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章末总结 新人教A版选修2-2.doc

【步步高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数学 第2章 推理与证明(课时作业+单元综合检测)(打包8套)新人教A版选修2-2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16828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14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7-04-26 上传人:me****88 IP属地:江西
3.6
积分
关 键 词:
步步高 学案导学 设计 学年 高中数学 推理 证明 课时 作业 功课 单元 综合 检测 打包 新人 选修
资源描述:
【步步高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数学 第2章 推理与证明(课时作业+单元综合检测)(打包8套)新人教A版选修2-2,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学年,高中数学,推理,证明,课时,作业,功课,单元,综合,检测,打包,新人,选修
内容简介:
- 1 - 情推理 课时 目标 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 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1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定义 特征 归纳推理 由某类事物的 _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 _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 _概括出_的推理 归纳推理是由_,由_的推理 类比推理 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 _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 _,推 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_的推理 . (1)含义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 _、 _、 _、 _,再进行 _、 _,然后提出 _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合情推理 (2)合情推理的过程 从具体问题出发 观察、分析比较、联想 归纳、类比 提出猜想 一、选择题 1数列 2,5,11,20, x,47, 中的 x 的值为 ( ) A 28 B 32 C 33 D 27 2设 n 是自然数,则 18(1)1 ( 1)n的值 ( ) A一定是零 B不一定是偶数 C一定是偶数 D是整数但不一定是偶数 - 2 - 3已知 1, 1 (1 2(1 1 0,计算 想 ) A n B C D. n 3 n 4当 a, b, c(0 , ) 时,由 a a b 3 用归纳推理,可猜测出的合理结论是 ( ) a n(, i 1,2, n) 3 a n(, i 1,2, n) n a n(R, i 1,2, n) n an(, i 1,2, n) 5已知函数 y f(x)的定义域为 (0, ) , f(8) 3,对任意的正实数 f( f( f(猜想 f(x)的表达式为 ( ) A f(x) 2x B f(x) 2x C f(x) D f(x) 0 题 号 1 2 3 4 5 答 案 二、填空题 6观察下列等式 : 1 1,1 4 (1 2), 1 4 9 1 2 3,1 4 9 16 (1 2 3 4), ,由此推测第 n 个等式为 _ 7设 n2 , n N, (2x 12)n (3x 13)n |0 k n)的最小值记为 0, 123 133, 0, 125 135, , ,其中 _. 8对于平面几何中的命题: “ 夹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 ,在立体几何中,类比上述命题,可以得到命题: “_” ;这个类比命题的真假性是_ 三、解答题 9平面内有 n 个圆,其中每两个圆都相交于两点,且每三个圆都不相交于同一点,若 f(n)表示这 n 个圆把平面分割的区域数,试求 f(n) - 3 - 10观察 00 00 00 1. 0 05 5 此推广是什么?并证明你的推广 能力提升 11观察下列等式: 2 1; 8 8 1; 32 48 18 1; 128 256 160 32 1; 0 1 280 1 120 1. 可以推测, m n p _. 12设平面内有 n 条直线 (n3) ,其中有且仅有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任意三条直线不过同一点,若用 f(n)表示这 n 条直线交点的个数 (1)求 f(4); (2)当 n4 时,用 n 表示出 f(n) - 4 - 1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1)通过观察个别事物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 (2)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性命题 2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 (1)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 (2)用一类事物的性质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3合情推理获得的结论未必可靠,但能帮助我们猜测,发现结论 答案 知识梳理 1. 