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3届高考议论文专家写作指导讲义_第1页
备考2013届高考议论文专家写作指导讲义_第2页
备考2013届高考议论文专家写作指导讲义_第3页
备考2013届高考议论文专家写作指导讲义_第4页
备考2013届高考议论文专家写作指导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考 2013 届高考议论文专家写作指导讲义 张晓耕 相信自己是写作的高手 同学们,你们已经踏上了高考的寻梦之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应当自信。“自信人 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毛泽东的话;“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是李白 的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句。当你读完这些 名句,想必一定会英气勃发,豪情万丈。对待做作文也应有这种态度,要相信自己是一位 作文的高手。为什么这样讲呢?请看“高手”应具备那些条件。 其一,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写真实,源泉不断,必成高手。朱熹有诗曰:“问渠 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作文正是表现自己独特的体验、独特的情感,进行自由创造的好形式。假如你热爱大自然, 清风明月,花鸟虫鱼,奔腾的江河,绚烂的日出,无一不在牵动你的情思,你可以用笔来 描绘它;假如你喜欢体育运动,对英超意甲如数家珍,对兵坛风云了如指掌,你可以把它 变成文字,以展所长;假如你是计算机高手,在网络天地中驰骋,在虚拟的世界中探秘, 若能把这些写入作文,将开辟一方新天地;个人经历、学校生活、家庭亲情、社会热 点可写的素材无穷无尽,只需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从这个意义上说,坐 拥如此财富的我们难道不是作文的高手吗? 其二,化思考为文字,以写作促思考,必成高手。“心之官则思”,十七八岁的你们 正是思考的一代,创造的一代。思考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即语言,你们已经具有了对自 身和外界的问题独立进行理解、分析、判断的能力,不少同学还能在口头上完整流畅地表 述自己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只要转换形式,把它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议论文。当你 进入写作的过程时,会从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写作不但能记录你的思想,而且能帮助梳理 你的思维,使它变得更加清晰。写作还能使你的思想深化,在清晰思路的引导下,常常会 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产生灵感,产生飞跃。“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作 中我们常常能体味到这种境界。 其三,坚持个性化的写作,必成高手。“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大凡成就卓越 的作家,都是用人格和个性书写作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 白的铮铮傲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的博大胸怀可与日月争辉。现代教育更强调以人为本,主张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 健全的人格。而作文正是发展个性,弘扬自我的载体。写作是一片很个性的天地,你可以 在这里自由地耕耘,满足自己探索的欲望,表现的欲望,创造的欲望,写出的东西可以发 表,或做为交流,或一展所长,或征求师长的指教;也可以不发表,用来宣泄情感,或作 为私下练笔、创作积累。正如一位学生所说,“当我成功或失败的时候,当我快乐或忧伤 的时候,当我被生活青睐或厌恶的时候,写上几句心声,既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情,又可以 投入更健康地作文、做人。”作为一名作文高手乐趣多多而所需无多,一笔一纸而已,何 乐而不为呢? 其四,发现所长,发挥所长,必成高手。正如我们平时喜欢读不同种类的书一样,每 个同学在写作时喜欢的文体及表现手法也有所不同。用喜欢的形式来写作文,往往能发挥 2 所长,获得成功,成为作文的高手。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几点:一是每个人的思维模 式和特点有差异,有人偏重于形象思维,善于联想想象,描写抒情,有人偏重于抽象思维, 善于推理解析,适合写论说文;二是与个人的经历、性格及知识积累有一定的关系。当然 尽早地发现所长发现自己在写作方面最适合的文体及表现手法,是发挥所长的前提。 总之,要成为写作高手的第一要素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潜在的写作才能,相信自 己有一双能观察生活的慧眼,有一颗能感受真情的心灵,有一个能独立思考的大脑,那么 你就会产生以作文来表现自然、表现生活、表现自我的强烈冲动和持久的兴趣,而下一步 为此去钻研、提高写作技巧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考场作文限时间、限范围、限字数,既是一种检验,一种锻炼,一种挑战,更是展现 才华,展现自我,从而获得社会肯定的一次机遇,一方舞台。让我们满怀信心、以作文高 手的姿态去拚搏一场! 第一讲 千古文章意为高 引言:审题与立意是检测型写作和应用型写作中必有的程序,高中教学阶段尤其重要, 学生应当具备从现象、材料中发现本质的能力,具备多角度地观察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 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检验。让学生树立审题立意意识,在写作前,能做到理解作文意图,了 解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学会在审题过程中积极思考,对文章主旨和要求有自己的思考 分析,能基本确立文章的中心意思。能根据作文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选定写作文体。能透 过现象发现本质,在文章的立意上力求深刻。通过积极思维,在立意上有创造性。 【理论导向】 作文的审题立意,就是学生阅读理解、观察思考、联想想像的过程的展示。这一步, 好比打洞要先定基点一样,是决定性的一步。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这个基点定得好,写 作起来,就会思路顺畅,一气呵成;定偏了,或是无从下笔,或是半途而废,或是不入法 眼,白费工夫。我们只有掌握了一些技巧或有了明确的步骤,拿到文题,才能心中不慌。 一、为作文定好“基准点” 我们知道,审题是为了读懂话题的意思。这意思有两层:话题本身的字面意义,话题 关涉到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因此,我们不妨用“揣摩法”来审题:揣摩话题的指向。 