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平的根源谁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_第1页
不公平的根源谁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_第2页
不公平的根源谁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_第3页
不公平的根源谁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_第4页
不公平的根源谁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公平的根源谁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 钟伟:不公平的根源,谁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 /html/20129/29/a559b2.html 2012-9-29 09:42 来源:英才 1人参与 1 条评论 字号:T | T 贫富分化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的严重问题,即便如大诗人杜甫,在花甲之年,仍然在 叹息说,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从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至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也在逐步走向收入分配极度不公平的境地。 改革初期,中国基尼系数为 0.32,农村土地承包制的改革,使中国在 1984年基尼系数 曾下降到 0.257,收入相对公平。但此后,情况日渐恶化,至今尚无缓解迹象。 1994年,一项全国范围内的入户抽样调查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为 0.445,已超过 0.4的 国际公认警戒线。而世界银行在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中指出,中国 1995年基尼系数为 0.38,这个数字仅比南撒哈拉、拉美等稍好。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在短短 15年内收入差 距变化如此之大。 2001 年“两会”期间,朱总理谈及收入分配时认为“值得注意,尚不严重,正在解决。 ”经济学家王小鲁的 4000份抽样调查显示,20052008 年,中国收入分配不公加速恶化。 2012年“两会”期间,温总理指出,制定收入分配改革的总体方案,是年内最重要的工作。 目前,就城乡收入差距而言,大致 3个农村人的收入相当于 1个城里人;就地区收入 差距而言,大致东部人均收入两倍于西部;在阶层收入差异方面,占银行储户 5%的大额储 户,拥有全国储蓄存款的一半。 如果将中国家庭从最富裕到最贫困分为 10档,则最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是最低收入家庭 的 65倍,折算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目前很可能显着高于 0.47-0.50的水平。 不仅如此,腐败正在呈系统化的无所不在趋势。2005 年,我曾对渐进改革带来的法治 软弱和体制腐败深感绝望,我们的研究显示,仅仅资金、土地和劳动力三项,中国每年因 腐败带来的损失就占 GDP的 910%。 王小鲁的研究显示,2008 年,中国灰色收入高达 9.3万亿元,比 2005年翻番。腐败 损失甚至快于 GDP增速。 是否愿意承认和面对中国收入分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改革何去何从的归宿问 题。我们不应将收入分配问题庸俗化为富人和穷人间的矛盾。 收入分配首先是政府、企业和住户部门分蛋糕的问题,基本取向是政府和企业少分、 住户多分,官不与民争利是前提。而大多数研究显示,过去 10年,中国住户部门从 GDP中 每年少分 7%10。 其次是官与僚的关系,即对 1994以来的分税制进行深化改革,中央少分,地方和基层 多分。 再者是国有和私有的关系,国企应该少垄断、多分红,让私有企业唱主角。最后是住 户部门的贫富关系,富人多纳税,中低收入多补贴。 贫富矛盾也好,体制性腐败也好,其赖以生存的温床,必然是权力集中和法治软弱甚 或名存实亡。我们不应回避事实,更不应对既存事实做粉饰甚至否定。 群发性的官员腐败问题,已不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形容的;靠短期暴富 的开发商、煤老板群体,要形成所谓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否痴人说梦?同时, 在中国,仍有庞大的底层民众“像虫子一样活着”,匍匐艰难求生。 收入分配不公在中国已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人们正在发问,谁是先富起来的“那部 分”?中国经济靠“那部分”能有未来吗? 1988 年,吴敬琏在腐败:权力与金钱的交换中揭示了不公平的根源。11 年后,吴 老为此书第三版作序时指出,时光流逝,但腐败问题更尖锐了,贪官污吏们依然猖獗。 中国收入差距已扩至 23倍 提要:数据显示我国收入最高的 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 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 1988年的 7.3倍上升到 23倍。