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四溶液的配制及分》课件 苏教版.ppt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课件(打包45套)苏教版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课件(打包45套)苏教版.rar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四溶液的配制及分》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四十高分子化合物有机合成与推断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四十四化学与工农业生产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四十五化学资源与材料》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四十二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四十三分子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四十一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十四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十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十六《原电池、常见的化学电源》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十八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物质的多样性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十五《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十二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十九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十三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十七《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金属的腐蚀及防护》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十一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六氧化还原反应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八从铝土矿到铝合金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五离子反应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二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二十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金属的腐蚀及防护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二十四溶液的酸碱性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二十六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二十八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二十五盐类的水解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二十二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二十九常见气体的制备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二十三化学平衡的移动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二十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二十一化学反应速率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九铁、铜的获取和应用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三十四认识有机化合物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三十六常见的烃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三十八醛羧酸酯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三十五有机物的结构、分类和命名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三十二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三十九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三十三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三十七卤代烃、醇、酚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三十一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三十 钠、镁及其化合物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三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65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16003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94.65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7-04-24 上传人:me****88 IP属地:江西
3.6
积分
关 键 词:
最后 冲击 高考 化学 复习 温习 课件 打包 45 苏教版
资源描述:
(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课件(打包45套)苏教版,最后,冲击,高考,化学,复习,温习,课件,打包,45,苏教版
内容简介: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质和混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相互联系。 2了解溶液的含义及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4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011年北京试卷 6题。 2以某些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考查常见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如 2012年山东高考卷 7题。 3与科技生产相联系考查胶体的性质与应用,如 2012年山东高考卷 8题。 ( 对应学生用书 P 1 )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 交叉分类法 ( 请连线 ) 2 树状分类法 金属 非金属 碱 氧化物 共价 电解质 非电解质 3 根据物质的聚集状态分类 ( 1) 固态:微粒排列 ,微粒间空隙 ,微粒只能在 上振动, 有 固定形状, 被压缩。其体积由 和 决定。 紧密 很小 固定位置 不能 微粒个数 微粒本身的大小 ( 2 ) 液态:微粒排列 ,微粒间空隙 ,微粒可以 , 固定形状,但 被压缩。其体积与 和 有关。 较紧密 很小 自由移动 不易 微粒数目 微粒本身大小 没有 ( 3 ) 气态:微粒间距离 ,微粒 自由移动, 固定形状, 被压缩。其体积由 和 决定。 