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环境保护规(1)_第1页
开平市环境保护规(1)_第2页
开平市环境保护规(1)_第3页
开平市环境保护规(1)_第4页
开平市环境保护规(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平市环境保护规划简本 编制单位:广州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2007 年 5 月 目 录 前 言 开平市地处广东省西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北回归线以南,跨东经 11214-11248,北纬 2158- 2241.东靠新会市,南及东南,西南与台山市相连,西接恩平市,西北和新兴县相邻,东北与鹤山市交界. 改革开放以来,开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开平市是“全国综合实力百 强市“之一,“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市“之一,先后获得“全国明星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建设先进市 “,“全国农村经济第一批实现小康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竟争力百强市“和“广东省文明城市“等 20 多项国 家级荣誉称号.2004 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45.1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4.04 亿元,出口总值 8.16 亿美 元,外商直接投资 0.7 亿美元.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开平市形成了化纤,纺织,水暖卫浴,食品,电 子,医药六大支柱产业. 但是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市县相比,开平市属于后发展地区,轻工业比重大,重工业少,第 三产业发展比重低;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规模效应,没有形成大规模产业带;城市经济还处于粗放而分散的 发展状态,不利于集约化,有序化和规模化,也不利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由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平市注 重了环境保护,目前整个市域环境质量保持较好.如何实施“广大山区崛起“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实现超 常规发展,又要维持良好的环境质量,是开平市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广 东省省委,省政府和江门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真正把实现“三个代表“精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与 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到实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开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 俱进,将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来抓,组织力量,投入资金,在深入调查与统计的基础上编制开平市 2005-2020 年环境保护规划,以指导开平 市中长期环境保护和各项社会,经济工作,实现青山绿水,经济繁荣,人民富裕,国泰民安的现代化社会目标. 1.2 自然与社会环境概况 1.2.1 自然环境概况 (1)地理位置 开平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东经 11214-11248,北纬 2158- 2241.东靠新会市,南及东南, 西南与台山市相连,西接恩平市,西北和新兴县相邻,东北与鹤山市交界.市域总面积 1659km2,城区建成面 积 24km2,距广州 110km,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城区由三埠,长沙,沙冈三个街道办事处鼎足构成,潭江,苍江 相会,穿流而过,水深河宽,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素有“小武汉“之称.325 国道(广湛公路),开阳高速公路贯 穿全境.佛开高速公路直达开平.潭江上接恩平锦江,流经开平,台山,新会经崖门出南海.水路可直通往开平,广 州,肇庆,梧州和香港,澳门.现在客轮直达香港只需 4 小时.三埠还建有现代化集装箱码头,货物日吞吐量 3300 吨. (2)气候条件 开平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靠近南海,夏秋之交多强台风,台风带来充沛雨量,市区 河流环绕,水域面积宽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和多雨,四季如春.年均气温 21.7,湿度 82%,年降雨量 17002400mm,集中在 4 月至 9 月.常年主导方向为东风.由于亚热带季风影响,每年 6 月至 10 月为强风季 节,风力为东风 6 级至 9 级.1975 年 10 月 5 日 13 号台风袭击三埠最大风力达 12 级以上. (3)河流水系 区域内主要水系为潭江,与莲塘水汇合入境,经百合,三埠,水口入新会市境,直泻珠江三角河口区,向崖门奔 注南海.潭江全长 248km,流域面积 5068km2;在开平境内河长 56km,流域面积 1580km2,全河平均坡降为 0.45%.上游多高山峻岭,坡急流,山林较茂密,植被较好;中下游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坡度平缓,河道较为弯曲,低 水时河沿沙洲毕露,从赤坎到三埠,比较大的江心洲有河南洲,羊咩洲,滘堤洲,祥龙洲,海心洲,长沙洲,沙皇 洲等. 潭江地处暴雨区,汛期洪水峰高量大;枯水期则因径流量不大,河床逐年淤积,通航能力较差.三埠镇以下可 通航 600 吨的机动船,可直通广州,开平,香港和澳门.潭江干流水位变幅在 2 m 到 9 m 之间.据潢步水文站 1956 年到 1959 年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 21.29 亿 m3,最大洪峰流量 2870m3/s(1968 年 5 月). 最小枯水流量为 0.003 m3/s(1960 年 3 月),多年平均含沙量 0.108kg/m3,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 23 万吨, 多年平均枯水量 4.37 m3/s,最高水位 9.88m,最低水量 0.95m.