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_第1页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_第2页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_第3页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_第4页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更新 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己所 学的专业和工作与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凭感情、凭经验,在教 育子女问题上方法不当,子女普遍存在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 现象,这种状况怎么解决呢?笔者认为要让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应采取以下方法: 一、消除家长对子女造成的恐惧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 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 长应先冷静下 来,学会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有专家说道:“孩子避免失败的愿望比争取成功的 愿望更强烈。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败,宁愿降低努力的水平。”这就是家长造 成的恐惧使孩子失去主动进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长不要一看到成绩考差了, 就来一顿“审讯”,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长应对孩子的学习从过程去 要求,这样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理想。 二、为子女建立自信心 发明家爱迪生,幼年求知欲很强,喜欢追根寻源。他向老师提出“2+2 为什么等 于 4”的问题,因此闯下大祸。刚进校 3 个月的他,被勒令退学。他的母亲十分悲愤, 下决心亲自教育儿子成长,为儿子建立自信心,给他讲文学、物理和化学,培养他 爱学习,爱科学的习惯。爱迪生的求知欲因此进一步被激发起来。“天才”的萌芽 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最终成为举世闻明的发明家。可见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树 立,来自于周围的人们的常识。做父亲的都不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何而 来?爱迪生的母亲不赏识自己的儿子,就没有今天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目前发展比 2 较差的孩子,家长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 子女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掌握一个度,绝不可越佾越疱,要留有余地。如: 孩子问某字怎么写,有的家长会随口报出来,这样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 孩子问某字怎么写,倒不如鼓励孩子“你不是会查字典吗?先查查看,再来告诉爸 爸(妈妈)。”(这样的引导,孩子会欣然去查字典)。这样不仅省却了家长的许多时 间,更重要的培养了孩子的自已动手攫取知识的。而这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 重要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 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三、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 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 习,在进步啊!”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与子女 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原意听子女淡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 教育子女健康成长。 在教育子女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 气,来冷嘲热讽子女,冷漠子女,这样会抹杀子女的自信心,给子女造成极大的心 理压力,阻碍子女的成长和进步。 “让子女有出息”是家长永恒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种多样,子女的个体 情况,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 达到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 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往往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心灵发生扭曲, 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对孩子的爱的极端表现有: 1、认为只要无限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是爱孩子,其实这是一种无知的爱。 孩子对爱的需要不仅是 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长只注意给孩 3 子补充各种营养品,却忽视了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许多书籍或买了电脑,却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去读书或正确地 使用电脑,也不明白对孩子的精神鼓励、赞扬、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都是爱,然 而,这种精神上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更加重要。 2、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为孩子做了许多本应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这无形中 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降低了他们的自立精神与自信心。