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叙事_第1页
品德与社会教学叙事_第2页
品德与社会教学叙事_第3页
品德与社会教学叙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叙事 教了多年语文的我 2012 年被安排教学品德与社会课。原想,这样的 “小科”肯定是枯燥无味,无非是照本宣科罢了。不曾想,几节课下来,竟让 我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同时也有了一些困惑,促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认 真审视这一门课。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对任教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感到的困惑主要集中在这 样两点:一是我们如何看待品德与社会课程?二是我们如何实施品德与 社会课程?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材是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相 结合,与科学启蒙、社会活动等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相结合,是一 门重要的综合课程。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 效性,使其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针对这一课程的特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课堂与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转变观念,丰富课堂 以前的思想品德课是严肃而认真的,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一切以教 为中心,学生头脑里形成的都是空洞的理论。今天,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 式,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课堂必须植根于生活体验,以此为载体,创设出 学生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把课堂开放给了学 生,让学生在感知书本内容的同时,强调让他们走出去,亲身体验,然后再与 课堂相结合。这样,就为学生搭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云梯。比如说: 我在教学集体的力量一课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三年级曾经在学校组织的拔河比赛中战胜四年级学生,取得了中年级第一名的 好成绩,我抓住这一事例,引导学生畅谈一下取得好成绩的原因,使学生很快 体会到成绩的取得,是靠集体的力量,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集体的力量 才是伟大的。这样,学生们学的有兴致,记得牢,加上亲身体验,加强了学生 的品德修养和道德养成。 二、深化课堂,规范意识 以前的思想品德课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知道了我们的祖国是伟大的, 要热爱祖国,但不知如何去热爱;明白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互相团结,但真 正在一起了又不知怎样做了,经常弄出一些矛盾来。这就是注重知识的传授、 2 忽略行为的巩固,也就是说忽略生活体验造成的影响。新的品德与社会课恰恰 针对这一弊端,进行了改变:要求教师通过行为指导、情况辨析等方式方法对 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成 为人格健全的公民。比如说我在教学同学之间一课时,不仅使学生从理论 上明确了同学之间该怎样相处,还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和同学相处时,遇到 过那些不知该如何处理的情况,请同学们帮助出出主意,帮助解决矛盾。有两 个同学经常吵架,原因就是他们在课桌上画了一条“三八”线,只要有一个同 学过了线,两人就吵,班干部也管不了,现在,经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一劝导, 问题解决了。课下真正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同学友好相处。良好的品德行为 习惯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范围广泛,仅靠课堂是远远达不到的,只有通过感性 的生活体验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善于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恰到好 处的点拨学生的心灵,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创设情景,间接体验 儿童的天性是幼稚的、天真的,他们对外界的认识与感知往往是从具体形 象开始的。那些具体的情景、鲜明的图像、亲身经历体验的东西往往在头脑中 频繁出现,激活了头脑中潜在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儿童获得丰富的知识能力和 生活能力。但联系现实的教学过程看,有些内容和经验是无法或难以让学生亲 历、体验的,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的去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身临 其境的体验。而且这种情景与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越高。 例如我教学有了矛盾怎么办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上课伊始,请 一名同学急匆匆地进入教室,慌乱中把一名同学的书本碰下了桌子,这名同学 看都没看一眼,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然后请同学们就这件事展开了讨论: 说一说,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的说: “刚进来的同学做得不对,碰下了人家的书,应该给人家捡起来,并给人家说 声对不起才对。”有的说:“是呀,碰下了人家的书,一声也不吭就走了,搁 谁身上谁也不愿意,要不是老师在的话,甚至还能打起来呢?”刚才被碰下书 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他不懂礼貌,我自己捡起来,不跟他一般见识。” 说完弯腰捡起了自己的书。可看上去,也不是那么情愿。在这种情况下,我引 出了今天的课题:同学之间有了矛盾怎么办?这节课学生学得非常投入,他们 很快就明确了同学之间要平等相处,互相关心,产生了矛盾,要及时沟通,相 3 互宽容,教学效果也异常显著。生动形象的教育情景的创设触摸到了儿童的心 灵,并且能够得到儿童心灵的真诚认可,也会伴随他们的成长,影响他们的一 生。 4、更新思想,端正态度,严谨治学。 为了能胜任这门课的教学,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 版) ,从中了解到,要想成才,首先得成人。而品德与生活(社会) 中的一段话“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 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 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 品质的人。让我感悟较深可以这么说, 品德与生活(社会)非但不是“小科” , 而是主课中的主课。认识到这一点,我在每一节课前都会认真研究教材,精心 制定教学计划。课堂上,我按照计划来上课,每节课的内容都安排得合理,因 为有着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课堂上的语言也生动有趣,学生爱听,爱参与。 课下,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不再是机械重复的,而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自己 的心得感言。总之,一切教学活动都没有以前那种随意性,都是有计划有步骤 的。经过一年的教学,现在学生上品德与生活(社会)不再有以往的萎靡不 振,取而代之的是思想活跃,精神振奋,积极参与。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所任 教的这个班级的学生都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爱心、信心、责任心方面都有了不同的进步,这是让我颇感欣慰的。在学生进 步的同时,我也有很大的收获,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自己态度端正,愿意去 做,那么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 五、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教学资源 以往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方法非常的单调,就是老师读书,学生 听书。这种方法与现在学生所接触到的电视、电脑相比,信息量小,枯燥无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我根据课文的内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去教 学。比如,在教学文中故事与思考的时候,我采用语文中的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指导学生去读故事;在讲解某一个道理的时候,我会充分调动学生去思考,让 学生自己去讨论,从而去理解这个道理;当文中介绍一些学生没有见过的东西 的时候,我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实物,展示给学生只要对学生有作用的 教学方法,不管是语文的还是数学的,我都会去尝试,去总结。课堂上一改以 4 往的死水一潭,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除了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我还积极的去整合教学资源,为课堂所用。 生活中一切与课文相关的物品我都会带进课堂,也许是学生常见的东西,可是 在课堂上的展示效果却是那么的好。我还会在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音 频、视频资料,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动画片猫和老鼠我用过, 纪录片远方的家我用过,电影甲午风云我用过学生在这些教学资 源面前是那么的专注,讨论起来是那么的激烈,语言表达是那么的准确,感受 是那么的深刻,我不禁为现代教育技术而倾倒。 不管哪一门学科的教学,作为一名老师不能去教死书,要灵活应用各种教 学手段,要跟上社会发展进步的步伐,更好地去传道授业解惑。 六、开展多种活动,检验教学效果 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我不单单采用试卷检测的办法,而是采 取开展活动去检验教学效果。为此,我联系了班主任和学校的少先大队辅导员, 积极协助他们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例如,3 月我会和他们一起开展“学雷锋活 动月”活动,去敬老院帮助老人活动;会组织学生去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去 参加每周的执勤等日常活动;6 月,我会组织学生自编自演一些小品,游戏等 来庆祝节日;会组织学生深入菜场,商城去实地调查,会让学生上网搜集整理 资料,会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征文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能 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 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 会公益活动。 ”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