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和对策_第1页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和对策_第2页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和对策_第3页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和对策_第4页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和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引言 一、本乡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1 (一)什么是职业倦怠 1 1情绪衰竭1 2去人性化1 3个人成就感降低1 (二)梅县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1 1. 本县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在整体上不严重2 2. 不同婚姻状况的中小学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存在差异2 3. 不同教龄教师的职业倦怠在去个性化维度上有显著差异2 4. 教师职业倦怠的性别差异2 5. 教师职业倦怠的职称差异2 6. 教师职业倦怠的不同学段年龄、学历、班级角色的小学教师职业 倦怠差异不大2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2 (一) 社会环境方面的压力 (二) 学校组织方面的压力 (三) 职业特征方面的压力 (四) 教师自身的压力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4 (一)建立良好的学校支持系统4 1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2对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 3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 (三)个体的努力 5 1. 教师要努力发挥自身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5 2. 增强教师自身心理适应能力 5 四、结论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10 I 摘要(内容要手写) 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的一种,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 源的应激反应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教师是职业倦怠感的高发人群,本文采 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参考相关文献等研究方法,分别从三个维度(情感 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调查研究了本乡镇(梅县隆文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情 况的现状、并对影响本乡镇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寻求科学的干预策略提 供参考,为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提升本县的教育教学质量做出有益的努力。结果表 明:本乡镇中小学教师已经感受到了职业倦怠的影响,问题不算严重,但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情感衰竭 人格解体 个人成就感 现状、成因和对策 II Abstract (内容要手写) Burnout is an occupational stress, that in occupational settings, long-term emotional stress on the source and the source of the stress response to interpersonal tensions show a series of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syndrome. Teacher burnout is a high risk population, we use the burnout questionnaire, teacher interviews, reference literature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respectively, from three dimensions (emotional exhaustion, depersonalization,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investigation of the township (Meixian West xiangyangzhen) Teacher burnout of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the burnout of the township to analyze the relevant factor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o find a scientific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of teachers, enhance the county make a useful teaching quality effor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wnship school teachers have felt the impact of burnout, the problem is not serious, but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Key words:And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Burnout Emotional exhaustion Depersonalization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Current Situatio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III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竞争的加剧,我国中小学教师所承受的职业压力与日俱增,国内的 诸多研究均显示,教师职业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 i,如果教师的职业压力长期得不到有 效控制,就会直接导致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已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及教师队伍的 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ii。目前本乡镇教师 职业倦怠的现状如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本文试图在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参考文献研究 的基础上,对本乡镇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进行了解,认识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从而提供 一定的对策依据,为本乡镇、本县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 1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和对策 -以梅县隆文镇教师为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竞争的加剧,我国中小学教师所承受的职业压力与日俱增,国内的 诸多研究均显示,教师职业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注 iii) ,如果教师的职业压力长期得 不到有效控制,就会直接导致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已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及教师 队伍的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注 iv) 。