较大 可以 容易 分子数目 分子之间距离 没有 有关氧化物认识的易错误区 ( 1) 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 N O 、 ( 2)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 ( 3)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与水反应生成酸,碱性氧化物不一定与水反应生成碱,如 S F e O 为碱性氧化物,都不能与水反应。 问题探究 1 :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 提示 : 不一定。如 O 2 和 O 3 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 问题探究 2 : 在盐酸中存在着 H 和 ,在硫酸中存在着H 和 4 , HC l 和 H 2 是离子化合物吗? 提示 : 几乎所有的酸都是 共价化合物,虽然 HC l 和 H 2 全部电离,但它是共价化合物。 二、分散系、胶体 1 分散系的分类 ( 1 ) 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 2 ) 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 溶液 胶体 浊液 2 胶体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 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胶体内会出现一条 ,这是由 而形成的,利用该性质可以区分胶体与溶液。 3 胶体的应用 净水 某些含铝离子或三价铁离子的盐溶于水后,产生 或 胶体,能吸附水中的 并使之沉降。 光亮的通路 胶体微粒对光线的散射 H)3 H)3 悬浮物 胶体具有介稳性的原因: ( 1) 胶体粒子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可以通过吸附离子而带有电荷,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它们之间相互排斥阻碍了胶体粒子聚集成更大的颗粒,因此胶体具有介稳性。 ( 2) 胶体的布朗运动也使得胶体粒子不易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使其具有介稳性。 问题探究 3 :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提示 : 胶体粒子的直径在 1 n m 1 0 0 n m 之间。 ( 对应学生用书 P 2 ) 物 质 纯 净 物 化 合 物 物 质 纯 净 物 化 合 物 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 1)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 O 7 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 ( 2)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 O 3 是两性氧化物。 ( 2012 年河南濮阳模拟 ) 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 ) 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根据是否含碳元素将化合物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将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根据在水中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A B C D 【 解析 】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 有些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 等不属于有机物;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是根据元素的性质分的,不是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分的。故选 【 答案 】 A 任何物质当归为一类时它们之间必然有相同的属性,当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类物质时,一定要从定义的要点去衡量,而不能只从表面关系衡量。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 ) 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 H 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根据反应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根据分散系的稳定性 大小将混合物分为胶体、溶液和浊液 A 只有 B 只有 C 只有 D 只有 解析: 根据酸分子中能够电离出的 H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如 分子中虽然含有 4 个 H 原子,但是只能电离出 1 个 H,属于一元酸, 错误;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类依据是元素的性质,而不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 4 个,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等于 4 个,但是 H 原子最外层有 1 个电子,属于非金属元素, 外层有 4 个电子, 外层有 5 个电子, 外层有 6 个电子,它们都是金属元素, 错误;胶体、溶液和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不同, 错误。故选 A 。 答案: A 单 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些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是通过四 个基本反应类型来实现的,把物质的转化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联系起来,就会便于类推和记忆。 ( 2012 年高考命题研究原创 ) 下列为 W 、 Q 、 R 、T 四种物质的转化关系, a 、 b 为反应条件,下列选项中符合的是 ( ) 选项 物质 W 条件 a 条件 b A S 点燃 点燃 B C 点燃 常温 C 电 常温 D 燃 加热 【解析】 A 中条件 b 应该为催化剂、加热, A 项错误;C 和 法完成此转化 关系, B 、 D 项错误。 【答案】 C 巧解物质变化类试题 ( 1) 需掌握在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关系中,能生成盐的反应: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与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酸、酸性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碱与盐、盐与盐、金属单质与盐的反应等。 ( 2) 在拓展的物质转化关系中,能生成盐的反应还有氨基酸与酸或碱的反应、氨气与酸的反应 ( 如 = = N H 4 C l) 、非金属单质与无氧酸盐的反应 ( 如 2 K I = = 2K C l I 2 ) 、低价金属盐与氧化剂的反应 ( 如 2F e B r 2 3C l 2 = = 2F e C l 3 2B r 2 ) 等。 X 、 Y 、 Z 是三种常见元素的单质,甲、乙是两种常见的化合物,这些单质和化合物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X 、 Y 、 Z 一定都是非金属单质 B X 、 Y 、 Z 中至少有一种是金属单质 C 若 X 、 Y 都为金属单质,则 Z 必为非金属单质 D 若 X 、 Y 都为非金属单质,则 Z 必为金属单质 解析: 选项 A ,若 X 为 甲为 Z 为 Y 为 合转化关系,所以 X 、 Y 、 Z 不一定都是非金属单质;若 X 为 C ,甲为 Z 为 为 Y 为 选项 B 、 D 错误。选项 C ,若 X 、 Y 都为金属单质时,X 、 Y 在反应中失去电子,而金属单质在反应中不获得电子,所以 Z 一定不是金属单质,必为非金属单质。 