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_第1页
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_第2页
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_第3页
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_第4页
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 刘宗碧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编辑部,贵州凯里556000) 摘 要 由于文化的异域性和 异质性,中西伦理文化表现在价值理 念、权益协调、人伦关系、人格模式 上都显著不同,各具传统。传统是文 化根基,中国当代转型的道德建设应 在传统的基础上重构,而不能全盘否 定。 关键词 中国;西方;伦理文化; 比较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 码A 文章编号1002-6991 (2006) 01-0012-03 收稿日期 2005-12-28 作者简介 刘宗碧(1965- ) , 男,贵州天柱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主编,副研究员。 伦理是一切人类共有文化事象, 但是由于文化的异域性和异质性,伦 理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之间有着不 同的内容和特点。中西伦理文化比较 看,差异是显然的。 一、在伦理的价值理念设计上, 西方持幸福论为主的维度,追求主体 权益满足的自我确证;中国持功德论 的维度,追求“顺天意”的功名 人生价值理念是道德的核心要素,不 同民族在人生价值理念设计上的不同 倾向影响着道德文化的走向。中西比 较而言,在人生价值理念上,西方持的 是幸福论的维度,追求着主体权益满 足的自我确证。首先,西方在主客体 关系的建构上,采取的是“天人相分” 的思维方式。 “天”与“人”相对独 立“, 人”在宇宙中的独立性,使 “人”被确立为能相对自我满足的单 位,因而“人”的主体性得到重视和 张扬。就此,从西方文化源头 古希腊的神话文化可见一斑。古希腊 神话是古希腊现实的反映,正如布尔 特曼所说:“神话赋予超经验的现实 性以一种内在的世界的客观性。神话 将彼岸展现此岸。 ”1275“在古希 腊的众神体系中,除了众神之王宙斯 之外,还有海神、冥界神、太阳神(阿 波罗) 、智慧女神(雅典娜) 、冶炼 神(赫淮斯托斯) 、美神(阿芙罗狄忒) 、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等。诸神都有个 性和魅力,各有自己的悲欢和曲折。 他们聚集在一起,名义上受治于神王 宙斯,但又各有自己的势力范网,因之 对宙斯的旨令也就不是百依百顺。他 们富有反抗精神,对生活有着执着的 追求。233 神话反映了希腊人的人 生观,对神予以人性的创造和理解,重 视人自己的价值,认为世界是美丽的, 人生是快乐的。在希腊人眼里,人和 神一样,有七情六欲,只要热爱生活, 坚忍不拔,就可以像神一样,寻得生活 的美满和幸福。236 因此,古希腊 崇尚英雄,荷马史诗的精神有典型的 英雄崇拜。而在史诗中对英雄的描写 表现了西方典型的人生观。诗中不管 是人还是神,他们都乐观地生活,相信 凭着自己的力量和生命精神可以创造 出美好的世界。 他们率性而为,很少想到对自己 的约束。可以说,都是为了自己而活 着,有时还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充分 体现出自己的潜能和智慧,尽可能谋 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黑格尔说: 荷马史诗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圆满而 富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性格 特征的抽象品。 ”243“人生态度的 价值取向是社会规范建构的基础,是 伦理道德的文化依据。从上述看,西 方有着追求个人主体权利的文化传统,伦 理道德也反映了这种文化精神,即是 从维护人的权益为出发点的。 而中国持功德论维度,追求“顺 天意”的功名。反映在主、客体关系 的建构上,采取的是“天人合一”的 思维方式,“天”与“人”不相分;同 时,在“天” “人”关系上,认为“人” 是“天” “化育”的产物,“人”对 “天”的关系是一种“从属关系” 。 为此,人在宇宙中未能获得独立的地 位“, 人”依“天”而“存”,是作 为“天”的表征之部分。 “人”在中 国传统思维中不是一个能相对自我满 足的单位,以致“人”的主体性不得 到重现和张扬。从中国古代伦理文化 起源看,在理论总结上完全反映了这 种思维。如“道德”这一范畴“, 道” 是指“天道”,即宇宙的运行规律;而 “德”则是“天道”在人间的衍化。 所谓有道德或追求道德,则讲的人间 如何按“天道”来行事,或人间行为 如何遵守“天道” 。因此,儒家的人文 理想是“, 使天德下贯为人德,人德 上齐于天德,且归于天人同德。 ”3 335诗大雅中说:“天生丞民, 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为 此,中国古代在对英雄的崇拜的叙述 中,其品格强调的重点不在于感性生 命的勃发,不在于力量的较量,不在于 个人权利的实现,而在于“替天行道” ,在于对社会所属的文化事功。如黄 帝、伏羲、女娲、尧、舜、禹之所以 成为英雄,在于完成无私的功业。就 即使万人之上的封建专制者皇 帝,也没有独立自我的价值定位,皇帝 称之为“天子”,其下旨也称之为 “奉天承运” 。 “顺天意”是中国古代 对人生存价值的判定,同时也是人们 建立伦理规范的基本依据。以此出发, “人”作为“天”的结构部件,必须 从属于“天”,“人”没有独立性,反 映了对人自我价值的忽视。中国,在 人生观的价值体系建构中,人主要不 是作为“目的”的价值范畴,而是作 为“手段”或“工具”的价值范畴出 现的。 二、从权益追求的协调方式看, 西方的原则表现为“个人优先于群体” ,注重个人之间的协调;中国的原则表 现为“群体优先于个人”,注重对个 人与群体之间的协调 权益追求的协调方式是伦理文化 的重要内容,也是造成各传统伦理差 异的重要方面。中西伦理文化,反映 在权益追求的协调方式上显现了明显 的差异。比较看,西方的原则表现为 “个人优先于群体”,注重对个人之 间的协调。 西方人们的生活以追求人生幸福 为目的,强调主体对生活的体验和享 受,并反映出注重个人形式的。西方 强调个人主义,把个人的享受、利益 获取置于价值体系的核心。一般地, 西方也有整体性观念和利益观,但他 们认为任何整体性利益都最后要落实 到个人的享受才是现实的。当然,个 人主义与利己主义是有区别的。这一 点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哈耶克在其专著个人主义与经济秩 序中作了明确的界定。同时,他在 此书中从“个人主义”来论述经济发 展规律,强调经济的自由主义精神,充 分体现了西方以个人为核心的利益与 价值思维传统。 而从历史发展看,上述传统在西 方文化源头古希腊那里已经形 成,并与其生活实践的文化积累有关。 希腊多山和临海的特殊地理条件,使 得其古代国家共同体属小国寡民,并 很难实现政治统一。然而为掠夺财富 而共同体之间进行的战争不断,在战 争中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公民人数,贵 族们必须给予平民相应的经济权利和 政治地位。因此,最初的平民也享有 一定的权利,其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得 到彰显和尊重。同时,在地中海周围 进行的商业活动是其主要的经济行为 之一,商业中的交换活动培养了人们 自由、平等精神和民主意识。此外, 商业活动中对多元异族文化的接触, 淡化了民族及其文化上的自我中心意 识,人们见多识广,并形成平等、兼容 的文化性格。这些文化根源的范导作 用,使西方人们在现实上对群体产生 “超越”的文化观念,而突出的是个 人的权益。为此,在西方,伦理道德的 调节是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调节的重 心和方式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如西 方人生长到18 岁以后,就被认为已是 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人,就可以离开父 母进行独立生活,强调个人的权益的 追求和享用。又如朋友聚会进餐,通 常采取“AA 式”付费,甚至有的父子 或母女同餐也是“AA式” 。从这一习 俗可以看到西方对个人权益和义务有 着十分明朗的规制。当然,西方强调 个人之间的协调,并不是否认整体利 益的存在和完全忽视它,而是体现了 “个人优先”的原则。 而在中国,在权益协调上表现的 是以“整体优先于个人”的方式进行。 中国文化起源于农业,属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的特点,一是农业生产收成 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尤其像中国属 于季风气候带的地理环境,每年是否 “风调雨顺”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因 素。