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社会学论文_第1页
休闲社会学论文_第2页
休闲社会学论文_第3页
休闲社会学论文_第4页
休闲社会学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休闲社会学论文 浅谈旅游与休闲的关系 姓名:王思勤 学号:1003111123 班级:10 会计(1)班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经济的增长,休闲已逐渐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的新 中心。工作是社会取得进步的重要保障,而优质的生活是每个人追寻的,适当 而必要的休闲,能放松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充 实生活,生活才更加有意义。而休闲活动、旅游活动的开展在进入 21 世纪后发 展迅猛,休闲经济、旅游经济也日益成为各个国家或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人 们在有着充足的生活物质保障的前提下,更多的追求精神生活,旅游成为城市 居民作为休闲活动的重要选择,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例。 【关键词】休闲;旅游;城市居民;关系 (一)休闲与旅游的概念 1.休闲的概念 首先,在谈及休闲与旅游关系之前,我们要知道,何为休闲,何为旅游。 休闲,人类亘古以来的追求,是满足了生存需要以后必不可少的生活需要。也 2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追求,人类的发展历史才会一次次被改写,一次次被超越。 对于休闲的具体定义,从词源来看,说文解字中的“休”是“息止也” 。“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 倚木而休”。诗商颂长发中释“休”为吉庆、美善、福禄。 “何天之 休”。 “休,美矣”。对于“闲”,其基本的意思为范围,引申为道德、法度。 论语子张中说“大德不逾闲”。其次,有限制、约束之意。易家人 说“闲有家”。“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合起 来,休闲所代表的就是一种使人向往的美好,这种美好不违背人之常理,不扭 曲人之本性,是人皆趋之的一种生活状态,或是人的精神所想要达到的一种境 界。 休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把人从劳动状态与负有责任的其他活动中分离出 来,亚里士多德对此作了一个恰当的总结:休闲是“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 无羁绊的状态”。葛拉齐亚对此说法给出的自己的解释,为“对要履行的必然 性的一种解脱”。在这种状态下,马克思也给出了休闲的两层含义:一是 “娱 乐和休息”;二是“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 2.旅游的概念 早期的旅游发展过程中,不论是游历、游学还是修行,虽然形式不同,享 受的内容不同,但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达到内心精神的升华,追求自己想要 的生活方式。至于旅游的最早期的形式以经商、贸易为主要目的的从一地 到另一地的活动,严格说来,只是旅行而已。旅而不游,可以算旅行者而不能 算是旅游者。 旅游大规模发展之初,是人类被喧嚣、强大的机器转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 加上钱、闲比之前的成倍增长,有能力出去透气散心放松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故旅游形式表现为为了摆脱日常的单调与烦闷而尽可能多的四处游走,在饱眼 福的享受过程中暂时忘掉“生存问题”的压力。在旅游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各 种目的的旅游类型不断涌现后,这种旅游形式被称之为“观光旅游”。 世上之人、世上之事虽不能阅尽,但大都可以以类分之。被我们称为旅游 资源的观光对象也一样,被旅游研究者分成了两大类: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 游资源。或者分得更细一点,成了人文、自然和社会旅游资源三大类。不同类 型爱好的人各自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源类型,最初的震撼和新奇过后,对经常旅 游的人来说,异地变得不再神秘莫测令人无限神往。对旅游资源所在地来说, 大量追求放松的人的到来,在思想放松的同时更是对自身行为约束的放松,放 松的结果是资源所在地慢慢的也变成了人流拥挤、有的甚至比居住地更拥挤的 地方。旅游者相互间、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相互间的抱怨,旅游地资源遭破坏 后美感度的下降,环境质量的恶化,使追求休闲的人们精神上获得的愉悦感急 遽削减,观光旅游所特有的从一地到另一地奔波的劳顿之苦凸现出来,变得让 人难以忍受。观光旅游成为那些尚未见世面的初生牛犊们追赶的休闲方式,这 类人尚且还可以从中获得最原始的感官享受,而成熟的旅游者开始寻求新的乐 土,一个适合自己,从身到心都能达到“休”之状态的闲适之处,不再四处奔 波。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此类型旅游被称之为休闲旅游。 休闲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一种旅游类型。这种旅游类型 3 不管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有一点是必须实现的,即在休闲旅游活动过程中, 旅游者必须达到那种闲适、达观、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处于一种摆脱羁绊的 身心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通过休闲旅游达到彻底放松的调剂。哪怕是那种苦 行僧式的旅行方式,虽然肉体劳顿,但参与者却浑然不觉,反而从中获得灵魂 的解脱和升华。对于此,我们不能不说它已经上升到了休闲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二)休闲是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人类历史,不难发现工作于休闲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相互排斥到相互 包容的过程,并越来越难以分离。杜马兹埃迪认为:“休闲并非游手好闲,它 不取消劳动,而必须以劳动为前提。”瑞士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也认为,休闲 和劳动之间是没有界限的。 其次,休闲刺激新的工作的产生。休闲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消费行动,休闲 活动的渴求和需要是一种创造性和能动性的需要,它的实现还能创造出新的需 要来。