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_第1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_第2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_第3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_第4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L 重心理卫生 家庭情绪气氛对儿童依恋行为类型的影响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 体联系的一种倾向11。安全依恋的形成使婴儿建立起 与抚养者(通常为母亲)的持久情感联结,使婴儿建构 起关于照料者、自己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心理 模式或表征,这种表征会成为未来所有亲密关系的范 式,并贯穿于儿童期、青少年期以及成人期。研究表明, 婴幼儿期形成的依恋风格能够预测个体社会学发展的 洁果,在日常社会交往活动中的情感与行为都符合并 有助于保持依恋的风格。大多数纵向研究发现,形成非 安全依恋的幼儿出现外化或内化的情绪、行为问题的 比率远远超过了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具有安全依 fi:的儿童比不安全依恋者在以后的生活中更自信、更 合作、更友好、更热情、更有好奇心、更有能力,而不安 全依恋者多在学前期、学龄期出现退缩、敌意、攻击行 为及成人期的婚姻质量低、药物滥用等。因此儿童依恋 司题的研究不容忽视。 依恋研究的重大进展来自 Ainsworth 的研究,她 与同事(1978)设计了陌生情景测量,陌生情景测量将 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安全依恋(Secure),这类 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 亲,当母亲离开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时会 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不安全依恋,回避型(insecure-avoidant) ,这类儿童在 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 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 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不安全依恋矛盾型(insecure-ambivalent) ,此类儿童对 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 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存在第四种类型一混乱型 (disorganized)。这类儿童缺乏对陌生情境的一致策略, 行为组织性很差,过于任性;同时表现出寻求亲近与回 避的矛盾行为,而且行为缺乏完整性。大量的研究结果 显示安全依恋的儿童约占 65%,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占 20%,反抗型占 10-15%,混乱型占 5- 10% o Bowlby 认为,儿童的安全或不安全依恋类型是相对稳定并长 期保存的,但是也可能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f210 依恋行为儿童自身的特点受抚养的质量及家庭气 氛因素的影响。其中儿童自身的特点包括儿童的气质 等因素。抚养行为的质量通常指抚养者对孩子需求 IF 号的敏感性及反应性,即父、母亲能对儿童所发出的需 求信息敏锐地觉察,并予以恰当、及时、一贯地满足3c 沃尔夫(1997)等人运用元分析的方法,对 66 个涉及 4000 对母子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敏感性与反应性崖 抚养方式与孩子的安全型依恋具有相当程度的相关 相比较而言,非安全型依恋的幼儿与母亲的身体接蒯 较少,母亲对他们的抚养行为就像例行公事一般,并且 有时还会有消极的拒绝的情绪和行为。安全依恋儿童 的母亲比不安全依恋儿童的母亲对儿童的需要更幼 感、更多反应、更亲切、更易接近、言语更积极、并予以 恰当及时的满足;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的母亲有较 多的消极态度,影响着母子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不良的 交互作用模式会逐渐内化为儿童的依恋工作模式,不 但影响自我调节机制的发展,还可能将此消极的互动 关系泛化到其他人际关系中去,出现攻击或退缩行为。 