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常见税务风险及表现形式_第1页
企业常见税务风险及表现形式_第2页
企业常见税务风险及表现形式_第3页
企业常见税务风险及表现形式_第4页
企业常见税务风险及表现形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常见税务风险及表现形式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偷逃税款,换句话说,都或多或 少存在这样那样的纳税风险,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些风险往往存在于:第一 是在公司的注册阶段存在风险;第二是在公司的收入方面存在纳税风险;第三 是在成本费用方面存在着纳税风险;第四是公司的会计报表存在纳税风险;第 五在其他方面存在纳税风险。下面将展开进行分析: (一)虚假出资与抽逃注册资本 表现形式为:注册资本不实或注册后不久资金退回或转移。 很多公司注册的时候,就存在着风险了,所谓资本的“原罪”。基督教说, 人在哇哇坠地的时候就有原罪。公司虚假注册现象在以前很普遍,现在也时有 发生。早几年,会计事务所假验资现象很普遍,现在随着监管措施的加强,以 假验资报告虚假注册的现象有所减少,大多数改为由中介公司代为垫资,验资 后再抽走。有时也可能是自己真出资,但在注册完公司后不久,即将注册资金 抽走挪作他用,在财务上则形成一长期应收款一直挂帐无法处理。这种现象在 很多企业非常普遍,有很多老板对此可能会嗤之以鼻:“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很多朋友公司都有这样的问题,也未见出什么事。”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 必须搞清楚,有可能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轻则工商局年检时发现注册资本不 到位或抽逃注册资本,会根据工商登记条例要求补足,并给予抽逃金额 5- 12%的罚款;重则刑法上有抽逃注册资本罪,一旦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发生 了经济纠纷,或造成重大社会危害,则就有可能追究股东的刑事责任。当年的 “琼民源”和“银广厦”事件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二)收入纳税风险 1、隐藏收入不入账 隐藏收入的普遍做法是设账外账或叫内外帐。销售收入不入外帐入内帐, 资金体外循环。与之相矛盾的现象是,由于收入不记或少记帐,公司常年出现 亏损或处于微利的边缘。而公司生产经营规模却越来越大,公司规模扩大,而 帐面资金不足,就会出现不断向股东个人借款的情况,因此,这种偷漏税的表 现形式是,外帐上的与股东的往来账发生额较大,且较频繁。 2、收入长期挂往来,不纳税申报 收到销售款后,不记收入,而是挂往来,计入应付账款或其他应付账款, 不做纳税申报。这种偷逃税款的手法大多是在客户不需要企业出具发票的情况 下使用。这种偷漏税的表现形式是,应付款项长时间无法支付也不须支付。 3、不依合同规定确认收入,收款时开票确认收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实施条例规定的原则和精神,2008 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确认企业所 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 号),对企业销售产品和提 供劳务收入的确认时点进行了明确。除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另有规定外, 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但有的 企业不按规定确认收入,延期确认收入,以滞后进行纳税申报。例如: 风险分析案例 2:不按税法规定确认收入推迟纳税时间 某公司与一客户签了一笔合同,销售 100 万的货给客户。客户已经把货物 取走,公司给该客户 3 个月的帐期,3 个月后向客户开票收款时才交税。 这种情况下,什么时候产生纳税义务需要进行纳税申报呢?是合同签定当 月还是 3 个月以后开票收到款时呢?按照税法有关规定,在客户取货当月就应 确认收入,即使增值税发票尚未开具。而在现实中,很多企业会与这一公司一 样,大都采取的是在收取货款时出具发票,出具发票后才确认收入。这样推迟 3 个月的纳税收入,可以减轻公司现金流的压力。而按照税法规定,这就引发 了补税、滞纳金和罚款的风险,甚至要承担刑事责任。我们可以算一笔帐,对 这样做的好处与坏处进行一个对比: 假定企业为一般纳税人,本次合同销货 100 万元,进项税额为 14 万元。另 假定资金年利息率和机会收益率均为 6%,应纳增值税为:10017%-14=3 万元, 则这样做的好处是: 获得了 3 个月的资金利息 资金利息=300006%123=450(元) 取得了推迟 3 个月纳税的机会收益 机会收益=300006%123=450(元) 好处合计为 900 元。 假定半年后偷税被发现,则推迟 3 个月纳税的风险即坏处是: 补税=0 罚款=30000 元(按偷税额 1 倍计算) 滞纳金=300000.05%90=1350(元) 三者共计=30000+1350=31350(元)。弄得不好,可能还会有刑事责任。 收益和承担的风险相比实在不值得。对这种纳税风险,很多企业没有重视, 不单企业管理者(或老板)没有重视,甚至连财务人员也不重视。财税专家 而对此我们如稍加注意,是可以做到既合理合法推迟纳税时间,又没有税 务检查风险的。