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公务员的瓶颈分数_第1页
如何突破公务员的瓶颈分数_第2页
如何突破公务员的瓶颈分数_第3页
如何突破公务员的瓶颈分数_第4页
如何突破公务员的瓶颈分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年来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而考试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虽然每年有多次考公务员的机会(包 括国家和地方的公务员招考) ,但是许多考生即使有多次的考试经历,但考试成绩却很难有大的突破,想 要取得高分并不容易。 就拿 2005 年的广州公务员的招考为例(不含地税、公检法司) ,根据我们收集的信息,实际报考人数是 13137 人,最高分是 75.8 分,其中 75 分以上(含 75 分)只有 5 名考生达到这一分数段,具体各分数段人 数如下: 分 数 段 人 数 所占总人数的比例 0 分(即放弃考试的人数) 2280 人 16.8% 50 分以下(不含 50 分) 401 人 3% 5055 分(不含 55 分) 1315 人 10% 5560 3488 人 26.6% 6065 3950 人 30% 6570 1596 人 12.1% 70 分以上 174 人 1.3%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有高达 16.8%的考生最终放弃考试,这反映出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相当部分考生准备不够充分,或是本来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报考的,在录取几率不大的情况下最终选 择了放弃考试。当然也有部分考生是因为市内交通堵塞而迟到超过规定时间,无法参加考试,因此考生在 考前必须充分考虑交通因素,提前一些出发,以避免因迟到而失去宝贵的考试机会。 而从参加了考试的考生成绩来看,只有 3%的考生在 50 分以下,而 70 分以上的考生也只占 1.3%的比例, 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绝大部分考生得分集中在 5565 分之间,这个分数段占了考生人数的 56.6%,呈现 出一种“ 两头小,中间大” 的分布趋势。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发现得分偏低或偏高的考生人数其实很少,因 此在公务员考试中得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取得较高的分数。就像有考生反映的是,有些考生考了很多次 公务员考试,但无论发挥好坏都是维持在六十多分,从未考过 70 分以上,而有些考生几乎每一次考都在 七十分左右,但也超不过 75 分这条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笔者认为在这项考试中,每位应考者都有自己的一个瓶颈分数,就是很难在考试中突破的一个分数点。不 同的人由于知识结构、性格、成长经历、个人兴趣等差异,可能在这项考试的适应程度上有所差异,所以 每个人的瓶颈分数都有所不同。原来的传统的公务员考试培训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传授考试相关的考试技巧, 但忽视了公务员考试本身就是一项素质测试,如果不把考试所需的相关素质提高的话,即使考生把技巧练 得炉火纯青,也只能把自己的分数接近瓶颈分数,而无法突破瓶颈分数。打个比方,有名考生的瓶颈分数 是 70 分,那么在考试中假设他的考试方法技巧得当,使其发挥了 90%的能力,考出的分数将是 63 分。而 如果他通过一些考试所需的素质训练,把瓶颈分数提高到了 80 分,即使发挥得一般,只考出了 80%的能 力,但他的分数仍然可以达到 64 分。当然,笔者并不否认考试技巧的重要性,技巧提高和考试素质的提 高都是分数提高的两大绝技,技巧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招式,而考试素质就像是内功修为,武功招式 可以立竿见影,但内功修为却是成为武林高手的关键所在。所以考生要做的是“内外兼修”,只有这样才可 能独步武林。 那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碍考生突破自身的瓶颈分数呢?笔者将分别从行政能力测试卷和申论卷进行分析。首 先对于行政能力测试,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阻碍考生突破自身的瓶颈分数: 一、 阅读速度不够“快” 。 说到这里,要声明的是,并不是考生的实际阅读速度太慢,而是阅读速度跟公务员考试所需要的速度有大 的差距。因为公务员考试的试卷的阅读量很大,就拿行政能力测试来说,全卷的总字数都在两三万字左右。 笔者做过统计:2000 年中央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能力测试卷的全卷总字数是 20081 字,2001 年是 22073 字, 2002 年 A 卷是 28087 字,2003 年 A 卷是 29300 字,2004 年 A 卷是 24453 字,2005 年 A 卷是 30553 字。 从总体上看阅读量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请大家试想一下,在两个小时内要看完近三万字,还得理解内容然 后再选出正确答案,对考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多考生考完后出来说题目太多做不完,实际上应该说是 “读”都“读”不完,怎可能 “做”得完?而最“可恶” 的是行政能力测试卷的最后一个题型恰恰是最简单的也最 易得分的材料分析题。