答案: C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 直径大小 100 散质粒 子成分 离子或小分子 大分子或分子 集合体 大量分子集合体 外观特征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或半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静置无沉淀 较稳定 不稳定 分散质能否 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分类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固溶胶、液溶胶、气溶胶 悬浊液、乳浊液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或沉淀 实例 食盐水、蔗糖溶液 H)3胶体 泥水 胶体粒子带电荷的规律:金属氧化物 ( 如C u O 、 O 3 、 O) 、金属氢氧化物 如 F e ( 3 、 A l( 3 形成的胶体,胶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金属硫化物 ( 如F e S 、 S) 、非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硫化物 ( 如 S i O 2 、 S 3 )形成的胶体,胶粒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荷。 ( 20 12 年临沂质检题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胶体粒子的直径很小可以透过滤纸,因此可以 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溶液 B 布朗运动不是胶体特有的性质 C 直径介于 1 10 0 n m 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 D 有的胶体带正电荷或者负电荷,在电压作用下可电泳 【解析】 胶体是一种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两部分组成,其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 1 100 n m 之间,胶体粒子和溶液中的粒子都能透过滤纸,故 A 项错;悬浮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叫做布朗运动,布朗运动不是胶体特有的性质,故 B 项正确;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 100 n m 之间,故 C 项错;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带电,在电压作用下可定向移动,叫电泳,而 整个胶体是电中性的,故D 项错。 【答案】 B 胶体粒子直径大小在 1 1 0 0 n m 之间,可以透过滤纸;胶体粒子带电,而不是胶体带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直径介于 1 100 n m 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 B 胶体就是指胶状的物体 C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D 胶体微粒不能通过滤纸 解析: 胶体是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 1 10 0 n m 之间的分散系,也不是胶状的物体, A 、 B 项错误;胶体能发生 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 C 项正确;胶体微粒能通过滤纸,但不能通过半透膜, D 项错误。 答案: C ( 对应学生用书 P 3 ) 易错点 忽视物质的分类标准 ( 20 12 年山东 ) 下列与化学概念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化合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B 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C 催化剂能改变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 D 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 【 错因分析 】 分类的标准不同,其结果也不同,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标准。如果不理解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 原反应之间的关系,会错选 A ;如果不理解 “ 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 ,如 O 7 为酸性氧化物, O 3 为两性氧化物,会错选 B 。 【正确解答】 选项 A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错误;选项 B , 误;选项 C ,催化剂能影响反应速率,改变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正确;选项 D ,石油的分馏产物汽油为混合物,错误 。 答案: C 。 分类法是一 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可通过分类法理解物质分类的标准,尤其是氧化物、酸、碱、盐的多种分类方法。如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可分为可溶性酸和难溶性酸,可分为易挥发性酸和难挥发性酸,可分为有机酸和无机酸等;又可将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等。 分类法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的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 A 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不可能为混合物 B N N aC l 均为强电解质,也都属于离子化合物 C A l( O H)3都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都是具有两性的化合物 D 二氧化硫和臭氧都属于漂白剂,且作用原理相同 解析: 如果物质中含有同素异 形体,如 3,则该物质为混合物, A 错误; 强电解质,但属于共价化合物, B 错误; O H )3分别是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 C 正确;二氧化硫可与某些有色物质发生化合而漂白,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有色物质而漂白,二者作用原理不同, D 错误。 答案: C 性质和变化示意图 注意: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核发生变化的核反应 ( 聚变、裂变 ) 不属于化学变化。 ( 对应学生用书 P 4 ) 1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 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少量硫酸镁溶液后产生沉淀 B 烧瓶中盛有溴蒸气,加入活性炭后,红棕色逐渐消失 C 浓硝酸 “ 发烟 ” D 无水硫酸铜由白变蓝 解析: 选项 A ,是胶体的聚沉过程,属于物理变化;选项 B ,体现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变化;选项 C ,浓硝酸 “ 发烟 ” 是由于 沸点低易挥发, 遇空气中的水蒸气造成的,属于物理变化 ;选项 D ,无水硫酸铜由白变蓝是结合水生成了胆矾,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 D 2 ( 20 12 年北京八中高三期末考试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 a S B a( N 、 B aC 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B C u S N 液相互间可发生两种不同类型的反应 C C D 液态氧、洁净的空气、纯净的盐酸都是纯净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物质分类的理解。