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稿1学习篇)_第1页
大语(稿1学习篇)_第2页
大语(稿1学习篇)_第3页
大语(稿1学习篇)_第4页
大语(稿1学习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篇 (大语稿) 今 日 芳 名 显 时 来 大 运 通 读 书 破 万 卷 天 遣 入 仙 宫 同学们,如今的你们,已经步入了大学的殿堂。大学是高扬理 想和恣肆浪漫的所在。它继承传统而又突 破 樊 篱 ,它探索现实而又 面向未来,它循规蹈矩而又不拘一格。历尽沧桑而蕴 蓄 智慧的大师 在这里徘徊,年轻有为而富于活力的灵魂在这里跃动,新鲜而充满 激情的思想在这里传播但是无论如何, “读书是第一要务”! 现在的你,真的懂得读书了吗?真的会读了吗?蔡元培指出: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大学是用来追求高深 学问的所在” ,高深的学问又怎样追求?这里将给你指点。 读书真的是一个历久弥新而又动人心弦的主题。读 书究竟是苦是乐 ? 阅 读 此 文 ,也 许 你 会 重 新 有 想 法 。 2 读书之乐 中国读书大辞典前言 秋 禾 山光照槛 (1) 水绕廊,舞雩 (2) 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 (3) 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 (4) 羲皇 (5) 侣,只因素稔 (6) 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 (7) 。 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 (8) 满林薄,肃然万籁涵虚 (9) 清。 近床赖有短檠 (10) 在,及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这是文化中国传世很久、传人甚广的关于春夏秋冬 四时读书情趣的著名组诗。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它 成为明代“吴中四 才子”之一、书画 大家文征明着墨的 题材,被绘成“布 景设色、清雅绝尘” 这四首诗广 为流传的根源 是什么? 想一想 最好记住这四 首诗,反复品读, 感受一下作者的 乐趣。 记一记 3 的四时读书乐图 ,为江南收藏家珍赏秘鉴,世代相传; 它也曾被演绎为砖刻 (11) 这种艺术形式,镶嵌于古城民宅 的门楼之上,与其主人朝夕相伴,出入相亲。诚然四时 读书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或者说是诗话并茂,以其 蕴涵的无限书香雅趣,点缀着古城小巷的人文风情,尤其 是它那“凡人及时读书,便可无时不乐”的理性主题,曾 几何时,又构建了多少读书人在漫漫历史岁月和坎坷人生 上的精神家园,鞠育 (12) 了多少书童学子于书卷中求学求 知,并甘为中国文化香火之传人的志愿抱负? 四时读书乐相传是宋元间学者翁森(字秀卿,号 一瓢,浙江仙居人)所撰。它以生动的艺术形式,绮美的 文学意象,概括了中国古典社会的读书情趣。惟其生动, 也惟其绮美,它才在中国读书史上广为播颂千余载,脍炙 人口数百代。远的不说,仅仅在本世纪成名的学者和作家 中,就有郑逸梅、季羡林、陈从周、梁厚甫、陆文夫、鲍 昌、许杰等许许多多先生对此过目难忘,并因而对他们的 读书生活发生了潜润暗滋的有益影响而至今心口相诵。而 组诗中反复涵咏的“读书乐”的主题,则古今中外,不仅 有孔子、孟子、王充、陶渊明、杜甫、陆游、王艮、李执 、顾炎武、孙庆增、梁实秋、林语堂、李平心、施蛰存、 孙犁、忆明珠、罗兰以及格雷、胡佛、班那特塞夫、罗 斯福夫人等许许多多中外名人以此为题撰写诗文,发挥过 “读书乐”的精意,在现当代更有以此题名行世的众多文 集、众多报刊。可见,读书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动人心弦 的主题。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苏轼李氏山房 藏书记 )宋代文豪苏轼是这样来从头昌明一部浩瀚的中 国学术发展史的。而在民间,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颜 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更是多少年间中国传统家庭所 恪守不移的信条。他们敬惜字纸、勤耕苦读,追求的是一 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在他们心 目中,太平盛世,耕读传家,是人生在世的至高境界。直 到现在的中国,还有不少父母要在小儿周岁生日时,把书 籍、银币、乌龟、香蕉等物件一起放到婴儿面前,看他最 先主动抓取什么,以卜其未来前程。