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复习备考之简答题_第1页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复习备考之简答题_第2页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复习备考之简答题_第3页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复习备考之简答题_第4页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复习备考之简答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复习备考之简答题 1教育学独立的条件、标志、独立时期的标志性著作: 答:(1)教育学独立的条件 历史上前教育学时期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1719 世纪教育实践,特别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近代以来科学分门别类发展的 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近代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不懈努力。 (2)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研究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使用的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 念和范畴的体系;研究方法方面,有一“科学的” 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方面,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组织机构方面, 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这些标志的出现前后经历了约两百多年的时间。因此,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在一个瞬间完成的。 (3)教育学独立时期的标志性著作 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 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尔(1762),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1803)一书中明确 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 和“教育实验” 的主张。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提出“ 使 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 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 (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思潮的认识。 答: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是 17 世纪,盛行于 1819 世纪,衰落于 20 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 泰洛齐。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 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 1 8 世纪,兴盛于 19 世纪,20 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 知识内容;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科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 3试分析自然主义教育思潮的积极意义和理论缺陷。 答: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 18 世纪,延续至 19 世纪,对 20 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 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拉特克、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基本观点是: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 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使儿童愉快地生 活和学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心特征进行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 ,反对体罚,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原则和方法体系 等。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近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化,突出了儿童在教育生活中的价值,其不足是把抽象 人性作为儿童的自然本性,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4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述评。 答: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189 7)、 民主主义与教育 (1916)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1918)等。其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 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第六,教学 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资本主义精神的教育学表达,对以赫尔 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不足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其影响在 50 年代以后逐渐减弱,但在强调知识创新及学生探究、创造素质培养的 20 世纪末,实 用主义教育思想又出现了复兴的迹象。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有人认为是“教育现象” ,有人认为是“教育事实”,有人认为是“ 教育规律”,有人认为是上述 三者中的两项或三项,还有人笼统地认为是“教育” 或“人” 。这些观点大多模糊不清,似是而非。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以“ 教育事实”为基础, 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 ”,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 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 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及其派别。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 ,防止“虚假问题”的出现,不断地深化问题。 621 世纪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答:(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2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4 )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5 )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6 )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7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答: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 19 世纪达到高潮。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孔多塞、 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希特,美国的杰斐逊等人。其基本观点为:教育权归属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应当承担起教育民众的责任,进行 教育立法;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如培养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或美国人等;由国家建立国民教育 制度。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近代欧美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普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足之处是使教育过分地依赖于某一时期的 国家政权,成为一些反动政权,如纳粹政权手中的工具。自然主义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一起,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推动了西方各国教育的 现代化进程,确立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 820 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流派: 答:20 世纪是教育学活跃和发展的世纪,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彼此之间相互批评、相互借鉴、推陈出新。主要有:(1)实验教育学(2) 文化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4 )制度教育学(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6 )批判教育学。 