我们首先从材料的字里行间里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这是审题的第一步。要注意的是,在 分析话题指向的时候,我们又会遇到多角度的问题。这也是初学写作的人感到困难的一点。 材料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哪些角度呢?总结如下: (1)一个事物或材料,至少可以从“肯定”和“否定”两个角度去审视; (2)一事多“人”或多“物”的材料,有几个“人”或“物”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3)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4)一个事件,针对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写作目的,就会有不同的审视角度。 3 我们只有找准最佳指向,才有最佳立意。用一个例子来谈谈如何找出最佳指向。 题目:读寓言诗树叶和树根,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低 于 800 字的文章。 一个晴朗的夏天树叶把自已的绿阴撒向谷地在树枝上,它们高谈阔论极力夸 耀自已。 “这也应该对我们说声谢谢。”从地底下发出了温和的声音。“是谁说话?竟敢这样 傲慢无礼!”树叶吵吵嚷嚷,在发脾气。 “是我们,”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地理在黑土中的树根。” 这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虑:树叶,树根,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树叶对树根的 态度。哪个角度最佳呢?当然是结合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批评树叶有一点成功便忘乎所以 的做法了。这从话题材料中的遣词可以分析出。“夸耀”“吵吵嚷嚷”,对树根“发脾气” ,树根则是“温和的声音”,对树叶的批评、责备之意非常明显。所以,我们读材料。不 仅要读懂字面义,还要读懂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这就是选择最佳指向的基本方法。 再看看“东施效颦”、“滥竽充数”这两个成语的审题。这两个成语包含的意义,词 典里的解释义是一种,还有多种说法也都很好。如,东施希望通过学习使自己变得美丽一 些没有错,东施有自知之明;南郭能充数那么多年,谁的责任?与南郭不肯学习有关。与齐 宣王的管理体制有关,与同事不愿帮助也有关。但后二者是外在的,最根本的责任还在他 本人。因此,才有词典里的固定意义。也就是说,这两个成语的基本意思就是词典里的释 义;其他几种意思,是我们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分析出来的。 现在我们可以谈谈立意了。作文立意要求做到: (1)准确(切合题意不偏离) (2)正确(思想进步不反动,感情健康不庸俗) (3)明确(观点鲜明不含混) (4)集中(主题单一不分散) (5)深刻(穿透题目,深入本质) (6)新颖(发散创新,不落俗套) 话题作文后面总要跟一句“联系社会现实,结合自身感受”,这就是告诉我们审题与 立意是有先后的。现在我们可以用“观照法”来分析怎样的立意才是最佳的。观照,即用 话题的指向来思考社会体察生活。我们要根据话题的指向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 “美”“假”“丑”“恶”予于褒扬、针砭,这样的立意,才是命题者真正要我们写作的 内容,才有深度,才是最佳的。树叶与树根的立意,就可以这样思考:树根可以象征些什 么?树叶可以象征些什么?树根对树叶有哪些作用?从小处说,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家 4 庭与成员;从大处说,组织、祖国、民族、人民与个人,都具有这种关系。因而,我们可 以拟出这样一些标题“数典不可忘祖”、“饮水要思源”、“功成莫忘本”、“树高千尺 莫忘根“等等。 如果我们立意为“树根具有奉献精神”或“树叶与树根要相互理解”或“树根要理解 树叶”之类的,怎么办?不慌,我们用第三种方法来定位:追问法。所谓“追问法”,就是 反复阅读材料,体会命题者意图,敲定自己的立意。可以有这样三个局面的追问:一问材 料的文字意思有否遗漏,二问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把握住了吗,三问联系现实有否不贴切之 处。经过这样三步思考,你为这一话题作文定的位,找的点。从技巧上来说,该是很准确 的了。 二、为作文定出“新颖点”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中对学生作文等级的评定有两级:基础等级、发展等级。在发 展等级中有一条“见解新颖”的要求。现在我们要知道的、是如何才能做到“见解新颖” 怎样才能少冒风险。 我把作文的审题立意看作为“打洞”找基点,“见解新颖”就要求我们找的这个“点” 要有新意。我们用揣摩法来审察题目的文字义及感情倾向,用观照法来联系社会现实和生 活现实,用追问法来敲定我们的初始立意是否合题意,这一过程,是初学立意者必须掌握 的,是作文水平高些的人为下一步打定的基础这是为立意的创新“定点定位”,没有 这一步,下一步就容易偏题离题。通常,立意要创新,就要与众人的思维不一样:或反弹 琵琶,或发散思维。 还以树叶与树根为例,我们为这则材料定的点是批评、责备树叶不该“一旦功成名就, 就得意忘形”,那么,我们可以“反弹”成“有了成就,得意忘形不好,但兴奋一下,自 豪一回还是可以的。” 在此要强调的是“反弹”的内容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社会公德和众人共识,如果 言过其实,或辞不达意或硬“弹”,那就不如不“弹”。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弹”出新 意,不是要“弹”离谱。“兴奋”、“自豪”与“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是有质的区 别的,但又能表达一点成功的喜悦,与一般人“越是成功,越要谦虚谨慎”的理念是不同 的。 现在,我们来为寓言故事枭逢鸠进行审题立意。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 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徒,犹恶子之声。” 显然,这则寓言故事阐述的道理是“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面对”。 枭怎样做才算是“面对”呢?改变自己的叫声?发挥自己的特长多抓田鼠,使乡人 改变对它的厌恶?改变叫声当然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第二种办法。 5 如果让大家联系现实生活来立意呢?乡人对枭的态度使枭的生活处境很糟糕,这可以象 征人们生活中不利的处境。枭要“面对”人类自然要“面对”。枭是改变不了自己的缺 陷的,因为它的这一缺陷是与生俱来的,只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人类多做有益的事,从 而改变人类对它的厌恶。人类怎样对待自己不利的处境呢?