如果抓到的是书的话 ,则预示着他将来会读书求进,成为一个知书达理、富有 学问的“秀才” 。这将是使父母长久感到欣慰的事。 “辛苦 莫忘晨夜读,买书钱是积麻钱。 ”(周矩闻彭儿读论语 诗)实 这些人是怎 么成为杰出者 的?为何如此 多的人发挥过 “读书乐”的 精意? 想一想 你有过 “抓周”的经 历吗?将来自 己有了孩子, 会不会也搞 “抓周”? 想象 4 际上,有许多父母也正是基于婴儿“抓周”时偶尔抓取了 书卷这一事实,而含辛茹苦、百折不挠地开创条件,让他 读书识字,最终为国家为民族抚育了一个“读书人” 一个可能在中国文化的博览大殿堂里, “与先圣并肩论道 ,弦歌不辍,永世常青的开启着、构建着未来无数个世代 的中国心灵” (高上秦一个中国古典知识大众化的构想 ,载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版中国历代经典宝库 ) 。因 此,在中国科举时代,人们常常会把一函图书与杏枝、花 瓶画于尺幅之中,赠送给赴京赶考的学子。这其间正蕴涵 着“读书成名、科举高中”的吉祥寓意。 昔日,中国的读书问题曾经备受历朝历代的重视。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自隋代初创科举制度以后, 历时 1300 余年的科举制度更不知造就了多少由童试而秀 才、由分试而举人、由会试而贡士、由殿试而进士的读书 士子。而进士的前三名“状元” 、 “榜眼” 、 “探花” ,更是 在十年寒窗苦读之后一举成名天下知,人品晋阶,衣锦还 乡,极一时之荣宠。相传宋真宗赵恒就曾以其“九五之尊 ”( 13) 而作劝学云: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 安房不用高架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生平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然而,识字知书,金榜题名的“乐趣”对于学童却是 无意的。 “家塾读书须十纸,山园上树莫千回” (陆游示 诸孙 ) ,求学和嬉乐毕竟是孩童世界最为冲突对立的两件 事了。在长辈世俗的逼迫下,非要悬梁刺股、囊萤凿壁地 苦读,将何乐之有呢?于是,在北方很早就流传有这样一 首关于读书的古老儿歌:“春困秋乏夏打盹,守着火炉待 明年。 ”说的是学童以读书为苦的事。无独有偶,在南方 流传的则是:“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过了 秋天又冬至,收拾书籍过新年。 ”虽然题名为四季读书 歌 ,但实际上咏叹的却是“四时不学调” 。在读书苦这一 主题上,同前者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诚然,中世纪以来的中国旧式教育大抵多以熟读硬记 为手段,以博取科名为宗旨。为指定的若干兔园 (14) 册子 ,冷凳寒壁,虽有“黄金屋” 、 “颜如玉”之类的瑰丽目标 ,但那份好处,生 当其时、身在其中 的学童却是领会不 到的。 读书苦的原 因是什么?读 书能不苦吗? 想一想 5 实际上, “自科举之学兴,士人抱兔园寒陋十数册故书, 崛起自屋之下,取富贵而有余。读书者一生之精力,埋没 敝纸渝墨之中,相寻于寒苦而不足” (黄宗羲天一阁藏 书记 ) ,确已失读书的高尚旨趣和原始真谛。 “自孔子圣 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苏轼这句话,似已揭示出读书原 本是人类对知识的一种应有的进取探求之心的行为体现。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韩愈符读书城南 ) , “年小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 (王安石赠外孙 ) , “名场未捷宁妨学?史限虽严不废诗” (陆游示子聿 )可见,苦读应是一种求知手段,而并不一定为了功名利 禄。读书要培养一种情趣,求知的过程中,更要提炼一种 自觉。掌握知识,改造社会,应当才是读书求知的终极关 怀。正如林语堂所指出的:“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 做磨练 ,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 。他们只是爱好书 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 ,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 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 ,也都会读书。 ”(人生的盛宴 )而读书, “从浅近方面 说,是要增加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预备在社会上做一个有 用的人人材;从远大的方面说,是要精研学理,对于社会 、国家和为人类做最有价值的贡献“(蔡元培教育论 ) 。