9教育的基本问题: 答:(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2 )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学研究方法论中坚持事实与价值、逻辑与历 史、一元与多元的具体的、历史的、辨证的统一。(3)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康德与赫尔巴特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倡导理 性主义的教育科学观,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认为,教育学只有自觉地以马克思义为指导,在教育研究中切实做到历史与逻辑、事实与价值、 一元与多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真正把教育学变成教育科学。(4)教育学的本土化问题:在教育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建立“ 普遍妥当教育学”的理想。狄尔泰对他的这个理想进行了理论批判,提出了教育目的的“ 历史性”问题。乌申斯基用大量的事实材料说明了教育 和教育理论的“民族性”。我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则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问题,致力于教育学的本土化,以适应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5)教育学的实践性问题:该问题就是教育学的学术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 10教育科学研究群体的类型与优化组合原则 答:(1)科研群体的类型: 以专业为基础的学科科研课题组结构模式:多以高等院校、独立教育研究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为核心组织力 量,既有同单位内相同专业或不同专业的协作研究,也有校际、国际间跨学科的研究力量的组合。以教育实际问题为中心,基层教育组织 建立的三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组结构模式。三级,指市、区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校教研室。以教育实验研究为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者和教育 实践工作者相结合的科研课题结构模式:一般由三部发人组成,即高校或独立研究机构的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一线教师。 (2)科研群体优化组合的基本原则:增强科研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内每个成员都应自觉服从于共同的目标,形成浓厚的团结协作气氛, 树立集体主义精神。科研群体要有合理的层次结构。包括专业结构、智能结构、年龄结构。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要制定科研 工作条例,作为科研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活动依据;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建立科学研究情报网络和信息库,加强教育信息的收集、整 理与交流。 11教育学的元研究与元理论 答:元研究是对某类研究活动本身存在问题(元问题)的研究,其目的不是为了增加某一学科领域的具体知识,而是为了反思该学科的研究 行为,像科学哲学、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都具有元研究的性质。教育学的元问题是指与教育学科自身独立、发展相关的一组问题,与“教 育问题”相对应。对教育学元问题的研究就是教育学的元研究。教育学元研究的目的不是为增加实际的教育知识,而是为了反思教育研究行 为,指导教育研究行为,间接影响教育知识的生产以及教育实践。教育学元研究的结果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包括教育学的学科信念、研究 范式、知识构成、话语规则以及教育学者的生存方式,等等。最早提出教育学元问题和元研究的是布蕾钦卡。我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开展 教育学的元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者为最。目前,我国教育学的元研究正在多学科视野下不断深化。教育学的元研究 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 21 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和教育学科建设。 12列举三个不同的教育定义,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并试着给出自己的教育定义,加以理论阐述 答:(1)我国和前苏联教育学者根据教育定义外延的大小,划分出“广义定义” 与“狭义定义”。教育的广义定义一般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 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的狭义定义主要针对“学校教育” ,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受 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根据教育定义的陈述方式将复杂多样的特征教育定义划分为“描述性定义” 、“纲领性定义”和“ 规定性定义”。描述 性定义是指适当描述一定情境中被定义对象某些关键特征或指出使用被定义概念的方法,如“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或“教育是发展人的智 力的最好途径”。规定性定义是指作者自己所下的定义,并在自己的教育论述中始终遵守,如“ 在本文中,我将教育定义为直接支持和维护有 目的的教与学的一整套社会制度。”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一种复合形式,既揭示出被定义对象“ 是”什么,又明确或隐含地 表明被定义对象“应是”什么,如“ 教育是社会籍以发展年轻一代认识生活中的善和价值的能力的手段”。这三种定义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育定义往往既是描述性的,又是规定性的,同时又是纲领性的。这种区分有利于分析教育定义所涉及到的事实的、价值的和语言的三个方 面,提供了研究教育定义的一个初步框架。 (3)在教育学界,“教育”的定义与定义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中原因不仅有个人观点的差别,还有文化背景、哲学基础、阶级立 场等的差别。因此,想求得一个普遍赞同的教育定义是往往勉为其难的。不过,一般说来,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 下定义的,一 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前者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 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或承 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政治的、经济的或文化的);后者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 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两种定义也存在着各自的缺陷。给“ 教育”下定义时,应该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至于如何具体表述,则因人而异。 13现代教育的社会基础: 答:(1)现代教育的经济基础: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后工业经济); (2)现代教育的政治基础: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 (3)现代教育的文化基础: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弘扬,学习其他发达国家的优秀文化,反对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帝国主放; (4)现代教育的知识基础:知识的分类、增长和价值的变化。 14比较几种不同的教育起源学说,谈谈你对教育起源的看法。 答:(1)神话起源说: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有人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 ,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 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到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主要观点是: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 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它动物 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比起神话起源说来,是一个大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 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 起源说,但是仔细考虑,却也离生物起源学说不远。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 的话,那么这种“无意 识的”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 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以上三种教育起源学说大致反映了人们认识教育起源的历史过程:从神话起源到生物起源到心理起源,具有一定历史的进步性。但这三种学 说没有能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 指导下形成的。