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制于“天”,人 们必须服从于自然这种人的外在力量,人 的主体性是受到压制的。二是农业生 产对自然的依赖,还表现在生产的季 节性。人们在生产中需要守候保护和 对土地资源的培植与重复利用,因而, 一方面人们必须定居:另一方面人们 必须相互谐和相处,才不至于对生产 破坏。这样,这种生活方式的积淀,就 形成人们安土重迁和强调整体谐和的 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人们通过强调 共同利益追求来协调社会关系,以致 “整体(或群体) ”利益至上的观念 得到突出和张扬。从古代百家的主张 看,以受独尊的儒家为甚。在儒家那 里,特别强调群体认同和社会的责任 意识。就个人的修养而言,其目标也 不是仅仅局限于个人之上,而是着眼 于社会的。孔子说:“已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讲 的是“修己以安人” 。(论语,宪问 )“修己”是自我的涵养“, 安人” 则是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由于注 重群体的社会价值取向,为此,孟子才 会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强调群体的优先地位,强调社会责 任的承担。人不仅应“独善其身”, 更要“兼善天下” 。因此“, 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成为 中国人们津津乐道。此外,其他学派 也与儒家相似,如墨家提出“尚同”, 注重群体沟通;法家主张“明君使人 无私” 。(韩非子雅之) 总之, 中国伦理文化传统,在权益追求的协 调上是“群体优先于个人”,注重对 群体与个人之间的协调。 三、从人伦关系的道德维度看, 西方建立的是以平等、独立的人格为 基础的一种法理性规范;而中国建立 的是以对血缘关系从属为基础的一种 宗法制规范 血缘组织的联系及其共同的宗教 观念,是人类社会最初人伦关系构成 的依据和内容。西方文化的源头 古希腊“在城邦形式之前,部落成 员间的血缘纽带被视为神圣的, 由部落演变成城邦,部落成员成为城 邦公民,人们仍以部落时代血缘和 宗教共同体的观念来看待城邦”4 123 。但是,由于古希腊小城邦变国, 以及商业活动发达,外邦人不断进入, 血缘关系的“纯正”不断受到破坏, 由此,血缘性的“人伦关系”约束、 规范作用逐步弱化。同时小城邦的生 存发展模式,古希腊的国家产生初期, 使城邦地位超过家庭成为人们社会活 动的主要方面并需要维系。在古希腊 很早的这个阶段,就产生了以城邦为 载体建构生活价值的“公民身份”的 阶层划分。虽然,公民要有家庭地位 的制约,但局限于贵族阶层。但当战 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往往吸收 外邦人和被释放的奴隶加入公民团体。 ”2122 而“每个公民出生起,城邦 就是他的最高监护人,要按城邦的需 要来抚养和教育。传说中的斯巴达立 法者革库古就不允父母按自己意愿养 育后代。个人的财产永远受城邦的支 配,公民的教育、生活方式,甚至服饰、 饮酒、娱乐等,都受城邦控制”4 127 。 “个人必须斩断自己的一切私 情,完全以城邦的利益为依归。 ”4 127 古希腊把城邦置于生活的第一位,人 伦关系并不表现为以家庭血缘关系为 核心来规制,而是以城邦人民身份及 其关系来规制,使人们之间的伦理内 涵弱化了血缘纽带的作用。而雅典梭 伦改革,保证公民在政治上的民主权 利,从而使社会人伦关系走上以平等 的独立人格为基础的法理化规范转向。 古希腊、罗马造就了西方伦理文化传 统。 而西方,在发展中的基督教传入 又强化了西方上述的人伦关系传统。 基督教宣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使人们接近自然法,使人们“意识到 所有人的自然平等” 。283 基督教 通过贯彻上帝的原则来进行社会秩序 的规范,建立了法权体系的文化依据。 西方法理化的社会规范倾向和注重, 使血缘纽带在人伦关系建构中处于边 缘状态,并且在家庭生活与成员的关 系中,也渗入了法理的规范理念和习 俗。如西方有的人在结婚前男女间要 进行财产公证,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中国社会中的人伦关系,是以 对血缘关系从属为基础的宗法制规范 为内涵的。中国文化起源于农耕文明,以 定居为主的生活形态使原始氏族的血 缘组织持续发展,不易受外来因素干 扰而改变。实际上,是不易产生非血 缘关系的其他社会组织和规范。就中 国的国家而言,也是“家”的扩大和 仿制。