所以考生如果按从头做到尾的常规习惯,做不完的题目实际是自己最有把握得分的 题目,这当然会成为出题者期望拉大分差的最好方式,同时却也成为阻碍考生成绩提高的一个瓶颈因素。 而对于这方面瓶颈因素的解决,一方面考生可以采取倒序法,先做完自己有把握得分的那部分题目,把难 度较大,即使时间较充分也未必能获高分的那部分题型放到后面,此举目的在于能把就较宽松的做题环境 交给较有把握的部分,尽可能得在该部分得分。把没有太大把握的题目留到后面时间较紧迫的做题环境去 完成,尽可能减少分数损失,这是技巧方面的解决对策。而另一方面,从素质的提高来说,考生在平时的 备考中,应有意识得培养自己的阅读速度,在绝对阅读速度提升的前提下,即阅读题目所需的时间减少的 前提下,留给我们的对题目的思考时间就会相应地增加,那么在考虑较充分的条件下,题目的命中率一定 会比匆忙下判断要高得多。 二、 知识面不够“广” 。 笔者认为除了阅读速度之外,另一个拉大分差的方式就是知识面。这主要出现在常识题的考察上,常识题 的特点是几乎没有技巧可言,考生会则得分,不会要“蒙” 中还真不容易。这时候平时知识面不够“广” ,考 生在这部分题目的分数就会一直上不去,当然就无法突破自身的瓶颈分数了。但笔者要强调一点的是,并 不是能力强素质高的考生一定知识面“广” ,一定能在常识题中得高分。因为所谓知识面“广” ,其实跟人的 个性很有关系,一个人如果兴趣广泛,涉猎的方面较多,自然就能知识面“广”,有的考生可能自身能力很 强,但其对常识题主要考察的政治、法律等方面毫无兴趣,自然也会考不好常识题,但其并不一定是真正 意义上的知识面不广。因此笔者谈的知识面不够“广” 只是相对考试要求的知识内容而言,不够“广” 而已。 这一点希望考生要弄清楚。那么考生要在常识题上有所突破,解决知识面不够“广”的问题,则要要针对性 地对常识题主要考察的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复习,复习时要把“面”铺开就可以了,不必对 这些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地研究。同时要注重培养自己对时事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兴趣,毕竟考生一旦通 过了公务员考试,将来要从事的机关工作必定是与政治、法律密切相关,所以培养这方面的兴趣既是备考 的需要,也是未来工作的需要。 三、 无法快速寻找题干重点 在行政测试的考题中,题量大是一个难点所在,但与此同时,就单个题目而言,其内容的复杂性和较强的 干扰性也是一大难点,因为考生在紧张的做题时限内很容易被题目中的干扰信息所影响,因为在题目选项 中可能每一个选项都没有错误,但题目中有其题干重点,而题干重点才是正确答案。就举 2001 年中央、 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语言理解题的 34 题为例子: 34.如果从伦理的角度着眼,两极分化是一种悲剧性的社会现实。面对落入破产者行列的许多小生产者和 劳动者,我们不能不寄予深切的同情。但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着眼,两极分化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发生作 用后的必然经济结果,它发挥着约束和激励的功能,使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都趋于更合理的配置。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 A.从发展商品经济的角度看,两极分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转折性字眼后面的原文内容相符,应选择) B.我们应该对落入破产者行列的小生产者和劳动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对转折性字眼前面的内容的描述,应 排除) C.我们不应该对落入破产者行列的小生产者和劳动者寄予太多的同情(对转折性字眼前面的内容的描述, 应排除) D.我们应该首先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应该过多地从伦理的角度考虑问题(对转折性字眼前面的内 容的描述,应排除) 从上题我们可以看到,B、C、D 都与原文相符,但本题题干的重点落在转折处 “但是”这个字眼之后,因 此,正确的选项应该是 A 选项。而考生一旦不能找到题干的重点所在,很可能就选择了错误的答案。 四、 估算技巧不足 近年来,行政能力测试的数量关系题的难度越来越大,由于时间通常是在 1 分钟/题,这不仅让广大的考 生感到这是一项“不可完成的任务” ,就连许多数学系的考生也无法突破这一题型。为什么会这样?笔者在 这里要说明的是,公务员考试中的数量关系题考察的不是考生的计算能力,而是考生的估算能力。因为在 考试中,数量关系题用的是选择题的考察方式,而且四个选项的干扰性较之其他数学考试来说,已经很低 了。所以考生通过合理的推断计算,是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从干扰性不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 另外,大家如果拿这两年的全国真题的答案来看一看的话,就会发现某些甚至是相当部分的数量关系题的 答案几乎是用十分钟以上的时间都很难想出来的,要在一分钟内完全解出?几乎不可能。因此考生如果寄 望每道数量关系题都在解出答案后再选出与之相符的选项,那么必定是费力而不讨好地白白失去自己宝贵 的做题时间。以下我们举一道真题来做一个示范: 331,10,31,70,133, ( X ) 。 A136 B186 C226 D256 正确答案:C 【估算法】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是 9,21,39,63,其差值是不断递增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下一个差 值一定大于 63,即未知数 X 一定大于 133+63,即 X196,则马上排除 A、B 选项,在 C、D 选项中, 选项最接近,则选择选项。 