选项 A ,可根据三种盐类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如钡盐、硝酸盐、硫酸盐、盐酸盐、可溶性盐等。选项 B , C u S a O H 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选项 C ,项 D ,洁净的空气、纯净的盐酸都是混合物。 答案: B 3 ( 201 2 年海口模拟 )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 根据一个酸分子电离产生氢离子的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根据 反应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A B C D 解析: 区别强弱电解质的依据是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 区别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主要依据是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答案: B 4 ( 2012 年济南模拟 ) 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 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 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 即布朗运动 D 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光亮的通路,前者则没有 解析: 溶液和胶体都是分散系,它们都是电中性的,胶体中的胶粒由于表面积大,能吸附阴离子或阳离子而带电;溶液中含有阴、阳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胶体中的带电胶粒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也会移向某个电极,和胶粒带相反电荷的微粒移向另一个电极;溶液和胶体中的微粒都在做无规则运动,都是布朗运动;丁达尔效应用于胶体和溶液的鉴别。 答案: D 5 化工生产中常常用到 “ 三酸两碱 ” , “ 三酸 ” 指硝酸、硫酸和盐酸, “ 两碱 ” 指烧碱和纯碱。 ( 1) 从物质的分类角度来看,不恰当的一种物质是 _ _ 。 ( 2) “ 三酸 ” 与 “ 两碱 ” 之间均可反应,酸过量时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有六个,若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却只有两个,请写出这两个离子方程式 _ _ 。 ( 3) “ 三酸 ” 常用于溶解金属和金属氧化物。下列块状金属在常温时能全部溶于足量浓硝酸的是 _ 。 A B C D ( 4) 烧碱、纯碱均可吸收 含 0.1 m a O H 的溶液吸收一定量 溶液低温蒸干得到固体的组成可能有四种情况,分别是: _ ; _ ; 将得到的固体重新溶解于水,在溶液中加盐酸,使溶液的 7 ,再将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是 _ _ g 。 解析: ( 1) 分类不恰当的一种物质是纯碱,因为纯碱是一种盐。 ( 2) 烧碱与三种强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只有一种,即 H = =纯碱与三种强酸 ( 过量 )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也只有一种,即 3 2H= = ( 3) 常温下遇浓硝酸会发生钝化,故不能溶解,而 常温下可以被浓硝酸溶解。 ( 4) 若氢氧化钠过量,吸收少量 蒸干后固体组成为 N 吸收的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介于12 1 之间,此时蒸干后得到的固体是 3;得到的固体溶解于水,加盐酸所得溶液的 7 ,此时得到的全部是 N aC l 溶液,根据 恒,可知固体氯化钠的质量为 m 58 .5 g/m g 。 答案: ( 1) 纯碱 ( 或 ) ( 2) C 3 2H= = C O 2 H 2 O 、 H = =H 2 O ( 3) A B ( 4) N 和 N 3 5. 85 6 ( 2012 年周口模拟 ) 今有下列两组单质: S 、 . F e 、 ( 1) 试将每组单质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每种分类都可分别挑选出一种单质,使它跟其他单质属于不同类。将挑出的单质 ( 写化学符号 ) 和挑选依据 ( 写编号 ) 列在下面相应的表格内。挑选依据仅限于以 下四种: A. 其组成元素不属于金属 ( 或非金属 ) ; B. 其组成元素不属于元素周期表中的同一族; C. 其组成元素不属于周期表中的同一周期; D. 其组成元素不属于主族元素。 ( 2 ) 组中有一种物质的氢氧化物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写出该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 。 组别 第 组 第 组 被挑选出的单质 挑选依据 ( 3) 、 两组物质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 1 m L 1的其中一种化合 物的水溶液,可制得一种红褐色胶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 如何用较简单的方法判断胶体是否制备成功?_ 。 解析: ( 1) 组,认真理解题意,容易看出 A 族的非金属单质,而 S 为 A 族的非金属单质。 组从元素的性质上分析, 非金属,其他均为金属;从元素所处的周期看, 于第 4 周期,而其他三种处于第 3 周期;副族元素,而其他三种为主族元素;另外,还有 半导体,其他三种均为导体; 与冷水剧烈反应,而其他三种不与冷水反应等很多分类的角度。 ( 2) 组中仅铝的氢氧化物是两性氢氧化物。 ( 3) 红褐色胶体应为氢氧化铁胶体,实验室一般用 F e 利用胶体特有的性质 丁达尔现象判断。 答案: ( 1 ) 见下表。 (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 组别 第 组 第 组 被挑选出的单质 S e 选依据 B A C D ( 2 ) A l( 3 = = A 2H 2 O ( 3 ) F e C l 3 3H 2 O = =F e ( 3 ( 胶体 ) 3 HC l 若该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现象,则制备成功;否则,不成功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2了解氯气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的强氧化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 26题 (4),2013年天津卷 2题 D。 2结合 验操作等,如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 27题 (1), 2012年福建卷25题。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3掌握 的检验方法; 4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了解卤族元素性质 (单质、化合物 )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 的检验方法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都有所考查,如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 7题 D,2011年福建卷 7题C,2011年安徽卷 10题 B。 4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与化工生产相结合的资源综合利用,如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 7题 A、 B、C,2012年安徽卷 10题 C。 ( 对应学生用书 P 2 5 )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1 工业生产: 称为 “ 氯碱工业 ” 。 2 N a C l 2H 2 O = =通电 2 N a O H H 2 石墨棒 铁棒 饱和食盐水 ( 1) a 处产物 ,用 法验证,现象: ; ( 2) b 处产物 ,用 试纸验证,现象: ; ( 3) 生成 溶液,用 溶液验证,现象: 。 