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满族丧葬习俗的变化_第1页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满族丧葬习俗的变化_第2页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满族丧葬习俗的变化_第3页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满族丧葬习俗的变化_第4页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满族丧葬习俗的变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heory Research 学理论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满族丧葬习俗的变化 李佳静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 摘要:满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支,自发源伊始到清代成为统治民族,在这个过程之中 它的社会经济水平和生活习惯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固然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当然,这样一支少数民族在入土中原的过程中民族因素也不容 忽视。本文就试着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窥探满族丧俗的变化历程,探寻其发展规律及其特 点。 关键词:满族;丧葬习俗;民族融合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 00900290 满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支,它有着自身民族特点,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民族间的交 流满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就丧葬习俗来说,其中既保留了满族的因素又融合 了其他民族的特点,从而使民族间生活习惯达到更好的融合。本文试着从民族融合的角度 窥探丧葬习俗的发展变化。 1、满族丧葬习俗的基本情况概述 满族的先世可以追溯到先秦时的肃慎。当时的生产状况十分的落后, 晋书肃慎传 “:死者,其日即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椁,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 ”1这正是肃慎游 牧或半农耕半游牧生产水平的体现。 汉及魏晋时期,肃慎人称为挹娄。此时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阶段,仍以射猎、畜牧 为业,出现了财产和阶级的分化,既体现出了时代的特点,又有别于其他民族。 晋书东 夷传 “:死者,即日便葬于野富至数百,贫至数十,以为死者之粮,以土履之以绳系 于椁头 出土之上,以酒灌酹,缠绳腐中止,无时祭祀也。 ”2 收稿日期:2010-04-02 作者简介:李佳静(1986-) ,女,吉林四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明清史研究。 南北朝时肃慎、挹娄称为勿吉。社会处于原始社会晚期发展较慢,丧葬习俗在先代的 基础上有所发展。 魏书勿吉传 载:“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作屋,不令雨湿,若 秋冬死,以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 ”3 隋唐时勿吉人称靺鞨,在靺鞨的多个部落中,以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最为强大。黑水 靺鞨居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系氏族阶段, 旧唐书靺鞨传 载“:死者穿地葬之,以身衬土, 无棺殓之具,杀所乘马于尸前设祭。 ”4 粟末靺鞨在靺鞨族中发展水平最高,经过不断发展壮大收抚了靺鞨诸部,又融合了夫 余、沃沮、高丽等故地民族建立渤海政权。在丧葬方面既继承了原有习俗,又有所变化: 保留了“冢上作屋 ”但墓几乎都是封土石墓。 三国志东夷传 记载高句丽的墓葬是“积石为 封”5。 契丹人建辽,辽称黑水靺鞨为女真。辽代的女真在墓葬和随葬品上没有改变,都是渔 具以及瓷器、陶器等, 大金国志初兴风土载“:死者埋之,而无棺椁, ”但从杀马祭奠演 变到了人殉,贫富差别悬殊6。 金代进入奴隶社会,在中原地区的封建经济、文化冲击下迅速向封建制转化,丧俗呈 现 出新的特点:火葬,出于原始的灵魂信仰,认为它可以使灵魂升到神圣的境地,享受美好 的生活并且保证家人平安7。烧饭:把死者生前所喜爱的东西烧掉,送给死者,供其使用。 奉行火葬与土葬并行,祭奠仪式也有所变化。 明末女真和清初的满洲丧葬仍沿袭金元以来的旧俗:“死则翌日举之于野焚之。其时子 孙族类咸聚会,宰牛马,或哭或食,蒙白二三日除之。 ”8明代女真还流行树葬之俗。 朝 鲜李朝实录中也记载,女真人“父母死,编其发,其末系二铃以为孝服;置其尸号大树。 ” 9 满族共同体形成之后,仍沿袭女真人火葬习俗,随着满族成为统治全国的民族,文化 也开始较多的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葬俗上发生较大的变化。葬礼愈来愈隆重,丧期也随 之延长。光绪后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停尸、哭丧、报丧、入殓、祭奠、出殡、以及圆坟等 项目。这是的习俗对先世的继承很明显:葬礼已日见隆重, “将人殓,其夕,亲友俱集,名 曰守夜,终夜不睡。丧家盛宴相待,候殓后方散”;入殓的棺材也很独特, “棺盖尖而无底, 内垫麻骨芦柴之类,仍用被褥,以便下火。 ”10 2、近代的丧葬习俗 人们对于丧礼尤为重视,在满洲四礼中对于丧葬的基本礼节:小殓仪节、大殓仪 节、安葬仪节、上坟仪节、居丧杂仪、奔丧仪节等事宜都有详细的记载;而且在近些年的 方志也记载相关内容。