这种爱限制 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对孩子将来独立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3、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常常批评,甚至体罚孩子。有的家长的确非常爱孩 子,但是,在观念上错误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每当孩子 的表现与家长的想象不一样时,就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往往对孩子的身 心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这种爱给孩子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这种望子 成龙的爱往往会形成相反的情绪或情感恨,对家长、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 自己的恨。家长应该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培养其自信心,而不是发现问题就批评、 指责或惩罚,才有可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我记得有一位外国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的 确,父母的教育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将来,所 以说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是个必不可少的课题,“望子成龙“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 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将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就 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在这方面付出努力。 对于“怎样教育好子女?“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家长们共同探讨的话题,一边是 社会,学校所关注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对于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法并 非千般一律,应因人而异,这其中就大有学问,教育孩子应根据他的性格特点,兴 趣,爱好,行为习惯等采取相应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到好的效果。 由于孩子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比较差,他们时不时地发“小脾气”是常见的 事情.有时不见得是什么异常现象,也不需要特别地加以“控制”,大人采取视而不 见的冷处理办法,孩子的脾气可能很快就烟消云散,正所谓来得快、去得也快。这 4 时若加以“控制”反而不一定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只要孩子的脾气不是太过火,对 别人不造成损害,可以随便由他,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发脾气并没有什么好玩之 处,其脾气可能就会越来越小,最后也许就很少发脾气了。 让孩子学习控制情绪,首先应尽量做到使孩子在合理范围内有充分表达情绪 的权利,因为孩于能够充分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正是孩子心理发育基本健 康的标志.但毕竟是孩子,他的情绪表达方式难免会有偏颇,有时会发生对己和他人 都不利的情绪过激现象,例如孩子因发脾气与别的孩子争吵打架,可能伤着自己和 对方,冲着长辈和老师发脾气则是不礼貌行为,或者脾气上来碰头捶胸、摔砸物品 等都是不合情合理的。遇到这些情况时,父母不应视而不见,而要采取一致意见进 行严厉制止,让孩子知道发泄情绪也应有一定的界限,自己发泄情绪不应损害别人 的利益和损害物品。孩子长大一些时,则尽量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告 诉他遇到问题时要讲道理,说原由,而不要动不动就乱闹、发脾气。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不快事件,这些事件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尤其是遭受挫 折时,人们会沮丧、抑郁,儿童也不例外。例如孩子在学校没有考好,没有评上三 好学生等,这时比较要强的孩子就会出现明显的挫折感,他们显得不高兴,怕同学 老师看不起,也可能怕受到家长责怪,表现得话少、紧张、沉默,如果孩子能够在 较短时间内自我调节过来,那么家长也就不必担心。如果孩子经过一段时间还是情 绪不好,父母就应该干预。比如孩子因为考试成绩差了一些而不高兴,父母就可以 根据具体情况帮孩子分析原因。考不好是不是因为考试时粗心大意?是不是对某一 道题理解错误?还是孩子学习不够用功?找到原因后不应该过分批评孩子,而应鼓 励孩子在以后多加把劲,平时把功课学好,考试时注意细心检查,以后就能考好。 并告诉孩子一次考试成绩差一些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也不能代表你就是一个笨孩 子,老师也不会看不起你。必要时可帮助孩子把期望值放得低一些,不要总是和第 一名、第二名相比,经过诸如此类的疏导和分析,孩子可能就会变得心平气和了。 5 有时孩子也可能因为在某一方面做得很出色而受到某种奖励,这时孩子可能 出现很高兴的情况,这也是正常的,可以让孩子尽情地高兴一阵,并对孩子取得的 成绩给予表扬.但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不能因为这一点成绩骄傲自满,做人需要谦虚, 谦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也才能与人更好地相处。另外,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情 绪表达习惯,父母首先应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进行反省,因为父母的榜样作用会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 父母对孩子比较粗暴,动不动就训斥孩子,孩子对各种事 情没有任何解释和发言权,这样会使孩子减少或缺乏学习用语言正确表达情感的机 会,也就有可能最终学会粗暴待人等不良习惯,这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消极影响, 不利于孩子以后的生活和事业。 给孩子一点破坏的空间 孩子爱搞“破坏”属天性使然,是创造力萌芽的一种体现。他们睁着一双 无知的大眼睛,对社会中的各类陌生事物充满新鲜感,合理利用孩子的这种天性, 多方引导、鼓励,有利于孩子大脑发展及日后处事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从小培 养了孩子浓厚的求知欲望,为今后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给孩子一点“破坏”空间吧,小孩爱“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 而得到的却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 如何教育独生子女 无疑性格有遗传因素,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孩子出生后性格形成的环境与接触的 人的影响。