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兴市富民_第1页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兴市富民_第2页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兴市富民_第3页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兴市富民_第4页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兴市富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兴市富民 为建设经济繁荣 环境优美 社会和谐 生活富裕的幸福池州 而努力奋斗 童怀伟在中国共产党池州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登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发展质量 稳步提高, “十一五 ”时期,全市地区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5.4%,由“十五”末的 121 亿元达到去年的 300.8 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29.9%,由“十五” 末的 11.7 亿元增加到去年的 43.4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 21.036.442.6 调整到 15.246.638.2,一产比重降低到 20%以下,这是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 社会的重要标志。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3.2%, 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467.6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9.8%, 2010 年末,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发展到 53 户。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 固,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旅游 业成为支柱产业,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1417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126.3 亿元, 金融、通讯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 节能减排 目标任务,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稳中有升。县区发展不断加速,经济总量大幅提 升,青阳县和东至县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连续三年进入科学发展先进县。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全面激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区建设顺利推进,江南产业集中区落户池州。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省级 开发区达到 5 个,池州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引进 落户了中建材等一批 10 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池州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海关、检 验检疫、边检、海事相继开关开检。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 6.56 亿美元,是 “十五”时期的 2.3 倍。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2010 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 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56.6%,比“十五” 末增加 5.5 个百分点。政府机构改革、农村 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医药 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 城乡面貌展示新形象,城市魅力大幅提升。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 市” 、 “国家园林城市”和“安徽省文明城市” 。城市形象和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大 幅提升,建成了“滨江环湖、一城五区”的中等城市规模,主城区面积由 26 平 方公里拓展到 120 平方公里,生态山水、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 景区景点建设扎实推进,全市 A 级旅游区达到 28 家,九华山进入全国首批 5A 级旅游景区和全国文明风景区行列。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建成村村通公路 3040 公里,完成 182 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城镇化率 达到 44.4%。构建了外部便捷、内部通畅的交通体系,京台、沪渝、济广高速 池州段、铜九铁路先后建成通车,九华山机场、宁安城际铁路开工建设,结束 了我市无高速、无铁路、无航空的历史,奠定了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社会和谐不断巩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 十五 ”末的 7882 元增加到去年的 15997 元,在全省排名 由第 15 位上升到第 6 位;农民人均纯收入 5827 元,比“十五”末增长近一倍。 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四年累计投入资金 30.2 亿元,在全省民生工程考核中 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 “夕阳红 ”计划深入实施,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 70%,全 市 494 名孤儿全部得到救助。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 显成效。社会事业全面繁荣,各类教育蓬勃发展,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科教园 区初具规模,池州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省级示范院校。 新农合实现全覆盖,人口和计划生育、残疾人、老龄、妇女、儿童等事业全面 进步。 “平安池州 ”建设取得实效,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 强,实现“三年建成平安市” 目标,人民群众安全感、社会治安满意率连续多年 居全省前列。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政治生态持续优化。全面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 专题活动,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党性修养得到提高。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注重从基层和经济工作一线培养锻炼干部,连续三年面向基层公开选拔优秀年 轻干部。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选人用人公信度不断提高。加强干部教育 培训,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市委党校升格为大专体制。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和基 层民主建设,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完善,县委 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全面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干部队伍作风明 显好转。党管武装、统一战线和群团工作不断加强。 成绩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发展中存在 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发展不足,开放不够,工业化、城 镇化水平不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 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较大;少数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方式还不能完 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民主法制、党风廉政 和基层组织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 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 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走科学发展之路。