目前 本乡镇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如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本文试图在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参 考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本乡镇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进行了解,认识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 从而提供一定的对策依据,为本乡镇、本县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一)什么是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的一种,是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学者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一个概 念。教师职业倦怠通常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的一种应激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 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 趣的丧失 以及情感的疏离与冷漠。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衰竭。它是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2、去人性化。它是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 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3、个人成就感降低。它是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 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二)、梅县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隆文镇位于梅县的东北部,辖区面积 1143 平方公里,耕地 1.2 万亩,山地 13.8 万 亩,辖区 14 个村委会,1 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 23983 人。现有两间初级中学、两间中 心小学,教职工总人数 180 人(其中教师 159 人) ,学生总人数 2589 人。为了全面了解本 乡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本学年我利用课余时间,对本乡镇的 4 间中小学校分别进 行了问卷调查(注 v) (见附录“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问卷一” 、 “中小学教师职业 倦怠状况调查问卷二” ) 、教师访谈。为使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中学、小学共发放调 查问卷 100 份,教师访谈合 10 人,调查问卷覆盖率 56%,回收率 100%。样本的基本情况见 表一: 表一、调查、访谈范围及问卷填写数量: 被调查单位 教职工人数 填写问卷数 填写对象 访谈人数 访谈对象 隆文中学 65 人 35 份 中学教师 3 人 一线教师 桃尧中学 42 人 30 份 中学教师 3 人 一线教师 隆文小学 45 人 20 份 小学教师 2 人 一线教师 桃尧小学 28 人 15 份 小学教师 2 人 一线教师 合计 180 人 100 份 10 人 样本的基本情况:按学段,小学教师 49 人(49) ,初中教师 31 人(31) ,高中教 师 20 人(20) ;按教龄,5 年以下者 15 人(15) ,610 年者 25 人(25) ,1120 2 年者 30 人(30) ,20 年以上者 30 人(30) ;按学历,中专 12 人(12) ,大专 39 人 (39) ,本科及本科以上 49 人(49) ;按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和中学二级教师 39 人 (39) ,小学高级教师和中学一级教师 58 人(58) ,中学高级教师 3 人(3) ;按性别, 男性教师 49 人(49) ,女性教师 51 人(51) ;按婚姻状况,未婚教师 32 人(32%) ,已 婚教师 68 人(68%) 。 通过问卷调查,从职业倦怠的 3 个维度出发,对我县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 了探讨,得到的情况是: 1、从总体上来看,本县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在整体上不严重,但情绪衰竭程度较 高。 在 100 份调查问卷中,得 1220 分(还没有患上职业倦怠症)的 38 人(38%) ;得 2140 分(出现职业倦怠症的前期症状)的 46 人(46%) ;得 4160 分(患上职业倦怠症) 的 16 人(16%) 。在调查中 16%的教师已出现了对现在的工作几乎已经失去兴趣和信心,工 作状态很不佳;46%的教师已经开始出现了职业倦怠症的前期症状,要警惕,要引起高度重 视,要认真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 2、不同婚姻状况的中小学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存在差异,已婚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 高于未婚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 从问卷调查职业倦怠(含职业倦怠的前期症状)的教师中,未婚教师 16 人,占调查比 例 32%;已婚教师 46 人,占调查比例的 74.2%.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已婚教师除了繁重的教 学任务外,还要关心子女的学业和生活,承担大量的家务,以及赡养双方的父母,致使已 婚教师逐渐丧失工作热情。但是已婚教师大多经验丰富,教学工作得心应手,工作中容易 产生成就感;未婚教师多数是参加工作不久的年青教师,经验积累较少,教学效果不够理 想,很难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表现出明细的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现象。 3、不同教龄教师的职业倦怠在去个性化维度上有显著差异,教龄在 0-5 年的教师与教 龄在 6-10 年和 21-25 年的教师存在差异。 对职业倦怠(含职业倦怠的前期症状)的 62 名教师中进行了教龄方面的比较,教龄 5 年以下者 0 人;教龄 610 年者 6 人,占调查比例是 16%;教龄 1120 年者 22 人,占调 查比例是 53%;教龄 20 年以上者 34 人,占调查比例是 84%。体现出了教龄越长职业倦怠呈 增长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与教师自身的成长过程密切相关,教师在 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对工作的感受也不同。如新教师会把搞好师生关系作 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一般不会出现对学生冷漠的现象,而且工作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去 适应工作和环境,随着教龄的慢慢增加,对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环境的不断认知,教育教 学方面能力的不断提升等,个人方面的老资格情绪慢慢就来了,慢慢就缺乏了对工作能力、 工作责任等的追求,再随着教龄的增加,就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了,得过且 过过日子了。 4、教师职业倦怠的性别差异,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显著。 在男性教师 40 人,女性教师 60 人的调查问卷中,对职业倦怠(含职业倦怠的前期症 状)的 52 名教师中进行了性别方面的比较,发现 52 名教师中女性占了 24 人,占调查问卷 中女性教师的比例为 40%,男性占了 28 人,占调查问卷中男性教师比例中的 70%。所以在 职业倦怠上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显著。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男性比女性更重视自身 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并且常常把对自身社会地位及价值的认同与自己的职业和薪酬直接联 系,特别是客家地区的男性,受传统的封建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认为男人就是家庭的支 柱,担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女人就是在家做好家务、带好小孩的责任,因此家庭的所有 经济来源都来自于男性的,但目前我国教师的薪酬及社会地位同其他职业相比,常常让男 教师感到自卑,导致了他们对自身价值和职业认同感的降低(注 vi) ,梅县是经济欠发达的 3 山区,教师的月平均工资还不到二千元,这一点使得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职业的积极性、 个人成就感等方面明显得不到经济上的支撑。 5、教师职业倦怠的职称差异,职称越高职业倦怠越明显。 在调查中对职业倦怠(含职业倦怠的前期症状)的 52 名教师中进行了职称方面的比较, 发现职称越高职业倦怠越明显。