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计划始于 2004年,但仍未与公众 见面,分析认为“牵涉到各种利益的博弈”是最大原因 图说:资料图 中新网 5月 23日电(财经频道 李金磊)从 2004年以来,有关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即将出 台的消息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但每次都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而数据显示,我 国收入最高的 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 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 1988年的 7.3倍上升到 目前的 23倍。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出台已刻不容缓。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 8年难产 媒体曝下半年出台 2004 年,收入分配改革启动调研,但时至今日方案依旧难产。不过,最近有媒体曝出 “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将在下半年出台”的消息,再次引发公众热议。消息称,方案将 列出收入分配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其中,调整初次收入分配格局是未来收入分配改革 的重中之重。 对此消息,新华每日电讯刊发评论指出,8 年来,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即将出台的消息, ,人们已经多次听到。正如它无声无息地制订,公众看不到一份征求意见稿,它又无声无 息地被退回,不告诉公众一句退回的理由。但这一次应该有些不一样,因为“制订收入分 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上提及的“一定要做,努力做好” 的今年五项工作之首。 种种迹象表明,此次“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将出台”的消息似乎不再是“只闻楼梯响”, 更值得期待。就在温总理表态之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工作分解 落实。在需要努力完成的 7项主要任务之中,“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同样 居首。此外,在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 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 作的意见中,“抓紧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列入规划,明确的责任单位为: 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等。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计划,肇始于 2004年。其后,曾召 开多次征求意见讨论会。之所以仍未能与公众见面,有分析认为,“牵涉到各种利益的博 弈”,是最大原因。今年,这个方案将要完成制定。 收入差距已扩大到 23倍 公众热盼方案尽快出台 经济参考报的一篇报道指出,目前收入分配失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政府、企 业、居民三方利益分配中,政府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上升,而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 却是持续下降;二是居民内部的家庭与家庭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显着拉 大。 收入差距扩大一直刺痛着公众们敏感的神经。据新华网报道,数据显示,我国收入最 高的 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 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 1988年的 7.3倍上升到目前的 23 倍。而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 2010年给出的结论是,中国 收入最高的 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 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 65倍。 此前,有银行员工抱怨说,年薪 20万生活压力依然很大,慨叹“生活在底层”,这遭 到网友炮轰,而行业收入差距悬殊的问题更是再次被聚焦。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 究所所长蔡昉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社会学家于 2006年、2008 年和 2011年所作的社会 问题综合排序表明,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始终被公众列为所关注社会问题的第三位。 可见,收入分配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而公众对于方案的出台更是望眼欲穿。