我们始终坚持立足市情谋 思路,解放思想寻出路,把科学发展理念与池州实际紧密结合,对历届地委行 署、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战略、路径、模式,不断总结和提升,在实践中创新和 发展。从“治山治水治区 ”、打“生态牌、九华牌、长江牌”,到“ 生态立市、工业 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文化名市”,发展战略越来越明晰;从“ 以青山清 水为本”到“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 ”、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 发展理念越来越鲜明;从“加快追赶、奋力崛起、实现跨越” 到“全面转型、加速 崛起、兴市富民” ,发展主线越来越突出。实践证明,这样的发展思路,体现了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挥了池州的特色优势。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凝心聚力抓发展。我们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 任务,无论是遭遇金融危机冲击,还是遭受“710”、 “708”洪灾等自然灾害,始 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坚定信心不犹疑,攻坚克难不变调,全市上下一条心, 四大班子一起上,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始终抓住发展不 放松,勇于面对困难,善于破解难题,就一定能推动池州加速崛起。 必须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标,落实执政为民理念。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 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牢固 树立群众观念,坚持走群众路线,用群众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高度关 注民生,不断对民生工程实行提标扩面增项,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实践证明,我们的事业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的创造力量,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 作,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只要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 群众就会把我们放在心上。 必须坚持以池州精神为支撑,保持奋发有为状态。面对基础弱、总量小的 欠发达市情,我们不气馁、不退让、不懈怠,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责任心、不 甘落后的进取心、敬业奉献的事业心,坚持苦干实干,形成了“艰苦创业、负重 拼搏、开明开放、务实创新”的池州精神,激发了全市上下的斗志和干劲,实现 了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变样。实践证明,发展任务越重,竞争压力越大,越需 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努力,越需要继续弘扬“池州精神” 。 必须坚持以党的建设为保障,营造干事创业氛围。我们始终把党的建设放 在重要位置,抓班子、带队伍、强基层、打基础,为发展配干部,凭实绩用干 部;从干部的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抓起,规范干部从政用权行为;深刻汲取教 训,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严格管理,狠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 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实践证明,事业兴衰, 关键在党。只有不断地加强党的领导,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充分 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一心,干事创业,才能把兴市富民大业不 断推向前进。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 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 建设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以 科学发展为 主题 , 以 “全 面转型、加速崛起、兴市富民”为 主线 , 大力实施 “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 游兴市、商贸活市、文化名市” 发展战略 ,着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 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幸福池州而奋斗!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六个翻番” ,经济 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国际化水平明 显提升,人均主要指标达到皖江示范区平均水平,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民主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 设和党的建设持续加强。 今后五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转型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 由之路,是加速崛起的必然选择。必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完善产业规划, 突出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与又快又好转型。 培育发展首位产业。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为首位产业,是我们立足现在、 着眼未来,推动池州加速崛起的现实要求,也是一个起点高、难度大,需要锲 而不舍、付出艰辛努力才可能实现的目标。坚持以领军企业为主体,以核心重 大项目为抓手,按照“ 首位产业、首位支持 ”的要求,出台首位产业培育计划, 加大政策、资金、人才支持力度,努力把电子信息产业早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 竞争力的首位产业。积极引导县区和园区依托现有的优势主导产业,放大政策 和资源效应,培育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的首位产业。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集中力量培育和支持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 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争到 2015 年战略性新兴 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皖江示范区平均水平。巩固发展优势产业,优化提升有色金 属、特殊钢、非金属材料产业,做大做强数控机床、船舶制造、新型化工等产 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百户企业技改提升三年倍增计划” ,引导冶金、 轻纺、建材等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推进自主创新,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 新型企业,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企业帮扶政策措施,创 立中小企业成长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旅游业。抓住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的机遇,推动生态、 旅游、文化、城市融合发展,构建以九华山为龙头、主城区为中心、各县区为 支撑的大旅游格局,努力把池州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大力推进以 大愿文化园和“ 印象九华 ”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九华山开发开放,打造 国际性佛教道场和世界级旅游胜地。丰富主城区旅游内涵,规划筹建“十里杏花 园”,发展城市水上旅游,打响旅游城市品牌。推进市县山联动联投联游,高起 点地规划建设牯牛降、升金湖等景区景点,积极开发“农家乐” 、生态健身和民 俗文化等乡村旅游产品,培育富有特色的景区景点和旅游村镇。