小学一级教师和中学二级教师 32 人中只有 2 人,小学高级 教师和中学一级教师 66 人、中学高级教师 2 人中有 50 人。职称越高职业倦怠越明显,初 级职称的占调查的比例为 6%;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 73%。教师职称的不同,是影响职业 倦怠的因素之一(注 vii) 。随着职称的提高,特别是根据学段职称到了顶的,从发展阶段 上看已进入等待退休阶段,个体获得进一步晋升的机会和可能性几乎没有,接受更高层次 的专业挑战的愿望和激情已匮乏,对职业的追求和热情也就转移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的状态了。 6、教师职业倦怠的不同学段年龄、学历、班级角色的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差异不大。 从调查数据表示,问卷调查中按学段小学教师 35 人,中学教师 65 人,对职业倦怠 (含职业倦怠的前期症状)的 52 名教师中进行了学段方面的比较,发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 倦怠的表现差异不大。52 名教师中小学教师有 18 名,占调查的比例为 51%;中学教师有 34 名,占调查比例的 52%。导致这一现状的可能是不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都从事 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教育的对象虽有不同但工作的性质是一样的,都面临着在工作中遇到 的种种困难和压力,从而所感受的职业倦怠差异不大。小学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显著高于初 中教师,但低于高中教师,而去人性化明显比初、高中教师低,高中教师比小学和初中教 师体验到更显著的情绪衰竭感。不同年龄、学历、班级角色的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差异不大。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访谈调查中发现,来自社会、学校组织、 职业特征和教师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一) 、社会环境方面的压力 1、社会期望值过高。 2、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 (二) 、学校组织方面的压力 1、学校各方面的环境对教师职业倦怠有很大的影响。 2、学校的激励机制 3、在教师的工作过程中是否有来自于学校领导的支持、同事的支持、家庭成员的支 持以及学生的支持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 (三) 、职业特征方面的压力 1、工作时间较长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首要因素。 2、工作评价的单一性与工作对象的高度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 核心因素。 3、工作内容的高重复性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四) 、教师自身的压力 1、社会期望与现实的反差 2、教师劳动付出与报酬不一致 3、角色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三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需要个体、学校、 社会等各方面采取和谐一致的措施。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4 (一) 、建立良好的学校支持系统 实践证明,良好的学校支持系统能有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因此,学校应从以 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过去对教师的纯制度化刚性管理已远远 不合时 宜,新形势下的教育要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 人为本, 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帮 助每一个教 师体验发展的乐趣;要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教师,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和 精神需要;要 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要实行民主开 放的管理模式, 在制定规划、目标以及各种制度时,要充分听取、接纳、采取教师的意见 和建议,调动教师 的主人翁意识,从管理层面上铲除滋生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土壤。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考核教师工作, 不应以分数为唯一尺度, 要综合考察, 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 工作状态、 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科研等,促进教师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要 建立发展性教 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要建立公平合理、赏罚分明的激励 机制,充分调动 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防止懈怠情绪的产生。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 有助于教师之间公平公正的交往, 减少人际消耗与冲突。 在教师感觉倦怠的时候, 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往往会起到十分明 显的作用。 因此,学校要协调教师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 师合作、交流 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往,增加教师间的亲和度,改变教师职业孤独感;领 导与教师之间要 多一点理解、信任和沟通,少一点埋怨、猜疑和指责;教师与学生间要建 立平等民主的师生 关系,努力营造一种尊师爱生的氛围。从而舒缓教师的人际压力,缓解 职业倦怠。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手段。 克拉克认为专业的不足是教师 职业的 主要压力源。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要充分利用校 内各种资 源完善教师的自我培养、提高体系,通过各种方式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为提高教 师专业权威 提供保障。如采取 “传、帮、带”,进行各类观摩教学和学术交流,加强网络 建设等来拓宽 教师专业视野;利用校外各种资源,进行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如短期函授、 脱产进修、学 历考试、专题报告等形式,以满足教师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环境成因论者认为,社会外部环境是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职业倦怠的 缓 解策略应侧重于调控社会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是解决教师产生 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各级政 府要 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 在全社会掀起一个尊重教师的“教育热”。 现行法律应对教 师身份作 出明确的规定,应通过修改教师法,首先明确中小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随 后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升级为公务员法的过程中,将教师公务员身份写进公 务员法,以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其次,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师 的经济收水平, 要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对教师的经济收水平加以调整。 相关部门要 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帮 助教师解决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 2、对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 社会对教师职业期望不宜过高, 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是一个 5 追求完善 的“常人”, 是一个具有多种个性和生活方式的多面体。 