家庭情绪气氛是抚养质量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家庭 情绪气氛由每位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 )共同创造,温 暖、互助、和谐或冷漠、疏远、拒绝,都对儿童的成长起 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其子女温暖的照顾,并以合 理的方式养育子女,其子女多形成安全型依恋风格。而 父母如果存在行为与情绪问题,往往难以形成和谐温 暖的家庭气氛,从而会使子女感到在需要时无法获得 关爱,并因此认为人际关系是不可靠的,造成疏离感增 强,产生回避型依恋风格“o Clarke 从反应性(对儿童的 哭、喊、语言要求等的反应比例)、积极情感的表达( 充 满感情的接触、微笑、表扬、说话等)、社会刺激量( 母亲 亲近儿童、对儿童微笑和说话或模仿儿童的频率)三 个维度描绘母亲的抚养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无依恋性 儿童与不良依恋儿童的母亲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较 低,而安全依恋儿童的母亲则得分较高阎。琼尔斯在以 色列婴儿中验证了情绪有效性和儿童安全性依恋的一 致性联系s。本研究就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本 地区情况就家庭情绪气氛对婴幼儿依恋行为类型的影 响作一些探讨。 在一个家庭里,抚养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责任。因此 父、母亲的情绪气氛都会对儿童的依恋类型起着很重 要的作用,因此本篇文章同时对父母之间情绪气氛如 何组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类型风格作些初步探讨。这样对父母如何培养自 己的孩子具有一 定的指导意义。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地区一市级示范幼儿园的 40 名日托 儿所,在本院儿保门诊系统保健建卡的幼儿 40 名,年 龄 2.43.6 岁,身体状况健康,80 名都为独生子女,家长 年龄为 3040 岁,母亲高中学历以上者为 80%,大多 有固定的职业,家庭经济生活为本地区中等水平。 1.2 方法: 1.2.1 中文版的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Q-Set 分类)o 此翻译的中文版的分类卡片再测信度是二 0.96 (P0.05 ),因此对结论分析无影 响。 1.2.4 数据处理根据儿童依恋行为分类(中文修 订版)指导说明,为确定每一儿童依恋类型的安全性系数,通过计算每个儿童的原始分数与 中国儿童标准 安全性分数计算皮尔逊相关,得出儿童的安全依恋类 型分数,如果分数越高,表示儿童越趋向安全性依恋类 型。 结果 2.1 母亲的情绪表达方式对儿童形成安全性依恋 类型的影响 从表 1 可以看出母亲的积极情绪表达和消极情绪 表达的相关系数为一 0.093 ( p.583 ),父亲的积极情 绪表达和消极情绪表达的相关系数为一 0.037 ( p=0. 218 ),说明无论父母,积极的情绪表达和消极情绪表 达不存在相关。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因素作为独立 因子来分析。 表 1 父、母亲积极情绪表达类和消极情绪表达的(xt s)及相关系数 N 积极的情绪表达消极的情绪表达相关系数 P 68.21 7.9 68.81 7.7 44.7 士 7.2 45.5t 8.6 -0.093 -0.037 0.583 0218 由于受样本数量的影响,便于分析,作者先分析了 母亲的情绪表达方式对儿童的依恋类型的影响。依恋 类型分数是通过计算每个儿童的原始分数与标准分数 的相关系数而得出的。按照儿童依恋行为分类(中文 修订版)指导说明闭,落在三十三百分位上的分数通常 是 0.3 到 0.35 之间,如果以 0.35 作为划分安全性高低 的分组点,这 74 个被试当中有 30 个(40.5%)是高安 全性依恋儿童,有 44 个(59.5%)低安全性依恋儿童, 这比常规标准要低,这可能跟我们的取样都是来自医 院就诊的儿童有关。 