定义 特征 归纳推理 由某类事物的 部分对象 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 全部对象 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 个别事实 概括出 一般结论 的推理 . 归纳推理是由 部分到整体 ,由 个别到一般 的推理 . 类比推理 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 类似 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 已知特征 ,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 . 类比推理是 特殊到特殊 的推理 . 2.(1)观察 分析 比较 联想 归 纳 类比 猜想 作业设计 1 B 5 2 3,11 5 6,20 11 9, x 20 12, x 32. - 5 - 2 C (1)当 n 为偶数时, 18(1)1 ( 1)n 0 为偶数 (2)当 n 为奇数时 (n 2k 1, k N), 18(1)1 ( 1)n 18(44k)2 k(k 1)为偶数 由 知, 18(1)1 ( 1)n的值一定为偶数 3 B 计算得 4, 9, 猜想 4 D n an(, i 1,2, n)是基本不等式的一般形式,这里 等号当且仅当 论的猜测没有定式,但合理的猜测是有目标的 5 C 由于 3, 即满足 f(8) 3. 即满足 f( f( f( 6 12 22 32 42 ( 1)n 1 ( 1)n 1(1 2 3 n) 7. 0 12n13n 解析 观察 2 0, 0, , 当 n 为偶数时, 0; 又 123 133, 125 135, , 当 n 为奇数时, 12n 13n. 8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 线段相等 真命题 9解 f(n)表示 n 个圆把平面分割成的区域数,如果再有一个圆和这 n 个圆相交,则 增加 2n 个交点,这些交点将增加的这个圆分成 2n 段弧,且每一段弧又将原来的平面区 域一分为二,因此,增加一个圆后,平面分成的区域数增加 2n 个,即 f(n 1) f(n)2n, 亦即 f(n 1) f(n) 2n, 又 f(1) 2,由递推公式得 f(2) f(1) 21 , f(3) f(2) 22 , f(4) f(3) 23 , , f(n) f(n 1) 2(n 1) - 6 - 将以上 n 1 个等式累加得 f(n) 2 21 2 3 (n 1) n 2. 10解 观察到: 10 20 60 90 , 5 75 10 90. 猜想此推广为 2 且 , , 都不为 2 (k Z), 则 1. 证明: 0 时,等式显然成立 当 0 时,由 2 , 得 2 , 所以 ) 1 . 又因为 ) 1 , 所以 )(1 ) 1 (1 ), 所以 ( ) 1 1 ) 1. 综上所述,等式成 立 11 962 解析 观察得:式子中所有项的系数和为 1, m 1 280 1 120 n p 1 1, m n p 162,又 p 105 50, m 29 512, n 400, m n p 962. 12解 (1) 如图所示,可得 f(4) 5. (2) f(3) 2; - 7 - f(4) 5 f(3) 3; f(5) 9 f(4) 4; f(6) 14 f(5) 5; 每增加一条直线,交点增加的个数等于原来直线的条数 f(n) f(n 1) n 1, 累加得 f(n) f(3) 3 4 5 (n 1) 2 3 4 5 (n 1) 12(n 1)(n 2) - 1 - 绎推理 课时目标 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我们把这种推理称为_演绎推理是由 _到 _的推理 2 “ 三段论 ” 推理的一般模式: _、 _、 _. 3 “ 三段论 ” 的常用格式 大前提: M 是 P. 小前提: S 是 M. 结论: _. 4利用集合知识说明 “ 三段 论 ” 若集合 M 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 P, S 是 M 的一个 _,那么 S 中所有元素也都具有_ 一、选择题 1下面几种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的是 ( ) A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因为 A 和 B 是两条平行直线的同旁内角,所以 A B 180 B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发现中国松辽地区和中亚细亚的地质结构类似,而中亚细亚有丰富的石油,由此,他推断松辽平原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 C由 6 3 3,8 3 5,10 3 7,12 5 7,14 7 7, ,得出结论:一个偶数 (大于4)可以写成 两个素数的和 D在数列 , 1, 12 111 (n2) ,由此归纳出 通项公式 2 “ 因为对数函数 y 增函数,而 y 对数函数,所以 y 增函数 ” 有关这个 “ 三段论 ” 的推理形式和推理结论正确的说法是 ( ) A形式正确,结论正确 B形式错误,结论错误 C形式正确,结论错误 D形式错 误,结论正确 - 2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B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C三段论推理的一个前提是肯定判断,结论为否定判断,则另一前提是否定判断 D归纳推理的结论都是不可靠的 4给出演绎推理的 “ 三段论 ” : 直线平行于平面,则平行于平面内所有直线; (大前提 ) 已知直线 b 平面 ,直线 a平面 ; (小前提 ) 则直线 b 直线 a.