如根据修订后的 2009 的 1 月 1 日起执行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实 施细则规定,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纳税时间具体为: (一)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款 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 (二)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 收手续的当天; (三)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 当天,无书面合同的或者书面合同没有约定收款日期的,为货物发出的当天; (四)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为货物发出的当天,但生产销售生产 工期超过 12 个月的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等货物,为收到预收款或者书面 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五)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为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或者收到全 部或者部分货款的当天。未收到代销清单及货款的,为发出代销货物满 180 天 的当天; 筹划思路: 结算方式不同,纳税时间自然不同。所以只要对销售合同中的收款结算方 式稍加改变,就可以达到想要的目的而又没有风险。 4、价外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不做纳税申报 企业将价外收入或零星收入如边角余料变卖收入不入帐,私设小金库,体 外循环,隐匿收入。这种情况在很多企业都存在,实事求是的讲,越管理正规 的企业存在这种现象的可能越多。如果设内外帐的企业,设小金库的需要和冲 动越小。因价外收入和零星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小,这种手法不容易被发 现。国营企业和上市企业采取这手法的较多。 5、视同销售行为不遵税法规定,逃避缴纳税款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有很多行为要视为销售,有的企业不按政策处理,应 该视同销售的项目不视同销售,不做纳税调整。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数是因为财 务人员不了解税收法律政策所致,少量的是懂政策但故意违背。 由于不同税种的税收政策往往出于国家税务总局不同司室,相互之间没有 协调,所以不同税种政策间往往会出现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现象。例如企业 为了促销,经常会推出“买一赠一”政策。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 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 号)第三款规定,企业以 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在所得税方面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 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但按照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则须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但很多企业不视同销 售,不纳税,这就产生的纳税风险。 再如根据国税函2008828 号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 知规定,企业将资产在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之间转移,除将资产转移至境外 以外,由于资产所有权属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不发生改变,可作为内部处置资产, 不视同销售确认收入,相关资产的计税基础延续计算。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令第 50 号)第四条规定, 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 用于销售,除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则须视同销售货物。