前苏联的教育史学家、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劳动起源说” 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 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 要;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 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15现代教育的理论基础:现代哲学基础、现代心理学、现代社会学等。 16现代教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关于现代教育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界定:有的人从外部条件入手,把现代教育界定为“适合现代生产体系、现代经济体系 、现代文化体系、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概念、形态和特征”。有的人从内部因素看问题,将其界定为“ 教育者以大生产 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内容,把受教育者社会化为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现代社会的人的活动。”综合起来看,可以将现代 教育表述为:“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的教育。”现代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样的、动态的综合与统一的概念。 (2)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践,推进教育科学研究 。关于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总结各家之说,概括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这是 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的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教 育行为的基本准则。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教育 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 、结构体系等,都是需要不断革新的。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 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教育的终身化 ,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为此,必须变预备式的教育为终身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课程结构和评价方 式,必须打通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更加灵活的、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习者学习需要的新的教 育体制。 17教育本质论争的意义及主要观点是什么?给出自己的教育本质观。 答:(1)教育本质问题所要追问的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社会实践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定义教育的核心问题。(2)该问题最早是由前苏 联教育学者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提出的,我国学者曾于同一时期介绍过此问题及他们讨论的结果。(3)我国教育学界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 从 70 年代末开始一直持续到 90 年代,新时期的重要教育学得几乎都参与了这场讨论,这是我国教育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理论论争,对于我 国 20 世纪最后 20 年的教育思想解放、教育理论发展和教育改革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4)讨论过程中由于各自的视野不同、立场 不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就其大者而言,有“上层建筑说” 、 “生产力说”、“ 多质说”、“本质规定说”等。论争没有最后的结论,但围绕着 论争,学者们开始了深层的反思,开始了教育本质问题的元研究。(5)准确地、系统地把握上述观点及其理论基础,对于深入地理解教育 活动质的规定性,建构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8教育有哪些基本属性? 答:(1)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语言和文 字来进行,而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在原始社会,教育还不曾从其他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而与生产劳动这 种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自从其他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后,担负起独立的社会职能,成为专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 养人的活动,最终目的是使人社会化。 (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这种制约是客观地存在,只有认识它,才能把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规律,教育本身 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育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促进社会的进步。 (3)教育的生产性表现为以下几点: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4)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表现出教育的历史性。 (5)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阶级性是教育的社会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阶级的要求并为它服务,政治上占统治地位 的阶级,利用教育巩固其统治地位;被统治阶级也要利用教育争取本阶级的利益。但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牢牢地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并利用它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 (6)教育的民族性一般指民族传统与特点在教育上的反映。教育的民族性所体现的是适合时代发展的民族的优秀传统与特点。民族之间的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是丰富和发展教育民族性的必要条件。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不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同样不能很好地说明教育的发展变化过程 ,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 是同步的。教育的发展依存于社会存在的发展,这是从根源上和发展的总趋势上说的,是从主导方面讲的。但在一定阶段,教育发展的某些 方面或某些环节,会表现出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的现象。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 ,具体表现: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理解教育的作用和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材时,不能仅仅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 考察,还必须从教育内在、特有的规律性去考察,更不能简单地照搬解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这不仅不利于教育的发 展,也不利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当然,教育的独立性毕竟是相对的,我们既反对抹煞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又 反对把这种独立性绝对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19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1)传递 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传递着文化,它使新一代能迅捷、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迅速成长为 “文化人”。与此同时,教育将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教育也就具有了保存文化的功能。 (2)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程,是单向的;而文化的交 流,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构同体的文化相互传播,是双向的或多向的。文化的交流,对于双方都是自我超越的过程。教育作为传播交 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就具有了丰富文化的功能。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就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去糟取精。教育要对“文化” 进行筛选,把“过滤”了的文化传 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机理,因而教育对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 (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是文化结构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虽不像前三项功能那样直接,然而它却 能立足上述功能,创造并更新文化。 