(结论 ) 那么这个推理是 ( )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非以上错误 5下面说法: 演绎 推理得到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 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是 “ 三段论 ”的形式; 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的正误与大前提、小前提和推理形式有关其中正确的有 ( )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6设 , , 为两两不重合的平面, l, m, n 为两两不重合的直线,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若 , ,则 ; 若 m , n , m , n ,则 ; 若 , l ,则 l ; 若 l, m, n, l ,则 m n.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 A 1 B 2 C 3 D 4 题 号 1 2 3 4 5 6 答 案 二、填空题 7将下面三段论形式补充完整: 因为三角函数是周期函数, (大前提 ) 而 _, (小前提 ) 所以 y x(x R)是周期函数 (结论 ) 8函数 y 2x 5 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用三段论表示为: 大前提: _ 小前提 : _ - 3 - 结论: _ 9关于函数 f(x) 1|x| (x0) ,有下列命题: 其图象关于 y 轴对称; 当 x0 时, f(x)是增函数;当 , f(x)是增函数; f(x)无最大 值,也无最小值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_ 三、解答题 10将下列演绎推理写成三段论的形式 (1)一切不能被 2 整除的数都是奇数, 75 不能被 2 整除,所以 75 是奇数; (2)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 , 内角和为 180 ;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11已知: , l , l l . - 4 - 能力提升 12在 R 上定义运算 : x y x(1 y). 若不等式 (x a) (x a)0 时, f(x) lg 1x . 设 1x x1x. 在 (0,1)上是减函数,在 (1, ) 上是增函数 当 x 1 时, 有最小值 2. - 6 - f(x) lg 1x (x0),在 (0,1)上是减函数,在 (1, ) 上是增函数,且 f(x)的最小值为 . 正确, 不正确 10解 (1)一切不能被 2 整除的数都是奇数 (大前提 ) 75 不能被 2 整除 (小前提 ) 75 是奇数 (结论 ) (2)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 大 前提 ) 三角形 (小前提 ) 内角和为 180.( 结论 ) (3)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 (大前提 ) 菱形是平行四边形 (小前提 )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结论 ) 11证明 如图所示,在平面 内任取一条直线 b,平面 是经过点 A 与直线 b 的平面, 设 a. (1)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大前提 ,且 a, b,小前提 所以 a (2)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 大前 提 a ,且 l ,小前提 所以 l (3)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则它也与另一条平行线垂直,大前提 a b,且 l a,小前提 所以 l (4)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大前提 因为 l b,且直线 b 是平面 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小前提 - 7 - 所以 l 12 C (x a) (x a)0. 因不等式对任意实数 x 都成立, 所以 0 时, g(x)在 1,1上是增函数, 所以 g( 1) g(x) g(1) 又 g(1) a b f(1) c, g( 1) a b f( 1) c, 所以 f( 1) c g(x) f(1) c, 又 1 f( 1)1 , 1 f(1)1 , 1 c1 , 所以 f( 1) c 2, f(1) c2 , 所以 2 g(x)2. 当 a0 时,可用类似的方法, 证得 2 g(x)2. 当 a 0 时, g(x) b, f(x) c, g(x) f(1) c, 所以 2 g(x)2. 