休闲活动其对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消费创造和刺激了新的需要,从 而导致了新的工作的诞生。 “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 靠这种手段发展的。” 第三,休闲可以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休闲能够使工作人员的体力和智力 得到恢复,缓解压力,同时休闲还可以使个人的全面发展得到保障,这就保障 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未提升工作效率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随着产业革命出现、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劳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工人阶级为了缩短工作时间和获得更多的休息权利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使 “劳动”和“休闲”的分离程度逐步降低,走向融合。同时,休闲活动内容的 变化,使得劳动和休闲的界限变得模糊了,客观上也促进了二者的融合。“为 什么劳动不能成为休闲呢?”。维兰斯基把工作和休闲混合在一起时休闲的功 能称为“渗透”;当工作和休闲分离很远时,休闲的功能成为 “补偿”。随着 进一步发展,现如今休闲已成了工作的新中心。 (三)旅游在休闲中所占重要比例 现如今,全球经济都在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多数 都选择旅游作为休闲活动,同时也促进的全球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在全世界范 围内,许多国家都已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 要的地位。而在中国,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人 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加之人民消费观念的改善,旅游行业的巨大前景,令人期待。 中国国家旅游局公告称,经国家统计局确认,“2006 年国际国内旅游总收 入 893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3。国内旅游总人次为 13.94 亿人次,比上年 增长 15.0;国内旅游总收入为 6230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9。2007 年“五 一”黄金周全国出游达到 1.79 亿人次,同比增长 22.7;旅游收入 736 亿元 4 人民币,同比增长 25.8”。数据表明,我国的旅游业正在稳步向前发展,同时 也表明的旅游在城市居民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四)休闲与旅游之间的关系 1.休闲与旅游关系的几种主要看法 休闲、旅游的本质到底如何,对于产业部门来说,到底是发展休闲经济还是 发展旅游经济,是大力促进休闲活动还是旅游活动的开展,二者之间关系如何,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形成了几大类不同的看法。 第一类观点认为,休闲与旅游是相互交叉存在的活动形式。如,刘德谦认为 休闲包括了本地休闲和异地休闲,旅游包括了闲暇类旅游和非闲暇旅游。休闲 与旅游的重叠部分即为异地休闲也即闲暇类旅游。本地休闲独立于旅游活动之 外,非闲暇类旅游也独立于休闲活动之外。 第二类观点认为,旅游包涵于休闲范围之内,即旅游属于休闲的一部分。李 仲广就认为旅游从本质上与休闲没有任何的区别,旅游是那些发生在异地的休 闲。杨振之从经济的角度也提出了休闲与旅游的包涵关系。 第三类观点则认为,旅游、休闲本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形式,现在正在相互渗 透,乃至结合。宋瑞是这种观点的主导者。李文明等也认为旅游休闲化是旅游 业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必由之路。 2.休闲与旅游的理论关系 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对旅游经济很多方面的研 究,如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消费、旅游收入、旅游企业行为、旅游产品 等等,都倾向于按照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来分 类。这样一来,以商务为主的事务型旅游活动类型虽然少有游,但因其无可置 疑的吃、住、行、购、娱等方面的大量需求和高消费,被列入了旅游活动的范 畴。这种旅游活动不是受人自身内在休闲需求的驱动,本文认为不应属于休闲 活动之列。 到 20 世纪 90 年代,电子化的动力机器使得人们能将生活中 41%的时 间用于追求娱乐休闲。天工作时间、周工作时间、年工作时间的进一步缩短, 除了能够将每年集中休假的时间以旅游的方式来达到休闲的生活状态以外,平 日非工作时间的延长也使得人们对短时间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更高的要求,既 有休闲的需要,更有满足休闲需要的条件。这些时间虽然不能外出旅游,但大 可以在生活城市的周边环境优美的地方偷得浮生半日闲,这种休闲活动没有离 开居住地,脱离于旅游活动而存在。这个时候,旅游和休闲就有交叉重复的部 分,也有了各自独立的部分。 3.休闲与旅游的实践关系 创造经济效益的最后一环节是消费。在全民奔小康的背景下,国民的内需 范畴主要集中在了提高生活质量的休闲范畴。事实已经证明了旅游经济在国民 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休闲经济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 以后。从休闲与旅游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旅游经济的一部分属于休闲经济的 范畴,但休闲经济远远不止这一部分。在发展休闲经济的过程中,除了更好的 满足、刺激外来的休闲旅游者需求,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以外,更应该注重开 5 发提升本地及周边附近居民生活质量的休闲消费产品,旅游活动固有的季节性 特点,使旅游经济收入也呈现出明显的波峰与波谷的巨大差距。 (五)总论 总之,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而旅游作为主要休闲方 式又是不可忽略的。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相信旅游与休闲的关系将会更 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休闲旅游在我们生活中所占地位将越来越重。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 全国导游人员、旅行社经理人员人力资源状 况调查报告R. 2010 年 2田里旅游学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