只有如上所述,或者认识自己的 毛病和不足,改掉它;或是想办法让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这是此寓言 故事的最佳立意。 请以“生活中的减法”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 思路点拨:在世事扰攘、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减法”体现了一种崭新的 生活理念,它启发人们去思考生活的本源、本真意义。的确,生活就像一道数学公式,有 加法,亦有减法。很多时候,我们不仅要做加法,更需要做好减法,这样生活才会变得简 单,我们才会轻装前行,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活品位,享有生活的纯粹高尚,领略生活 的无限风光。多余的脂肪会压迫人的心脏,多余的金钱会拖累人的心灵,多余的想法会增 加生命的负担。为此,若想活得健康、充实、潇洒、轻松、快乐,就要时常演习生活中的 减法,舍弃生命中的多余,让生活中的不如意越来越少,在简单中找寻生活的快乐。 做好生活中的减法,是做人的一种智慧,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淡然的人生 态度。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胸怀、品德和宽容的精神。生活是一种舍弃的艺术,有舍弃才有 获得。善于舍弃生命中的杂念和多余,换来的必将是心智的清醒、心灵的净化、健康的体 魄,这不正是人们追求的真谛吗? 从题目来看,“减法”是数术计算方法,“生活中的减法”是把数术中的计算方法用 到生活中,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表明生活态度。在审题过程中,应首先考虑从主观角度 减去什么,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减法。例如减少对名利金钱的追求;减少对物质生活的享受; 减轻过重的生活负担;减少繁琐的生活环节等等。还可以从深层次分析减少和增加的辩证 关系。例如,减少对子女过分的代劳,可以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减少对名誉、地位的追 求,可以增加淡泊、朴实的生活情趣。 如果从客观角度思考,生活中也还存在减法,是一种客观的无法抗拒的法则。例如,每个 人生命旅程的减少,每件事倒计时的临近,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等等,针对这些生活中 的减少,我们如何对待,大有文章可做。 不要把“生活中的减法”理解为“生命的减法”或者是谈“生活中的减少”、“生活 中的让步”、“生活中的忍让”等。“生活中的减法”是学会舍弃,减轻生活中的过重的 负担,减少压力,让自己活得轻松愉快些。生活中有些事可为,有些事可不为。“生活中 的减法”是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生活方法,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减什么,怎么减,有哪些 当减,哪些不当减;减的意义,减的好处等都可以在作文中阐述,可以展开多角度思维, 辩证分析。 文体上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写,关键是要围绕提升生活品位,提高生活质量,丰富 生活情趣,享有生活的纯粹高尚等等立意,文意就比较深刻。 6 【材料材料审题】 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更趋于公平、公正,就各地的作文题来看,已不是过去单一的话 题作文,命题形式已趋于多样化,出现了图画类、文字类、寓意型等样的材料,由过去的 不限文体趋向限制文体。一些作文材料,从某种角度来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 学生的思维素质,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要写好这类作文,审题是第一道“门槛”,它直 接决定着作文的成败,但从写作实际来看,给材料议论文写作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原因 在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切实有效的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方法。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全面 地理解材料的意思呢?下面就材料议论文审题,谈谈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一、单项材料 1、查原因 俗语“无因不成果”,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我们一旦知其结果,只 要顺藤摸瓜,层层推进,总能探求其原因。材料分析查原因法,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 在原因处立论,确立文章的观点。 示例 1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 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 ”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 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这是一则叙述性材料。事情的结果是小孩子切苹果发现了规则的五角星图案。为什么 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难道小孩真的不懂如何切苹果?不是, 而是小孩有一颗好奇心。小孩的好奇心是发现果核而成无角星图案的原因。好奇心就是人 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稍作引申就能得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2、明关系 材料中人或事物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总是以一定的关系而依存,我们可以从分 析他们间的关系入手而立论,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他们 的正常关系是怎样的,不正常的关系又该怎么办。这样准确抓住了他们间的关系就能正确 立论了。 示例 2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 “爸:钱。儿” 人们知道“三字信”以后,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中学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 封信。