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节日的文化内涵_第1页
中西节日的文化内涵_第2页
中西节日的文化内涵_第3页
中西节日的文化内涵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节日的文化内涵 1.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 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 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 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 春雨贵如油”、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 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 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 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2.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 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 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2.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 12 月 23 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 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 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 了, 在 12 月 31 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 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 12 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 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的重视。那一天, 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 盏南瓜灯, 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 据说有辟邪之用。其实, 作为先进的发达国家, 人们对于鬼怪已不再迷信, 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同时, 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 绝不 会受到惩罚。在中国, 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 这一天, 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 迷信色彩浓厚 的中国人, 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那一天, 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 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于是, 中元节 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产物逐渐被淘汰了。 3.中西方节日文化比较之饮食差异比较 中西传统节日中的饮食特点也有显著的差异。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是趋于感性的, 讲究色、香、味俱全。 尤其是节日性美食,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食品以区别其他的节日。春节是个祥和的节日, 也是亲人团聚的 日子, 离家在外的人, 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除夕晚上, 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岁, 欢聚酣饮, 共享 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 , “和”字就是“合”; 饺子的饺和交谐音, “合” 和“交 ”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此外, 饺子因为形似元宝 , 过年时吃饺子, 也带有“ 招财 进宝”的吉祥含义。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 甜甜的粘粘的年糕, 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 步步高升。元 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 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 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而西方的饮食则是趋于理性的, 他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因此, 有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 KFC, McDonald 虽口味千篇 一律,但节省时间, 且营养良好。 4.中西节日礼仪差异在宴席上所反映的性格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 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 , 任何一个节日宴席, 不管是什么 目的, 都只会有一种形式, 就是大家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桌, 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 共享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中心, 它既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 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 互敬酒、劝菜, 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 的普 遍心态,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观念对后代思想的影响, 利于集体情感的交流。西式宴席, 食品和 酒固然也重要, 实际上仅是作为一种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 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 达到交谊 的目的。倘若将宴会与舞蹈相类比, 可以说, 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 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可见, 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 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全席的交谊, 而西式宴会更多体现 于个体宾客之间的交谊。 综上所述,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热忠于西方节日,而冷淡中国传统的节日 了吧。但是我们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接受西方文化和西方节日的时候,也不要把自己的节日给忘记了,否 则韩国不仅会申请中秋节是他们国家的,估计连清明节也申请了,到最后恐怕连中国的新年都是别的国家 的了。 近年来,原本在西方盛行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传统西节,却倍受中国许多年轻朋友的宠爱,他们 对洋节的热衷甚至超过对本民族节日的热心。往往是离洋节来临还有十多天,甚至一个月前,他们就在准 备了。过情人节,大都在春节前就有所规划(足足准备一个月) ,而西方最大的节日圣诞节来临前夕,不 管大都市还是小街坊的大小商家,都摆出一付大庆一场的架使,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各类活动,以吸引青年 们的光顾,一个洋大节下来,中国商家足足可以大赚一笔。看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乐于对西洋节日的狂欢, 曾问过一位在美国的中国朋友,洋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如何呢?他说,美国青年过春节甚至比在美国 的中国人还要热衷啊。噢!我原以为中国人媚洋节是一种媚外,这样看起来并不如此简单。 节日气氛是靠消费与文化共同带动起来的。消费是纯经济的东西,民众生活富足,消费的劲头才会加大, 消费的心情才会更加轻松自然。如果过着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日子,肯定也就没有心情去消费。俗语有 “廿七廿八,穷鬼上街” 的说法,就是说到了年关岁尾,没办法了,有钱没钱都要上街买点东西聊过此节。 节日人人要过,特别是大节,穷人穷过富人富过,你总不能因为没钱而躲过此日,当年杨白劳有年三十躲 债之传,但这一天是一个劫,躲过就好躲不过即难逃此劫,可惜在那种年代很少有穷人能躲过的劫。现在 之所以能带动洋节在中国的盛行,与年轻一族的高收入高消费有直接关系。至于他们对西方大节文化夙源 的掌故,则是凤毛麟角的事。他们既不知感恩节是感谁的恩,更不知圣诞节的起源实际上是人类对正义与 善良的极度向往,包括西方人本身对节日的认知,也早就忽略了这层含义。过节就是图个快乐,谁还愿意 悲悲泣泣回忆最初的痛苦。