爆鸣 听到爆鸣声 淀粉 试纸变蓝 酚酞 溶液变红 2 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 M 4 H C l( 浓 ) = = M nC l 2 2H 2 O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毒性 溶解性 比空气 水 黄绿色 气态 刺激性 大 可溶于 有毒 常温下干燥的氯气或液氯不能与铁发生反应,所以工业上常把干燥的液氯储存在钢瓶中。 问题探究 1 : 常见有颜色的气体和有毒的气体各有哪些? 提示: ( 1 ) 有颜色的气体: ( 红棕色 ) 、 F 2 ( 淡黄绿色 ) 、 ( 黄绿色 ) 、溴蒸气 ( 红棕色 ) 、碘蒸气 ( 紫黑色 ) 等。 ( 2 ) 有毒气体: 、 H 2 S 、 、 等。 三、氯气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1 氯气 与金属 2N a = =2N aC l 现象: 2F e 3C = =2F e C = =C u C 与非金属 如 方程式: = =2H C 工业上用此方法制取 与水: 与碱 如 N : 工业生产中和实验室常用 溶液吸收氯气尾气。与还原性物质 如 : 点燃 点燃 棕红色烟 棕黄色烟 点燃 苍白色火焰 盐酸 点燃 黄光、白烟 H 2 O H C l H C 2 N a O H = = N a C l N a C l O H 2 O 2 K I = = 2 K C l I 2 2 次氯酸 弱 棕色 3 漂白粉 C 新制的氯水中含有 、 HC l O 、 H 2 O 三种分子。 、 H 、 C 、 四种离子。 问题探究 2 : 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 C 酸性条件下也会有很强的氧化性,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 C 有氧化性吗? 提示: C 在酸性、中性、碱性条件下都具有氧化性,如漂白粉溶液为碱性,其具有强氧化性。 四、溴、碘的提取及性质 1 提取 ( 1) 原理: ( 2) 过程: 提溴 2 K = = 2 K C l, 2 K I = =I 2 2 K C l 2. 溴、碘的性质 ( 1) 溴、碘单质的物理性质比较 2 颜色 深红棕色 紫黑色 状态 溶 解 性 水中 酒精、 有机溶剂中 特性 易 、有毒 易 、遇淀粉变 保存 棕色细口瓶并用蜡密封,置冷暗处 棕色广口瓶 液体 可溶 易溶 挥发 升华 蓝易溶 可溶 固体 ( 2) 化学性质 向 液中滴加溴水、向 N a B r 溶液中滴加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 ,说明卤素单质间的氧化性顺序为: ;卤素离子间的还原性顺序为: 。 2 B 2( 2) 离子还原性: I B r F( 3) H X 的稳定性: H F H H B r H I ( 4) H X 的熔沸点: H F ( 含氢键 ) H I H B r H ( 5) 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 H H B r H I 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和应用 ( 1) 氟 无正价和含氧酸,非金属性最强, F的还原性最弱。 与 22= = 4 弱酸,能腐蚀玻璃,保存在铅制器皿或塑料瓶中;有毒,在 沸点最高。 ( 2) 溴 是深红棕色液体,易挥发。 易溶于有机溶剂。 盛溴的试剂瓶中加水,进行水封,保存液溴不能用橡胶塞。 ( 3) 碘 I 2 遇淀粉变蓝色。 I 2 加热时易升华。 I 2 易溶于有机溶剂。 食用盐中加入 K I O 3 可防治甲状腺肿大。 ( 4) 卤化银 易溶于水, l 白色不溶于水, r 淡黄色不溶于水, 黄色不溶于水。 l 、 r 、 也不溶于稀硝酸。 除 外,均有感光性,其中 r 作感光材料, 可用于制照相用的胶卷。 可进行人工降雨。 e 其他卤素单质反应生成F e 3 溴的提取 ( 1) 用蒸馏法将海水浓缩,用硫酸将浓缩的海水酸化。 ( 2) 向酸化的海水中通入适量的氯气,使溴离子转化为溴单质: 2 = = 2C l。 ( 3) 向含溴单质的水溶液中通入空气和水蒸气,将溴单质吹入盛有二氧化硫溶液的吸收塔内以达到富集的目的: 2H 2 O = =2 HB r H 2 。 ( 4) 向吸收塔内溶液中通入适量的氯气: 2HB r = =2 ( 5) 用四氯化碳 ( 或苯 ) 萃取吸收塔内溶液中的溴单质。 4 海带中碘的提取 ( 1) 原理:用适当的氧化剂将海带中的碘元素 (I) 氧化成I 2 ,再萃取出来。 ( 2) 离子方程式 : 2I H 2 O 2 2H= =I 2 2H 2 O 实验室从海带中提取碘时,先将干海带灼烧除去有机物,再用 H 2 O 2 、 H 2 处理,使得 I氧化为 I 2 ,再用苯或 萃取。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A 碘水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静置后上层颜色变浅,下层颜色变为紫红色 B 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了棕黄色的雾 C 电解氯化钠饱和溶液,将阴极气体产物通入碘化钾淀粉溶液中,溶液变蓝 D 溴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振荡,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后上层颜色变浅,下层颜色变为橙色 【解析】 汽油的密度比水小,上层颜色应变为紫红色,下层颜色变浅, A 项错; C u C l 2 是固体,故应为烟而不是雾, B 项错;电解 N aC l 饱和溶液,阳极产生的 能使碘化钾淀粉溶液变蓝 ,阴极产生的是 H 2 , C 项错。故选 D 。 【答案】 D 对于实验现象的理解与记忆,要从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与记忆做起。物质颜色变化的实质是物质分子的变化,要做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关于某无色溶液中所含离子的鉴别,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加入 A 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可确定有 在 B 加入 B a( N 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可确定有 4存在 C 通入 液变为黄色,加入淀粉溶液后溶液变蓝,可确定有 I存在 D 加入盐酸,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中一定有大量 3解析: 加盐酸引入了 无法确定原溶液中是否有 A 错; 在 H存在下可将 3 氧化为 4 , B 错; 将 I氧化为 I 2 ,淀粉遇 I 2 变蓝, C 对;加入盐酸,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除了可能含有 3 还可能含有 3 、 、 3 , D 错。故选 C 。 答案: C ( 对应学生用书 P 2 9 ) 易错点 对实验设计目的不明确而出错 某课外活动小组 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氯气的制备及有关性质实验。 ( 1) 装置 A 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 _ 。 ( 2) 上述装置中明显存在不足之处,为保证装置 B 中实验成功,应在装置 A 、 B 之间添加一个装置,该装置是_( 填 “ ”“ ” 或 “ ” ) 。 ( 3) 装置 C 中溶液发生的颜色变化为: 请在方框内填写出导致该阶段颜色变化的粒子符号。 ( 4) 装置 D 中起始的实验现象是 _ 。 ( 5) 实验结束后,对装置 A 的烧瓶中残存的气体的处理方法是 _ 。 【错因分析】 未能根据物质的性质来设计实验而导致错误。 B 装置目的是 检验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因此应选择干燥的氯气,在 B 装置前应加上干燥装置; C 装置中试液的颜色本身为紫色, 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 H 有漂白性,又将红色氧化成无色,继续通入液呈现出 黄绿色。 【正确解答】 ( 1 ) 制取氯气的离子方程式为 4H M n 2C l= = M 2 ( 2) 如用干燥的有色布条检验氯气的漂白性需用干燥的氯气, B 前面没有干燥装置,需加 干燥。 ( 3) C 中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显酸性即 H,红色褪去是 H 氧化性,而显黄 绿色是 ( 4 ) D 中溶液变蓝。 ( 5)残存的氯气应用 H 溶液处理。 