综上所述, 2 g(x)2. - 1 - 合法和分析法 课时目标 综合法和分析法 解综合法和分析 法的思考过程、特点,会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 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 分析法 定义 利用 _和某些数学 _、 _、_等,经过一系列的 _,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从要证明的 _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 _,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 已知条件、 _ 、_、 _等 )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框图表示 P 2 3 (_、已有的 _、 _、_等, Q 表示 _) Q 2 3 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Q 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 ) 特点 顺 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 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 一、选择题 1分析法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结论成立的 (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等价条件 2已知 a, b, c 为三角形的三边且 S P ( ) A S2 P B D P D 号 1 2 3 4 5 6 答 案 二、填空题 7如果 a a b ba b b a,则正数 a, b 应满足的条件是 _ 8设 a、 b、 u 都是正实数且 a、 b 满足 1a 9b 1,则使得 a b u 恒成立的 u 的取值范围是 _ 9设 a 3 2 2, b 2 7,则 a、 b 的大小关系为 _ _ 三、解答题 10设 a, b0,且 a b,求证: b3 - 3 - 11已知 三个内角 A, B, C 成等差数列,对应的三边为 a, b, c, 求证: 1a b 1b c 3a b c. 能力提升 12. - 4 - 如图所示,在直四棱柱 ,当底面四边形 足条件 _时,有注: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条件即可,不必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形 ) 13已知函数 f(x) 1 a b,求证: |f(a) f(b)| 即 2PS. 3 A 由于函数 f(x)在 ( , ) 上单调递减, 因此图象与 x 轴的交点最多就是一个 4 C 利用函数单调性 设 f(x) ln 则 f( x) 1 ln 00, f(x)单调递增; xe 时, f( x)ac. 5 B f(n)、 g(n)可用分子有理化进行变形,然后与 (n)进行比较 f(n) 11 - 6 - f(n)a b b a. 8 (0,16 解析 u( a b) 1a 9b 恒成立 , 而 (a b) 1a 9b 10 910 6 16, 当且仅当 9 1a 9b 1 时,上式取 “ ” 此时 a 4, b 12. 0 只需证 (a b)(ab(a b)成立, 又因 a b0, 只需证 b2立, 只需证 2 成立, 即需证 (a b)20 成立 而依题设 a b,则 (a b)20 显然成立 由此命题得证 方法二 综合法 a ba b0 (a b)20 2b2注意到 a, b R , a b0,由上式即得 (a b)(ab(a b) - 7 - b311证明 要证原式,只需证 a b b a b c 3, 即证 b c 1, 即只需证 1, 而由题意知 A C 2B, B 3 , bc 1, 原等式成立,即 1a b 1b c 3a b c. 12 析 从结论出发,找一个使 而可以是: 四 边形 正方形 13证明 原不等式即 | 1 1 |a b|, 要证此不等式成立, 即证 1 1 2 1 1 2即 1 1 1 当 1 时不等式恒成立, 当 1 时, 即要证 1 21 1 即 2ab a b 知此式成立, 而上述各步都可逆, 因此命题得证 - 1 - 证法 课时目标 反证法 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理解反证法的推理过程,证明步骤,体会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的区别与联系 1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 (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 ),经过 _,最后得出 _,因此说明假设 _,从而证明了原命题 _,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 2 反 证 法 的 关 键 是 在 正 确 的 推 理 下 得 出 矛 盾 , 这 个 矛 盾 可 以 是 与_等矛盾 一、选择题 1应用反证法推出矛盾的推导过程中要把下列哪些作为条件使用 ( ) 结论相反判断,即假设; 原命题的条件; 公理、定理、定义等; 原结论 A B C D 2反证法的关键是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这个矛盾可以是 ( ) 与已知条件矛盾; 与假设矛盾; 与定义、公理、定理矛盾; 与事实矛盾 A B C D 3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整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c 0 (a0) 有有理数根,那么a、 b、 c 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时,下列假设中正确的是 ( ) A假设 a、 b、 c 都是偶数 B假设 a、 b、 c 都不是偶数 C假设 a、 b、 c 至多有一个偶数 D假设 a、 b、 c 至多有两个偶数 4命题 “ 