(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抒情等写法) 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 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 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 乏孝敬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 7 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 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3、抓关键 提供的材料总是有一个中心,为了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 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论。 示例 3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 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 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清江盈科雪涛小说) 这则文言材料中“其人自护所短”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所短” 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教容易地得出结论:不可自护所短。若抓不住这一关键句而赞颂北 人不同凡响的壮举就不足为怪了。 4、辨是非 命题者在提供材料时,时而在其中将自己的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 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 观点是否正确。 示例 4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徒趋之若骛。他们提出 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 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这则材料的倾向性非常强。材料称想接上断臂的人为“好事之徒”,称他们的行为是 “趋之若骛”,“好事之徒”“趋之若骛”贬斥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材料中对想接上断 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好事之徒”的做法实质是把自己的 想法强加于他人。据此,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要有独特的美(从断臂维纳斯的角 度);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显而易见,如不 顾材料中的倾向性而提炼“攻关不怕难”,“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以上仅仅是分析单项文字材料提炼观点的四中方法,结合具体材料分析还可以总结出 其他方法。同时,在分析材料提炼观点时,可以采用几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得出多个符合 材料内容的观点。 二、多项材料 1、同中求异 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 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8 示例 5 马克思 23 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恩格斯 21 就著文批判 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列宁 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毛泽东 26 岁主编湘江评论。 徐特立 48 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以上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 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 而材料是讲徐特立 48 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 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 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异中求同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 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 6 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 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 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这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 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 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 炼这样的观点: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3、异中辨异 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我们找出分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处入 手提炼观点。 示例 7 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 皮匠,赛过诸葛亮。” 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结果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同样是 3 个人,同样是要做一见事。可是,为何同样是 3 个人却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他们的 分歧点在哪里呢?3 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成了好鞋样,赛过了诸葛亮; 3 个和尚心也往一处想要吃水,可是他们互相推委,不往一处使劲儿, 3 个和尚没水 吃。可见他们的分歧在于是否齐心协力。抓住分歧点,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齐心协力 才能取得成功;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4、互补叠加 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是 科学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这就是互补叠加法。 