鲁、苏、 浙、闽、琼、粤等8个沿海省;中部地区包括: 黑、吉、晋、皖、赣、豫、鄂、湘等8 个 省;西部地区包括: 新、川、藏、滇、青、甘、宁、陕、黔、桂、内蒙古、重 庆等12 个 省市自治区。因为东部地区的京、津、沪 3 个直辖市的税收情况比较特殊,为了 分析需要,我们把它们也归为一个地区来研究。 表1中的地区税收负担水平是把该地区内的省市自治区的税收负担水平进行 算术加权平均而得,其构成指标的计算如下: 地区税收负担Y jt= niyt1 yi表示省市自治区的税收 负担,t表示年度,n表示各地区包括的省、自治区、直 辖 市的加总个数,j表示各个地区,取值1、2、 3、4。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1994- 2011 年各地区的税收负担水平大致都表现出递增趋势。但就具体税收负担水平来说, 直辖市的平均税收负担水平最高,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税收负担水平相当,而中部 地区的税收负担水平最低,可见,我国存在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与其税收负担水平 不均衡的状况。 表1 1994- 2006 年各地区税收负担水平 单位:% 年份 直辖市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1997 22 9 8 10 1998 22 9 8 11 1999 25 8 8 10 2000 29 8 8 11 2001 33 10 9 11 2002 34 10 9 11 2003 35 11 10 11 2004 38 11 10 12 2005 34 11 11 12 2006 37 15 11 12 2007 36 14 12 13 2008 38 16 14 15 2009 36 15 12 14 2010 39 17 15 16 数据来源:根据19942011年的中国税务年鉴整理而成。 三、经济因素与地区税收负担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 税收负担与 经济发展水平 税收是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一定时期内税收分配的规模和增长速度首先取 决于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用人均 GDP 来衡量。 人均 GDP 水平越高, 经济对税收的承受能力就越强,提供的税收自然也多, 这符 合纳税的能力原则。从宏观税收负担的国际比较来看,经济越发达,税收 负担也 越重。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与税收负担水平高度正相关,即税收 负担与人均 GDP 正相关。 (二) 税收负担与 经济结构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产业结构决定税源结构,从而决定税收负担水平。 主要是由于不同产业有着不同的生产内容,其产品的盈利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因 此,所上交的税收也有所差别。第一 产业,以农业为 主,因为受土地、自然条件等 因素的限制,投资报酬低、税收增长缺乏弹性,从而它们的税收负担比较轻。而 第二产业主要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主,第三产业是除上述各产业以外的其它产业, 它们主要以纳流转税为主。因此,税收负担与第一产业的比重负相关, 与第二产 业的比重正相关, 与第三产业的比重正相关。 四、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一) 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构建回归模型,着重从经济因素的两个方面出发, 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来研究它们与地区税收负担的关系,希望发现不同经 济因素与地区税收负担的关系及其影响程度。 (二) 数据说明 本文收集了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到2011年各省市自治区的有关数据。主 要包括税收收入、各省市自治区的GDP 、人均GDP、三个产业各自产值。有关税 收收入的数据来自各年份的中国税务年鉴,其余各项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为了更好地反映不同经济因素与各地区的税收负担的关系,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 数据和横截面数据相结合的面板数据( panel date) ,它能够显著减少缺省变量带 来的问题,其实证结果较为稳定、可靠,而且面板数据包含的数据 样本较多,自 由度较高。 (三) 研究指标 与模型建立 构建的回归模型为: Y=A+B1pGDPit+ B2D1it+ B3D2it+ B4D3it+ it A 为常量,B 1 B2 B3 B4 B5为各变量的系数, 是随机误差。it 代表 i 省、直辖市、自 治区的 t 年度数据。研究中 ,本文具体运用了四个模型 进行回归分析,模型 1 至模 型 4 中的被解释变量分别为直辖市、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税收 负担。 即下列四个具体模型: Y1=A+B1pGDPit+ B2D1it+ B3D2it+ B4D3it+ it Y2=F+C1pGDPit+ C2D1it+ C3D2it+ C4D3it+ it Y3=H+G1pGDPit+ G2D1it+ G3D2it+ G4D3it+ it Y4=I+N1pGDPit+ N2D1it+ N3D2it+ N4D3it+ it 表 2 研究指标说明 指标 指标名称 代表经济因素 计算方法 Y 税收负担 税收收入 PGDP pGDP 人均 GDP 经济发展水平 GDP/总人数 D1 第一产业的比重 第一产业产值 PGDP D2 第二产业的比重 第二产业产值 PGDP D3 第三产业的比重 经济结构 第三产业产值 PGDP (四)运用 Eviews 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后得出: 解释变量 直辖市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常数项 -2211.826(-4.805969) 1151.664(2.159094) 877.6076(5.397604) 77.72513(0.664582) 人均 GDP 0.000244 (4.559829) 0.000227 (4.025848) 6.37E-05 (1.216866) 0.000233 (2.787509) 第一产业比 重 -0.007442 (-0.056527) -11.58991 (-2.134064) -9.081651 (-5.375539) -0.715034 (-0.584315) 第二产业比 重 22.73194 (4.794187) -11.18251 (-2.137737) 1.025583 (22.14119) 0.557058 (9.069022) 第三产业比 重 22.83053 (4.911246) 0.300340 (14.41763) 0.552380 (1.68227) -0.741889 (-0.587798) 调整后的 Error!2 0.860106 0.923632 0.974703 0.904605 F 值 20.98182 40.30693 126.2214 31.81896 (五)实证结果 从上述表的结果来看, 人均GDP与东部地区和直辖市的税收负担显著正相 关, 第一 产业的比重只与中部地区的税收负担显著负相关, 与其它三个地区的税 收负担关系不显著。