答案: ( 1) M n 4H 2C l= = 2( 2) ( 3) HH 4) 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 5) 通过分液漏斗注入一定量的 H 溶液,再摇动烧瓶使之充分反应 ( 1) 用浓 M n O 2 加热制取的氯气含有水蒸气需干燥才能得到干燥氯气。 ( 2) 虽然氯气用 N 收是基本的化学原理,但打开 以应在不打开装置情况下吸收,就应用分液漏斗中加 N ( 201 2 年江西师大附中模拟 ) 在氯水中存在着多种分子和离子,它们在不同的反应中表现出各自的性质。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 A 加入有色布条,一会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溶液中有 B 溶液呈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 C 加入盐酸酸化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在 D 加入 N 溶液,黄绿色消失,说明有 子存在 解析: 本题的错误原因是不能将物质性质与实验设计相结合。氯水中存在着三种分子: 四种离子: C l O、 H、 其中 有漂白性,能使有色布条褪色;氯气分子使溶液呈黄绿色;往溶液中加入N 液, 应生成 N aC l 、 N aC 使氯水的黄绿色消失,不能证明 子的存在;加入盐酸酸化会引入 再加入 A 3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氯水中原来就有 在。 答案: B 氯气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具有漂白性的物质的性质比较 用于漂白 的物质 实际参与漂白的物质 漂白原理 变化类型 漂白特点 漂白范围 活性炭 活性炭 吸附 物理变化 不可逆 一般用于溶液漂白 氯气 用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漂白 化学变化 不可逆 可漂白所有有机色质 次氯酸盐 次氯酸 过氧化钠 过氧键 强氧化性 化学变化 不可逆 可漂白所有有机色质 过氧化氢 二氧化硫 亚硫酸 二氧化硫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化学变化 可逆 具有选择性,漂白品红溶液,以及棉、麻等物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因为 以它能使品红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石蕊试 液褪色 B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不一定是 白粉、活性炭、 原理相同 D 白效果更好 【解析】 A 项中 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因为其具有还原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是因为其具有漂白性,使品红溶液褪色的物质有很多如仅仅是 C 项中这些漂白剂的漂白原理不都相同;= =2HC l ,从而失去漂白能力。 【答案】 B ( 对应学生用书 P 3 0 ) 1 ( 2 0 1 2 年渭南质检 ) 下列图示与内容不相吻合的是 ( ) 解析: 为了防止吸入过多有毒气体对身体造成伤害,实验室通常采用图 A 所示方式闻药品的气味, A 正确;图 C 是腐蚀品的标志;滴入 N 液后, 与 N 应,瓶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气球就会鼓起来, D 正确。 答案: B 2 下列物质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的是( ) 氯气 液氯 新制氯水 氯气的酒精溶液 盐酸 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溶液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氯水中成分的掌握情况。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显红色,体现 H的性质,溶液呈酸性;使红色褪去,体现 HC 性质,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的应该是既含有 H又含有 HC 物质。 氯气、液氯中只含有氯分子。在氯气的酒精溶液中存在的是氯分子和酒精分子 ( 氯气的酒精溶液就是将氯气溶于酒精,两者之间并没有发生反应 ) ,氯气分子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盐酸只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不能使其褪色。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溶液中,盐酸 与漂白粉中的C a( C 2发生反应 C a( C 2 2= = C aC 2 反应剩余的盐酸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生成的 红色褪去。 答案: C 3 ( 20 12 年山东济宁质检 ) 海水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资源宝库,下列有关海水综合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从海水中可以得到 N aC l ,电解熔融 N aC l 可制备 海水蒸发制海盐的过程中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C 海水中含有钾元素,只需经过物理变化就可以得到钾单质 D 利用潮汐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解析: 蒸发海水制海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B 错;海水中钾元素以 K形式存在,生成钾单质必然发生化学反应, 汐发电不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 错。故选 A 。 答案: A 4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 氯气与水反应: = = 2H C l OB 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O H= = C l C C 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共热: M n 4浓 ) = = 2C l 2D 漂白粉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气体: 2C = C 3 2H 2C 析: A 选项错在 HC 开, C 选项错在浓盐酸未拆开, D 选项错在 HC 开。 答案: B 5 ( 2012 年上海崇明高三第一次模拟 ) 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装置进行氯气与金属钠的反应,先将钠预热,在钠熔融成小球时,撤火,并通入氯气即发生反应,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的火焰 B 反应产生的大量白烟是氯化钠固体 C 棉球 的作用是吸收过量氯气 防止产生污染 D 棉球 变蓝色则证明氯气已被碱液完全吸收 解析: 棉球 变蓝,证明碱液已经完全反应,有过量的 使棉球 变蓝。 答案: D 6 ( 20 12 年成都摸底 ) 海藻中含有丰富的、以离子形式存在的碘元素。下图是实验室从海藻里提取碘的流程中的一部分。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步骤 的操作分别是过滤、萃取 B 可用淀粉溶液检验步骤 的反应是否进行完全 C 步骤 中加入的有机溶剂是裂化汽油或乙醇 D 步骤 的操作 是过滤 解析: 通过过滤除去海藻灰悬浊液中难溶性杂质而得到含有 I的溶液,该溶液中通入 将 I氧化为 I 2 ,经萃取、蒸馏等操作后即得晶体 I 2 ,故选项 A 正确, D 错误。溶液中的 I不能用淀粉溶液检验,故选项 B 错误。裂化汽油中含有不饱和烃,能与 I 2 发生反应,乙醇能与 H 2 O 互溶,故选项 C 错误。 答案: A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1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 2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离和提纯。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 7题 B、 C、 D。 