9 示例 8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这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材料“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 材料“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 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 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 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以上是多项材料提炼观点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综上所述,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前提是要读懂材料,在此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一种或 几种分析方法,无疑是大有裨益。 三、审题步骤 具体来说,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可分为下面五步法:1、读材料;2、找角度;3、联现实; 4、立论点;5、拟题目。 (一)、读材料 1、单一型(一则材料),可以根据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把握中心。 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 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一天 的工钱。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 批判角度:1、可以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抨击不择手段害人谋利的行为;2、也可以从 伯乐的角度立意,批评名人为劣质产品作广告的错误行为;3、还可以从买马者的角度立意, 指出盲从的后果。 反面立论:(人褒我贬,人批我赞)如从卖马人角度:推销也要讲技巧。(酒香 也怕巷子深) 2、正反对比型,则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概括;但中心往往侧重表现在正面材料上,反 面材料只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 亮。” 三个和尚没水吃是因为不团结、不齐心;三个皮匠能顶诸葛亮是因为齐心协力。正反对比, 中心明显: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如果只从正面材料入手,把中心理解为“群 众是真正的英雄”,显然属于盲人摸象。 3、正面列举型,分析这类材料,应找到所列人、事、物的共同点,据此确定中心。 10 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 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清袁枚 这里列举的两类事物,共同点都是善吃吸收、消化、创新;再参考后一句提示, 材料的中心应该是“在学习上,只有广泛地获取知识,并体会理解,才能学有所得,有所 创新。” 4、反面列举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 这两个成语的共同点都是从反面揭示“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材料的中心应是: 如不注意纠正小毛病,就会铸成大错,造成重大损失。 5、寓言故事型的材料。 麻雀说燕子 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说黄鹂 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 黄鹂说百灵 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百灵说最无原则的 要算那鹦鹉 鹦鹉说喜鹊 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 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11 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议论文。 材料字面上的含义是:大家都揭别人的短处。七种鸟不能正确地对待别人的优 点。对别人的优点,不是采取充分肯定、虚心学习的态度,而是采取污蔑攻击的态度。这 种态度,于己于国都是有害的。因此从材料中可提炼的观点、角度不外乎“要看到别人的 长处”、“不以一眚掩大德”、“嫉妒心”等有限的几个方面,出此之外就属跑题。 (二)、从“四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主要可从四个角度审视:横向、反向、延伸、类比。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现以下面的材料为例: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 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 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 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这一材料,就可以根据上面所讲的四个角度来立意。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 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 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 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 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 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写出新 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 推理、引伸。我们就会设想: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呢?去与 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 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这种立意是顺向立意的更深一层的发展,有利于 学生想象思维的进一步发挥,使学生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主题 深刻的文章来。