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太过悲伤或低沉的节日,已呈逐渐退出人类生活的趋 向。诸如中国的寒食节,相传是纪念义臣介之推的,因过于压抑人的心情,目前基本只能从古书或今人撰 文中了解此节了。 外国人似乎有比中国更注重对传统节日的发扬光大。一则表明其对文化的世界性认同,最主要的还是经济 的发展对节日气氛的推波助澜作用,还有信息的传播、文化交流及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频繁,使全世界的人 们拥有了更多更快捷的方式了解和引进世界各地一些优秀的传统节日,审视自身和更好地把民族传统扩大 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经济的发展对节日的推动有着绝对主流的作用。现在热衷西方洋节的青年朋友,多 为城市小资衣食无忧者,他们的生活方式及追求猎奇新鲜、刺激、与众不同的情调,并且拥有足够的经济 后盾。而对于低收入者来说节日未必不是一种灾难。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对各国优秀传统节日的热衷与 中国对西洋节日的热衷便有了实质的依托和籍口。 但中国人对自身节日的态度,比照西方洋节来,似乎厌倦多于热情。每到春节前夕,便会听到许多感觉烦、 累的声音。因为中国一些特有的文化承传,节日也被蒙上了沉重的色彩。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传统不能与 时并进,否则难免要被更为人们接受的东西取代。如果对传统节日不来点质的变化,死守老祖宗那种方式 过下去,注定要消亡!而西方人过洋却不一样,完全图个身心放松。他们或选择和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 乐;或一个人外出旅游,放松身心。节日就是节日,就是开心与快乐的代名词,不象中国那样过份地注重 形式,形式重于实质是西节的特点,包括它流传到中国后,这种特点依然保留得有之过而无不及 在西方,人类社会早期的节庆活动也具有企盼丰收的性质。后来,由于基督教等宗教的兴起和普及,由于 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取代了农业经济,敬土乞收的传统节庆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宗教意 识衍生出来的节日,例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等。在宗教教义和近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影响下,人 们更偏向于把节庆活动当成缓解压力和情绪发泄的通道。在节庆期间,人们往往打破平时森严的地位界限, 撕掉一本正经的面目,发泄平时压抑的情绪和紧张的压力,还原人本来的原始的面貌,张扬个性,追求个 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极大满足。 其次,中西方欢乐文化的表达方式不同。中国人喜欢采用家族团圆、和谐、温和的方式表达欢乐之情,而 西方人则更强调个体的舒适和满足,表达欢乐的方式多为直接、纵欲、粗放的风格。 中国人向来讲究含蓄深沉, “温柔敦厚” , “发乎情,止乎礼仪”,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提倡以克制的心态 发泄欢乐情绪。中国人还强调“有福同享” 、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注重多人之间分享欢乐、传播欢乐。纵 观中国传统节庆活动,大多展现出中华民族强烈的宗族家庭观念和社会群体观念,例如除夕之夜的年夜饭, 中秋佳节的月饼,重阳节的怀念祝福亲友,春节期间的寻亲问故等等,无不突出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情 绪传递的同乐氛围。就连现在,我们也经常说举国同乐,普天同庆,这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欢乐文化的传 递和继承。 西方的欢乐文化,十分注重个人性格的张扬与个人情感的表达。风靡欧美各国的狂欢节(英文名为 carnival,相传起源于古希腊的酒神节,也称“ 嘉年华”)最能淋漓尽致体现这一文化特点。节日一到,处处 张灯结彩,大街小巷上填满了狂热的人群,彩车游行,锣鼓喧天,人们或者身穿色彩艳丽的奇装异服,或 者在身上涂满五彩斑斓的油彩,或者戴着形态独特的面具,极力地显示自己的个性,吸引他人的关注。游 行队伍里的人们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贫穷富有,谁都可以毫无忌惮地疯狂跳舞、拼命唱歌,充分张扬自我, 让自己享受极致的欢乐,而不必在乎别人是否感同身受。再譬如西方的情人节,纯粹是两个情侣之间的节 日,与其他任何人无关。这个节日,除了相爱的两个人,除了爱情,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人,也不需要任何 其他的东西来填充或升华。 再次,中西方欢乐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不同。中国人的欢乐,是建立在民族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之上,以实现 全民族的幸福为理想的欢乐。在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影响下,西方人追求欢乐,更多的是通过忏悔、内省 和宣泄,以求个体灵魂的洁净和个人感情的升华,它更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幸福的追求。 从孟子的“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杜甫的“安得广厦 千万间,庇得天下寒士俱欢颜”,再到中国近现代史上不胜枚举的先驱英烈,他们为追求中华民族的光明 前景和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所做的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传统的欢乐文化,往往是与全 民族共同的命运,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的。没有国,哪有家?没有普天同庆,哪有个人幸福?中 华民族的独立自主、繁荣富强,这才是每个中国人最大的欢乐。 在西方,欢乐文化强调个体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欢乐往往只跟个人有关。古时候, 圣经就告诉人们, 上帝创造了人,并赋予每个人灵魂,个人只对上帝负责,这使得人们产生了强烈的个人存在意识。随着一 系列宗教革命、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个人的这种意识又演变为灵魂的自决权和个 人的神圣性。不断高涨的个人主义精神,积淀成一种深厚的文化心理根基,影响着西方人的思想观念和行 为方式。因此,西方人的欢乐,更多的指个人通过奋斗努力,克服了人的恶念,升华了感情,实现了自己 的理想和价值,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节日 ”:古代农历的所谓“节”,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逐渐变化分成象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交 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农历上的节日其本意仅指节气的相交之日,并无民俗意义上的节日 含义。在历法所定的年岁、季节交替的节日期间,举行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又注入或文 化的、或政治的、或经济的内涵,相传相袭,年复一年,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民俗节日。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 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外节日的起源: 中国虽不是宗教的国家,但也有许多自己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以至春节(旧时的新 年)等等。这些节日也都有其文化的内涵。家庭和睦,尊老敬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这种精神 之形成为全民族的精神,并不只靠圣贤的提倡和学校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的礼俗,其中节日的礼 俗是重要的部分。过节时各地的习俗可能有某些不同,而其文化内涵则是相同的。清明、中秋、重阳,以 及春节,都突出体现出家庭和睦,尊老敬祖的精神。通过节日的习俗,通过全民的过节活动,民族文化精 神得到普及、延续和发展,在促使全民族团结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节日体现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 也成为凝聚民族团结的重要环节。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历经几代,仍保留中华文化,一个重要表现和 重要因素,就在于他们始终保持着传统节日的习俗。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 跨文化交际 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 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 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 求。如,在中国, “龙(dragon) ”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 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 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 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 物。每一个国家甚至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节日的形成与文化有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