表 2 父、母亲的情绪表达对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类型的影响表 变量 标准回归系数 p P 值 母亲积极 0.729 2.662 0.015 母亲消极一 0.448 -2.395 0.026 父亲积极 0.283 2.021 0.048 父亲消极一 306 -2.232 0.036 母积 x 母消 0.258 3.502 0.000 母积 x 父消 0.12 2.670 0.013 父积 x 父消-0.015 -1.13 0.295 母积表示母亲的积极情绪表达、母消表示母亲的消极的情绪表达、父积 表示父亲的积极情绪表达、父消表示父亲的消极的情绪表达 采用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计算出因子的标准回 归系数。如表 2 所示,可以看出母亲的积极情绪表达对 儿童形成安全依恋有显著效应(r-2.662 , P0.05)。 2.3 父、母亲的情绪表达对儿童依恋形成影响的差 异。 从表 2 可以看出,母亲的积极情绪表达和消极情 绪表达的标准回归系数 p 值都要比父亲的大 ( 0.7290.4480.2830.306 ),这能够说明母亲的情绪 表达比父亲的情绪表达对儿童形成安全性依恋的作用 大。同时发现其中父消:母积的交互作用显著(r-2. 67 , P,男,山东人,主任医师,硕卜生导 师,博 学位,研究力向为儿童发育与心理行为。 关系的信念和思维方式。依恋情感和依恋思想共同 形成情绪加工与社会人际关系的内在加工模式(in- ternal Working Model)一包含一整套有关感觉、记 忆、观念、态度与行为的表征体系。这种内在加工模 式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对儿童的社会性情感、社会 化过程起着长期、系统而极其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 的影响作用。 2 儿童安全型依恋发展的意义 儿童早期依恋发展大致包括 4 个阶段:1)前依 恋期(initial pre-attachment),即。8 周婴儿对社会 h和非社会性信息均表现出偏好反应;2)依恋关系 形成期(attachment in the making) , 8 周6 个月婴 儿出现了对熟悉人的识别或再认,但仍无区别地接 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3)依恋关系明确期(clear-cut attachment),多数儿童在 7 个月左右开始持续到 1 岁多甚至到 2 岁左右,儿童对特定个体的依恋情感 出现,儿童目标矫正系统形成,建立起与抚养人之间 的特定依恋关系,同时出现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 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formation of goal-corrected partnership),儿童 2 岁以后开始把母亲看作具有自 主性的个体,开始与最初依恋对象以外的其他人形 成依恋关系。依恋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决定性的, 根据处于第三个阶段儿童在 SSP 中的表现,把幼儿 的依恋类型划分为 A 型( 回避型),B 型( 安全型),C 型(抗拒型 )和 D 型(混乱型) 。B 型为安全型依恋, 其他三型均为非安全型依恋。美国研究数据显示 B 型占幼儿的 6500700o,A 型和 C型各占 10%一 15%左右,D 型较少。虽然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幼儿 依恋类型的分布有相当的差异,但安全型依恋的婴 儿数量均占有绝对的优势。 陌生情景测验(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 SSP)被视为测验幼儿依恋的经典方法,用于 1 -2 岁儿童依恋测验;其内部一致性高达 0. 80 -0. 94, 有很好的重复性,判别函数分析各型区分度良好。 缺点是生态效度差,所测验的是儿童在非自然状态 下的表现。国内研究者基本上是遵照 SSP 标准程序进行模拟应 用,也有个别学者借鉴其原理,对场景 和评分编码系统进行了较大的变通,变通后的信度 效度有待验证。Cassidy 等把 SSP 扩展用于 34 岁 儿童的尝试似乎并不太理想。为了对学龄前儿童建 立一个适用的依恋测评工具,Water、等编制了儿童 依恋行为分类卡(Attachment “set, AQS),吴放等 于 1994 年将其引进到国内。AQS 通过在儿童家中 观察儿童的行为来进行评判,避免了 SSP 生态学效 度低的缺点,但 AQS 只能区分安全型和非安全型, 分卡计分费时费力,和 SSP 一样不适合大而积应 用。Hansburg 等发展了测量学龄前儿童依恋的分 离焦虑测验(Separation Anxiety Test, SAT) , Tar- get 等(1997)则为学龄期儿童编制了依恋访谈量表 CChild Attachment Interview,CAI)等,在国内没有 看到后两者应用的报告。