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512 号)第二十五条,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 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 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 有规定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令第 50 号)第四条,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 (一)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 (二)销售代销货物; (三)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 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四)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五)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 (六)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 个体工商户; (七)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 (八)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三)成本费用纳税风险 成本费用纳税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有: 1、大量收据或白条入账 我国实行的是“以票控税”的管理制度,因此国家发布有发票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规定,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合法票据,不得入账,不得税前抵扣。在实 际工作中,企业有时候很难取得合规的正式发票,就只能白条收据来入账,按 规定对这种情况,应作纳税调整。但有的企业不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存在纳 税风险。 从以上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发现,在目前社会、市场、法律的环境下,企业 违法,有时也是无奈之举。我们反对以身试法,我们也希望,政府可以制定一 更具人性化的税收政策环境,但在政策未能改变的前提下,企业只能去适应政 策而不能与政策相违背。 2、虚增人头,虚增工资 有发现部分企业会采取这种虚增人员工资的方法,偷逃税款。这一手法 “技术含量较低”,很容易被识别和查处。随着我国法律环境的不断改善,比 如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实施,虚增人头需交纳社保,因此,采用该手法进行 偷逃税款呈下降趋势。 风险分析案例:工资个税“筹划”中的陷阱 一、案例基本情况 2009 年 7 月,某企业邀请深圳智慧源咨询公司为他们提供税务风险模拟检 查和税务咨询服务,调研时我们发现,该公司的工资表显示,所有员工工资都 是 2000 元,这是正常的吗? 二、问题及风险分析 第一,这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员工薪酬应该远远高于 2000 元;另一方面 2000 元是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2000 元正好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第三,工资 发放表上员工人数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实际员工人数 100 人左右,而工资表上 150 人左右,虚增人头 50 人。通过访谈和审核其他资料,我们得知该公司员工 收入较高,连普通文员月工资都在 3000 元,大部分员工月工资在 6000 元- 10000 元,少数高收入的员工月收入可达 30000 元,每月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数额不小。为了帮助员工少交个人所得税,公司对工资薪酬的人所得税进行了 “筹划安排”。他们寻求了外界帮助并找到当地的一家税务师事务所。这家税 务师事务所的税务咨询人员和该企业财务总监一起研究,制定出了一个职工薪 酬个人所得税筹划方案。要点有:第一、虚增人头。一人的工资由两个人或者 三个人领,把工资额降下来;第二、一个人工资由多个关联企业去发放。第三、 奖金要求员工找发票来报销;第四、工资的一部分通过小金库发放,不在外账 上体现。第五、少量公司高管的工资薪酬部分通过境外公司去发放。这样一来, 该公司所有员工每个人的个人所得税一分钱都不交。 这个关于员工工资薪酬个人所得税的所谓的“筹划方案”的效果是很好的, 可以极大降低个税,但是他违背了税务筹划“合法性”的基本原则,变成了一 个典型的偷税案,给企业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只是不知何时会爆炸而已。 3、虚开发票增加成本或随意调整纳税期间成本费用 虚开发票以增加增值税进项抵扣或增加企业所得税税前抵扣在企业是很普 遍的现象。另外,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成本的结转应遵循“配比原则”,不得 提前或拖延。而在现实中,有的企业为了偷逃税款,故意违反上述原则,随意 调整或提前结转成本费用。比如改变存货计价方法、将应该资本化的费用进行 费用化、随意变化成本分配方法等现象也很普遍。 这样的所谓的“筹划方案”表面看起来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但实际上, 这不是真正的税务筹划,这就是典型的打着筹划之名的偷税漏税做法。这样的 “筹划”方案给企业埋下了偷税的潜在定时炸弹,不时几时会把企业和老板带 进“阴沟”里。 问题是,为了少交税,类似的税务安排在很多企业屡见不鲜。