经济参考 报的评论指出,公众对于收入分配改革有三大期盼,一期待从“藏富于国”到“藏富于民” ,二期待缩小贫富差距,限制垄断行业的暴利,尽快实现以家庭为单位征收,降低工薪阶 层纳税比重。三期待让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公共投入的增长速度跟上财政税收 的增长速度,强力压缩“三公消费”节省行政开支,将国有企业每年上缴红利更多用于提 高国民福利,并在公共福利分配上体现出更多的倾向性和兜底性。(中新网财经频道) 周天勇:收入差距大的症结 中评社北京 8月 8日电改革开放 30多年来,中国的 GDP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但 整体财富的积累却没有理想地带来公平合理的分配。中国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收入分配 差距也越拉越大。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福利问题困扰着普通老百姓,也困扰着研 究收入分配的专家学者。 就此,英才杂志日前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他认为,收 入分配问题,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而改革是必须要走的道路。“不改革就没有前 途。没有改革的推进,收入分配的根源性问题就无法解决。”文章如下。 城乡差距是最大症结 问: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你认为收入分配的症结在哪里? 周天勇:中国收入分配的问题比较复杂,最大的症结在于城乡差距。 中国几亿农民的年均收入才几千元,而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是他们的三倍,这对总体 的基尼系数权重影响非常大。如果单从城市或者农村角度来讲,基尼系数(判断收入分配 公平程度的指标,在 0和 1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都 在 0.4以内,但是两者一综合就到了 0.5以上。所以城乡差距是基尼系数最大的影响因素。 城乡差距有历史和结构的原因。解放以后,中国采取了城乡分割的经济制度,农民无 法向城市流动,经过三四十年,农村最后积累了一批 50、60、70 岁的农民,他们从事农业 生产,一年的收入只有 3000块钱左右。而与之相对应,他们的孩子去城市打工,一个月的 收入就达到了 2000元左右。中国农村占全国 36%的劳动力,才创造了 10%的国民生产总值, 留守老人加上留守妇女和儿童大约 50%的农村人口分配这 10%的 GDP。另外,上世纪 90年 代末和 20世纪初,有些农民进城还把一部分收入寄回家,特别是 50后、60 后和 70后寄 的钱很多,但现在 80后、90 后基本不给家寄钱,这就导致寄希望于打工收入缩小城乡差 距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所以,中国的城乡差距是历史城乡分割体制造成的,是二元结构的深层次反映,是过 去反城市化的后果。 问: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周天勇:有两个办法。一是减免税费,通过给农业减税,加大对农业的支持,防止差 距越拉越大。第二要积极地推进城镇化,将低收入人口转移到城镇变成高收入人口,后者 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但需要注意的是,低收入的老龄人口即使转移到城镇,也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这 部分人也难适应城市生活。所以只能等待时间的推移,随着这部分人口的自然减员,其在 人口中的比例会逐步缩小。 以上的两个办法都需要通过一系列改革来实现,比如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宅基地拆 迁办法的完善等等。要让农民从农村退得出,城市要进得来,要有业就,有房住,有社保, 有公共服务。如果没有这些制度的改革,结构调整不会很顺利。 问:结构调整遇到的最大问题在哪里? 周天勇:缩小结构性的城乡差距,仅仅通过改革,而不调整结构,不推进城镇化,是 没有用的。这是历史性的问题,急不得,只能等待。 但有一种改革是不对的。有关决议称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工资翻一番,提高两个 比重:居民收入占 GDP的比重,劳动工资收入占 GDP的比重。问题是,政府能控制的涨工 资的领域,只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财政能支出的也是这些部门。但是这些部 门涨得越多,收入差距就越大。而个体户和民营企业是没办法控制的,这些企业涨工资只 能增加其运营成本。现在的民营企业经营本来就很困难,增加负担只能导致其加速破产, 因此这种改革思路是错误和不可行的。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问:你认为改革应该侧重哪些领域? 周天勇: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均等的教育,一个是公平的创业环境。 这是社会公平的前提。 首先要让所有人上得起学,特别是义务教育,要延长到 12年。这个期间大家都受同样 的教育,无论是富家子弟还是农民的孩子,让其能获得的教育是平等的,不要让收入差距 在代际之间传承。 其次要营造公平的创业环境,要大力改革工商注册登记、税费征缴制度、年检以及政 府管理审批,这些制度都要进行改革和清理。贷款渠道也要公平。 与其所谓工资翻番,最终由于只增加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职工收入而导致差距越 拉越大,还不如改革这两项,这才是改革的重点。 