也许正是觉悟到了这一层深义,在中国读书史上虽不乏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皓首穷经 (15) 的 学子,也不乏“北窗高眠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的清 高雅士,更不乏“读书入学莫徘徊,可以升官又发财” ( 吾卢孺京华慷慨竹枝词 )的追名逐利的书生,但更多 的则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题联)的志士仁人! 因此,在 1940 年 5 月 1 日于四川重庆出版的读书 通讯半月刊的创刊号上,杨玉清先生在其论读书一 文中,对“中国读书人”做了这样一个严肃的界定: 以读书为混文凭的人,不是读书人; 以读书为混官做的人,不是读书人; 以读书为时髦、为装饰品的人,更不是读书人; 读书应该把一 切书本上的教训, 发为自己的行动。 “辅世长民莫 如德,经天纬地谓 之文。 ” 能辅世长民, 能经天纬地, 那才真正是中 国之所谓读书人。 读书到底为 哪般?怎样才 会进入读书的 “乐境”? 想一想 你是哪一种 读书人? 想一想 6 是的,正是这样的读书人,才是中国文化殿堂里登堂 入室的优秀传人,是维系着民族生存和昌盛的真正脊梁。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打开那神圣庄严的书卷,来结识 这宗人类智慧最卓越的创造者吧! 人创造了书,书卷纪录了人类的历史,人的认识与探 求,人的思想与情感,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都在书 卷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书是人类进步的有力见证。因此 ,书卷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就好像记忆之与个人的关系 一样。同时,书又培养了每一代人。它不仅是长智长慧的 钥匙,开启了人类走向一个又一个未知世界的门扉,而且 是一艘永大永动的航船,把人们从狭隘的地方,载向无限 广阔的生活海洋。书是人类进步的坚实阶梯。因此,苏联 作家高尔基说道:“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知 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从精神上成为坚强、 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 、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 的人。 ”(高尔基论青年 )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也这样 说:“任何地方,不仅在我们这时代,书籍正是一切知识 的源泉,各种科学的开端。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 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 他不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而是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 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 世界。 ”(书的礼赞 ) 而有着悠远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更是一个重古训、尊先 法的民族,对前人圣贤的大道理看得特别重。正如台湾学 者黄俊杰所总结并指出的:“因中国历史传统富有强烈之 历史延续性,故一切人文学术之研究,必先能守旧而后才 能开新”,“一切人文社会科学之论述如能植根于中国文 化之传统,则必不 流为横面之移植而 能进而为纵面之继 承,并寓开来于继 往。”(儒学传 统与文化创新代 序)在这样一种民 族心理结构之中, 结晶着先贤圣哲思 想的图书,就不仅 具有一种纯粹的学 术价值,而且在政 治、思想、文化、 行为诸多层面都发 生有不可估量的影 响作用。 是的,仅有 1.2 万字左右的论语 , 作为孔子的语录, 你有过“抓 周”的经历吗? 将来自己有孩 子会不会玩一 玩? 想象 记一记 记住这两 句名言,好 好体会。 7 几乎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尊崇。汉代之后,它几乎是每个 读书人的必读之书。 到南宋,经过朱熹的注解之后,便 一直成为科举考试的最重要的教科书,宋元明清几朝的做 官人、读书人无不受其影响。 