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_第1页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_第2页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_第3页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_第4页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 摘要:以浙江省廿八都古 镇为例,阐述了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实 施两年来,通过保护整治历史建筑、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和发展旅 游经济等实践,使古镇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提出“ 古镇 的保护与开 发利用互为因果” 的 观点,指出古镇的保护 开发必须让当地居民得到实惠,必须让当地居民参与古镇的保护 与开发实践,以及古镇基础设施必须留有发展余地等几个问题。 关键词:浙江廿八都古 镇传统特色开发与保护规划 一、古镇概况 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依山伴水, 地理位置优越,号称“ 鸡鸣醒三省” 。古镇历 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 为“ 文化飞 地” 、“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自宋熙宁四年(1071 年)始 称“ 廿八都 ”,至今已有 900 多年的历史。宋室南渡之后 ,仙霞古道 日渐繁盛,廿八都逐渐由兵家必争之地发展成为商贸重镇,四方之 民云集,富甲三省边界,雄踞一方。 廿八都当地居民是移民的后裔,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聚落 文化类型。各种民风民俗极具个性,丰富多彩。在古镇,从建筑到 街道巷弄,再到整个古镇的环境,仍基本保持着传统的风貌和格局。 多种类型的民居和公共建筑保存完好,它们融浙式、闽式、徽式、 赣式、客家式于一体,风格各异,匠心独具。此外,其它的历史物质 遗存众多,壁画、古桥、古庙、古阁等不胜枚举。 二、古镇的传统特色 廿八都古镇布局基本沿袭明清“一溪二街 ”格局。主街纵贯南 北,与枫溪平行,北段称“ 枫溪街”, 南段称“浔里街”。主街之西为一 条古老的后街,狭窄弯曲,大致与主街平行。东西走向巷弄众多,纵 街横巷,构成南北长、东西狭的古镇街市。廿八都古镇是代表浙西 南明清古建筑群和街区风貌的古代重镇,1991 年被公布为首批浙 江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7 年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1.古镇传统建筑特点 古镇建筑总体布局,依山而建,因势而导,师法自然,追求人与 自然和谐统一。古镇内规模较大且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 居有四十余幢,其建筑形式千姿百态,其中有徽式马头墙、浙式屋 脊,赣式檐橼、闽式土墙,还有欧式门庭,各种风格争奇斗艳,却又和 谐共存,相得益彰。 古镇民居建筑平面布局为国内传统的层进合院式布局,即沿 中轴线纵深布置房屋和天井,上堂下厅,左右厢房,中间为天井。天 井较为开阔,一般为横向矩形,通风采光良好,舒适宜人。古镇凡有 一定规模的宅院,都有雕饰精美的门楼。与江、浙、皖式门楼不同, 廿八都的门楼为木结构,采用梁、枋、檐、挂落和垂莲柱等构件组 成四柱三楼式的楼阁式,上覆黛瓦,檐角起翘,各个部件雕饰精美, 内容多为福禄寿喜之类的图案,寓意吉祥。 廿八都现存的公共建筑约有 20 余处,以文昌宫和水安桥最 富特色。文昌宫整体布局沿中轴线展开,依次是照壁、门庭、正门、 前殿、天井、正殿、寝殿,共三进四天井五开间,左右为厢房,以檐 廊相连。正殿为三层重檐歇山顶楼阁,三层共 18 个飞檐翘角,蔚为 壮观。文昌宫内牛腿、雀替、窗扇、户格、栏板等构件均为浮雕或 镂空雕,构图精美,雕工精湛; 其梁、枋、脊檩、藻井上有彩绘人物、 山水、花鸟等 400 多幅,内容丰富,笔法细腻。 水安桥位于古镇南端,为条石浆砌单孔石拱桥,长二十一米, 宽近六米,跨度十四米。上有桥廊,原有九间(今存七间),中间为歇 山顶重檐三层楼阁,飞檐翘角,四面花窗。堪称浙西风雨桥之典范。 2.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 古镇历史悠久,风貌独特,文物古迹丰富,传统格局完整,且有 独特的地方习俗和文化传统。挖掘古镇的历史遗存,其历史文化 价值总结如下: (1)古代的 军 事要地 廿八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期 曾驻有重兵。四周关隘拱列,地势险要,仙霞关为东南入闽之咽喉 要道,枫岭关为浙江五大古名关之一。雄关古道,曾留下明朝著名 爱国将领郑成功和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足迹。 (2)仙霞古道上的驿站 清康熙以后,仙霞古道地位更为突出,人流、物流“攘往熙来, 络绎不绝”, 廿八都开始 进入鼎盛时期,镇 上设有驿站或驿铺,过 往官员、兵丁、商旅、挑夫等,均在此歇脚换马。 (3)边 界的商 贸重镇 廿八都是中原通往东南沿海、连接“海上 丝绸之路” 的陆上交 通枢纽,如今沿老街两侧还遗留着大量 19 世纪以来作为店铺商 号的建筑,10 多个老字号。廿八都曾经是货通南北的一个重要中 转站。 (4)“文化 飞 地” 廿八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 “文化 飞地”, 或称“移民文 化的活化石” 。廿八都 镇的地方聚落居民与 历代驻兵后裔以及各 地商人后裔组成了一个移民小世界,使得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凝 结、沉淀。小小的一个古镇,流行 13 种方言,有 142 种姓氏,独特的 非物质文化形式多样,山歌对唱、跑旱船、踩高跷、舞龙狮、戏鱼 蚌、玩木偶、剪纸等异彩纷呈。这与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传统村 落有着本质的区别。 (5)丰富独特的古建筑 廿八都保存有大量的明清以来的民居、宫庙建筑,其中有省 级文保单位 1 个,市级文保单位 32 个。这些建筑融浙、闽、赣、皖、 客家建筑文化于一炉,有的甚至掺杂西洋建筑元素,不显鄙俗却另 具神韵。 3.古镇街道和巷弄空间 古镇地势北高南低,东西约二三百米,南北约一千米,主街一 条,纵贯南北。东西横巷沿纵街延伸,又有交叉相通的里弄,宛若蛛 网。主街道为青条石路面,各巷道均以卵石铺面,古朴典雅。水沟 沿建筑环转流淌,其水汇入下游的枫溪。南北大街依枫溪自然曲 直构筑,浑然天成,丝毫无人工造作之势。北段以民宅为主,南段以 商铺为主。高墙、窄路、狭天,绵延曲折,步移景异,令人神往。东有 大王庙,南有万寿宫,北有文昌阁。出水口在古镇的南端,夹山而出。 上有水安桥,两侧林木葱茏,景色优美。古道经水安桥折向南,跨溪 过桥,豁然开朗,得见另一番锦绣福地。 三、廿八都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规划 首先,古镇保护的关键是科学规划。规划应着眼于古镇的全 局和整体发展,不但要保护一座座单体建筑,更要保护古镇千百年 沉淀下来的民族传统文化; 其次,通过规划 ,重点保护古镇的历史 传统风貌及街巷空间肌理; 第三是确定古 镇保护的工作原则与方 法;第四是确定合理的保 护范围; 第五是确定保 护的内容与层次, 并提出保护和整治的要求; 第六是对重要 历史文化遗产提出整饬 和开发利用意见。另外,还应注意保护古镇的自然山水与人文环 境。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再生和发展,使其 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保护的原则在于真 实地反映历史留下的信 息,同时古镇的保护也应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一些不适应发展 需要的功能,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改造和整合,使保护与利用 和谐融合,在保护中发展,从而激发古镇新的活力。廿八都古镇根 据继承、保护、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一次规划、分期建设,近期主要 以抢救濒危历史建筑,解决古镇风貌的保护与恢复为主,远期达到 进一步提升古镇的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整个镇区 的环境品质的目标。 古镇保护规划坚持以整体保护为指导思想,重点保护和恢复 古镇原有的历史空间环境肌理,尽量避免损伤其具有鲜明特征的 步行空间。从土地利用、设施更新改造等措施入手,进行全方位的 综合治理。在保持古镇传统格局的前提下,力求改善古镇环境质 量,突出保护对象的特点,体现古镇的传统特色。 四、廿八都古镇保护与开发规划的实践 1.抢救濒危建筑,保护整治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 古镇保护规划实施中坚持“保护为主、抢 救第一、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 的文物工作方 针。第一是保护 ,对古镇内的文物保护单 位和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院落及历史建筑实施严格保护,建筑外 观除适当修复外,不做任何改造; 对古镇内格局完整、传统风貌较 好,但建筑质量一般,难以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传统建筑,整治立 面,保持传统形态,修缮改造内部空间,改善居住条件;对个体价值 一般的,但对保持整个古镇风貌特色有重要作用的原有建筑,由专 业人员实施修复,保持原有风貌。对于现状质量尚好、但风貌与古 镇整体风貌不协调,又难以立即拆除的建筑,对外观进行整治,降 低对历史环境的破坏程度。廿八都古镇保护一期工程共实施项 目 21 个,经过 1 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文昌宫、忠义祠等项目修复建 设,共投入资金 1000 多万元。 