总体上说,国内在儿童依 恋测量方法及其应用方而的研究都比较薄弱,而关 于成人依恋因成人依恋访谈(AAI)、关系问卷(RQ) 等测验工具的可及,在依恋与学校适应、依恋与婚恋 关系、依恋与人格障碍的研究方而反而出现了较多 的报告。 依恋所形成内在工作模式最初表征着对自我、 对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信念、态度,这 种认知模式成为儿童人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的一 种“模板” ,深刻地影响以后人际交往的认同感、安全 感,儿童的一些心理品质包括信赖、自信、自立、和谐 关系、情绪调节、亲密行为、理解他人、社交能力等与 早期依恋相关。Sroufe 一个长达 30 年的追踪研究 发现,依恋经历与自立、情绪调控和社会能力明显相 关。Madigan 等对 60 个研究作 Meta 分析,发现儿 童早期非安全型依恋、特别是回避型依恋与后来的 内隐行为问题相关联。还有一些研究表明,亲子依 恋质量与青少年犯罪行为及自尊、社会能力和情绪 控制等心理适应指标呈显著相关,对青少年犯罪行 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建 立对儿童心理发展意义重大,依恋对儿童社会化具 有长久的影响。要做好国内儿童依恋应用研究首先 要从依恋测评方法、工具问题着手,除 SSP 外,发展 一些简便的儿童依恋测评方法例如家长问卷、简明 现场观察量表等,虽在测量学上难以达到很高的标 准,但用于依恋一般筛查和日常的指导,则有其特定 实用价值。 3 影响依恋的因素及其评价 依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后天养育环境,一些受 先天影响的儿童内在因素如个体的成熟与气质也会 对儿童依恋产生一定的影响。儿童生理和认知成熟 度是依恋发展的基础,儿童有较好的区分熟悉与不 熟悉人物的能力,有与依恋对象保持亲近和沟通的 能力如观看、发声、依偎等,选择性依恋才能发展。 另外,依恋关系的建立是亲子互动的结果,婴儿内在 气质类型会影响母亲对他们的态度和抚养行为,反 过来影响母子依恋关系的建立。一般说,儿童气质 特点虽可影响其依恋情景中行为表现,似乎并不对 依恋分型产生明显影响。 在后天养育环境因素中,Ainsworth 认为生命 前几个月母亲敏感性是决定依恋安全与否的关键因 素。为此她还编制了母亲敏感性量表(Maternal Sensitivity Scales)作为测验儿童依恋的关联指标。 大量研究己经证明,母亲对婴儿所表现的养育行为 特性直接影响着儿童自身认知模式尤其是内部加工 模型的建构。值得注意的是,母亲对儿童回应的过 多或过少都会造成不安全的依恋。母亲对儿童关照 行为过多,则会刺激和干扰儿童,他们会回避母亲以 逃避过多的互动,不利于安全依恋的建立;如果婴儿 常常受到前后不一致的关怀,时冷时热,生理和情感 上满足与失落交替出现,则会形成爱恨并存的矛盾 J 隋感。因此,敏感的、一致的、及时的回应和关爱是 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前提。 除了母亲敏感性,许多其他抚养环境因素也或 多或少地影响依恋的发展,由此也产生了多种用于 测评养育行为的量表。Crittenden 所编制的用于幼 儿期的“关爱指数量表(the CARE-Index)“, Marvin 等用于学龄前儿童的“养育行为分类系统(Caregiver Behavior Classification System)“,都有较好的信度 和效度,但在国内均未见到应用报告。此外,像儿童 早期家庭养育环境的量表如“HOME 量表(Home Observation for Measur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inventory)“城市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 ,均可用 于儿童依恋养育环境的系统性评价,针对性的指导 有助于改进父母养育行为,促进安全型依恋的发展。 4 依恋障碍及其干预 儿童长期处于不利的养育环境则难以形成安全 的依恋甚至导致依恋障碍。在 DSM-IV,依恋障碍 被称作“婴儿或儿童早期反应性依恋障碍” ,并分为 抑制型和脱抑制型两个亚型。近期发布的 DSM-V 把依恋障碍放在创伤应急相关障碍一类,分为反应 性依恋障碍(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和脱抑 制社会参与障碍(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 Disorder)2 型。尽管受到了很多的批评,DSM 一依 然坚持把前期存在不良养育史作为诊断这两类依恋 障碍必要条件。依恋障碍的的压力性生活事件,营造轻松和谐 的学习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