第二产业 的比重只与西部地区的比重显著正相关, 与其它三 个地区的税收负担关系不显著。第三产业的比重与东部地区和直辖市地区的税 收负担正相关, 与西部地区的税收负担负相关, 而与中部地区的税收负担关系不 显著。在成正相关的两个地区中, 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1个百分比, 东部地区的 税收负担增加0.300340百分比, 而直辖市的税收负担增加22.83053个百分比, 第 三产业的比重对直辖市税收负担的影响程度大大超过了对东部地区税收负担的 影响, 以上实证结果部分证实了假设二。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研究,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相同经济因素与不同地区税收负担的相关性有所不同, 即使在相关性相同 的情况下, 其影响程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人均GDP与东部地区和直辖市的税收负担水平正相关 , 与中部和西部地区 的税收负担影响不显著。即人均GDP 越高, 经济对税收的承受能力就越强, 提供 的税收就越多, 税收负担也越重, 这与一般经济规律相符。 三个产业的比重中, 只有第三产业的比重与东部地区的税收负担正相关, 其 它两个产业的比重与东部地区的税收负担水平关系不显著。这主要是与东部地 区的产业结构有关。东部地区由重化工、机电仪表一体化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逐步转向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信息、金融保险、贸易和航运等高新技术产业 和第三产业。这些年来, 第三产业对东部地区的税收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因此,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能为东部地区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 有利于东部地区的进一 步发展。 东部地区的广东、江苏、福建在 1983 ) 2002 年间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的比重高达27168% 、13187%、9141%, 1992 ) 2002 年流入东部地区的外资占全 国的8717%, 但中国长期存在着外 资企业大面积亏损 的奇怪现象, 东部地区的外 资也不例外。所以, 为了控制这一现象, 提高东部地区投资效率对税收收入的贡 献度, 我们要建立一批高素 质的税收征管队伍,并且逐步完善我国涉外税法, 尽 快实施预约定价(APA) 机制, 对通过转移定价偷逃税款的外资提高惩罚力度。 直辖市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与直辖市的税收负担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三产业对GDP 的贡献越大, 其税收负担水平越重 , 相应的财政收入也就越多。 从实证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直辖市的税收负担相 对其它地区偏重有其合理的理 由, 也与发达国家高税负这一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相符。 对中部地区而言, 第一产业的比重与其税收负担负相关, 其它产业的比重与 其税收负担的影响不显著。中部地区的税收负担水平相比其他地区的税收负担 水平是最低的, 通过实证分析, 我们认为改变这一现状, 提高中部地区的税收水 平, 从 经济因素的角度出发, 有两条措施: 一是, 实施有关优惠措施来吸引投资, 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投资, 并且鼓励提高投资效率。二是, 要保持中部地区农业的 比较优势, 政府应该加大 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增加该地区的财政收入, 这样有利于中部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也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和技术升级, 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 对西部地区而言, 经济结构对该地区的税收负担水平有着较大的影响。第二 产业的比重与西部地区的税收负担正相关, 但第三 产业的比重与西部地区的税 收负担负相关, 这有悖于假 设二。 为了缩小地区间的税收负担水平, 西部地区应 该改变资源型重工业超前发展, 轻型加工业严重滞后的工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的 状况, 与此同时, 国家更应该优化税制结构, 尽快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 税, 消除重复征税, 实现中性的税收。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与其税收负担 负相关, 这主要与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关。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主要 以传统的流通和服务业、机关事业为主, 现代农业、工业服务的金融、通讯和信 息产业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较低。所以, 应该加大 对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尤其是 其中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力度, 鼓励并引 导其逐步改善第三产业内部结 构, 提高第三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增强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撑功能。 参考文献: 1 安体富, 林鲁宁. 宏观税负实证分析与税收政策取向 J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 ( 5) : 26- 31. 2 郭健. 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