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 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这样,就可把材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 告诉我们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 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这种立意便于联 系实际,提炼深刻、高远的主题,使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 12 (三)、联实际。 高考作文有“联系实际”的要求,就是要求考生联系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解决实际问 题。其目的是增强文章的针对性,避免无的放矢,空发议论。在这方面,也要运用发散性 思维方式展开联想,找到与立意角度有对应关系的话题。如个人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 目标理想、意志恒心以及对人对事的思想方法、观点态度;也可以由个人的生活、学习、 工作联想到国家、集体的政治生活、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热点。还可以由现实想到历史,由 中国想到外国,由个体想到整体,由正面想到反面,由现象想到本质,由原因想到结果等 等。总之,要根据材料所提供的角度,广开思路,找到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联 想要丰富,思想要清晰。这一步不但是立意所必需的,而且是选材论证所必需的。 四、立论点 1、扣材 2、准确 3、稳妥 4、鲜明 5、简洁 五、拟题目 拟题目应为本文中应有之意,并作为审题立意的第五个步骤。题目是文章的有机组成 部分,是文章内容与读者情感的第一个接触点。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就是 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前额和眼睛。文章有一个好题目就如同人有一双美丽传神的大眼睛, 一顾一盼,蕴藉无穷,令人“心动神凝”,见之忘俗,兴味盎然,欲罢不能。俗话说: “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使文章光彩照人,魅力四射,使人迫不及待地 一睹为快。也是应试文章最能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部位,是作文的增分点。 但是在有限的考场时间和空间里,许多考生苦于拟不出一个好标题,被卡在了拟题上,甚 至出现了空题或抄话题的现象,白白丢分。 再看看阅卷判分:不拟文题扣 2 分,拟题不当扣 1 分。实际上,由于前二者的原因, 如果不拟题或拟题不当,其隐性失分绝对不止一两分。由此可见,探讨如何拟出一个好题 目,就显得尤为必要而迫切了。 1文章标题的要求和原则 要求:凝练简洁,形象生动流畅,紧扣文章内容或主题。 原则:切、精、巧。切,与文章内容相符,含义清楚,宽窄有度;精,言简意赅,高 度概括;巧,与文章立意、构思的角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2如何拟出一个好标题? (1)使标题富有诗意。如:“阳光把尘封的门推开了”、“维纳斯的眼泪”、“花开的 声音”、“九十九个谎言在风雨中飘散”、“月若有情月长吟”、“理解是路爱是桥”等。 (2)让标题产生节奏感。如:“拳拳赤子心,悠悠桑梓情”、“圆满之路,死亡之 途”、“与诚信为友,与高尚为伴”、“从平凡步入伟大”、“雾里看花说早恋”、“梦 13 里梦外盼梦圆”、“三个女生一台戏”、“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榜上无名,脚 下有路”等。 (3)让标题打动人心。如:“迟到的泪水”、“地球在哭泣”、“归来吧,诚信!”、 “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孩子,别不理我”、“怎一个情字了得”、“敢问路在何方” 等。 (4)使标题产生悬念。如:“中国的孩子怎么了”、“诚信的背囊丢弃之后”、“上帝 的回答”、“拥有一夜的压岁钱”、“孤独是一种财富”、“这世界怎么了”、“美丽的 一击”、“我和幸福有个约定”、“拒绝幸福的侵蚀”、“真想做个差生”等。 (5)让标题链接诗文。如:“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乔丹老 矣,尚能飞否”、“难报三春晖”、“好雨知时节”、“梦访伯乐吟留别”、“横看成岭 侧成峰”、“为家消得人憔悴”(话题“忙”)等。 (6)让标题链接歌曲。如:“最近比较烦”、“母亲,我心中你最重”、“足球,让我 欢喜让我忧”、“借我一双慧眼吧”、“一句话,一辈子”、“我想唱歌不敢唱”等。 要拟一个好标题,平时必须有意识地强化训练,要善于联想,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 拟人、对偶、引用、双关、仿词等),加强语言修养。 六、材料作文的审题误区导诊 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注意审准材料、弄清题意。 1要“全”不要“漏” 作文题:请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名言进行立意,联系自己学 习语文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此题除题目与字数的要求外,从内容角度看有以下两点要注意:一是要理解“语文学 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并将它化为自己的观点;二是要联系自己学习语文 的实际来发表看法。只谈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关系而不联系自己的实际,就属于“漏”掉了 要求,作文评分是要降等的。谈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也要从两方面来理解,概括才全面。 即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要在生活中学习。这是文章的观点。文章思路应为,我在生活中 是怎样用语文的,在生活中是怎样学语文的。 2要“准”不要“偏” 后汉时期,有人曾怀着十斤金子。向杨震行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道: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所知?”使行贿者碰了一鼻子灰。山东省曾有座“四知庙”, 就是纪念这个杨震的。 请根据这个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14 此则材料涉及两个人物,我们应根据主要人物立论可拟题为要发扬“四知”精神。 观点为“有职权者要清正廉洁”、如果根据次要人物行贿者立论,以行贿者戒为题, 确立“行贿者必碰壁”为观点,则偏了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行贿者不一定“必碰壁”。 3要“深”不要“浅” 如:根据以下文字,从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题目自拟, 全文不少于 800 字。 