20文化与教育的共生关系 答:(1)人是文化动物,这是一些学者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人所下的定义(2)“ 人是文化产物”,无疑深刻地隐含着“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 量”这一思想(3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国的教育之所以区别与别国的教育,文化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教育内容 方面而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支配作用尤为明显。教育离开了文化,就没有了传授的内容,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4)教育是一个 不可或缺的、与人类共始终的、积极能动的文化要素;从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而言,教育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二者存在着 一种共生关系(5)全面地认识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和教育的文化特征,有助于正确、全面地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国别教育的共性和个性 ,克服对教育这一复杂社会文化活动的认识简单化,从而客观地比较与鉴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吸取经验教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 理论与教育实践。 21教育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与内在特征 答:(1)教育的现代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一般特征: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开始 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2)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表现为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教育民主化” 已是当前教育政策讨论的中心课题之一,已成为几乎所有教育 改革的一项内在的目标,也是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教育民主化的先决条件是社会的民主化,尤其是经济和政治的民主化。“ 教育主体性”有这样两层含义:一是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发展;二是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打破模式化的教育,用多样化的教育造就富于个性的一代新人。教育主体性问题的提出是我国“五四” 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思想主题的 继续,是“科学” 、“ 民主”和“个性解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新强调。 22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答:(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青少年身心发展是具有顺序性的。不仅整个身心发展再现出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 程和特点也是如此。青少年身心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由低级到高级、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 可“揠苗助长” ,“凌节而施”。否则,欲速则不达。 (2)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 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由生物个体的成熟规律造成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的 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信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身心发展阶 段、发展顺序和每一阶段变化过程及速度等方面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或其他条件的不同,同一年龄阶 段的青少年,其发展水平又是有差异的,具有可变性。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则是相对的。教育者必须掌握青少年的年龄阶段特征,并依 此确定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教育工件者还应重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挖掘每个个体的发展潜力,改变僵死的教学模式 ,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促进青少年更快、更好地发展。 (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之间身心发展有可能存在着个别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 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可能不同;二是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质量也可能不同。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和水平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23人为什么具有可教育性? 答:(1)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 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 ”的。(2 )正是这种“ 未特定化”,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敞开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人的“未特定 化”,使他能适应环境,使用权他不受特定的生活环境的限制,使他为了生存也无须改变自己的生物本性、生物结构,而只需变化自己的外 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3)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机时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现代科学研究对人类潜能的揭 示,为人的可教育性展示广阔前景。(4)当然,人的可教育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的可教育性,既区别于遗传决定论(或生物预成论) ,也区别于教育万能论。 24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是什么,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教育在青少年 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务必通过青少年的内部因素,即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实现。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旧矛盾解决, 新矛盾出现。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而教育又是促成这种矛盾不断运动变化的主要因素。 (3)当社会、家庭和学校向青少年提出某种要求而依靠现有发展水平不能顺应这种要求时,青少年就会产生一种新的需要。这时,如果教 育要求适合他们的需要,就会被接受,并转化为实际行动,教育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就得以实现。反之,如果教育要求不适合 青少年的需要,它就不能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导作用就无从发挥。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为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教育工作者 必须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的需要,掌握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教育工作能够适应并促进他们的发展。 25什么是教育目的,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现代教育目的的特点有哪些? 答:(1)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 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任务的确定、 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教育目的确定以后,教育事业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朝预 定的方向发展。教育不可能没有目的,无目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2)教育目的不是一个超社会、超历史的范畴,人们在规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以一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和根据,主要有: 物质生产水平:a物质生产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绝对条件和永恒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b生 产力是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是诸因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由体力、智力、文化知 识、劳动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共同构成的。