2选取适当的试剂及分离方法除去被提纯物中指定的杂质;确定除去被提纯物中指定含有的杂质和所需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如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 28题(2)(3)。 3设计或评价物质分离提纯和检验的实验方案,如 2012年北京卷 8题。 ( 对应学生用书 P 1 7 1 ) 一、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1 物质分离、提纯的区别 ( 1) 物质的分离 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 开来,获得几种 的过程。 ( 2) 物质的提纯 将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而得到 的过程,又叫混合物的净化或 。 分离 纯净物 纯净物 除杂 2 物质分离提纯的原则 在进行物质分离和提纯时,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 1) 不增: 。分离、提纯后的物质应是纯净物,不能有其他物质混入其中。 ( 2) 不减: 。分离和提纯所加试剂只与杂质反应。 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分离、提纯时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 ( 3) 易行: 。选择分离、提纯的方法应遵循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先考虑物理方法,再考虑化学方法。 ( 4) 复原: 。 实验操作简单易行 通过实验蒸干或加热恢复到原物质状态 3 物质分离提纯的常用物理方法 方法、装置 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把 进行分离 一贴: 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 液面低于 三靠:烧杯紧靠 , 玻璃棒轻靠 处,漏斗下端紧靠 若滤液浑浊,需 不溶性固体与 液体 滤纸 漏斗边缘 滤纸边缘 玻璃棒 三层滤纸 烧杯内壁 重复操作 方法、装置 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分离 玻璃棒的作用: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 当有 析出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 溶于溶 剂中的固体 溶质 液体飞溅 大部分溶质 方法、装置 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分液:两种液体互不相溶,易分层 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 萃取剂与原溶剂 萃取剂与溶质 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从 流出,上层液体从 倒出 大 不相溶 不反应 下口 上口 方法、装置 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根据各物质被吸附的性能不同 将层析纸下端浸入合适的 中 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 ( 1) 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 处 ( 2) 蒸馏烧瓶中要加 ( 3) 冷凝管水流方向应为 “ ” 溶剂 支管口 沸石 (碎 瓷片 ) 下进上出 沸点 方法、装置 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某种组分易升华的混合物,利用物质易升华的性质在加热条件分离的方法 应与物质的分解反应区分,如 = =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 1 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 1) 常规检验法 用 N 液能检验出 、 、 、 、 。 蓝色沉淀 红褐色沉淀 溶解 变蓝 焰色反应 用焰色反应可检验出溶液中的 K 和 。 紫 黄 血红色 无现象 血红色 红 蓝 白色沉淀 淀消失 沉 无色无味 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 淀消失 沉 刺激性气味 蓝 待检物 操作步骤 现象 试管或集气瓶取待检气体,然后向试管或集气瓶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待检气体通过尖嘴玻璃导气管并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 有 火焰,烧杯里有水雾生成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把待检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盖上玻璃片,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开启玻璃片插入瓶中 洁净的试管里加入 5 通入待检气体 品红溶液 ,加热后 入澄清石灰水中 石灰水 ,继续通入后 湿润的 粉试纸靠近集气瓶口 木条复燃 淡蓝色 变蓝色 生成白烟 褪色 变浑浊 变澄清 试纸变成蓝色 在物质的检验、鉴别中,除要掌握常见物质的 特殊反应、特殊现象外,还要注意各物质的相似性,善于总结、对比,找出异同,加以应用。如: ( 1)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有 ( 2) 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或蓝色的物质有 O 、 S 、 ( 3) 能使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的物质有氯水、溴水、 F e 性 K M n H ( 4) 遇 H 蒸气 ) 、3C 8N =6N 等。 ( 5) 能将灼热的 原为 物质有 C 、。 ( 6) 能使酸性 K M n 烃、苯的同系物 ( 与苯环相连的 C 上连有 H) 、含醛基的物质、 H B r 、盐酸、 F e 问题探究: ( 1) 加入 B aC l 2 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消失,能否判断溶液中存在 4 ? ( 2) 加入 B aC l 2 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酸化,沉淀不消失,能否判断溶液中存在 4 ? 提示: ( 1 ) 不能,若溶液 中存在 也有相同的现象发生。 ( 2 ) 不能,若溶液中存在 3 、 也有相同的现象发生。 ( 对应学生用书 P 1 7 3 ) 1. 加热法 混合物中混有热稳定性差的物质时,可直接加热,使热稳定性差的物质分解而分离出去。例如:食盐中混有氯化铵,纯碱中混有小苏打等均 可直接加热除去杂质。 2 沉淀法 在混合物中加入某试剂,使其中一种以沉淀形式分离出去的方法。使用该方法一定要注意不能引入新的杂质。若使用多种试剂将溶液中不同微粒逐步沉淀时,应注意后加试剂能将前面所加试剂的过量部分除去,最后加的试剂不引入新的杂质。例如,加适量 B aC aC l 中混有的 3 转化法 不能通过一次反应达到分离的目的,要经过转化为其他物质才能分离,然后再将转化物质恢复为原物质。例如:分离 和 时,可加入过量的 N 液,生成 F e ( 3和N aA 滤后 ,向滤液中通足量 滤,再加盐酸重新生成 和 。注意转化过程中尽量减少被分离物质的损失,而且转化物质要易恢复为原物质。 4 酸碱法 被提纯物质不与酸碱反应,而杂质可与酸碱发生反应,用酸碱作除杂试剂。例如:用盐酸除去 S 中的石灰石,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铁粉中的铝粉等。 5 氧化还原法 ( 1) 对混合物中混有的还原性杂质,可加入适当的氧化剂使其被氧化为被提纯物质。例如:将氯水滴入混有 F e C e C 去 F e C ( 2) 对混合物中混有的氧化性杂质,可加入适当还原剂将其还原为 被提纯物质。例如:将过量铁粉加入混有 F e C e C 荡过滤,即可除去 F e C 6 调节 通过加入试剂来调节溶液的 使溶液中某组分沉淀而分离的方法。一般加入相应的难溶或微溶物来调节。 例如:在 C aC e C 于三氯化铁的水解,溶液是酸性溶液,就可采用调节溶液 办法将 沉淀出去,为此,可向溶液中加氧化钙或氢氧化钙或碳酸钙等。 7 电解法 此法利用电解原理来分离、提纯物质,如电解精炼铜,将粗铜作阳极,精铜作阴极,电解液为含铜离子的溶液,通直流电,粗铜及比铜活泼的杂质金属失电子,在阴极只有铜离子得电子析出,从而提纯了铜。 