纵是在科举废除以后, 论 语还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书。自其行世以来,仅历代学 者为之注释疏证的著述就已逾 3000 种。直至今天,该书 仍是一版再版,在华人世界的发行量之大是惊人的。书中 许多词语,即便是在当今这白话文的时代,仍被人们在书 面上或口头上常常使用。可以说, 论语自行世以来的 2000 余年间,对中国政治、思想、教育、伦理等多方面 无不产生极其广泛的影响。因此, 论语便有了“中国 人的圣书”之称。 其实,又何止论语如此? “先民的歌唱” 诗经 、 “哲学的天籁” 庄子 、 “泽畔的悲歌” 楚辞 、 “儒者的 良心” 孟子 ,还有那“帝王的镜子” 资治通鉴, 在中华民族那辉煌灿烂的文化殿堂里, “大道名儒,各树 一帜;诗词曲调,连峰叠起每一位哲人的每一本宏著, 都构成了这一古老文化的精神实体,并垒起了这一厚重国 体的思想基础,塑造着民族的灵魂与性格”(王余光书 与人类进步 ,见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引论)。 卷帙浩繁的“中国古典名著” ,曾几何时感召着多少代人 去进取拼搏,去自强不息? 然而,鸦片战 争的隆隆炮声,无 情地震惊了这个东 方的泱泱大国,也 把它那古雅博大的 文化推向了新的时 代,让它直面世界 潮流的严峻考验。 中国需要改变,文 化需要转型,一批 呼吁要革新旧有文 化、重塑民族精神 的图书,在时代变 革的大潮中涌现出 来了。于是,魏源 的海国图志 、康 有为的新学伪经 考 、孙中山的建 国方略 、鲁迅的 阿 Q 正传 、毛 泽东的新民主主 义论等一批倡言 新思想、新学说的 图书先后问世,对 中国社会产生了极 其广泛的影响。这 些掀涛拍岸的“中 国近现代名著” ,同 东渐日深的“汉译 世界名著”一起, 甚至进而改造了整 个中华民族的走向。 于是,读书问 题,再也不是一个 可以局限在象牙之 塔中自我品味、修 身怡性的事了,而 是成为了一项关系 国计民生、关系到 一个民族文明程度 乃至在“地球村” 里各个国家之间综 合国力争衡的重要 8 标志。1955 年元月 1 日国际读书协会 (InternationalReading Association)的宣告成立,标志着全球 范围内的读书活动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作为一个覆盖了 世界上近百个国家的国际学术团体,IRA 旨在提高全人类 的阅读水平、倡导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并推广对阅读问 题的科学研究。而 1970 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16 届大 会上确立的,命名 1972 年为国际图书年(Inter-national Book Year)的计划的实施,更使人们具有了建 设阅读社会 (Reading Society)的 强烈意识。为此, 无论是前苏联的 “书迷协会”和 “图书爱好日” ,还 是日本的“读书协 会”和“日本读书 周” ,也无论是法国 “图书节”和“图 书与阅读月” ,还是 美国的“读者年” 和“图书馆周” ,无 论是我国的“中国 图书评论学会”和 上海“读书乐之友 联谊会” ,还是“中 国青年读书节”和 “北京图书节” 那种种形式、 种种活动,无不昭 示着世界各国对读 书问题所给予的重 视。仅据不完全统 计,20 世纪以来, 世界各国学者发表 和出版的有关读书 问题的学术论文和 著述,就已逾 1 万 种,可谓琳琅满目, 蔚为大观。 处于这样的时 代,好书应该是不 会寂寞的。关于 “好书”与“坏书” 之辨,前人有过各 民族的灵魂 和个性是怎样 塑造成的? 想一想 如何理解这 句话的含义? 想一想 9 种各样的精采论断,但终不及台湾知名作家和爱书家隐地 (柯青华) 先生的阐述来得明白而晓畅:“一本读了使人觉 得心灵充实的书,是好书;一本读了使人行为堕落的书, 是坏书。/一本读了使人同情,使人产生爱心的书,是好 书;一本读了使人残暴、使人狠毒的书,是坏书。/一本 读了使人心灵高贵的书,是好书;一本读了使人思想猥琐 的书,是坏书。/一本好书读后,使人辨别是非,分得出 好歹;一本坏书读后,使人混乱了价值观,且自以为是而 不知止。 ”(隐地好书与坏书 ,载台北尔雅出版社版 好书书目)而早在 1980 年秋,高希均先生更发表过一 个包含有六项内容的、体现在读书方面的社会进步尺度。 他在书香的社会这篇文章中指出: 一个社会是在进步之中,如果在读书方面: 讨论观念的书,可以变成畅销书; 书评受到重视,书评家受到尊敬; 送书变成了最受欢迎的礼物, 买书变成了日常支出的一部分; 青年人关心的不是如何应付考试, 而是如何多读好书; 朋友们聚在一起时少谈牌经、球经, 而代之以讨论好书与好文章; 社会上热门的话题不再是犯罪与离婚, 而是新观念与新建议。 然而,另一方面,随着近代以来规范化了的整体学校 教育彻底取代传统的教育方式,尤其是时值 20 世纪的八 九十年代,西方工业文明狂飙突入社会大众的生活,电视、 电影、电话、电脑、广播、录像等大众传媒和电子产品的 普及应用,在社会“优势文化”的辐射笼罩之下,民族独 特的文化积累和个体独特的创造能力越来越走向窘迫。 