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_第1页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_第2页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_第3页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_第4页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一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由来和背景 2009 年 4 月国务院正式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 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 意见中指出“到 2020 年, 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 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 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 。 1并设定了上海 国际航运中心的实施步骤与建设要点,文件中确立了上海作为我国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 绝对龙头地位,同时指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上海一个城市的孤军奋战, 而是要集合江苏、浙江与上海两省一市之力,长三角地区共同建设并共享成果的综合型国际 航运枢纽。 意见的发布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未来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并给予最大力 度的政策支持,标志着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二 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 2.1 自然条件与经济环境优势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居南北海岸线的中心,扼长江人海口,在我国沿江和沿 海两大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对内可以连通长江流域及附近主要地区;对外接近世界环球航 线,是世界各港联系中国的最佳门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前沿是上海及江、浙主要港口城 市,但其腹地包括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广阔区域,腹地内经济发 达、人口众多,产业分布和经济密度要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雄厚的经济背景为上海国际航运 中心建设带来了规模庞大的贸易量、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现代的经营理念,这些是国 际航运中心建设必不可缺的基础因素。 2.2 航运中心建设居于国内领先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我国政府最早规划建设的国际性航运中心。上海已经成为全球航运 企业在大陆重要的集聚地。在航运服务市场的建设与完善上,上海在国内众多港口城市中也 走在前列,上海航运交易所在规范航运市场行为、沟通市场信息、调节市场价格等方面发挥 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3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政策优势 国家对上海的财政投入与政策倾斜对上海的高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的确立与巩固是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实力的综合考验,它不仅依赖于先天的地 理条件和巨额的资金投入,还要有宽松自由的市场氛围、健全的市场环境、完善的法律体系 等作为后盾。2009 年出台的“两个中心”建设意见再次给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带来多项优 惠制度和政策支持,表明国家对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决心和信心,也为正处于发展瓶颈 期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带来新一轮发展的契机。 三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面临的问题 3.1 航运硬环境建设仍需改善 3.1.1 港口运作效率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沿海大多数港口仍存在着效率低、费用高的问题,港口总体服务能力相比国外成熟的港 口仍然存在一定距离。 3.1.2 集疏运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集疏运体系是港口与货物始发地或目的地相互联系的通道,由水路、公路、铁路、航空 以及相应的中转交接站组成,集疏运体系的完善是港口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目前上海港进 出口货物的主要集疏运形式仍是公路,洋山港公路、水路与铁路三种运输方式的比重为 67.4:32.2:0.4,而国外成熟航运中心的水运中转比例一般在 50 以上。目前已经启用的浦东 铁路(阮巷至平安段) ,并未能发挥其预期作用,集疏散货物量非常有限. 2 3.1.3 缺乏统一的电子信息平台 长江三角洲通关一体化进程人存在很大问题,但是从上海、宁波等单个城市来看电子口 岸系统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整体来看,长三角不同港口的电子管理 系统的对接仍存在诸多障碍。 3.2 航运业重复投资与产能过剩 从整体来看,长江沿岸各港口之间重复投资情况突出,各港口城市都趋于向集装箱运输 方向强化,普遍存在功能重叠,产业结构相似、职能同化、特点一致现象。 3.3 构建区域协调机制困难重重 虽然政府曾多次设立有关机构进行长三角地区的综合协调,但效果并不明显,地方政府 缺乏整体、全局意识,中央政府的指令、规划难以得到贯彻执行。我国地区经济水平差异较 大,不同地区的管理规范、规章制度、税费标准等等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在对区域间的沟通 与协调也造成阻碍,长三角地区的“通关一体化”改革进展缓慢就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不 同地区的电子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互相之间的数据对接难以顺畅进行,同时由于规则 制度的不统一,外贸企业在异地申报时会面临多种困扰,不同地区相关管理机构在职责划分 和利益分配上也存在着种种推诿扯皮的问题。 