开平市现有大中型水库 5 座,其中大型水库 两座,2001 年水库总蓄水量为 2.2218 亿 m3. (4)自然资源 开平市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已探明和开采的有铁,锰,铜,锡,金,铀,煤,独居石,耐火石,钾长石等 33 种.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植物方面有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主要代表科有壳斗科,山茶科,木兰科,樟科,桑科,蝶 形花科,梧桐科,苏木科,桃金娘科,山龙眼科和芭蕉科等.动物方面主要是鸟,鱼,虫,兽.常见的珍稀动物有 穿山甲,大头龟,果子狸,猴面鹰.较多的野生动物有山猪,石蛤,鳖,鹧鸪,坑螺等. 1.2.2 社会环境概况 (1)行政区和人口分布 开平市面积 1659km2,人口 68 万,辖三埠,长沙,沙冈 3 个镇级街道办事处和水口,月山,沙塘,苍城,龙胜,大 沙,马冈,塘口,赤坎,百合,蚬冈,金鸡,赤水 13 个镇,283 个村民委员会,2843 个自然村.市中心建成区 25km2,人口 28 万. (2)社会经济和发展状况 开平市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之一,“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市“之一,先后获得“全国明星市“,“全国卫生城市 “,“全国城市建设先进市“,“全国农村经济第一批实现小康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竟争力百强市“和“广东 省文明城市“等 20 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扩张和开平在珠三角的“城郊型“位置,决定了开平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劲的后发优势,使 开平成为粤港澳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 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45.1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4.04 亿元,出口总值 8.16 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 0.7 亿美元.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开平市形成了化纤, 纺织,水暖卫浴,食品,电子,医药六大支柱产业.其中涤纶企业集团是全国 500 家和广东 50 家大型企业集团 之一,化纤产量在全国同行业排第二位;依利安达电子有限公司是全国 500 家最大外商投资企业之一;罗赛 洛(广东)明胶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明胶生产基地;广合腐乳是全国最大的腐乳生产企业;嘉士利饼干,花生,味 事达味极鲜酱油全国销量第一.2004 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 293.1 亿元,工业增加值 46.7 亿元.农业资源 丰富,土地肥沃,是广东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市粮经比例调整为 50:50,2004 年实现农业总产值 24.1 亿元.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商业贸易繁荣.现已建成粤西最大的凉果批 发市场,水暖器材市场,建有全国最大的中国(水口)卫浴展览中心.2004 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 2 万多 家,纳税总额 3.3 亿元. (3)卫生教育状况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4 年末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172 个.其中医院,卫生院 19 家:专科防治所,站 2 家;卫生防疫机构 1 个.病床床位 1338 张,其中医院 946 张,卫生院 362 张.卫生技术人 员 2203 人,其中执业医师 533 人,执业助理医师 163 人. 教学事业和谐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稳步提高.2004 年全市有中小学 263 所,其中高,职中 20 所,初中 31 所,小学 212 所.在校学生共 137055 人,其中小学生 76835 人,初中生 37719 人,高中阶段在校生 22501 人.幼儿园 37 所,在园儿童 21181 人,电视大学 1 所,在校本科生 656 人,大专学生 1225 人,小学适龄 儿童入学率 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学率 100%,非正常流动率为 0;15 周岁人口教育完成率 99.8%,17 周岁人 口中等教育完成率 97.8%,初中入学率 99%,毕业率 98.4%,非正常流动率 0.83%.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 96.3%.“ 普九“五率连续第十五年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要求.全市高考录取人数 3430 人,比上年增加 1018 人,录 取率 86%.全年投入 2720 万元,新建改建校舍 4.74 万 m2. (4)人文古迹概况 全市现有不少古代石刻,石雕,牌坊,庙宇,祠堂,学宫,古塔,石桥等,很有纪念价值和研究价值,现有国家重 点保护文物开平碉楼 1833 座,国家 4A 级旅游景点,中西合璧的“中国华侨园林一绝“立园,以及历 史悠久的开元塔,规模宏大的梁金山旅游区和大沙河度假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南 楼等景点. 1.3 环境现状 1.3.1 水环境现状 开平市 2004 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 2493 万吨,排放 CODCr2360 吨,氨氮 129 吨.据统计,开平市的主要污染行 业有三类,分别是食品化学类,漂染洗水类和电镀电子类.根据开平市企业排放污水流域统计表,潭江接纳的 污染物占了总的污染物的量约 22%,各条支流中污染比较严重的是镇海水和新桥水,特别是镇海水,接纳的 污染物占 60%以上,很多污染严重的企业都分布在镇海水流域中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监测 站提供的潭江干流断面监测结果,在整个潭江干流各个断面都超标的是总氮,其次是氨氮,有不少断面 COD 超标.水环境功能区与水质目标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原因是生活污水污染. 