写字、读书、看报、作文的传统求知方式被不断弱化。古 典的读书精神几被扫荡无遗。具体到发展中的中国,一方 面是升学主义和渡洋出国的魔棒,耗损着芸芸学子的精力 体力,驱迫着人们厌学辍学;另一方面又是商务主义的浪 潮, 刺激着青年后生的 利欲物欲,诱引着 人们下水下海,而 文化知识的被轻薄, 劳动报酬分配的不 公允,人才培养的 失调综合症,更直 致了社会价值观念 的浮动异化。在当 今中国,倡言读书, 记一记 好好记住什 么是好书什么 是坏书。 你感受到了 这种悲哀吗? 想一想 一连串的问语动 人心魂,写下你的感 悟。 写一写 10 鼓励求知,已经越来越成为寂寞而困难的事了。对于我们 这个拥有 11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的世界大国,这个肩负着 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古老民族,读书人口的比例确实是太少 了一些。 这是一个文明古国无可名状的莫大悲哀。 然而读书人口的数量和素质,却正是一个国家文明程 度和发展后劲的重要标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第 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报告,曾披露了中国现有文盲人口的 惊人数字,而我国教育行政机关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艰苦 40 年所累计扫盲的数字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三分之二! 正如有识之士所忧患的那样:“一个文盲大国听任读书 无用论泛滥,该是多么危险!人口众多已经压弯了中华 民族的腰,而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工作,如果不能真 正摆在战略重点的位置上,则无疑会断送中国的现代化事 业。 ”(曾祥芹中国应成为读书大国 ,见百家读书经 卷首语) 是呵,观诸现实,我们中华民族的传人难道真的将暂 别由祖先们呕心沥血所率先发明的笔墨书卷,去附丽一个 由工业文明所撑持的时代?我们难道真的将抛却先人们萦 回涵咏的“读书之乐” ,在商务竞争的社会中求生于实惠 富丽的物质家园?所谓“书香社会” ,,难道真的只是中国 人一个不可企及的情真梦幻?当我们捧定这经过近千个日 夜编纂而成的 180 万字的中国读书大辞典的清样时, 我们的心思也不禁沉甸甸的。 “一个人不爱读书,不爱与书作伴,是真贫穷,是真 孤独,是真堕落,是真偷懒。而且,因不知利用现代文明, 也难免成为非现代人。 ”(杨贤江教育文集)但愿,历 史会迟早重新有力地昭示国人:“万金之富,不以易吾一 日读书之乐也”(薛德温读书录卷 2), “蹉跎莫遣韶光 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翁森四时读书乐之一) 假如有重新崇尚“读书乐”的这一天,那么,请允许 将这部书香博雅、新颖可读的中国读书大辞典 ,作为 我们对国人的先行献礼吧! (1992 年 9 月 22 日.南京鼓楼 四条巷雁斋) 想象一下这 种忧患的可怕 性,看看自己 能做点什么。 放 飞 想 象 11 注释 秋禾(1963.9.1 ),原名徐 雁 , 男 , 江 苏 太 仓 人 。 国 家 教 育 部 全 国 图 书 馆 学 学 科 教 学 指 导 委 员 会 委 员 , 中 国 图 书 评 论 学 会 常 务 理 事 , 中 国 图 书 馆 学 会 学 术 委 员 暨 家 庭 读 书 与 藏 书 指 导 委 员 会 主 任 , 中 国 阅 读 学 研 究 会 常 务 副 理 事 长 , 南 京 大 学 信 息 管 理 系 执 教 。 长期 从事中国图书文化史研究,积极宣传“书香理念”,推动“全民阅读” 进程。创意策划并主编“华夏书香丛书”、“读书台文丛”、中国读 书大辞典等,著有秋禾书话、沧桑书城、中国旧书业百年 、藏书与读书、雁斋书事录、秋禾行旅记、中国图书文 化简史等十余部学术著作。 ( 1)槛(jin):栏杆。 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外长 江空自流” 。 (2)舞雩(y):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现在曲阜县东。古代求雨祭 天,设坛命女巫为舞,故称舞雩。雩,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 论语先进: “(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雩,咏而归。 ” (3)烬(jn):物体燃烧后的剩余。 (4) 高卧:安卧;悠闲地躺着。 