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镇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往事依依)_第1页
中峰镇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往事依依)_第2页
中峰镇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往事依依)_第3页
中峰镇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往事依依)_第4页
中峰镇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往事依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峰镇中心学校 七 年级语文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备课序号(节数): 1 主备教师 邹小敏 协备教师 王芳 高如 蔡晓东 教学内容 往事依依 课型 公开课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 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 境之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本文更衣室民了哪些内容,阅 读中注意圈点勾画。 2、精读探究:揣摩文章的思路层次,寻求过渡语段;感悟文 中蕴含的感情因素。 3、心领口诵:在反复诵读中引起感情共鸣,积累语言,形成 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 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 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作者选取了哪些人和事来表现自已的留恋(依依)之情的,又是运用了怎样的 笔法来表达这种情感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情状的方法。 难点: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主动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热 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准备课件 白板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个性思考部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会留下 一串串成长的足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 一样,有一些我们早就淡忘了,但有一些 事我们却永远地刻在了脑子里,因为这些 事情震撼过我们的心灵,或者给过我们深 刻的启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叙事散 文往事依依 。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于漪 江苏镇江人,1929 年生,现年 84 岁。1951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 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 语 文教苑耕耘录 、 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2、给下列生字注音 漪( ) 淼( ) 徜徉( ) 骚( ) 郁( ) 慷慨( ) 凝( ) 镌( ) 谆谆 ( ) 镂( ) 娥( ) 婵( ) 2、形近字 嘹、缭、潦 谆、淳 晦、悔 3、题目中“依依”的意思是什么?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 音调、语气、感情) 了解一下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于漪老师 “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你能用一句话 概括每一件事吗(这句话力求精练、准 确)?重点写了哪些事? 小组合作讨论。 2、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你能 找出哪些过渡语句或语段?(分组探究) 事与事之间都用了承上启下的语言, 使得文章非常紧凑而有自然。引导学生 指认、朗读这些语段。 1、小组合作预习,了解作者。 2、疏通生字词,并且积累成语。 3、理解题目意思。 答案见课件 依依: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交流明确:回忆一 小时侯看山水画和插图,犹如身历其境. 回忆二 学生时代读编织了 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 回忆三 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的情状, 在我心中雕镂出鲜明的印象. 回忆四 老师的教诲铭刻在心,一生受 用 其中重点写了第三件事。 交流明确 交流明确; 3、 、理清文章结构(分组探究) 3、在作者所介绍的这些往事中有一个共 同特点,那就是都与“读书”有关,到 底读书有什么好处呢?或者说于漪老师 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呢(即作者的成长 源头)? 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可以用文中的话回答) 四、总结 五、作业及预习 作业: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枯肠( ) (2)徜徉( ) (3)浩淼( ) (4)雨晦 ( ) (5)雕镂( ) (6) 慷慨( ) (7)婵娟( ) (8)镌刻( ) (9)谆谆( ) (10)铭刻 ( ) (11)芳菲( ) (12)绚丽( ) 2、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把课文再默读 一遍。思考: 文中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 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听写词语。 搜索枯肠 徜徉 烟波浩淼 心旷神怡 全文共 7 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引出往事 第二部分(26)金色童年 第一层(2)回忆之一看山水画 和读水浒传 第二层(3、4)回忆之二读 千家诗 第三层(5)回忆之三听国文课 第四层(6)回忆之四老师关于 读书的谆谆教导 第三部分(7)收束全文,往事给我的鼓 舞 交流明确: 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 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 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交流明确:从作者自身受到启发:多读 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对 社会有用的人。 10 个词语,学生交换批改。 学生默看课文,圈点批注,找出相应感 眼花缭乱 镌刻 慷慨 镌刻 雕镂 婵娟 二、再次细读课文,品往事。 思考: 1、朝夕相见的山水画,为何竟 “百看不 厌”? 2、看水浒插图,于老师有什么影响? 3、读千家诗 ,于老师有什么感受? 4、听国文老师上课对于老师有什么影响? 三、品味欣赏语言 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把课文再默读一遍。 思考: 1、文中哪些地方(事或段落、句子)最 能吸引你,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 要求:1、积极思考、讨论 2、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 (欣赏第一段) (1)第一段中,你认为哪些词语应该做 重音处理?为什么? (2)首句“年华似流水”作为全文的开 头,隐含了作者哪些细微的感情? (欣赏第二段 ) (1)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哪些词句写 到呢? (2)哪些词语体现了“看画之乐” “赏 画入迷”境界呢? (3)作者写“看画” “读水浒传 ”的 情景除了纪实之外,还运用了什么写作 方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你还能说出哪些描写祖国风光的诗 句呢? (欣赏第四段) (1)为什么作者说“编织我童年美丽生 受的句子,分小组展示。 讨论明确: “模糊”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是一 组反义词,形成强烈的对比,并且同在 一段,不仅强调了“往事”在“我”心 目中的重要位置,而且紧扣“依依” ,造 成悬念,引起读者“读”听兴趣。 “年华似流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 述了时光接连到不断的特点;多想让逝 去的光阴再回来,充满了对美好童年的 无限向往;时光飞快,往事容易被遗忘, “但”不忘的必定是铭心的、美好的, 这样,使得下文的转折更加强烈。 讨论交流 见课件 讨论明确: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 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 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 在这本书中都有反映。 对文学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祖 国的热爱 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家看不上眼的 石印本千家诗 ”? (2) 千家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于漪老师为什么要引用这么多千家诗 的诗句?表达了老师怎样的感情? (3)你还能说出哪些有关四季的诗词?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个性思考部分 (品读第五段) 1、找出中心句 2、比较两位国文老师的异同 (齐读第七段,探究问题) (1)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要 抓住哪些词语作细细品味? (2)作者为什么要回忆往事?你能从文 中找到答案吗? 四、教师寄语(小结) 我希望大家牢记这节课,只要你养成 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一些好书,就一定 能成为一个象于老师那样高尚的人,一 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相信今天的努力一 定能铸就你们明天的辉煌。希望 20 年后 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 讨论明确: 同:都教的是抒情诗,都是爱国诗人的作 品,都用大声朗读的方法教课 异: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一个 教古文,一个教白话文,上课情态不同。 第一位教师教授的是辛弃疾的词, “老师 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 慷慨” ,培养了“我”的爱国情怀;第二 位老师教授的是田汉的新诗,诵读时 “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 在眼睛里” ,使“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讨论明确: 最后一段,收束全文,首尾呼应,再次 扣题,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要引导学 生对“依依” “唤” “催”等词语细细品 味。 回忆往事的作用可以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 既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又要鼓励学生 展开联想。 学生总结,教师适当补充。 会热爱语文。 五、延伸拓展 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 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 进,终于成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那你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 历?你能否举一例谈谈经历和你的成长 有什么关系? (提示:结合自己想一想,在自己的成 长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