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 的结论的否定是 ( ) A有两个内角是直角 - 2 - B有三个内角是直角 C至少有两个内角是直角 D没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5否定 “ 自然数 a、 b、 c 中恰有一个偶数 ” 时正确的反设 为 ( ) A a、 b、 c 都是奇数 B a、 b、 c 都是偶数 C a、 b、 c 中至少有两个偶数 D a、 b、 c 中都是奇数或至少有两个偶数 6已知 a, b, c, d 为实数,且 cd,则 “ ab” 是 “ a cb d” 的 (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题 号 1 2 3 4 5 6 答 案 二、填空题 7用反证法证明: “ ,若 A B,则 ab” 的结论的否定为 _ 8将 “ 函数 f(x) 42(p 2)x 2p 1 在区间 1,1上至少存在一个实数 c,使f(c)0” 反设,所得命题为 “_” 9若下列两个方程 (a 1)x 0, 22a 0 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_ 三、解答题 10已知 a 是整数, 证: a 也是偶数 - 3 - 11.若 a、 b、 c 均为实数,且 a 2y 2 , b 2z 3 , c 2x 6 , 求证: a、 b、 c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 0. 能力提升 12求证:不论 x, y 取何非零实数,等式 1x 1y 1x 13等差数列 前 n 项和为 1 2, 9 3 2. - 4 - (1)求数列 通项 n 项和 (2)设 n N*),求证:数列 任意不同 的三项都不可能成为等比数列 1对于否定性命题或结论中出现 “ 至多 ” 、 “ 至少 ” 、 “ 不可能 ” 等字样时,常用反证法 2反证法的基本步骤是: (1)反设 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原结论的反面为真; (2)归谬 从反设和已知条件出发,经过一系列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矛盾的结果; (3)存真 由矛盾结果,断定反设不真,从而肯定结论成立 答案 知识梳理 1正确的推理 矛盾 错误 成立 2已知条件或与假设或与定义、公理、定理、事实 作业设计 1 C D 恰有一个偶数的否定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无偶数 (全为奇数 ),其二是至少有两个 偶数 6 B cd, a c 与 b d 的大小无法比较 可采用反证法, - 5 - 当 a cb d 成立时,假设 a b, 综上可知, “ ab” 是 “ a cb d”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7 a b 8函数 f(x) 42(p 2)x 2p 1 在区间 1,1上恒小于等于 0 9 a 2 或 a 1 解析 若方程 (a 1)x 0 有 实根, 则 (a 1)2 4 , 1 a 13. 若方程 22a 0 有实根 则 48a0 , a 2 或 a0 , 当两个方程至少有一个实根时, 1 a 13或 a 2 或 a0. 即 a 2 或 a 1. 10证明 假设 a 不是偶数,则 a 为奇数 设 a 2m 1(m 为整数 ),则 44m 1. 因为 4(m)是偶数,所以 44m 1 为奇数,所以 已知矛盾,所以假 设错误, 所以原命题成立,即 a 是偶数 11证明 设 a、 b、 c 都不大于 0,即 a0 , b0 , c0 , a b c0. 而 a b c 2y 2 2z 3 2x 6 (2x) (2y) (2z) (x 1)2 (y 1)2 (z 1)2 3. a b c0,这与 a b c0 矛盾, 故 a、 b、 c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 0. 12证明 假设存在非零实数 x, y 使得等式 1x 1y 1x 于是有 y(x y) x(x y) 即 0, 即 (x 340. 由 y0 , 得 34. - 6 - 又 (x 0 , 所以 (x 34. 与 0 矛盾,故原命题成立 13 (1)解 设公差为 d,由已知得 2 1,33d 9 3 2, d 2, 故 2n 1 2, n(n 2) (2)证明 由 (1)得 n 2. 假设数列 存在三项 br(p、 q、 r 互不相等 )成等比数列,则 即 (q 2)2 (p 2)(r 2), ( (2q p r) 2 0. p, q, r N*, 0,2q p r 0, p (p r)2 0, p r,这与 p r 矛盾 所以数列 任意不同的三项都不可能成为等比数列 - 1 - 学归纳法 课时目标 1由一系列有限的个别事实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通常叫做归纳法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 n 有关的命题时,其步骤为: (1)归纳奠基:证明当 n 取第一个值 n0(N*)时命题成立; (2)归纳递推:假设 n k(k N*, k 命题成立,证明当 n k 1 时命题也成立; (3)由 (1)(2)得出结论 一、选择题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 a 1 1 21 a (a1 , n N*),在验证 n 1 时,等号左边的项是 ( ) A 1 B 1 a C 1 a D 1 a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2 n1 对于 n n 都成立 ” 时,第一步证明中的起始值 ) A 2 B 3 C 5 D 6 3已知 f(n) 1 