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中学习习作的方法_第1页
从《红楼梦》中学习习作的方法_第2页
从《红楼梦》中学习习作的方法_第3页
从《红楼梦》中学习习作的方法_第4页
从《红楼梦》中学习习作的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红楼梦中学习习作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三条指出:“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倡导旨在: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 受转为主动探究学习方式。近日读了红楼梦 ,使我从中体会到了 这一观点,进而总结了几条习作的方法,供同事们参考: 一、 “作兴起来” 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 (旧唐诗陈子昂传 ) 。 红楼梦 第三十七回中“既是三妹妹高兴,我就帮你们作兴起来。 ”在李纨 “作兴”之下,大伙开始决定写诗的内容、次数。从这个“作兴” 可以看出:习作之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 下几方面着手: 1、注意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 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 ”我们培养学生平时观察事物的能 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宝钗所说“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见了才 作。 ”说明平时已经观察了“白海棠”这一事物,已是成竹在胸。 2、选材灵活 小学生习作仿写的甚多,自我发挥的颇少,因而,为了让学生得 以发展,教师不宜把内容限制的太死。尤其是格式,就不要去过多 地要求,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能 “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有事物的先后顺序即可。 红楼梦 第三十七回中“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 自然措辞就不俗了。 ”从这段话中不难发现: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 要考虑“探究”的能力,给学生留有“探究”的机会,那些“刁钻 古怪的题目”反而会限制学生的发展。 3、因材施教 作文是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反映。基础知识的差异影响着写作的 水平。教师在习作指导上,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对学有余力者给 予较高要求;对较吃力者给予鼓励,使他们各展实力。 “谁作那一个 就作那一个。有力量者十二首都作也可,不能的,一首不成也可。 ” 这样,可以使人人得到发展的机会。 4、注重读书 “读千赋则善赋”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劳于读书,逸 于作文”等名言名句都告诉我们:只要多学习范本,肯下工夫,就 能学到本领。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黛玉道:“你只听我说,你若 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 ,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 细心揣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七言律,次再李清莲的七言 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 明、应、刘、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 ” 以上这些例证都说明:只要多读书,就能写好文章。我们教师应 该利用好学生阅读的时间,使他们有机会获得大量的课外知识,以 便来充实自己的阅读量,确保在习作时做到言之有物。 二、 “不以词害意” 学会了积累材料,只是完成了习作的基础工作。 “在作文运思时, 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 们加以选择和安排,材料只是生糙的钢铁,选择和安排才显出 艺术的锤炼刻画。 ”(叶圣陶语) 1、情意要真,文采要美 小学生习作要求学生写出所见所闻。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这 样一段: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 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 找两个字来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 ,这白 、 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 才形容的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 落日,墟里上孤烟 ,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 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 远的几家人家在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 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 以上从香菱表述中可以看出:作文时所有的事物要真实可靠,语 言要恰到好处。真实的要有“倒像我又到那个地方去了”之感 觉;语言恰当到“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这两个字 来”的地步。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动笔时,强调所写事物的真 实性,要根据它的本来面貌去写,不要夸大失实。 2、意新语工,责在创造 “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要重新定位,转换角色。教师是“四导”者, 即诱导、引导、辅导、指导者,不是灌输、压迫者。老思想、老方 法、老脑筋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了。 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时,不要把精力花费在词藻上, “词语究 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 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 ”也不要把格式看的太重,正如宝钗 所说:“我平生最不喜欢限韵的,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咱 们别学那小家派,只出题不拘韵。 ”这些言语就是对“循规蹈矩”者 的叛逆。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请快点置身于锐意改革的浪潮中 来吧! 三、 “各有各人的警句” 毛泽东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鲁迅说至少看两 遍 ,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 加以修改,然后发表。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文章要自己修改,学 生只有学会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 ”我认为文章的结构是 修出来的;文章的色彩是改出来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 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作文评改恰好是学生学习发展、自我完善的 好机会,教师应引导学生写出适合他们自己特点的文章。 1、互相欣赏 学生写完作文,宁可让教师看,也不让同学瞧。究其原因,不妨 有二:其一是同学看出了不足很失面子,而老师看出不足是理所当 然的,他们不需挂在心上。其二是老师具有权威性,所给予的指点 能使他们折服。这都是他们偏激的心理。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和诱导 学生之间互相欣赏习作,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互相指出习作的成 功或不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还是有“共同语言”的。因为, 老师眼睛里的世界与孩子们有差距的。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有这么 一段话: 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 ”宝 玉听说,喜的拍手叫“极是,极公道。 ”黛玉道:“我那首也不好, 到底伤于纤巧些。 ”李纨道:“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 ”“只是不及这几句新巧就是了” 。 这一段对话,正是大伙在共同欣赏自己的佳作,这种取长补短、 互相欣赏的评改方式值得我们教师借鉴。我们教师组织学生从欣赏 中找到修改习作的乐趣,即使小作者本人有了改进习作的方法,也 让小读者在无意中得到了收获;即让老师不费劳心,还让学生有了 创造实践、自我完善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2、老师评点 学生互相欣赏不等于老师不管,而是要让老师发挥更大的作用。学 生必竟是学生,老师还需要教高层次的要求,才能逐渐提高学生习 作水平。教师评点是评与点相结合的一个过程。既要做到“通篇看 来,各有各人的警句”这样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