另外,要调节垄断行业以及有财产的富人,向企业征税应转为向财产征税,应该开征 房产税等财产税。现在收入高的多是垄断性的国企、垄断性的金融行业,竞争不够充分、 占用大量的资源、贷款成本很低,他们挤压了创业空间,垄断性的国有经济和金融,是导 致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对他们进行改革,对他们的收入分配进行监管。同时应通 过法律手段,加大舆论监督,打击灰色收入。要对第三方进行审计,并且上缴红利。 问: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现行的财政税收政策是否也要做出调整? 周天勇:我认为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不应当再提高,3500 元就非常合适。如果起征点 提到一万元,这会导致很多在这个标准上的高收入人群不用交税,这对农民等低收入人群 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要交税,所以最终反而会提高基尼系数。 扩大中产阶级的比重,建立椭圆形的社会结构非常必要,但并非是通过税收,而是要 鼓励创业,建立公平的创业环境。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中小型私人企业数量 非常多,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造就了庞大的中产阶级,因此我们要向东亚和美国模 式学习。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国家的中产阶级的构成主体,是中小微企业家,而不是上班 的白领们。 另外要开征房产税,造成两极分化的一个原因就是土地制度和土地财政。从农民手里 成本较小地征地后,政府一亩地甚至卖 100万200 万元,但农民得到的财产利益转移非 常少,这其实是在剥夺农民利益,是不合理的制度。 房产以高价卖出,土地出让金非常高昂,而最终支付这部分钱的人群是没有财产要买 房子的人,并且是 70年的租金一次缴清。从增值方面讲,假如 10年前买了房产,现在升 值了,但是增值的这部分不用交税,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因此,应该将土地出让金制度废 掉,改成房产税和土地交易增值税,对买了财产的人和增值的部分按照比例征税。 问:健全社会保障也是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方面,这方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周天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非常必要,低保、慈善公益、社会保障、低收入人群生活 保障,这些需要尽快建立起来。 但是住房方面,我反对大规模地建设廉租房、将 25%甚至将更多人的住房保障下来的 想法。在我国人均 GDP仅 5400美元的情况下,政府部门要把教育、卫生、养老、住房全部 负责,除了像新加坡这种小国家能够实现以外,一般的人口大国的政府部门都承担不起。美 国经济比我们发达,但美国并没有大规模建设廉租房,只是允许低收入人可以贷款买房, 最后都导致了次贷危机。而且现在美国养老金面临巨额的亏空,再把住房问题揽下来,对 美国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土地供给严重不足 问:那高房价如何解决? 周天勇:第一,应该废除 18亿亩红线行政控制,现在土地供给严重不足。第二,这么 高的土地出让金,房价里 70%是政府税费,如果把土地出让金变成房产税,房价立马下来。 问:18 亿亩耕地红线的说法是否科学? 周天勇:有人说是为了保证粮食安全,但我认为这是非常笨的办法。我们国家即使城 市化率达到 80%,需要新增的交通建设、水利建设、城市建设用地加起来才 2.5亿亩。但 中国有 40多亿亩的未利用土地,其中包括 5.6亿亩盐碱地,26 亿亩沙漠,还有裸露、采矿 塌陷地等 10亿亩,几千万亩滩涂地。在不占耕地的前提下,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完全可 以改造出来 2.5亿亩建设用的土地。 我建议,从未利用土地中改造出来 2.5亿亩耕地,然后再从城市边上置换 2.5亿亩土 地。比如将一些盐碱地改造成良田,就在城市周围置换一些土地进行建设。并且,未利用 土地改造成良田,目前的技术和成本完全都不是问题。 改革开放 30多年,舆论认为城市化占据了大量土地,这是不对的。改革开放初期,我 国村庄占地面积 7000多万亩,现在达到 3亿亩地,增加了 2.3亿亩;而城市占地由原来的 2000多万亩到现在的 7000多万亩,才增加了 5000多万亩。而与之对应的是,30 年城镇常 住人口增加了将近 5亿,农村减少了将近 9000多万人。 因此,新农村社区的建设非常必要,将村民集中起来,能腾出大量的土地,其中的潜 力是很大的,我认为至少能腾出 1.5亿亩土地。现在关键的问题是产权不明确,补偿不够, 比如宅基地指标政府拍卖上百万,甚至数百万,但只给农民很少一部分,所以拆迁导致上 访,群体性事件。如果补偿够了,财产权责明晰了,土地就能腾出来。 美媒:中国能否逃离低收入陷阱? 摘要:尽管中国的发展模式带来了 30年的经济腾飞,但在这种模式下,很难出现“中 国的苹果。” 纽约时报5 月 26日文章,原题:中国能否逃离低收入陷阱? 尽管中国的发展模式 带来了 30年的经济腾飞,但在这种模式下,很难出现“中国的苹果。” 过去 30年来,中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没有一个社会可以像中国一样如此迅速的致富, 可以大规模的减贫。在每个西方游客眼里,中国的超现代基础设施使世界其他地方变得相 形见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