12 13 1n(n N*),证明不等式 f(2n)f(2k 1)比 f(2k)多的项数是 ( ) A 2k 1项 B 2k 1项 C 2 D以上都不对 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n 1)(n 2)( n n) 2n13(2 n 1)(n N*),从“ k 到 k 1” 左端需增乘的代数式为 ( ) A 2k 1 B 2(2k 1) 1k 1 3k 1 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 当 n 为正奇数时, x y 整除 ” 时,第一步验证 n 1时,命题成立,第二步归纳假设应写成 ( ) A假设 n 2k 1(n N*)时命题正确,再推证 n 2k 3 时命题正确 B假设 n 2k 1(k N*)时命题正确,再推证 n 2k 1 时命题正确 C假设 n k(k N*)时命题正确,再推证 n k 2 时命题正确 - 2 - D假设 n k(k N*)时命题正确,再推证 n k 2 时命题正确 6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 1n 1 1n 2 12n1324 (n2)” 时的过程中,由 n k 到n k 1 时,不等式的左边 ( ) A增加了一 项 12k 1 B增加了两项 12k 1, 12k 1 C增加了两项 12k 1, 12k 1,又减少了一项 1k 1 D增加了一项 12k 1,又减少了一项 1k 1 题 号 1 2 3 4 5 6 答 案 二、填空题 7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 2 3 ,则 n k 1 时的左端应在 n k 时的左端加上 _ 8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 2 22 2n 1 2n 1 (n N*)的过程如下: (1)当 n 1 时,左边 1,右边 21 1 1,等式成立 (2)假设当 n k 时等式成立,即 1 2 22 2k 1 2k 1,则当 n k 1 时, 1 2 22 2k 1 2k 1 2k 11 2 2k 1 n k 1 时等式也成立由此可知对于任何 nN*,等式都成立上述证明的错误是 _ 9已知数列 前 n 项和为 1, n N*)依次计算出 4后,可猜想 _ 三、解答题 10试比较 2n 2 与 n N*),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结论 - 3 - 11在数列 , 12, 1 1(n 1,2,3, ) (1)求 (2)猜想数列 通项公式,并用 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结论 能力提升 12已知 f(n) (2n 7)3 n 9,存在正整数 m,使得对任意 n N*都能使 m 整除 f(n), 则最大的 m 的值为多少?并证明之 - 4 - 13等比数列 前 n 项和为 知对任意的 n N*,点 (n, 在函数 y r(b0且 b1 , b, r 均为常数 )的图象上 (1)求 r 的值; (2)当 b 2 时,记 2(1)(n N*), 证明:对任意的 n N*,不等式 11 1n 1成立 1数学归纳法在证明与正整数 n 有关的等式、不等式、整除问题及数列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2在证明 n k 1 时的命题中,怎样变形使之出现 n k 时的命题的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找清 n k 1 时式子结构或几何量的改变 答案 作业设计 - 5 - 1 C 当 n 1 时, 1 等号左边的项是 1 a 2 C 当 n 取 1、 2、 3、 4 时 2n1 不成立, 当 n 5 时, 25 3252 1 26,第一个 能使 2n1 的 n 值为 5. 3 C 观察 f(n)的表达式可知,右端分母是连续的正整数, f(2k) 1 12 12k, 而 f(2k 1) 1 12 12k 12k 1 12k 2 12k 2k. 因此 f(2k 1)比 f(2k)多了 2 4 B 当 n k 时左端为 (k 1)(k 2) ( k k),当 n k 1 时,左端为 (k 2)(k 3)( k 1 k 1)(k 1 k)(k 1 k 1),即 (k 2)(k 3)( k k)(2 k 1)(2k 2) 观察比较它们的变化知增乘了 2k 12k 2k 1 2(2k 1) 5 B 因 n 为正奇数,所以否定 C、 D 项;当 k 1 时, 2k 1 1,2k 1 3,故选 B. 6 C 当 n k 时,左边 1k 1 1k 2 12k. 当 n k 1 时,左边 1k 2 1k 3 12k 1 1k 1 1k 2 12k 12k 112k 21k 1 . 7 (1) (2) (k 1)2 8没有用到归纳假设,不是数学归纳法 9 21 解析 1, 43, 32 64, 85, 猜想 21. 10证明 当 n 1 时, 21 2 41, 当 n 2 时, 22 2 64, 当 n 3 时, 23 2 109, 当 n 4 时, 24 2 1816, 由此可以猜想, 2n 2n N*)成立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 6 - 当 n 1 时,左边 21 2 4,右边 1, 所以左边 右边,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当 n 2 时 ,左边 22 2 6, 右边 22 4,所以左边 右边; 当 n 3 时,左边 23 2 10,右边 32 9, 所以左边 右边 假设 n k 时 (k3 且 k N*)时,不等式成立, 即 2k 2么 n k 1 时, 2k 1 2 22 k 2 2(2k 2) 222. 要证当 n k 1 时结论成立, 只需证 22( k 1)2, 即证 2k 30 , 即证 (k 1)(k 3)0. 