一天晚上,法国雕塑家罗丹(18401917)叫来几个学生,让他们一齐欣赏自己整整花 了七年时间所雕成的巴尔扎克像。一位学生指着雕像那双叠合在胸前的手,说:“多么奇 妙而完美的手啊!”罗丹听了操起斧子,朝着塑像的双手砍去,一双“完美的手”消失了, 学生们也惊呆了!罗丹解释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们已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属于这个雕 像的整体了。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 这则材料最关键的一句话是“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 ,谈的是艺术原则,若要深刻,就必须扩大迁移: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 【话题作文审题】 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审题同样是第一关, 不得不审,一定要绷紧心弦,要懂得,命题中给出的文字都是必要条件,必须符合这些条 件去行文,千万不能马虎!认真揣摩命题的四个方面,各有各的用处。 一、审材料 (1)材料是帮助理解话题的。 如:以“纪念”话题: 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已有荣誉的回忆, 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个人对往事对亲朋表示的怀念。/纪念又不同于怀念, 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它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纪念,节日 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形式或许不同,但意 义同样真切。/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 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这些材料或提示语“是什么”“不同于”“真正的”在帮助你、告诉你 对话题意思的理解,对话题近义词的分辩 (2)材料是可用可不用的。 常规的话题作文命题里的材料只是举一些例子,作一点提示,给一点启发考生行 文时是可用可不用的,最好不用。如: 15 苏格拉底让一群寻找快乐的年轻人造一条大木船,从工作中感受到了快乐。其中有苏 格拉底一句话:“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 候突然来到。” 请以“寻找快乐”为话题 考生如果用这则材料,无论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立意,或是将材料作为议论论据,构思 行文都可能会受到限制,因为材料中苏格拉底所言,只是一种为我们少见而难以论述的寻 找快乐的方式,而寻找快乐是有很多常见而又易于论述的方式的。 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可 以说,在弄准了话题之后,材料和提示语的任务基本完成。 二、审提示 话题作文,常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用处是 对话题构思行文思路的开拓,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 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作文提示的方向,指引的范围, 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三、审话题 (1)话题才是核心。 原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在谈话题作文中说:“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仅仅是 对话题的一个说明、一个解释,或者说是一个例子,目的在于帮助考生理解话题。话题作 文的核心是话题,作者完全可以只根据话题的要求而无需照顾材料的内容来作文。” 话题作文的“材料”也可叫“话料”,它只是命题者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 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 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对话题的立意没有约束性,只有启发性,例说性所以才叫 举一反三的“一”;没有材料或提示语也可以命出话题作文的,如:请以“欣赏”为话 题 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一点,抛开话题,只注意材料,那么,很多写作的新空间将不能涉 及,不会涉及,不敢涉及,是很可惜的;甚或随意从材料中自行引出一个观点作文,那么 很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话题规定范围。 话题只是严格规定了范围,一般不规定立意、文体、题目等。话题是最大开放中的最 小约束,审题时不能视而不见,要通过它明确话题的范围和指向,以便准确地打开思路。 审题和立意密切关联,我们不妨比较一下: 16 审题主要是找范围限定“镣铐”,立意则是“镣铐”下的“跳舞”;审题须追求 “准”与“切”,立意须追求“活”“深”“新”! 因此话题作文要注意: 不能偏离话题。 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话题作文涉及面广,可以有多种立意,可以设置出多个中心, 但在一篇作文中只能是一个中心,多中心等于无中心。 切入口要小。因要让几十万、上百万考生可写而给的话题,可写的范围是很广的, 可写的内容是很多的;而一个考生最多不过千字的作文能写的就只能是话题下的一个小点 或一个小侧面了,切不可贪大求全。 (3)话题范围宽泛。 话题作文有两大特点:一是相关性,二是自由性。话题固然是写作的核心,而只提供 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话题规定着写作范围,但话题作文只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 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它赋予考生广泛的自由 度,使考生有更广阔的驰骋空间,有利于写作者表现个性特征,有利于选拔人才。可以说, 以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主要题型之一,是高考作文命题成熟的表现。上乘的话题作文更 看重考生在拟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的创新想一般考生所未想,写一般考生所 未写。 因此,要善于追求可写的广阔新空间!形象地说,话题作文能“戴上它轻松的镣 铐,跳出你潇洒的舞蹈”。 四、审“注意” 在引出话题之后,都有一个“注意”(有时写为“要求”),对写作作一些限制,诸 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这些内容我们自然不能忽视,必须一一符合。 