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 学 大 纲_第1页
《统计学》教 学 大 纲_第2页
《统计学》教 学 大 纲_第3页
《统计学》教 学 大 纲_第4页
《统计学》教 学 大 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Applied Statistics 课程名称:应用统计学 课程代码: 学分:4 分 总学时: 64 学时 适用专业:法政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使用教材:教材名称:统计学基础作者:杨 晶 李 艳 许春燕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 社 出版日期:2008 年 3 月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一)课程性质: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 数量性的特征。统计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院 经济类、管理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该课程以现代统计的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基本结构,为提供统计信息、应用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决策奠定必要 的专业基础。本课程是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相关专业课程的必要前提。 (二)课程目的: 应用统计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核心课之一。为了使学生掌握市场 经济条件下,数据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及预测方法,本课程将在详细讲解统计理论的基 础上,进一步重点阐述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力求体现统计学的数量性 与客观性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 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并识记统计学的有 关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 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该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科学研 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总体基本要求: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明确理解统计这种认识工具的特点、内容和方法;要 弄懂各种概念、范畴等基本知识;要求掌握并联系实际应用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学是一 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当前社会经济实际和其他学科知识,具体落实 各种概念、范畴和统计计算的方法。该课程计算方法很多,提高学生的计算分析能力,也 是该门课程教学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基本要求:要求首先对统计学这门课程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了解这门课程的产生和 发展过程,并进一步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第二章 统计调查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掌握统计调查的程序和调 查方案的设计;掌握调查问卷的实施。要求灵活运用各种统计调查的方式方法来搜集数据 资料,为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做好准备。 第三章 统计整理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整理的意义和程序;掌握统计分组、变量数列 编制的各类方法。理解统计分组、次数分布在统计整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 综合指标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意义及种类,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 势和分布离散程度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与众数、 中位数和均值的比较,并能灵活加以运用。使学生熟练掌握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方法以及 各种指标结合运用的理由。 第五章 动态数列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时间序列的概念、类型,学会各种动态分析指标的 计算方法和具体运用。要求学会各动态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掌握长期趋势、季节变动的 测定方法。 第六章 统计指数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指数的概念和作用,从而掌握各种指数 的编制原理和计算方法。要求掌握指数的概念、性质、种类和作用,学会编制综合指数、 平均数指数及平均指标指数,并能将不同的指数区分开来,进一步学会利用指数体系进行 因素分析。 第七章 抽样推断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抽样推断的基本理论、各种抽样误差的计算及参数 的估计方法,学会对总体参数进行区间估计。要求掌握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抽样估计 的基本方法,学会样本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并能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 第八章 相关与回归 基本要求:相关与回归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相 关的概念、类型有一定的认识,掌握相关程度的测定方法、判定相关的类别以及回归分析 的基本方法。要求了解相关的概念、类型,掌握相关程度的测定方法,学会线性回归分析 的方法及检验。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形式 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统计与统计学 一、统计的含义 二、统计学的性质 第二节 统计工作 一、统计工作的过程 1、 统计设计 2、 统计调查 3、 统计整理 4、 统计分析 二、统计工作的基本方法 1、 大量观察法 2、 统计分组法 3、 综合分析法 4、 归纳判断法 第三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一) 统计总体 1、 大量性 2、 同质性 3、 差异性 (二) 总体单位 二、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 (一) 统计标志 (二) 标志表现 三、变异、变量与变量值 第四节 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一、统计指标 二、统计指标与统计标志之间的关系 三、统计指标分类 1、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 2、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3、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指标 4、描述指标、评价指标和预警指标 四、统计指标体系 第二章 统计调查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形式 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概念和种类 一、统计调查的意义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1、按组织形势划分,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2、按总体范围划分,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3、按调查时间是否连续划分,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4、按是否具有强制性划分,分为政府统计调查、民间统计调查和涉外社会调查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法 一、统计调查方法的重大改革 二、我国统计调查方法的种类 (一) 普查 1、普查的概念 2、普查的特点 3、普查的组织方式 (二) 抽样调查 (三) 定期统计报表 1、定期统计报表的意义 2、定期统计报表的种类 3、定期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内容 (四) 重点调查 1、重点调查的概念 2、重点调查的特点 3、重点调查的选择 (五) 典型调查 1、典型调查的含义及特点 2、典型调查的作用 3、典型调查的工作程序 第三节 民间统计调查与涉外统计调查 一、民间统计调查 (一) 民间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特点 (二) 民间统计调查的作用 (三) 民间统计调查的管理 二、涉外统计调查 (一) 涉外统计调查的概念 (二) 涉外统计调查的类型 (三) 涉外统计调查的特点 (四) 涉外统计调查的管理 第四节 统计调查中搜集资料的方法 一、直接观察法 二、报告法 三、采访法 四、问卷法 (一)问卷的组成 (二)问卷的设计 1、开放式问卷 2、封闭式问卷 3、开闭结合式问卷 第五节 统计调查方案 一、确定调查目的 二、确定调查单位和对象 三、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 四、确定调查时间和方法 五、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 第三章 统计整理 教学时数 7 学时 教学形式 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一节 统计整理概述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意义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和程序 (一)统计整理的内容 (二)统计整理的程序 第二节 统计资料的汇总 一、统计汇总的组织形式 (一)逐级汇总 (二)集中汇总 二、总计汇总的审核 (一)手工汇总 (二)计算机汇总 第三节 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三、统计分组的方法 (一)选择分组标志 1、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2、选择最能反映现象本质的分组标志 3、根据现象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选择分组标志 (二)划分各组界限 1、按品质标志分组 2、按数量标志分组 (三)统计分组体系 1、平行分组体系 2、复合分组体系 第四节 次数分配 一、次数分配的概念 二、变量数列的种类 (一) 单项式变量数列 (二) 组距式变量数列 1、 组距与组数 2、 组中值 3、 等距分组与不等距分组 4、频数与频率 三、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四、累计次数表 第五节 统计表 、统计表的概念及作用 、统计表的结构及内容 、统计表的分类 、统计表的设计 第六节 统计图 一、次数分布图 二、动态曲线图 三、条形图 四、面积图 五、象形图 六、立体图 第四章 综合指标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形式 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四、我国国民经济的的主要总量指标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 (一) 、无名数 (二) 、有名数 三、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 (一)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二) 、结构相对指标 (三) 、比例相对指标 (四) 、比较相对指标 (五) 、动态相对指标 (六) 、强度相对指标 四、相对指标的运用原则 第三节 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 (二)平均指标的特点 (三)平均指标的作用 二、平均指标的种类和计算 (一) 、算术平均数 (二) 、调和平均数 (三) 、几何平均数 (四)众数和中位数 三、平均指标的应用 (一) 、平均指标只能用于同质现象总体 (二) 、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 (三) 、用分配数列来补充说明平均数 第四节 标志变异指标 一、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一)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 (二)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 1、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 2、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节奏性、均衡性和稳定性 3、确定必要的抽样数目应考虑得重要因素 二、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 (一)全距 (二)平均差 (三)标准差 (四)是非标志标准差 第五节 峰度和偏度 第五章 动态数列 教学时数 9 学时 教学形式 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动态数列概述 一、动态数列的意义 二、动态数列的种类 三、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 第二节 动态数列比较指标 一、发展水平 二、动态比较指标 (一)增长量 (二)发展速度 (三)增长速度 第三节 动态数列平均指标 一、平均发展水平 (一)绝对指标动态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二)相对指标动态数列和平均指标动态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二、平均增长量 三、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一)平均发展速度 (二)平均增长速度 第四节 动态数列变动分析 一、长期趋势的测定与分析 (一)随手划线法 (二)移动平均法 (三)数学修匀法 1、直线方程 二、季节变动的测定 1、按月平均法 2、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 第六章 统计指数 教学时数 10 学时 教学形式 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统计指数概述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二、统计指数的种类 (一)按其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划分 (二)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划分 (三)按编制方法的不同划分 (四)按对比基期的不同划分 三、统计指数的作用 第二节 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意义 二、综合指数的编制 (一)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 (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 1001qpKqpq 第三节 平均数指数的编制 一、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ppqqkKpk110001 第四节 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及意义 二、因素分析 (一)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 1010100111001 qpqpqp 第四节 平均指标指数 一、平均指标指数的概念 二、平均指标指数两因素分析 (一)可变构成指数 (二)固定构成指数 (三)结构影响指数 0101010101010101 fxffxffxfffxffffx 第七章 抽样推断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形式 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抽样判断概述 一、抽样推断的意义 (一)抽样推断的概念 (二)抽样推断的特点 (三)抽样推断的作用 二、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 (一)全及总体和抽样总体 (二)全及指标和抽样指标 (三)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 第二节 抽样误差 一、抽样误差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二、抽样平均误差 (一)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 (1)在重复抽样条件下,抽样平均误差为: u x= n (2)在不重复条件下,抽样平均误差为:u x= 1N (二)成数的抽样平均误差 (1)重复抽样条件下 up= =n p)1( (2)不重复抽样条件下 = ( =p(1-p) )puN 三、抽样极限误差 - - +xXxXx pPpPpuxtpt 第三节 抽样估计 一、点估计 二、区间估计 1、根据已经给定的抽样误差范围,求概率保证程度 2、根据给定的概率保证程度,推算抽样极限误差 三、总量指标的推算 (一) 、直接推算法 (二) 、修正系数法 第五节 样本单位数的确定 一、确定抽样数目应考虑的因素 二、样本单位数的计算公式 (一)简单随机抽样样本单位数目的确定 (二)分类抽样样本单位数目的确定 (三)整群抽样 第八章 相关与回归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形式 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相关分析的意义和种类 一、相关关系的概念 二、相关关系的种类 第二节 相关关系的内容与方法 一、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相关分析的主要方法 (一)相关表与相关图 (二)相关系数 (三)相关密切程度的判断 第三节 回归分析 一、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三、回归分析的种类 (一)一元线性回归 (二)回归效果检验 (三)回归系数、回归标准差与相关系数之间的关系 考试辅导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 四、建议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一)选用教材: 教材名称:统计学基础作者:杨 晶 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