如“:始死,尸停中寝,子女服衰绖,家人举哀,闻讣于外。三日, 亲友来吊,导丧主哭于里社之庙,并望空叩拜,焚楮锭,名曰送路 ,遂殓以棺。七日, 复设奠而哭,乃卜葬。 ”11 “丧日,先择入殓之期及殃煞起落一切避忌,曰开殃榜 ,合族成服男女孝服以从, 戚友亦至,曰送三。 ”12 “满人有经殡无礼殡,成主之事概置不论。汉人临丧扶哀杖,满族则无。满族丧事以红 布挂幡,汉人则否。满族自成服后,日日不除其服,约至百曰择吉致祭、除服,俗亦呼曰 百日。 ”13可见其习俗已趋同于汉族。 现代社会更多的家族修撰家谱,把传统意义上的祭祀也收归其中,为后世子孙祭奠先 辈提供依据,如伊欣修的伊姓宗谱中记载有丧葬程序、风俗习惯、民间的祭祖活动;吴绍 良抄录的吴氏宗谱馆载有民俗学、民风民俗、民间礼仪、重丧葬礼,从病危之日起到入殓、 出殡、出灵记录较详尽。不管是什么民族都可以从形式上考掘出满汉融合的印迹。 3、对于丧葬习俗变化的分析 纵观满族丧葬习俗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如下规律: 1.满族的丧葬习俗中很多是由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变化这部分逐渐被摒弃,但代表满族传统文化的部分仍被保留。例如:从先秦到魏晋时 的丧葬习俗的简单中我们可以看出老人在整个氏族中地位并不高,因此就有不殡尸的习俗。 而中原汉族则由于生产力水平较高,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感念父母之恩的孝道也 就被条件所允许。到隋唐时演变为杀马祭祀,马是射猎民族的主重要财富,杀马祭祀可以 看出人们对于亲情的重视进而对死者悼念。随着封建化程度的提高,祭奠仪式也纷繁复杂 起来,采用火葬。这一习俗在清初满族社会生活中得以沿袭的原因,不排除在一定的程度 上受到佛教及周边的蒙古民族丧葬习俗的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当时满族社会的经 济生产及生活条件。满族人以射猎为主要生计,人们通常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猎物,很 久才能归来,然而在这充满风险的狩猎中,难免会因疾病或意外事故而丧生,而尸体是很 难携带回家,因此火葬就成了最简便的处理尸体的办法。 2.居住地距先进民族较近的地区丧葬习俗变化的较早。满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支随着 它不断的迁移,受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力的影响、中原文化的熏陶,自身的民族习俗也不断 的改变。如在早期是不殡尸的习俗,而到了南北朝的勿吉人南下,受夫余和高句丽的影响, 已有立冢堆坟之俗,虽然是为了使坟墓便于识别、祭奠,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受汉 族的影响已经开始重视亲情。到了隋唐时的靺鞨葬具、随葬品已隐约可见,其中石棺、石 墓都与高句丽的丧葬风俗有相近之处,因其在地理上与高句丽为邻,并且臣服其下,所建 立的渤海政权又在高句丽故地,融合了当地的人民,在墓葬形式上有渊源也不足为奇。渤 海政权又臣服于唐朝,与唐保持密切的来往,到后期的墓葬明显受中原地区墓葬的影响; 金代女真坟墓,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情况也各不相同。南下进入辽宋地区的女真人,尤 其是贵族,由于接受辽宋文化的影响较早,其埋葬的习俗变化的较快,而没有南下的女真 人其埋葬的习俗变化的较晚。直到明代,居住在松花江下游的海西女真人的葬俗,有的仍 然是“置其尸于大树,就其下宰马而食其肉”,只是女真头目才用火葬。 3.与汉民族交往密切的地区丧葬习俗变化的较快。东北女真各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定居生活确立及汉化的加深,从女真到满族的葬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初满族还是盛 行火葬,清朝入关后,满族汉化日深,在葬俗方面也完全汉化。雍正以后,禁止火葬,改 用汉人以棺椁埋葬的习俗。 “远乡贫人不能扶柩回里,不得已携骨归葬者,姑听不禁外,其 余一概不许火化,倘有犯者,按律治罪。 ”15从此以后,满族才废除火葬,改用汉人以木 棺埋葬的习俗。 从文献记载和已清理发掘的靺鞨、女真的墓葬结构上来看,从土坑墓发展到砖椁、砖 室墓,其葬具,从原始的“交木作小椁”和“ 无棺敛之具”发展到木棺、石函、瓮罐。从土葬 发展到火葬。又从火葬改用土葬。这一墓葬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肃慎、挹娄及其后裔逐渐 汉化的过程。入关以后,汉族的丧葬习俗更直接影响及改变了满族旧俗。但在截发、丹旐、 殷奠、百日剃头、丧服、侧室不衤付葬几个方面仍保存了满族丧葬旧俗。 总之,清入关前后,满族丧葬习俗礼仪变化很大,受汉族影响颇多,渐去其旧有“不文 明”之习俗,仍保留了满族自己的传统习俗。实行火葬在当时虽有“不文明”之嫌,但跟其生 活环境,游牧民族性格都有关系。他们不似汉族以“入土为安,也不注意坟墓的修筑,这 都是简约而随时宜的,比起汉族丧葬之侈费,似乎更有进步意义。满族由火葬而行土葬, 自然是受汉族的影响,是其封建化的内容之一。在当时似是走向“文明”之举。而今天汉族 由土葬走向火葬,也是社会发展的“文明”行为、时代的变迁,价值观念,信仰观念都会发 生变化,这是很正常的。 参考文献: 1晋书肃慎传 M.上海:上海同文书局,清光绪 10 年. 2晋书东夷传 M.上海:上海同文书局,清光绪 10 年. 3魏书勿吉传 M.上海:上海同文书局,清光绪 10 年. 4旧唐书靺鞨传 M.上海:上海同文书局,清光绪 10 年. 5三国志东夷传 M.上海:上海同文书局,清光绪 10 年. 6大金国志初兴风土 M.上海:上海同文书局,清光绪 10 年. 7景爱.辽金时代的火葬墓G/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 8李民(宀奂).建州见闻录M. 北京: 中华书局,1980. 9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 北京: 中华书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