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 份来对教师加 以考察。 教师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对教师职业角色进行合理的定位, 要 做好对普通公众的 正面引导。学生家长应对教师职业给予合理的期望,以减轻教师的职业 压力和心理负荷。 3、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 研究表明,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主要靠教师自身努力。 (1)维护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的产生 往往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因此,对自身心理健 康的维护是减少心理挫折 和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首先,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教师应走 出教师“完美形象”、无所 不能的思维误区,清楚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 怒哀乐,不自我为难和自我拒 绝,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以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 而造成的心理冲突。其次,运用 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 为及机体的生理功能,帮助个体稳 定情绪,树立信心及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教师 在工作中,难免与领导、同事及学生 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它会使教师受到打击而自抱 自怨、退缩、逃避或走向极端,陷入倦 怠。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暗示, 促进自己乐观向上,善待生活,充满激情, 从而远离倦怠。另外,及时渲泄自己的不良情 绪,遇到烦恼,不要闷在心里,更不要钻牛角 尖,可找几个知心朋友谈谈心、聊聊天,或 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心理平衡。 (2)改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 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低教师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获 得良好的社会支持。 教师应努力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知识, 恰当把握在交往过程中的中心地 位,遵循交往中的平等原则,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 真诚对待交往对象。从而改善人际 关系,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 压力,降低职业倦怠。 (3)提高综合素质。教师的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能很好地应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 困难有直接的关系。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有效地防止和抑制职业倦怠的产生,尤其对 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 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 综合 素质,促进自己持续发展,快速成长,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我县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是存在的,虽不显著但应引起高度重视。职业倦怠因 工作而起,反过来就会作用于工作,影响人的工作,导致工作恶化,于是职业倦怠进一步 增强,继而影响到下一次的工作状态,导致进一步的工作恶化,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这种恶性循环不但对工作有极强的破坏力,而且能导致当事人发生多种生理疾病,如失眠、 头痛、头晕、内分泌失调等。为此,研究认为: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小学教师的社 会和经济地位;创设良好的组织环境,建立适合小学教师发展的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 境,为小学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氛围;引导教师不断发展,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有针对性 的提高教师情绪调节水平等对策将有助于降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提高小学教师情绪健康 水平。 通过对我县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等的调查、探讨,提出有效的操作性强 的应对策略,切实减轻我县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实现“教育强县 ”,重兴“文化之乡” 做出有益的努力 6 i 作者:朱从书 ,申继亮 ,刘加霞;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 年 03 期;第 3 页。 ii 作者:刘晓明;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 教育 ;2004 年 02 期;第 23 页。 注 iii (刘晓明;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 育;2004 年 02 期) 注 iv (朱从书 ,申继亮 ,刘加霞;中小学教师职 业压力源研究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 年 03 期) 注 v ( 关于开展芜湖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的通知 2009 年 5 月) 注 vi (网站;我们的家,教师之家) 注 vii (王建勋, 周青云, 苏咏梅;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分析及研究 2008-09 学 年度市级重点课题) 参考文献: 1、曾玲娟,伍新春;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 年 2、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心理学报 2004 年第 5 期 3、李家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机制;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年 26 期 4、 孙 红 ; 职 业 倦 怠 ;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 2009 年 05 月 5、张勇,于跃;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成因及其预防策略;教育探索;2002 年第 11 期 6、徐富明,申继亮,朱从书;教师职业压力与应对策略的研究;中小学管理;2002 年第 10 期 7、赵玉芳,比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 年第 1 期 8、张大钧;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 9、顾国新,吴良根;关于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 7 附录: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问卷一 老师,您好!这是一份关于个人观点的问卷调查,此问卷分为 2 个部分,请按提示作 答。此问卷只做调查之用,我们将对回答情况严格保密,谢谢合作! 1、性别_ A、男 B、女 2、婚姻情况_ A、已婚 B、未婚 C、离异 D、丧偶 E、再婚 3、年龄_ A、20 以下 B、21-25 岁 C、26-30 岁 D、31-35 岁 E、36-40 岁 F、41-45 岁 G、46-50 岁 H、51-55 岁 I、56 岁以上 4、教龄_ A、5 年以下 B、6-10 年 C、11-20 年 D、20 年以上 5、您来自于_ A、本县 B、外地 6、您所在的学校是_ A、完中 B、高中 C、初中 D、小学 E、幼儿园 F、职业类学校 G、其他 7、您所在的学校是在_ A、市区 B、县城 C、乡镇府所在地 D、乡镇 8、您所在的学校属于_ A、示范学校 B、普通学校 C、其他 9、最高学历_ A、中专(含中师、职高) B、专科 C、本科及以上 D、其他 10、职称_ A、初级(小学一级和中学二级) B、中级(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