【题意作文审题】 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 “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 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 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 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出开放性,又加强限制性, 成为高考作文命题者值得思考的问题。2006 年全国高考试题的甲、乙卷,在作文命题方面 有了悄然的变化: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种材料作文,它一般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能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 范围作文。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 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有人把它叫做“新材料作文”、“后话题作文”或 17 “题意作文”,即必须与材料内容意义的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有联系。这里姑且叫它“题 意作文”。 一、话题作文与题意作文的区别 (1)话题作文有话料,题意作文有材料,话料和材料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二 者一致。所不同的是,话题作文的话料已提炼为话题,题意作文的材料没有提炼为明确的 话题,还须自己从中提炼。 (2)话题作文出示有明确的话题,范围边界明显,不可越雷池半步;题意作文没有出 示明确话题,范围的边界模糊。 (3)题意作文常是由事(材料)入理的升华(契合),话题作文是由一(话题)到多 的发散(相关)。 (4)题意作文以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为特征,让审题不是 从“题目”(话题或标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调动学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 和选择能力,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 二、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通过转换比较,可以看出这种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1)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 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写作范围 对象是与材料的内容或其某个方面的含意有关的,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而不 失之宽泛,较之纯话题作文,其写作对象范围相对窄了许多。 (2)给定的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确定话题提供蓝本、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 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很难猜题 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里考生可以不管材料的过“宽”的弊端。 (3)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话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通过揭示材料内容 某一方面的含义来拓宽写作范围,搭建写作的思维平台,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 养考生提炼出话题的能力。 考生在难以界定题意作文的写作对象范围时,不必着急,因为从思维起点上看,可写 的对象范围还是比较宽泛的,不像过去的纯材料作文一定要正对材料主旨(即原材料实际 上间接地规定了文章主旨)而不能就材料的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去写,现在的题意作文, 只要涉及对所给材料的感悟、体验的,是都可以写的。 如北京卷作文题: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18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 问大家:杯子满了吗? 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 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 怎么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此题大致可以从这几点立意: 1学无止境;2变与不变;3过程与结果、方法与结果;4思维的魅力、思维灵 活性;5相对空间与绝对空间等等。 自己选取一个好的切合题目的立意,可以写一篇思辨议论文,也可以写成优美的散文。 三、题意作文的审题关键 题意作文的审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中各意象即发散性思维的起点,思维起点是多样化的, 材料如同“庐山”,只有一个,而侧面或角度则“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便决定着思维的 多样化,从各角度观察分析各意象,从多个点触发多样化思维,也能较大地拓展命题的立 意范围,但始终只能是对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从某个侧面或角度的感想。 要写好这篇“材料作文”,已难以撇开材料中的事例。完全可以说,材料“限制” 了 作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离不开对材料的分析,这样也就不能写成我们以往的可以置 材料不顾的“话题作文”。 正确地审读与立意是关键,因为题目中所供“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 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余闻2006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其方法,总的来说,材料往往是个别的、具体的,立意的主旨是一般的、抽象的,因 此都离不开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归纳与转化。当然,具体行文时又可以逆 向地由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而写个别的、具体的。 具体的方法,有如下几个可供借鉴: (1)关键词语法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