又 k 10, k 30 , (k 1)(k 3)0. 所以当 n k 1 时,结论成立 由 可知 , n N*,2n 211 解 (1)1122 12 1 14, 1142 14 1 16. (2)猜想 12n,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此结论正确 证明: 当 n 1 时,结论显然成立 假设当 n k(k N*)时,结论成立,即 12k, 那么 1 11212k 1 12k 2 12k 1. 也就是说,当 n k 1 时结论成立 - 7 - 根据 可知,结论对任意正整数 n 都成立, 即 12n. 12解 f(1) 36, f(2) 108 336 , f(3) 360 1036 , f(1), f(2), f(3)能被 36 整除,猜想 f(n)能被 36 整除 证明: n 1,2 时,由上得证,假设 n k(k N*, k2) 时, f(k) (2k 7)3 k 9 能被 36 整除, 则 n k 1 时, f(k 1) f(k) (2k 9)3 k 1 (2k 7)3 k (6k 27)3 k (2k 7)3 k (4k 20)3 k 36(k 5)3 k 2(k2) f(k 1)能被 36 整除 因此,对任意 n N*, f(n)都能被 36 整除 又 f(1)不能被大于 36 的数整除, 所求最大的 m 值等于 36. 13 (1)解 由题意: r, 当 n2 时, 1 1 r. 所以 1 1(b 1), 由于 b0 且 b1 , 所以 n2 时, 以 b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又 b r, b(b 1), b,即bb 1b r b,解得 r 1. (2)证明 当 b 2 时,由 (1)知 2n 1, 因此 2n(n N*), 所证不等式为 2 12 4 14 2n 12n n 1. 当 n 1 时,左式 32,右式 2. 左式 右式,所以结论成立, 假设 n k(k N*)时结论成立, 即 2 12 4 14 2k 12k k 1, 则当 n k 1 时, - 8 - 2 12 4 14 2k 12k 2k 32k 1 k 1 2k 32k 1 2k 32 k 1. 要证当 n k 1 时结论成立, 只需证 2k 32 k 1 k 2, 即证 2k 32 k 1k 2, 由基本不等式 2k 32 k 1 k 22 k 1k 2成立, 故 2k 32 k 1 k 2成立, 所以当 n k 1 时,结论成立 由 可知, n N*时,不等式 11 1n 1成立 - 1 -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A) (时间: 120 分钟 满分: 150 分 )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合情推理就是正确的推理 B合情推理就是归纳推理 C归纳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 D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过程 2下面几种推理是合情推理的是 ( ) 由圆的性质类比出球的有关性质; 由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归纳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 ; 某次考试张军成绩是 100 分,由此推出全班同学成绩都是 100 分 ; 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四边形内角和是 360 ,五边形内角和是 540 ,由此得凸多边形内角和是 (n 2)180. A B C D 3观察 ( 2x, ( 4(x) x,由归纳推理可得:若定义在 f(x)满足 f( x) f(x),记 g(x)为 f(x)的导函数,则 g( x)等于 ( ) A f(x) B f(x) C g(x) D g(x) 4用反证法证明命题 “ 如果 ab,那么 3 a3 b” 时,假设的内容应是 ( ) A.3 a 3 b B.3 ,这与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 相矛盾, A B 90 不成立; 所以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直角; 假设 A、 B、 C 中有两个角是直角,不妨设 A B 90. 正确顺序的序号排列为 ( ) A B C D 8类比平面内正三角形的 “ 三边相等,三内角相等 ” 的性质,可推知正四面体的下列一些性质,你认为比较恰当的是 ( ) 各棱长相等,同一顶点上的任两条棱的夹角都相等; - 2 - 各个面都是全等的正三角形,相邻两个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 各个面都是全等的正三角形,同一顶点上的任两条棱的夹角都相等 A B C D 9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1 2 3 (n 3) n 3n 42 (n N*),验证 n 1 时, 左边应取的项是 ( ) A 1 B 1 2 C 1 2 3 D 1 2 3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步步高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数学 第2章 推理与证明(课时作业+单元综合检测)(打包8套)新人教A版选修2-2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1168283.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