完善旅游接待 设施体系,推进旅游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完善 整体宣传促销机制,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推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专业商品市场,推动站 前区百亿元商贸物流园建设。依托港区、火车站、机场发展港口经济、物流经 济和空港经济,积极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积极 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做大做强地方金融企业,引进创业投 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健全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信用担保体系和直接融资体 系,力争有 3 到 5 家企业上市。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提升城市商贸服务功能, 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会展经济,依托知 名节庆活动,推动会展业向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着力打造佛教文化 和生态产业会展基地。 (二)推动开放发展,全力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抢抓历史机遇,突 出“产业”、 “承接”、 “示范” 重点,科学承接,体现特色,错位发展,提升水平, 开放带动。 加快产业承接平台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九华山机场、 宁安城际铁路建设进度,推进池州长江公路大桥、池九城际铁路、济祁高速公 路等项目建设。提升园区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配套,增强园区吸引 力和承载力。促进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打造一批百亿园区,支持市经济技术 开发区率先建成百亿元新兴产业示范园区,提升综合竞争力;池州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打造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前江工业园区逐步建成冶金工业基地;香隅 化工产业园区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大渡口经济开发区建设现代服务业和物 流园区;支持石台县在市开发区建设“飞地” 工业园;青阳经济开发区打造机械 装备制造和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园。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事,充分发挥 示范区招商主阵地作用,坚持大项目带动,策划编制一批事关池州长远发展的 重大项目,确保列入省“861” 项目库份额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 两个市场、外资内资两种资源,加强与央企、省属企业和知名民企对接与合作, 在招大商、引巨资上取得新突破。创新招商方式,加强领导招商、以商招商、 中介招商,推进产业招商、引智招商。坚持挑商选资,设置投资强度、经济效 益、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等准入门槛。加强政企、银企合作,建立招商项目重 点联系、定期走访、全程服务等工作机制,加快项目签约、落户、投产和达效 进度。 积极支持服务江南产业集中区。坚持把服务江南产业集中区作为加速池州 崛起的大事,完善决策会商、协调服务、沟通互动等工作机制,主动对接、用 心服务。积极推进专项规划、基础设施与集中区相衔接。做好征迁安置工作, 开展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优化集中区发展环境。 深化区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加强与长三角旅游 城市联盟联系。通过江南产业集中区的建设,推动铜池一体化发展,共同构建 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加强与安庆、黄山、宣城等周边城市合作,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深化与韩国 求礼郡、瑞典斯文永阿市等友好城市经济技术与文化交流。 (三)突出特色发展,精心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充分发挥池州良好的山水 生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优势,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优化布局,完善功能, 形成市区、县城、中心镇特色鲜明的组团式城市结构,加快建设外美内秀、形 神兼备、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园林城市。 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强化功能、提升品质、体现生态、宜居宜游” 的要求, 发挥规划先导作用,引领城市特色发展。编制全市域的城镇总体规划,完成城 市总体规划修编,完善分区规划、专项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城市规划体系。坚持 保护第一、生态优先,高起点规划齐山平天湖区域,着力建设国家级风景区。 提高城市空间设计水平,科学布局高层建筑,使城市建筑错落有致、疏密有度、 显山露水。注重建筑形态、风格、色调的规划设计,融入人文内涵,保持浓郁 的历史文化特质和地方建筑风貌。 建设秀美城市。以提升城市品位,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提升城市形象,提 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导,优化“滨江环湖、一城五区” 的格局,彰显“城在山水 中,山水在城中” 特色,着力打造秀美城市。完善水系贯通工程,加快南湖、月 亮湖等区域生态修复,整治清溪河水质环境。建设湿地森林公园,扩大绿地面 积,提升绿化水平,增加城市绿量。完善城市路网,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 网络,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合理布局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 施;加大地下管网、停车场等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功能,让群众生活更方便、 更舒适、更满意。 提升管理水平。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提高城 市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协调性。加强“数字城市” 建设,推行城市网格 化管理,建立长效化管理机制和精细化管理模式。认真抓好市容市貌、道路交 通、市场秩序等专项整治,促进城市净化、美化、亮化、序化。积极争创省级 卫生城市和第三届“ 安徽省文明城市 ”,扎实开展国家宜居城市、国家环保模范 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创建活动。 打造特色县城。县城和中心镇是城市组团的重要元素。进一步强化城市意 识,淡化城镇概念,加强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老城改造,推进新区开 发,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完善功能、提升承载力,引导生产要素和优 势资源向县城集中。推进贵池政务新区建设“现代创新宜业宜居新区” 、东至县 城建设“皖西南经济文化名城” 、石台县城建设“生态旅游山城”、青阳县城建设 “皖南特色旅游服务基地 ”。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加大扶持力度,建设一批特色 名镇。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明确市与县区的事权、财权划分,增 强县域经济活力,推动县区竞相发展。 (四)着眼统筹发展,扎实做好“三农” 工作。 坚持以工业化提升农业、以 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一体化创新机制,提高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 业转变。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质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优 质棉、油、茶叶、畜禽、水产、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 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着力发展竹木制品、森林食品和花 卉苗木等产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蔬菜基地建 设,推进“菜篮子 ”工程。