3 4 3.4 航运软环境滞后 上海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历程中,一直将港口航运的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另一 方面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国际航运中心的认识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将国际航运中心简单理 解为国际物流中心。因此,航运服务业的培育与完善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上海航运 中心建设进程的推进,软环境建设的滞后已经成为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竞争力的最大 阻碍,主要体现在以下: 3.4.1 缺乏内容完善、贴切实际的海事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航运相关法规制度仅有港口法 、 海商法 、 船舶法 、 航道法 、 国际海 运条例等寥寥几部,尚未成体系,立法面偏窄,远不能满足现实生活中复杂多变的航运市 场的需要。一些不良企业借机从事非法经营,市场信用体系缺失,欺诈行为时有发生,不但 给正规经营的企业和政府部门造成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国际市场上 的声誉。 5 6 3.4.2 航运服务产业层次低、规模小,缺乏竞争力 虽然上海航运服务企业数量众多,但是与国际同类企业相比,规模较小,服务水平低下, 管理混乱,仅能受理一些低层次的服务项目,真正能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国内企业仍然非常 缺乏。从总体来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产业集群的部分特征有了一定显现,但仍然缺乏 核心凝聚力,高附加值服务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集群处在从孕育阶段向成长阶段转型的关键 时期。 5 3.4.3 上海金融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需要 航运业的发展离不开巨额的资金投入,金融市场的完善也是航运相关产业能够获得充足 资金来源的必须因素。上海是国内的金融中心,但是与国际相比,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 都存在较大差距,航运金融业的发展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3.4.4 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未来成长的瓶颈 人才稀缺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的稀缺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我国航 运教育体系相对滞后。在引进人才方面,上海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难以吸引到 国际上的优秀人才留在上海。 四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现实状况与取得的成绩 上海逐步凸现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集装箱港口从河口移到海上,港口条件不断优化, 各类航运生产要素向上海集聚,航运服务市场正在走向规范有序,航运信息集散中心和航运 政策研究中心初现端倪。 4.1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目前,以深水港、货物吞吐量和集疏运网络为标准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业已基本建成, 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提升了港口作业效率和运营管 理水平。 4.2 政策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制度优化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十一五”时期,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有所进展,特案减免税、启运港退税等 试点启动实施。 “十二五”期间,上海综合保税区的发展目标是:逐步建成功能创新领先、增 值服务发达、国际贸易便利、外汇管制宽松、区港运作贯通、物流监管便捷、具有自由贸易 区功能和国际竞争力的特殊监管区。为进一步启动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引擎, “十二五” 期间,备受关注的启运港退税政策、上海港干支线集装箱中转一体化联动、拓展融资租赁、 期货保税交割等新型业务试点也将取得新的进展。这些新举措都将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 设再上新台阶。 4.3 航运要素集聚明显,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加快 4.3.1 上海的航运信息体系不断完善 国家交通运输部已经与上海市共同组建了上海航运交易所,以规范航运市场行为,调节 航运市场价格,基本确立中国航运政策研究中心和国际航运信息发布中心的地位,同时成为 国家级的二手船买卖平台。 4.3.2 上海航运服务体系结构日趋完整 “十一五”时期,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上海相继成立上海海事仲裁院、上海国 际航运仲裁院、上海船舶登记中心等机构。 4.3.3 上海航运服务机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的完善、 “三港三区”的稳步发展以及政策创新带来的制 度优化,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准备好了基础条件,上海凭借优越的港口条件、贸易支撑 和工业基础等,吸引了大量国际航运企业入驻。 4.3.4 上海在建设船员专业人才市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4.3.5 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势头良好 北外滩航运服务产业集群基本实现。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功能定位是成为上海国际 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成为上海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目标是建成企业总部基 地、航运要素集聚中心、国际邮轮客运口岸服务中心。 