除气体中的杂质可用溶液进行洗气,如除的 ,可用盛有 N 液的洗气瓶;也可用固体转化法,如除 中的 通过灼热的 C u O 。但不能用气体转化法,如除 中的 能通过 2C O O 2 = =2C O 2 除杂,因为 O 2 用量不易控制,容易混入新的杂质 O 2 。 ( 2012 年山 东卷 ) 下列实验中,所选装置不合理的是 ( ) A 分离 溶液和 C H 5 ,选 B 用 提取碘水中的碘,选 C 用 F e C l 2 溶液吸收 ,选 D 粗盐提纯,选 和 【解析】 与 C 2 H 5 两者分层,故应用分液法, A 项错; I 2 易溶于 溶液,萃取后再分液, B 项正确; 氧化 F e C l 2 生成 F e C l 3 ,洗气时长进短出, C 项正确;先过滤除去 粗盐中的不溶物,然后再蒸发获得 N a C l 晶体, 【答案】 A 对于同一分离除杂的问题,可能存在多种方法,但都要遵循步骤少,操作简单,除杂彻底原则,在设计方案时,要注意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凡是加入的试剂都要过量,以达到完全分离、除杂的目的;被提纯的物质可以暂时转化为其他形式,但最后一定要恢复到原状态。 ( 2 0 1 2 年天津卷 ) 完成下列实验所选择的装置或仪器 ( 夹持装置已略去 ) 正确的是 ( ) A B C D 实 验 用 从 2配制 100 m L m L 1装 置 或 仪 器 解析: A 项, 可以萃取 水中的 ,正确; B 项,乙醇和苯酚互溶,不能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错; C 项,碘单质易升华,应该在蒸发皿上方罩一冷的烧杯,通过冷凝回收碘,错; D 项,配制 0 m L 1的 K 2 O 7 溶液应用滴定管量取液体,错。 答案: A 1. 鉴定是指对于一种物质的定性检验 物质鉴定的一般步骤为: 2. 鉴别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进行定性辨认。物质鉴别的一般类型有: ( 1) 不用任何试剂的鉴别 先 依据外观特征,鉴别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然后再利用它们去鉴别其他的几种物质。 若均无明显外观特征,可考虑能否用加热或焰色反应区别开来。 若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鉴别时,可考虑两两混合或相互滴加,记录混合后的反应现象,分析确定。 若被鉴别物质为两种时,可考虑因试剂加入的顺序不同、现象不同而进行鉴别。 若采用上述方法鉴别出一种物质后,可用它作试剂鉴别余下的其他物质。 ( 2) 只用一种试剂鉴别多种物质 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水溶性、密度、溶液的酸碱性,确定能否选用水或指示剂进行鉴别。 在鉴别多种酸、碱、盐的溶液时 ,可依据 “ 相反原理 ” 确定试剂进行鉴别。即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酸性时,可选用碱或水解呈碱性的盐溶液作试剂;若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碱性时,可选用酸或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作试剂。 常用溴水、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氯化铁溶液等作试剂鉴别多种有机物。 ( 3) 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 此类题目不限所加试剂的种类,可用多种解法,题目考查的形式往往是从众多的鉴别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其要求是操作步骤简单,试剂选用最少,现象最明显。 只用试管和胶头滴管就可以对下列各组中的两种溶液进 行鉴别的是 ( ) A 液 C a( 溶液和 N N aA S 溶液和氨水 A 3溶液和氨水 A B C D 【解析】 将 H 溶液逐滴滴入 之开始没有沉淀后有白色沉淀;盐酸逐滴滴入 之开始没有沉淀后有白色沉淀;将氨水逐滴滴入 之开始无沉淀后有沉淀,故 可用 试管和胶头滴管鉴别。故选 A 。 【答案】 A ( 1) 物质的鉴别技巧 若被鉴别的溶液酸碱性不同,可选用适当的指示剂或纸,如鉴别 ( 若几种溶液中含有不同的阳离子,可选用强碱 ( 如 H ) 等与之反应,如鉴别 ( S 、S , 若几种溶液中含有不同的阴离子,且部分阴离子与 H作用会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可选用强酸 ( 如盐酸、稀 H 2 )与之 反应,如鉴别 、 、 S 等。 若鉴别金属及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可考虑使用强酸区分,如鉴别 M n O 2 、 F e O 、 C u O 等黑色粉末,用盐酸鉴别。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也不用焰色反应就能将它们区别开来的是 ( ) A A 3、 N aC l 、 B aC N B K N 4、 B a ( N 、 K C l D K N N aC l 、 B aC ( N C 项,采用两两混合法即可鉴别。将 滴入N a 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滴入 B a ( N O 3 ) 2 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与 K C l 混合,无明显现象,故可鉴别。故选 C 。 答案: C ( 对应学生用书 P 1 7 4 ) 易错点 不能将实验原理与实验目的结合导致错误 物质的鉴别有多种方法。下列能达到鉴别目的的是 ( ) 用水鉴别苯、乙醇、溴苯 用相互滴加的方法鉴别C a( 2 和 N 3 溶 液 点燃鉴别甲烷和乙炔 A B C D 【错因分析】 由 C a( 2 和 N 3 溶液由于能够生成沉淀认为能够用互滴的方法鉴别。故选 D 。 【正确解答】 中苯不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乙醇与水互溶,溴苯不溶于水但密度比水大,故可用水鉴别; 中相互滴加现象相同,无法鉴别; 中点燃乙炔时有浓烈的黑烟和明亮的火焰,点燃甲烷则无此现象,可鉴别。 答案:B 。 化学反应原理:两种物质相互反应,量不同,则反应产物不同,互滴时现象不同 。例如向盐酸中滴入于盐酸过量, 发生反应: 2 = 2N aC l ,现象是:产生气泡,当继续滴入直至过量后,盐酸消耗完后,无明显现象。反之,向 于发生反应为 = = N aC l N 明显现象;继续滴入盐酸,后发生的反应为N = = N aC l ,有气泡产生。 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相符的是 ( ) A 将碘水 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B 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水溶液一定是显碱性 C 某无色溶液中加 B a ( N 溶液,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有 4D 在含 F e C e C 分加热,除去过量的 可得到较纯净的 F e C 解析: 乙醇与水及有机物互溶不能做萃取剂, A 项错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为碱性气体, B 项正确。 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 性,不能确定是 3 还是4 , C 项错误。加热在除去 用时会使 水解, D 项错误。 答案: B 实验装置中广口瓶的 “ 一器多用 ” “ 一器多用 ” 是根据同一种仪器或同一套装置用途的多样性,从中选择满足实验设计要求的某种用途来组装仪器并完成实验。学生掌握 “ 一器多用 ” ,在灵活应用实验仪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广口瓶主要有以下几个用途,同时注意不同用途中,导气管的长短不同。 1 若气体长管进短管出 ( 1) 可作洗气瓶 装 N 液:可除去 酸性气体; 装浓 除去水蒸气,起干燥作用。 ( 2) 可作气体的验证器 如装品红溶液:可验证 ( 3 ) 作气体收集装置 不装任何试剂:可作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最后冲击)2014高考化学总复习课件(打包45套)苏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1160039.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