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 “563”提升行动,大力发挥农业产 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现代农业发展主体的作 用,积极引进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推进梅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东至县 现代农业示范区、石台县特色农业示范区和九华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积 极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和发挥城镇辐射带动、农村资产、农村劳动 力三大资源优势,着力构建政策保障、产业发展、转移就业、多元投入等农民 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五年倍增” 目标。鼓励农民优化种养 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不断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加强 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推进农民创业园建设,加大农民创业就业推进 力度。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进开发式扶贫。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征地安置补偿办法,提高被征地农 民保障水平。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加强“三农” 工作的各项政 策,抢抓国家加强水利建设的机遇,加大水利投入,推进秋浦河、青通河等中 小河流治理,完成万亩以上圩口整治和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灌渠配 套和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加快县乡公路、危桥改造 力度,提高管理养护水平和通达通畅率。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 洁工程,开展“ 优美乡村”和“绿色小康村”创建活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 环境。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巩固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完成村级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一 网通”工程。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财政向农业农村倾斜力度,健全“三农” 投入稳 定增长机制。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兼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路,推进城 乡规划、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科 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和土地整治规划,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有序推进农 村社区化。加强城乡产业对接,依托农业兴办产业,大力发展面向“三农” 、城 乡双向辐射的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推进城乡户籍管理改革,逐步将符 合条件的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逐步实现城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生态是池州的宝贵 财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空间,发展生态产业,潜力大、前景好。必须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 得益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强力推进生态建设。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 局,根据区域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强自然保护 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水源涵养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禁止不符合主体功 能定位的开发活动。设立绿色门槛,加强环境监管,新引进的工业项目一律进 园区。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保护和经营森林资源, 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实施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加大 地质灾害防治力度,促进重点区域的生态恢复。继续抓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工作,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生态乡镇、 生态村。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和民用等重点 行业、重点领域节能,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准入条件, 完善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评审批等管理制度,加大矿山企业整 合力度,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永续利用。全面落实土地管理制度,严格项目供 地投资强度标准。加快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建设节水型社会。制定实施岸 线资源集约利用标准,加强岸线开发管理,提高岸线使用效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推进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试点,加快以太阳能、 生物质能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利用,调整用能结构,优化用能方式, 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上规模、上水平。加大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力度。继续推 进青阳中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以建设香隅化工园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程为 重点,打造 2 到 3 个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 (六)促进和谐发展,强力推进文化繁荣和社会管理创新。以提高人民群 众幸福指数为最大追求,加快文化名市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创新社会管 理,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 功能,加大文化建设投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继续实施文化 惠民工程,推进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大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 等文化设施建设,新建市综合档案馆,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加强历史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大力推进 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充分挖掘佛文化、诗文 化、戏文化、茶文化和江南民居文化内涵,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引进一批文化 创意企业,建设文化名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精神文明 创建工作水平,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加大对民生工程建设的投入,建立民生工程实施长效 机制,实现由“ 解困民生”向“普惠民生”转变,由“基本民生”向“ 幸福民生”提升。 制定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规划,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积极扩大就业,探索推 行城乡普惠的就业政策,重点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下 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快推进安居保障工程建设,使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占 到住房总量的 20%。优先发展教育,组织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基本医疗卫生服 务标准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建立健全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 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关心弱 势群体生活,推进农村敬老院标准化建设、规范化服务,率先实现应保尽保。 