【传统解法】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是 9,21,39,63,而 9=33,21=37,39=313,63=321,而 3,7,13,21 是一个以 4 位首项,2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由此可见,所填的数字是(21+10) 3+133=226。 从上面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解法来说,估算法在逻辑思维上更加直观,思维过程要更加简单,一 方面可以节省宝贵的做题时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考生的思维疲劳,有利于后面的题目解答。因为据许多 有公务员考试经历的考生的反映,数量关系题是全卷最费时且是最劳神的题型,考生切不可在这类题型上 “吃力而不讨好” 。 五、 在高强度的考试中容易出现局部的“脑部疲劳” 说到这里,笔者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在行政能力测试中让考生感觉到疲劳的主要因素并不是一百多道选 择题的“ 题量 ”,因为如果让大家考的是小学难度的题目,大家做三百道也不会觉得累,所以“题量大” 并不 是考生疲劳的主要因素,重点其实是在考试的“难度” 上。或许有些考生会告诉笔者行政能力的题目难度并 不大,那么为什么考试中会“脑部疲劳” ?其实“难度”是在需要反复推敲的题型上,因为这类题型费时且非 常容易让人疲劳。在所有的题型中,需要反复推敲才能得出最佳答案的题型是语言理解题和逻辑推理题。 其中语言理解题主要是让考生看一段文章再推出文章主旨或作者意图,而中国的语言文字含义很广,且常 常存在“ 字面含义” 和“潜台词”,同时因为每个人的语言习惯并不同,要很好地理解别人的语言并不容易, 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反复推敲的原因,而且语言理解题的选项干扰性非常得强,几乎没有错误的答案,只有 不适合题干的答案而已。而逻辑推理题更是需要反复推敲的题型, ,如果考生在做题不把题干中复杂的逻 辑关系理清,反复得进行推敲,而仅仅凭“直觉” 去选,那错误率必定很高。因此,考生在做这两类题型时, 大脑需要反复“运作 ”,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这两类题型占了至少 2/5 的总题量) ,而且还是在一个非 常紧张的做题环境中(做题时间很紧) 。大脑在紧张和高强度的工作下,非常容易出现“疲劳”现象,甚至 有些考生会有“不想再考下去 ”的想法。大脑的 “疲劳”的直接影响就是做题命中率的下降,本来能得分的题 目却容易造成失分,从而成为制约成绩上升的瓶颈。说到这里,需要告诉大家这样一个现象:有相当部分 考生报考公务员都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考前也不怎么复习,到了考试的日子就去碰一下运气。在不做系 统复习的状态下,考生的解题技巧和考试实力当然不可能有大的提高,但这些考生中有些人随着考试经历 的增加,成绩通常会有不同幅度的上升。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只有一个,成绩的高低除了实力外,还 看发挥的好坏。这类考生随着公务员考试经验的增加,对高强度的考试的适应性在不断得增加,也就可以 更好得发挥自己的考试实力。所以在实力不增长的前提下,发挥得好了,成绩同样可以有所提高。但对于 这个现象,笔者要强调的是,这种方式的成绩增长,其幅度不可能很大。考生如果需要有较大的把握去通 过公务员考试,还是需要在平时保持一定强度的行政能力测试的模拟练习,提升对考试的适应度,否则仅 仅是“ 以考代练 ”,则很难有大的提高。 六、 观察类比的技巧需要提高。 考生在这方面的不足体现在图形推理题中,其实这种题型最早不是用来做公务员考试的题型,而是用在智 力测试中的。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做不好这类题目的人就意味着智力(IQ)比别人低吗?答 案是否定的。诚然,观察类比能力确实能从某一方面反映人的智力情况,但每个人的特点并不一样,有些 人对图形比较敏感,有些对文字比较敏感,还有些人对颜色比较敏感 诸如此类。而公务员考试只是从图形方面去考察考生的观察类比的能力,让考生找出规律而已。同时我们 也要从出题者的因素去考虑,因为出题者也是要按照自己的思维规律去编写题目,出题者不可能编写出超 越他自己智力范围的题目,而且出题者往往不可能全都拥有超人一等的智力,所以这类题目的难度还是在 普通人的智力范围之内。那题目不难,为什么这类题目也不容易得分?关键在于没有统一的解题技巧。因 为解题时间很紧,通常一道题最多只有一分钟的解题时间,而图形的结构都是很复杂的,在时间紧张的情 况下容易思维混乱,在这时考生很容易就凭直觉去选了,结果就是命中率的下降,成为制约成绩上升的瓶 颈。 、 另外,对于申论而言,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阻碍考生突破自身的瓶颈分数: 七、材料阅读量在上升; 笔者做过统计:2001 年中央公务员考试的申论测试卷的材料总字数是 1574 字,2002 年是 2243 字,2003 年是 4243 字,2004 年是 3918 字,2005 年是 3597 字,2006 年是 8317 字。尤其是 06 年的申论考试,阅 读量突然大幅增加,当然这与目前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相对过去而言,现在的公务员在 实际工作中所面对和实际处理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过去,这要求公务员能在纷繁复杂的材料准确地发现问 题,并总结有用信息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也在增加,公 务员要对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理解,也需要参考大量的事实作为决策依据。