晋书隐逸传陶潜:“尝言夏月虚 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 羲皇 上人。 ” (5)羲皇:即伏羲,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伏羲也叫人皇、羲皇。甘 肃省天水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有“羲皇故里”之称。 (6)稔 (rn)::庄稼成熟,此处指熟悉。 (7)薰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 吕氏春秋有始:“东南 曰薰风。 ” (8)商意:秋意;秋气。 (9)涵虚:涵,包含;虚,指高空。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10)檠(qng):灯,灯台。 (11) 砖刻:先由木刻花卉、鸟兽等图案,用泥制砖模型,经火烧制而成, 然后镶在大门砖墙上。 (12)鞠育:抚养;养育。语本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 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毛传:“鞠养也。 ”郑玄笺:“育覆育也。 ” (13)九五之尊:古人认为,九在阳数(奇数)中最大,有最尊贵之意, 而五在阳数中处于居中的位置,有调和之意。这两个数字组合在一起,既尊贵 又调和,无比吉祥,实在是帝王最恰当的象征。 (14)兔园:流行于村塾的蒙童课本。原于兔园册 ,亦作兔园策 ,或 兔园册府 。该书引用经史解释,收集古今事迹、典故,以对偶的文句分类编 集。 (15)皓首穷经:皓,白;首,头发;穷经,专心研究经书和古籍。直到年老头白还 在钻研经典和古籍;形容勤勉好学,至老不倦。唐韩偓赠易卜崔江处士诗:?“白首 穷经通秘义,青山养老度危时。 ” 【探究拓展训练】 12 1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2.“读书乐”为什么引起那么多中外名人的共鸣?你觉得读书乐 吗?乐在哪里为什么? 3一个人怎样才能喜欢读书? 4. 本 文 是 一 篇 序 言 , 读 了 此 文 , 你 知 道 序 言 一 般 由 哪 些 内 容 构 成 吗 ? 13 亥姆霍兹与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褚孝泉 一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通篇都是对古典词章的涵咏体 察,每一则都以寥寥数语评判出历代名词的妙处,其议论 的精当深切一直受到后人的推许。但是其中的第二十六则 却很是与众不同,在这一则里静安先生似乎是跑题了,他 谈起了做学问的经验,提出了后来非常有名的所谓治学三 境界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 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 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 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人间词话以“境界”说著名,但是这一则里谈的 “境界”却与开篇劈头标示的“词以境界为最上”的“境 界”无涉。静安先生自己也意识到他这不是在评析词章, 这则词话的最后一句明白地说了他引用诸词只是借喻己意, 实际上这一则并不能算是词话,而是静安先生对做学问的 一个感悟。似乎他既没能把这个想法演绎成独立的文章, 也没有什么更合适的地方可以缀入此节,所以就放在散简 集成的人间词话中了。 关于做学问要经历三个阶段的这个想法并不是静安 先生在撰写人间词话时才有的;事实上,这个想法在 他的脑中已盘桓了好几年了。 人间词话脱稿于 1910 年, 而在完成于 1906 年的文学小言中,亦就已录有一则 内容大体相同的文字,只是那时他用的是“三种之阶级” 的说法, “境界”一词尚未到他的笔下。另外,在文学 小言里的结语也有不同。他写道, “未有不阅第一、第 二阶级而 能遽跻 (1) 第三阶级 读书需要有一种境界!到底是怎样的境界?看看中外 两种“三境说” ,不仅对你读书,而且对你成大业,都将是 极大的裨益。 记一记 牢记这“三 境”并认真领 会。 14 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 养也” 。 文学小言里的这句“文学亦然”颇耐人玩味,似 乎表明这“三种之阶级”另有所出,他在这里是把它证之 于文学。如果这个猜想是正确的话,那么哪儿是这个“三 种之阶级”的说法的真正出处呢静安先生自己没有留下 任何说明,但是与他相知很深的他的同事陈寅恪 (2) 曾指 示过大体的方向,他在那篇评定王国维一生的王静安先 生遗书序中概括了静安先生主要的治学方法,其中“三 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 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 唐宋大曲考等是也” 。