4.4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全面推进,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相互配合 上海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成立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推进“三区” 、 “三 港”联动发展,深化贸易便利化措施,推进区域大通关合作,启动实施新型国际贸易试点, 上海口岸作为我国进出口货物的主通道和中转枢纽功能进一步深化。 五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建议 5.1 政府在航运中心建设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从世界经验来看,一个国际性航运中心的成长历程中都或多或少的有着政府的因素。要 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应该明确政府的职责,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规范、市场体系、 产业集聚等方面的的重要作用。 “两个中心”建设意见中提出了一系列政府对上海国际航运 中心的的支持政策,但是目前仍是停留在制度层面,也需要尽快切实的落实。 首先,政府要尽快完善航运相关法律体系,只有一套完整、统一、公正、公开的法律体 系,才能保障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增加政府服务的透明度,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 7 其次,政府应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撤并不合理的臃杂机构、简化办事流程,引入 电子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建立起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与服务 体系。 5.2 促进航运服务业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拥有特定市场与独特发展优势的主导产业。 传统航运业集群的发展往往是以港口和海上运输为核心,吸引相关航运要素的聚集。当前上 海的航运基础产业发展已有一定规模,但是具有高附加值的航运服务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尚未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航运服务体系,难以适应国际航运市场的需要。从国际经验来看, 航运服务业的产业集群对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由先进的航 运服务业形成的软实力更具竞争力,为促进航运产业集群,政府应加快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 可以在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内进行小范围试点,鼓励航运金融产品的创新,吸引国外资金投 入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中。 8 5.3 完善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初期,就已经设立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对长三角的港口 发展进行协调,但是一直未见成效。由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涉及机构繁多、部门之间职 能交错、利益多元,而协调机构的管理力度薄弱,对各部门只有提出建议的权限而无直接命 令的权利,造成跨区域的协调工作一直处于理论阶段,没有实际进展。 5.4 健全优化港口集疏运网络体系 针对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集疏运仍然以公路中转为主、水水中转比例偏低、内河航 道等级低的问题,必须加快长江及支线航道的疏通改造工作,设计开发江海直通型船舶,构 建“江海联运”和“海进江”转运体系,提高铁路货运能力,最终形成以水路集疏运为主, 铁路、公路与航空集疏运为辅的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的综合港口集疏运体系。 5.5 加快航运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提升航运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才,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航运基础教育和职业教 育的投入力度,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海事院校的教学水平,规范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培养 适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需要的航运人才;另一方面也应该通过制定优惠措施和激励政策吸引 国外高级航运人才来到上海。 六 上海自贸区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影响 9月27日下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方案,我们认为这些涵盖政府 监管、金融、贸易、投资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都将从多个维度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而其中直接相关的主要有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两点。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计划到2015 年实现航运要素和资源集聚,这就需要拥有更自由、 更优惠的政策吸引航运资源来沪。真虹老师也指出,在海运企业和海事机构向亚洲转移时, 没有选择上海,而是偏向新加坡,主要是因为在法律环境上,新加坡具有健全、强大又稳定 的司法体系;在金融方面,新加坡实现货币可自由兑换,并且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船舶 交易提供融资支持;在税收政策上,新加坡航运税采取的是吨位税制度,费率非常低。而在 刚刚成立的自贸试验区新政策中,上述制约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短板”都将取得突破, 中外企业享有区内贸易自由、人员进出自由、货物进出自由、货币流通自由、货物存储自由 等五大权益。 对于自贸试验区的成立,上海本地的港口、造船、物流等相关企业均表示将利好于本企 业。 。从港口业角度出发,自贸试验区带来的最大效应就是提高港口进出口货量以及相关产 业链的整体升级。一方面,优惠政策刺激了口岸的进出口贸易,带来港口中转货增量;另一 方面,自贸试验区将有效带动长三角地区出口加工、贸易、服务产业的发展,更大程度地发 挥上海港交通枢纽的优势,加快上海港从传统腹地型港口向综合服务类港口的迈进。 航运公司有望受益于效率提高、中转成本降低,方案的具体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