在上述的大背景下,申论考试的 材料阅读量将出现不断增大的趋势,而阅读量的上升给考生成绩带来第一个制约因素就是阅读时间的增加, 影响后面的答题时间。另一个制约因素,就是材料的增加必然导致材料的干扰性近一步增强,即会存在大 量的无用信息在耗费考生宝贵做题时间的同时,也在误导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使得考生不易找出考题的 中心主旨。 八、在观点上不一定能与国家主流观点保持一致 公务员考试是一个为国家选拔合适的机关工作人员的考试,许多人认为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国家是在报 考的人中选拔最优秀的人作为国家的机关工作人员,其实并不然。因为从笔试来说,并不能说笔试考得高 分的人就一定是最优秀的人。因为公务员考试是以从事公务员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素质来度身订制的一项考 试,考试选拔的是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人才,而不是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因为优秀的人才未必适合从 事公务员工作,而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人才也未必一定是考生中最优秀的。因此在申论考试中很重要的 一点就是你提出的观点要与国家主流观点保持一致,至少不能相冲突。为什么?首先,国家需要的是能正 确执行国家政策的公务员,而不是与国家政策有相左意见的公务员。其次,能在观点上与国家主流观点保 持一致,也在一个侧面向阅卷老师反映考生有阅读时事的良好习惯,同时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理论 基础,是比较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人选之一。因为没有人天生就与与国家主流观点保持一致,只有在了 解熟悉时事政治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提出与国家主流观点一致的观点。而目前相当多的考生并不喜欢阅读枯 燥乏味的政治文章,甚至连政治新闻也很少关注。这就导致了考生对国家主流观点缺乏认识,在考试答卷 的过程忠很容易就凭自己的认识和感觉来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就很容易出现与国家主流观点不一致的观点, 这时候阅卷老师首先对考生的第一印象会大打折扣,试问在阅卷老师内心深处,会容忍让一个对政治不了 解甚至不感兴趣的人去从事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吗?答案当然是,不会。那这类与国家主流观点不大一 致的考卷得分肯定不高,这就是制约考生分数提高的又一因素。 九、对策的可行性较差 在申论考试中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都是在公务员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和必需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在这里 就存在着一个角色错位的问题。考生不是真正的公务员,没有任何行政经验,许多社会问题考生根本没有 实际接触过,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在考试中却要求考生一个“准公务员”的身份去解决这些考生不熟悉的 社会问题。考生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只能凭感觉去“想” 对策,而不能像有经验的公务员那样去找到合适得对 策,其结果可想而知,要么是对策空洞无物,要么是理想化的不可实施方案。其次,在考试答卷中提出解 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本身来说就是一种纸上谈兵的方式,即使是真正的公务员也未必可以提出有效的解决 对策,何况没有任何经验的考生?面对这个问题,唯一的解决方式便是,考生应多阅读一些相关社会问题 的研究文章,从权威专家处积累一定量的信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通过纸上谈兵,决胜于千里 之外。 十、对所谈到的话题并不熟悉 据许多考生考完申论后的反映,大部分认为自己考得不好的考生,其总结的主要原因便是对考卷中所谈到 的社会问题并不熟悉。这样就导致以下不利考生的情况:第一,不熟悉的话题将导致考生在下笔前的思考 时间过长,影响后面的答题时间。为什么?因为不熟悉的话题需要考生花更多的时间去分析材料才能建立 对该社会问题的一个完整认识,才能有一定的自信去下笔写出答案。在申论考试中很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 现象,因为普遍的考生都会认为只是行政测试的卷子才是时间很紧,而申论的时间则比较充裕。其实任何 事情都得辩证得看待。真正的现实是,如果仅仅是以答完申论考卷为目标的话,申论的时间的确是很充裕 的,但考生如果是以获得申论高分为目标的话,时间并不如想象中充裕。因为在答卷的过程中,考生需要 严密的逻辑思路和高超的语言表述来打动阅卷老师,整个写作过程必须要有严格的时间把握,绝不能有 “写到哪就算哪” 的态度。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