什么年龄段是人的性格形成和塑造的最佳时期?心理学界认为:0 至 5 岁 是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到了 5 岁左右,人格塑造已经基本完成 80%,其余部分 要在以后的生活经历中进一步补充和塑造。 幼儿期的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还不懂是与他共处一个世界,会常常说“我要、 我要“,这时父母应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以下几种其方法供你参考: 6 一、父母的示范:以身作则地教会孩子如何友好、礼貌地与其他小朋友相处。 从小养成协调与他人关系的能力,孩子一生都受益无穷。 二、少指责,多些鼓励:过多的批评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产生自卑心理。要恰 到好处地赞扬和激发孩子的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父母很清楚自己孩子性格的 特点和缺陷,要对好的表现大加赞扬,不良行为及不好的倾向不能姑息迁就,要进 行适当的教育与批评,要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让他们性格上扬长避短,让孩子明白 是非、好恶。 三、逐渐放宽限制:给孩子爱以此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这种爱也包括对不良行 为的约束和限制。当孩子越轨时,母亲要对这种行为本身而不是对孩子表示你的失 望。随着孩子的成长,限制也要渐渐地放宽。 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 教育好独生子女,是每一位父母的殷切希望。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能够健康成长, 会给家庭带来无限的幸福,同时也会使国家和社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么,如 何教育好独生子女呢? 1 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 父母亲只有正确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才能有针对性地按儿童心理变化的特 点去教育,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父母一定要学习点心理知识,要在科学理 论的指导下,细心观察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的父母为了教育好孩子,从孩子出生的 第一天,就密切配合记录观察日记,把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变化记录下来,有时还照 相、录音、录相。这种做法可以学习。 2 让孩子多自由活动,培养独立性 当孩子会走时,就要开始让孩子多自行活动,引导与训练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 情。这是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开端。在开始训练孩子自行活动时,父母可以与孩 子共同做某件事,给孩子必要的帮助,逐渐使孩子能够自己去做。有些父母总是对 孩子不放心,孩子能做的事情也不让孩子做,渐渐养成孩子的畏惧心理和依赖习惯。 7 因此,父母不应当过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动,有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证 明,儿童只有凭借自己的活动去亲自进行尝试,独立思考,通过直接地接触世界, 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才有益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与独立性。 3 加强训练,防止任性 不少家长说自己的独生子女有任性、固执的缺点。孩子这些不良的品质主要是 由于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与父母经常满足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所造成的。有的独生 子女因某种不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大哭大闹。家长为此心软,于是就迁就孩 子,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这样就会使孩子逐渐养成任性、好发脾气等不良心理 品质。所以,只要家长教育得当,不断加强训练,就能避免和克服孩子任性等不良 品质。 有一位母亲谈她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体会时说,有一次,她的孩子拿了粉笔要在 镜子上画画,她对孩子说镜子上不能画画,话还没有完,孩子就哭起来。对此她早 有心理准备。于是就对孩子说,在镜上画画会弄脏镜子的,好孩子要爱惜镜子,不 能画,再哭也没用。说完就去做别的事情,不去理会他。以前孩子从未听见妈妈说 过“不可以”,也从未见过妈妈不理他,于是便大哭大闹,跑到妈妈面前,又打又 踢,甚至躺倒在地打滚。妈妈见到这种情景,有些心软,想顺从他,但一想溺爱孩 子可能产生的可怕后果,就说你不讲道理就哭个够吧,爸爸妈妈都不喜欢你。孩子 继续哭闹,妈妈仍不理睬。孩子的哭声逐渐小了,一会就停止了。他第一次体会到 妈妈不理他的痛苦,第一次体会到无理哭闹得不到同情,达不到不合理要求的满足, 于是他自己站起来,去找妈妈。妈妈看孩子不再闹了,于是就让孩子和她一起干事, 孩子很高兴地干起来。晚上,妈妈又给孩子讲应该如何做个好孩子,并且给孩子以 鼓励,孩子从鼓励体验到做好孩子的快乐。这个例子说明,只要加强训练,方法得 当,孩子的任性、固执、好发脾气等不良心理品质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4 防止溺爱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然而爱不等于溺爱。有的父母省吃俭用,一切以孩子为 中心,一切按孩子的意愿办,一切听孩子指挥。牺牲一切为孩子,导致娇纵、溺爱, 8 实在贻害无穷。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那些衣裳褴褛,鞋袜不整,自己舍 不得看戏,一味抱着慈悲心肠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家。 ”“人们时常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 牲自己的幸福。这就是父母送给儿童的最可怕的礼物。 5 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独生子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