人的智力要靠教育来开发,劳动技能、劳动经验和各种生产知识要靠教育来获得。人类在 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力积累下来,传递下去,也要靠教育。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 要求。 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的决定性 的影响。一定的教育目的必定表现为一定条件下教育对周围现实的关系,凡定由一定条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决定。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a教育总是直接指向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受教育者个体的,为了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结果,教育 目的的制定者不能不考虑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性。b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是一个以总的教育目的为核心,以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各 级各类课程目标一直到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具体内容构成的内在和谐的有机整体。但不论是哪一层次的教育目的,它都必须充分 考虑受教育者身必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3)现代教育目的的若干特点: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制定产生直接的影响。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的直接影响是随着现代工 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这一现代化的进程给予教育的影响就在于孕育和产生了普及的、社会化的、与现代工业 相结合的现代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形态。现代教育的教育目的直接受到现代生产发展的影响;经济科学、管理科学、法律科学等方面人才 的培养也开始成为现代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现代社会,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的现代化就其本质而 言就是教育的普及化。人们开始把教育当做个人的一种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要求享受机会均等的教育。受此影响,在目的指向上,现代教 育表现为更重视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重视个人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实施已经走向了国家化的道 路。 26当代教育实践在人的发展方面具有哪些由具体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特殊性? 答: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个人发展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人的发 展问题既要有马克思所提示的那种一般性,又具有这个历史阶段的具体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特殊性。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分工:在我国,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社会分工仍然在较大的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发 展和人的发展。我们只能有条件地对分工的消极影响加以限制,还不可能完全消除它的影响。因此,在制定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应清醒地认 识到这一矛盾状态,对社会分工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并积极寻求具体的教育措施,克服分工对个人发展消极影响,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和个人发展的较好的统一。 (2)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现代化的进种造成了一个高度复杂、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它要求每一个劳动者在知识、技能、 素质、能力各方面都要有一个较大的突破。这种变化趋势本身,就是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全面发展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作为一个 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就其经济发展的现状来说,对人才素质的各方面要求应该根据社会生产力及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提出。但另一方面,我 国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新阶段,这样一种跳跃式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不断地根 据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总体上研究人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为人在这些方面的协调发展指出方向。 (3)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与人的自由时间:现代新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的体力和脑力得 到解放,有可能更多地享有自由时间,为人们从事生产劳动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教育必须伸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种 年龄、各种职业的社会成员中去,形成一个普及开放的大教育系统。 (4)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与个人的全面发展 27从教育的产生看它的目的性: 答:教育是人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而创造的一种新型进化形式,它不同于通过生物进化而实现的基因种族遗传,而是一种社会性 的“遗传”,它的不可替代性就在于它不受个体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亲缘关系的限制,教育者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可以传给自己的直 系后代,而且可以传给社会的其他成员,从而缩短了个体成长的过程,加快了社会进步的步伐。 28教育活动的本质: 答:教育活动是在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是反映种族生命繁衍、社会生活延续需要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人才培 养活动。 29历史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马克思的贡献 答: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执意追求。马克思在吸取了前人卓越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他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中 可以清楚看到,他曾从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领域对人的发展问题作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与其全部学说紧密相连的 有关个人全面发展的系统主张。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同以往种种有关人的发展的学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以往一切有关人的发展 学说或者是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立的社会基础上解决人的发展问题,或者是把人看做抽象的、脱离具体历史条件的、脱离其所处的经 济地位的个体,抽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预言了在 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的社会制度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马克思使人类千百年来的一个浪漫主 义理想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他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0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答:(1)马克思讲的人的本质包含了两种含义:一是指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它不是来自神,不是来自绝对精神,也不是人固有的,而是来 自“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指它的根本属性不是抽象的理性,也不是自然性,而是现实性、社会性。 (2)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是 由客观社会生产条件尤其是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人个只能在客观条件提供的可能的范围内得到发展。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和不断发 展的。 (3)马克思还深刻分析了生产力、分工、私有制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把人的片面发展归结为分工和私有制,把分工和私有制归结为生 产力的历史发展,把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归结为以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状况的根本改造为前提的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这就为科学地论证 人及其发展问题指明了道路。 41、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历史与理论。 答:(1)受传统社会权力结构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是属于国家或教会的,尽管它们总是处于一定的社区之中。社区中的学校是国家或教 会权力形态的一部分。 (2)随着近代以来社会权力结构的转变,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之间发生形式多样的功能性联系。对于社区而言,学校教育 具有实施社会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参与社区公益、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社区文化等多种功能;对于学校而言,社区具有参与学校管理、 提供各种教育资源、改善学校经济状况、配合学校教育活动等多种功能。学校本身也渐渐地演变为一种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即公益 性机构。 42、社区教育的概念、特征与价值。 答:社区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途径和类型,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对,属于社会教育范畴。社区教育具有地域性、公共性、非正式性等 特征。社区教育的价值在于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延续或补充是家庭教育的升华、扩展和继续是改善社区公共生活的重要手段是促进 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现代民主国家管理的重要形式。 43、学校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答:学校文化是指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的集合 体。学校文化既有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学校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学校学校文化是一种综 合性的文化;学校文化是具有明确教育目的的文化。 44、学校文化的类型与构成 答:(1)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学校文化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学校层次,学校文化可以划分为大学文化、中学文化和小学文化 根据学校存在的历史时期,可以把学校文化划分为古代学校文化(包括中世纪学校文化)、现代学校文化、当代学校文化根据学校文化存 在的主流文化背景,可以把学校文化划化为美国的学校文化、日本的学校文化、中国的学校文化、法国的学校文化,等等。 (2)不同类型学校文化的构成大致相同,可以从两个纬度分析:从文化创造和享用的主体来说,学校文化主要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 、行政人员文化从文化构成的要素来说,学校文化主要包括学校观念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物质文化两个纬度不同文化类型之间不 是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45、学校的法律定义 答:学校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社会组织手段和人才培养方式,是教育法高速的重要对象,是享有一定权力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法律 上的学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的教育机构,其中既包括学制系统以内、以实施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全日 制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或完全中学、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独立设置的学院、大 学、具有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成人高等学校等,又包括各种实施非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如各种职业与技术培训机构、培训中心以及实施扫 盲教育、文化补习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的各种机构等。 46、学校的法律特征 答: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它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这 些特点归结到法律上来说,就是要确立教育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性质,也就是教育的公共性原则。在规定任何一种行为方式时,都应考虑学校 所担负的公共职能。教育的公共性原则表明,教育是非营利性事业,学校是非营利性机构。教育的公共性原则表明,学校教育必须与宗 教分离。教育的公共性原则还涉及到了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47、学校教育机构的权利与义务 答: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职能是通过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的。一所按法定程序建立起来的学校教育机构,作为一种合法的 专业组织,应依法享有一定的权利并履行一定的义务。 (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权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 施奖励或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聘任教师或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拒绝任何组织 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 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 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依法接受监督。 48、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 答:(1)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从法律上规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在于:有利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有利于按照教学的客 观规律办事有利于确立学校的法人地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部领导体制的基本形式: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 负责制。 (2)学校内部领导体制中的权力配置:校长: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中的首脑,直接对政府或学校董事会负责。其职权一般包括领导学校的 教学和行政工作;负责教师的选聘、晋升和评定;处理与政府主管部门以及所在社区的关系等副校长:其职能是协助校长完成日常工作, 对校长负责职能部门:根据学校活动的需要设置,其职能是协调学校各种教学和行政事务,并开展与本单位具体任务直接有关的活动。 49、学校的法律地位 答:(1)两种不同的主体资格和两种不同的法律地位: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与它所处的内外环境构成了一系列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 系可以分为如下两类:教育行政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在对学校教育机构行使国家权力,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发生的关系,是一种以命 令与服从为内容,以隶属性为基本特征的纵向型法律关系。这类关系主要受行政法调整教育民事关系,是在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学校教 育机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是一种以财产的所有权转移为内容,以平等有偿为基本特征的横 向型关系学校教育机构在其活动时,根据条件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具有两种主体资格。当其参与行政法律关系,取得行政上的权利和承担 行政上的义务时,它就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全;当其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时,它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2)学校法人:法人是和自然人相对应的,在法律上能够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法人应能作为独 立完整的单位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并能在法院或促栽机构起诉或应诉。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学校教育机构应 符合民法通则第三十七条规定的法人条件,具有法人资格。由于学校法人和其他法人组织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把它看做公法人、 财团法人、公益法人的范畴。由于以上特点,对学校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应作限制性规定。 50、对现代学校危机的分析和批判是 20 世纪教育学的重要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