2.更新和改善基础设施 传统的古镇代表着一段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古镇街 道历史悠久,风貌独特,空间尺度宜人。但老街两侧的建筑老化严 重,街区环境日渐恶化,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与现代生活的要求矛 盾尖锐。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历史老街在时代进程中的 继承保护与更新发展的矛盾。 首先是净化视觉空间环境: 电源干线采用电缆埋地敷设,取消 架空线路;在道路一侧设污 水管与原石砌暗沟形成完整的雨污分 流及排水防洪系统。街面采用青条石铺砌,恢复古镇质朴自然的 街巷空间。 其次是改善基础设施: 古镇传统老街设施落后,居住质量差。 要维持传统民居建筑的延续性,就必须改善原有的生活设施,使古 镇居民能够舒适地生活。在对民居的保护性修复过程中,对一般 性建筑内部功能设施进行完善,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同时充 分考虑古建筑的防火安全问题,改造消防通道,划分防火区域,并 按规定设置消火栓。在市政设施方面,结合保护工作更新改造排 水、排污沟渠等基础设施,并接入周边城镇市政管线系统;规划建 设垃圾集中收集点;合理 设置公共绿地增加 绿化,改善古镇的整体 环境。 3.修复改造民居,提高居住质量 古镇民居的修复,立足于改善古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允许 在不破坏历史风貌整体性的前提下,改善传统民居内部空间,更新 生活设施。使古镇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相融,从而实现保护与再 利用协调下的可持续发展。廿八都古镇核心保护区内民居的修复 历时一年,得以全面完成。古镇沿街立面得到整治,居民生活环境 得到改善,达到了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要求。 4.古镇保护与发展旅游相结合 廿八都古镇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自然离不开旅游开发。 否则古镇的保护终将成为无源之水。古镇的保护和利用是文化与 经济的有机结合。对于文化资源的利用,切忌目光短浅。倘若只顾 眼前的利益,盲目而无限制地开发利用而不注意保护不可再生的 文化资源,最终将被证明是极其愚蠢的行为,必将自食恶果。唯有 合理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固有价值。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 树一帜的传统建筑是古镇令人向往的魅力所在。通过发展旅游, 可使古镇与现代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从而达到保护目的。 廿八都古镇在做保护规划的同时,结合旅游发展的需要,统筹 考虑了古镇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线路、旅游景点的规划,以千 年古道(仙霞古道 )为 主线,将清湖古码头、石 门清漾古村落、江郎 山、仙霞关、廿八都以及浮盖山等景点一一串联起来,古镇旅游融 入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大流之中,成为廿八都镇区新的经济增 长点。古镇保护与发展旅游相结合,一方面提升了古镇的环境空 间品质,保留了传统的场所精神,使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 得到提升和体现;另一方面 ,使古镇的知名度通过旅游这一手段得 以有效宣传和提升,并逐步树立古镇自己的品牌形象,进而促进旅 游发展,并为古镇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五、古镇保护与开发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在我国,虽然不乏成功的古镇保护开发案例,如周庄,南浔,木 渎等,但是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廿八都的开发保护并无现 成的经验可以直接套用。在廿八都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具体实践中,通 过摸索、总结,形成如下几点思考: 1.古镇保护与开发项目的实施,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 了平台,不仅为当地的居民开辟了财路,同时也使当地居民对古镇 资源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资源有了新的认识。在古镇的保护和开 发利用中,古镇居民确确实实得到了实惠,这是最令人欣慰的。 2.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古镇居民是古镇最重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