虚开建安发 票也是房地产企业为了降低税负最常采用的手段。那么,这其中倒底会有什么 样的风险呢?我们分析如下: 虚开建安发票后,建安成本就会虚高 该项目销售额约 6.5 亿元,原建安总成本约 3.8 亿元,加上 1 亿元后则达 4.8 亿元。而建安成本政府都会有工程定额。比如在北京市地税局 2007 年 5 月 出台的北京市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办法(注:这是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 是财税(2006)187 号文要求加强土地增值税清算文件出台后全国第一份土地 增值税清算细则)就规定,在北京市,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费、配套设施费、 开发间接费用四项成本,多层建筑每平方米 1560 元;高层每平方米 2263 元, 如超过规定数额,除非有特别理由,否则税务部门不予承认。那么,一下子虚 开 1 亿元的建安发票,必然会让建安成本徒然增加很多,如何向税务机关解释 呢?能找到合适的理由让税务局同意吗?如果增加不多,还可以解释,增加如 此大金额,通过的概率恐怕是为零的,因为,税务局在这件事上如“过份帮忙” 也有“掉乌纱帽”的风险。 资金回流的风险 实际建筑安装费为 3.8 亿元,虚开成 4.8 亿元的发票,资金流如何处理? 虚开的 1 亿元要不要付帐?如果 1 亿元长期挂账,容易引起税务部门的怀疑, 而且按照规定应付未付不得进入成本。如果转帐,则 1 亿元资金如何回流?对 方会不会有信用风险?会不会耍赖? 回流资金的帐务处理风险 我们假设建筑商信用良好,资金回流没有关系。对方将 1 亿元资金重新打 给公司,这么大的一笔资金如何下账?入内账还是入外帐?如果通过银行进账, 则帐务上会出现入帐风险,只能长期挂“往来款”,无法削除。如以现金入帐, 则可以计入“小金库”,而如此大金额要提取现金,则只能分取若干次,而 “小金库”里放这么一笔资金后就不是“小金库”了,这个“小金库”的管理 会存在很大难度和风险。 对方账务处理的风险 换位思维,如果从建筑商的角度来考虑,建筑商也将面临账务处理的极大 困难。如何处理 1 亿元的虚开金额?2 亿元的收入变成了 3 亿元的收入,要多 交企业所得税,如何应对?1 亿元的现金如何提取出来?建筑商为应付这种困 局,只能采取不规范的手法进行处理,比如他自己再弄张假发票抵帐或虚列人 头,虚加人工来解决。这就会放大了建筑公司的税务检查风险。而一旦建筑公 司出事,则税务机关就会顺藤摸瓜,将该开发企业牵扯出来。在现实中类似的 由于上、下游出现而被税务稽查的案例屡见不鲜。 三、偷税与筹划的区别分析 而我们提供的方案,与之相比,因属合理合法的税务筹划范畴,所以手续 会繁琐,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都会发生,节税额与直接偷税相比也 会较低,但两者性质以及操作平台却完全不同。偷税的做法,会给企业今后留 下税务检查风险与隐患。筹划的方案虽然操作起来麻烦,但是是合法的,将来 贵司股东、法人、财务都会睡觉踏实。即使税务局发现交易金额大,认为不合 理,也仅仅属于“关联交易转移定价不合理,需做特别纳税调整”的范畴,不 能定性为偷税,没有法律风险,这是两者间的本质区别。 (四)会计报表税务分析风险 一个企业的业务活动,都会通过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反映出来。如果企业 存在偷逃税行为,也会通过这些信息体现。企业不论请的会计水平多强,做假 帐的水平多高,想不被发现是很难做到的,假的终究是假的,假的永远做不成 真的。因为会计报表不会骗人。可有一些老板偏不信邪,总以后我请的人水平 高,税局抓不住。通过对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进行分析,会计报表税务分析风 险表现形式有: 1、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表现则为:存货、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应付帐款、 其他应付款、资本公积等会计科目经不起推敲;账务处理混乱、帐实不符; 2、在利润表上的表现则为成本费用与收入不配比,利润结构不合理; 3、各项指标,忽高忽低,或如过山车,或漏洞百出。 具体而言,假帐通常会在以下几个方面留下蛛丝马迹: 各项财务指标跟相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作横向比较,会出现过高或者过低 的现象。 企业各项指标如与往年做纵向比较,会出现忽高忽低现象,就像坐过山 车一样。 企业的利润率、税负率较长时间处于较低水平。 在现实中,有的企业连续几年都做成亏损,可问题是公司规模却是越来越 大,那资金从哪来呢?公司股东以个人名义借款给公司用于营运资金。长期下 来正常吗?有的老板稍微聪明一点,不做成亏损,让它每年赚几百块钱,象征 性交几十块钱的税。但如果连续微利,利润率会明显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税 赋率也明显地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现在我国各地税务机关都有一个不成文的 规定,都会内部掌握一个最低的税赋率水平。比如在深圳,税务机关内部规定 的工业企业增值税税负率不低于 1.5%,商业企业增值税税负率不低于 8。有 人说,知道这些数值就好办了,就按照这个标准来,正好比它规定的最低标准 高那么一点,税务局就不会来找麻烦。注意以上是最低值,不同行业标准还不 一样呢。你略高于最低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