重视城市养老设施建设,建成市儿童救助中心,加快县区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步 伐。发展慈善事业。关心支持妇女、未成年人、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继续稳定 适度低生育水平,全面提升出生人口素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 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 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加强对各类社会群体和新经济组织、 新社会组织以及网络媒体的服务管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完善城乡社区自治 功能,推进基层工作由管理型向社会型转变。深化“平安池州” 建设,争取进入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行列。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重大事项社会 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矛盾滚动排查化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更加注重从 政策和制度层面化解社会矛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预防和打击各种 违法犯罪活动及各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强化食 品药品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党管武装,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力争 全国双拥模范城“ 三连冠”。 (七)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依法治市进程,巩固 团结和谐的政治局面。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人 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支持人大依法决定重 大事项,做好人事任免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代表法、选举法等法律法规,进一 步做好人大代表工作,加大代表议案、建议督办力度。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支 持法院和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抓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深入开展“六五 ”普法。 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协和统战工作。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 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认真办理政协委 员提案,积极采纳、落实政协资政会、专题常委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支持民 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工商联、党外代表人士作用。做好新形势下统一战 线和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建设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 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发展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级民主自 治机制。深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促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和 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 三、提高新时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实现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市富民,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全市各级党 组织要按照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池州发展和党员干部队 伍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建设幸福池州提 供坚强的思想、组织和政治保证。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提振开拓奋进的精气神。思想政治建设 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坚持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更加扎实有力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发挥干部教育在线和“池州 大讲堂”等平台作用,突出实践性,增强实效性,推进学习规范化、制度化,努 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组织 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 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正确导 向,拓展宣传渠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新形势下舆论引导能力,增 强思想教育实效,巩固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思想基础。大力弘扬“池州精神” , 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包容,务实创新,苦干实干,引导党员干部在兴市富民 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新业绩,展示新形象。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党的基层组 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以党内创先争优 带动社会各界齐争共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 思路、内容和方式创新,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加强机关、企事业 单位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 人队伍建设,配强选好基层党组织书记。认真做好选派干部和选聘高校毕业生 到村、社区任职等工作。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基层 党组织“公推直选 ”范围。实施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推行“双培双带”、无职 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制、党员议事会和四议两公开,健全党员干部服务群 众机制。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培养推动发展的骨干力量。坚持把干部 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 干部,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地位。深化干部人事 制度改革,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力争到 2012 年 提前实现竞争性选拔干部不少于当年提拔总数 1/3 的目标。重视年轻干部、女 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合理使用不同年龄段干部。积极做好老干部工作。 认真落实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战略任务,发挥各级党校、行政院校主阵地 作用,坚持学习、实践并重,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党管人才原则, 以培养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重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把各方面优秀人才汇聚到池州的改革发展事 业中来。 (四)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群众工作能力是党员干部的“第一能力” 。坚持把群众工作贯穿经济社会发 展全过程,牢固树立群众观点,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