开平市目前还没有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但是,建厂规划己启动;同时完善城市,镇区污 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厂,规划到 2010 年全市建造污水处理厂投资 2.02 亿元,全市新增日处理污水量达到 9.4 万吨,基本可以满足城市污水处理率 80%指标.规划到 2020 年全市新建污水处理厂新增投资 0.8 亿元, 累计总投资为 2.82 亿元,基本可以满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90%指标,削减工业污染负荷.完善建设新美污 水处理厂,苍城镇污水处理厂,赤坎镇污水处理厂,迳头污水处理厂,在 2010-2020 年完成规划目标. 1.3.2 大气环境现状 2004 年二氧化硫年日总平均值 0.033mg/m3,二氧化氮年日总平均值 0.027mg/m3,总悬浮颗粒物年日总平均 值 0.138mg/m3,TSP 年平均值 0.116mg/m3,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降尘量年月总平均值 2.19 吨/km2月,符 合省推荐标准(8.0 吨/km2月).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空气污染的分布是:新 昌长沙新美.降水 PH 年均值 5.87,酸雨频率约 14.0%. 开平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SO2,NO2,PM10 的污染浓度都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但是主要污染物的污染浓 度呈现上升趋势.全市近几年主要污染物是 SO2,PM10,根据行业污染数据分析,开平市主要大气污染行业为 非金属矿物制品(主要为水泥厂),该行业产生的工业粉尘几乎占到全市废气排放总量的 100%.流动源将成 为未来环境污染的主要压力,NOX 排放量所占比例有所上升.奔达纺织有限公司,宏达水泥厂,广鸿建材等少 数企业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1.3.3 声环境质量现状 近 5 年来开平市区域噪声等效声级在 57-61 分贝之间,目前开平市处于轻度污染状态,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 为开平市的主要噪声源,噪声区域达标率逐年缓慢增长,呈现良好发展趋. 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布局的不合理,造成建成区内居住与工业区,公共活动场所等混杂现象突出, 2005 年对三个中心镇噪声监测结果来看,镇区声环境较差,每个镇各监测了 7 个点,范围包括了镇区的公园,医 院,学校和工厂,超标率均为 100%.说明开平市主要的噪声源为生活噪声,噪声扰民问题突出,这在旧城区尤 其严重. 近五年来开平市道路交通噪声超标路段总的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缓慢,且大部分道路交通噪声值处于 65- 70dB(A)之间,占总路长的 50%强,随着车流量逐渐增加,道路交通噪声已形成了轻度污染(达标)为主的趋势. 1.3.4 固体废物处理现状 开平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虽接近 20 万吨,但是现有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废物处置的 要求,设施建设简单,达不到无害化标准,二次污染严重.市区和乡镇生活垃圾填埋厂都未设置沼气以及渗滤 液集中收集和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简单,郊区和农村几乎没有处理措施,污染环境的现象日益突出; 医疗废物大都由于各医院自行简单处理,医疗废物集中安全处置达标率只有 16%;部分无利用价值的危险废 物被不规范焚烧或则倾入没有采取防渗措施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甚至直接排入环境中;历年来的工业废物如 煤矸石,尾矿,冶炼渣以及化工废渣等堆积物逐渐变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隐患;白色污染现象普遍;规 模化禽畜养殖部分粪便随冲洗水排入环境,无害化处理率低. 由于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处理处置固体废物能力不足,使得零散,小规模,低成本处理处置固体废物具有 较大活动空间;废旧电子电器的处理工艺落后,没有形成合理的回收体系,这些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 直接和长期的危害. 1.3.5 工业污染源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为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平市环保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市人大,政协的监 督和支持下,启动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治理工作,对 433 家工业污染源实施限期治理;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 护并重,从严把好项目审批关,严格控制污染源;结合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 快老污染源的技改和限期治理.经过努力,工业污染源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1.3.6 环境监测能力有所提高 开平市环境监测站属于三级站,现有工作人员 19 名,其中技术人员 9 名,高,中,初级技术人员比例约 0:3:6;现 有工作用房 956.7m2,有 3 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可开展大气,水质,噪声等 90 多个项目监测,经费自筹,开支 未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目前具备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中规定的基本监测项目能力. 1.4 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 1.4.1 城市经济发展问题 开平市已经形成了化纤,纺织服装,水暖卫浴,食品,电子,医药等支柱产业.其中化纤纺织,水暖卫浴和食品 工业“三大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市的优势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2004 年三大产业产值约 140 亿元,占全 市工业产值的 54%,目前年销售超 500 万元以上的化纤纺织企业 260 多家,其中年销售超亿元的 13 家,2004 年全市化纤纺织工业总产值 120 亿元.