因此,社会发展到周代,宗法制 度己十分发达。秦时,李斯改革设郡 县制,但中央政权的世袭而使宗法制 政权结构并未得到根本的改造。3 349 可以说,中国的伦理建构主要来 源于氏族血缘组织规范,对血缘关系 格外注重。在伦理规范体系中,人伦 关系的建立是以血亲关系为网络而关 联起来的。因此,道德中的人伦关系 就是宗法制度的规范确立。这样,在 道德理念上,强调血亲意识,即以“六 亲”(父子、兄弟、夫妇) 、 “九族” (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为观念 构筑社会意识之轴心。 “尊亲”成为 道德传统“, 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 的核心和母体,故有云“: 百善孝为 先。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 于立身。 ”(孝经,开宗明义) 中 国注重人伦的血亲关系也演化到社会 的交往上。在社会上的“立身”,强 调同姓认同,其认同不仅严格区分辈 份,而且在父母亲、嫡庶出、长幼序 等也有严格的规定。这种从属于宗法 以血亲关系为人伦内容的规范是中国 伦理文化的一大特色。 四、从人格模式的道德维度看, 西方以追求作为“上帝子民”的诚信 为最高品格,而中国则追求“圣人式” 的完美修为为最高品格 人格模式是伦理文化构成的重要 因素,中西伦理文化差异也反映在这 一层次上。一般地,西方人们以追求 作为“上帝子民”的诚信为最高品格。 从文化源头看,在古希腊、罗马,关于 人生目标的文化传统上,虽然强调对 人的智慧追求和英雄主义,但是受原 始宗教的影响,这种文化是人神交织 的,对神的敬畏依然是他们的文化情 结。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诬为冒犯了 神祗而处死是历史的例证。因此,西 方文化具有很强的宗教情结。中世纪 开始后,基督教兴起和传入,信仰文化 向神学宗教过渡并强化了其对世俗生 活的解释。西方人格模式也是这种文 化的一种模塑。 罗马帝国没落后,基督教的兴起 与传播,宗教形成了强大的力量,对社 会生活产生了深度的影响。在这种背 景下,欧洲产生了新传统,即以基督教 的精神来建构社会文化模式,人格是 其中之一。从具体看,其“原罪”和 “救赎”的文化情结对人格模塑产生 巨大的作用。 “原罪”观念起源于亚 当与夏娃偷吃禁果和创造人类的传说。 这虽然不是科学事实阐述,但从人的 产生的“原罪”解释上,把人认定为 是有缺陷的和非完人的,这对西方对 人格模塑有深度影响。在基督教精神 的规制下,西方把现实的人视为有缺 陷的人,因此,人在生活中当然是被认 为可能和可以犯错误的,同时,犯错的 人或有缺陷的人又是可以“救赎”的,只 要在上帝面前虔诚忏悔,就应得到原 谅。这样,西方社会生活中,不主要关 注人是否犯错误,而关注能否认识自 己的不足和改正错误,这也是一个人 人格是否高尚的标志。而它的具体形 式是依托于对上帝的诚信而展开的忏 悔行为。 忏悔是以诚信为判据的。当然, 基督教的文化力量还在于赋予上帝对 人的监督和“末日审判”的权力。基 督教为人死后设置了“天堂”与“地 狱”两种冥界,人在世间行善则进天 堂,行恶则入地狱。但面对“有缺陷 的人”而言,只要人对自己的过错予 以忏悔,是可以不入地狱的。这就为 有过错的人们打开了进入天堂的通途。 总之,西方通过“彼岸”的目标来规 制现世生活,在道德要求上是一种 “彼岸”超越的价值取向。一个人要 能超越自己,超越过去,寻求得到灵魂 的快乐,必须在上帝面前诚实地检讨 自己的一切言行和乞求原谅。由于这 样一种文化规制,使得西方社会以诚 信为基本内容建立他律的道德操守机 制,人们的诚信被视为人格的最高境 界。 中国与西方不同,在人格模式上 是以追求“圣人式”的完美修为为理 想人格的。与西方把“上帝”视为完 美而人视为缺陷的人性设置相比,中 国把“人”本身视为应是“完美”的。 从中国社会发展看,中国是以“世俗” 生活为主的国度,信仰文化在经历了 原始宗教阶段以后并未过渡到神学宗 教阶段,中国是一个宗教不发达的国 家。因此,在社会生活的文化解释上, 不过多地依赖于宗教精神,而主要是 历史经验的运用。在中国历史上,史 学是显学,具有“资政”功能,因此, 中国史书典籍繁多浩翰。而经学典籍,有 些虽非史书,但所论内容多为哲学或 其他层次的社会或生活经验的理论总 结。中国是以自己的历史经验来对自 己生活进行解释的一种文化范型。这 种文化范型,缺乏外在因素对人的发 展进行参照,而是以人自身来对人的 发展要求进行参照的。因此,它是以 人自身的完美和理想模型来对人的修 为提出要求的。而这种“完人”的标 准在文化建构上就是“圣人” 。 “圣人” 不是“神”,他是由世俗之人的造化 而达到的,即圣人是可以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