那么,录入文学小言和 人间词话这两部文艺批评著作中的这个“三境界”说 有没有可能也源于外来之观念呢? 域外确实有一个关于发明的理论和静安先生揭橥 (3) 的“三境界”说非常相似。在十九世纪末年,德国的大物 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H.von Helmholtz,1821 1894)曾指出人的创造性思维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 段为“饱满(saturation) ”,第二个阶段为“酝酿 (incubation) ”,第三个阶段为 “顿悟(illumination ) ”。 亥姆霍兹的“饱满”阶段指的是研究者对所关注的问题的 充分把握,包括无法再继续的思路,而这与静安先生以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描写的情形大体相近:已有 的一切尽在眼底,前程何在?亥姆霍兹的“酝酿”阶段指 的是研究者围绕着课题反复地不停地思索,静安先生拈出 “为伊消得人憔悴” ,更强调这个阶段的辛劳。亥姆霍兹 的第三个阶段与静安先生的第三境界几乎完全一样,只是 借着辛弃疾的词句静安先生的描写更有戏剧性。总之,在 亥姆霍兹的“创造三阶段”说和王国维的“三境界”说之 间有着显见的相似性。 静安先生的“三境界”说是不是借自于亥姆霍兹呢? 我们在这儿也不可遽下定论。因为,英雄所见略同的可能 性也是有的,毕竟从事精神创造的人都会经历类似的思维 过程。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群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画家 和诗人,其中包括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在美国的一 个叫埃斯彭(Aspen)的小镇上讨论创造性思维的规律。 大家工作的领域虽然很不相同,但是交流下来竟发现创造 性思维都会经历相同的过程。先是有一个思想的目标,但 是遍寻现成的路径都无法达到目的:然后是在一段时间里 不停地思考,却总是不行;最后,完全在无意之中,常常 是在骑自行车,刮胡子或做饭时,闪亮的思想突然冒出来 了。这些学者和艺术家们在交谈后都很高兴地以为他们总 结出了一条思想规律。但是过后,与会的大物理学家盖尔 曼发现,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他们的伟大前辈亥姆霍兹就 指出了创造性思维 的三个阶段。他们 的讨论实际上是重 复了亥 这三个阶段 与“三境说” 相同吗? 想一想 15 姆霍兹的理论。静安先生的“三境界”说会不会也像盖尔 曼他们那样是他自己悟出来的呢?或许是。但是他径取亥 姆霍兹的“外来之观念”的可能似乎更大。静安先生和亥 姆霍兹几乎是同代人,亥氏在当时是位人皆仰之的大学者, 静安先生不可能不知道他。我们知道静安先生早年醉心于 德国文化,在学习德国人文哲学上用功甚勤。但他下过工 夫的不止是康德哲学等,自然科学也在他的视野之中。 1900 年静安先生东渡扶桑,入东京物理学校学习数理, 成果之一是翻译了一本物理著作,译本题为势力不灭论 ,用现在的术语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发现这个定律的 正是亥姆霍兹,不知静安先生译作的原本是哪本会不会 就是亥姆霍兹的名著On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 或许静安先生在翻译亥氏的理论时闻知了当时还很时兴的 亥氏的“创造三阶段”说:以常理推测,这样的几率是很 大的。 不管亥氏的“创造三阶段”说和王氏的“三境界”说 之间有没有姻亲关系,这两说在各自的文化世界里都有很 不凡的后继演化。亥姆霍兹的三阶段说尽管已有一个多世 纪的历史了,却并没有被人忘记。相反,他的这个学说在 西方开创了一个研究领域。1908 年,法国数理学家彭加 勒(Pomcare )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指出,亥氏的三阶段 还不完整,探寻新思想的学者在“顿悟”以后,应该还要 经历一个“证实(Verification ) ”的阶段,以确定自己捕 获住的想法真是个好想法。又过了半个多世纪,美国心理 学家格蔡尔斯(Getzels )又提出,亥氏的第一阶段其实也 并不是真正的开始,前边应该还有一个“发现问题 (Problem finding) ”阶段。他的理由是爱因斯坦等大科学 家都说过,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 这样,现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