水暖卫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完成工业总产值 11.6 亿元,60%出口到 国外,食品工业稳步发展,现有食品企业 105 家,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的名牌产品 38 个,去年工业产值 7.8 亿 元,实现税利超亿元.全市共有“三资“,“三来一补“企业 549 家. 从 1978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1.87 亿元,2004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45.1 亿元,是 1978 年的 80.2 倍;平均年 增长率 16.34%,最高增长率是 1993 年达 43.3%,最低是 1983 年 1.54%;1997-1998 年世界金融风暴时仍保 持增长率 8.03%;从 1999 年至 2004 年增长率稳定在 10%左右.2004 年工农业生产总值为 293.1 亿元,其中 工业总产值 269.05 亿元,农业总产值 24.1 亿元.在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同时,开平市社会事业也取得长足进 步,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近年来,高标准改造了市区东兴大道,文新路,幕沙路,新建三江大道,建成了“九景 连堤“第一景点“世纪之舟“和具有古罗马特色的旅游购物街,中心医院,供电大楼,工商大楼,文化大楼,汽车 客运总站,城市广场等城市标志性建筑先后投入使用,使城市格局更加完善.据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城市群 规划,开平市位于经济圈的外围,即经济的外辐射地区,同时考虑到开平市的区位优势,开平市的城市发展定 位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联结粤西地区的地方性中心城市,具有侨乡文化和山水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但是,城 市经济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1)开平市经济综合实力虽然是全国 100 强之一,但与排名前面的,持别与排在前 10 名的:顺德区,昆山市, 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南海区,萧山市,武进区,吴江市,绍兴市等有一定差距. (2)城市经济以第二产业的制造业为主,其中的支柱产业:化纤纺织,食品,水暖器材均是轻工业.开平市的经 济特点是: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少,第三产业有待发展. (3)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规模效应,没有形成大规模产业带. (4)城市经济还处于粗放而分散的发展状态,不利于集约化,有序化和规模化,也不利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5)平市工业产值增长率高于江门市和广东省的平均水平.取 2002 年增长率比,广东省平均 10.6%,江门市 10.3%,开平市 12.4%.而我国东部县域增长率高于 15%.可见,开平市的 GDP 和工业增长与发达县市比,相对 较低. 1.4.2 城市产业发展问题 产业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2004 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 145.1 亿元,人均 GDP21308 元人民币,高于江门市全市平均值 19131 元人民 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作为沿海城市,开平市依托广东省开放的地位优势,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服装纺织,水暖器材,食品是国家定 点三大生产基地之一.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中外合资企业占三大产业的 60%,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2004 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0:50:41.第三产业发展较好,第二产业占 GDP 比重稍高于第三产 业,但还未处于高水平;科技含量高的产值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约 16%.1978 年,改革开放初期,三种产业结 构比 48.9:24.0:27.1;2004 年为 10:50:41.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开平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 构趋向合理. 开平市第二产业比重为 50%,珠江三角洲中山,惠州,珠海,东莞,佛山等分别为 59.3%,58.7%,55.2%,54.9%,53.2%,相比低几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却比上述城市高 10-20%.这表明开平市 工业发展还相对滞后,特别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工程材料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然而,第三产业却发展迅 速. 产业布局己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块状经济正在形成,但发展不健全 历年来,中,小企业的建设见缝扦针,遍地开花,布局分散.发展超常而规划滞后,造成全市工业布局分散;作 坊式的加工工业遍布区域内.结果,造成噪声扰民,废水,废渣乱排,废气无序排放;被污染的水体范围广,局 部空气环境质量差. 这些问题已引起市政府的重视.己经建立或正在建设工业园区有:水口工业基地,苍城工业集中区,开元工业 城,新美纺织工业开发区,月山工业集中区,燕山工业集中区,蚬冈工业集中区,蒲桥工业集中区,开庄高科技 开发区,沙冈工业开发区,东郊工业区等.但是,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1)起步不久,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健全,未到位.例如,开元工业园区要求每个企业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并达标 排放.但企业不处理,有偷排现象. (2)一些污染企业由于各种原因,该搬入园区却拖延未搬. (3)工业园区建设速度慢,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规划和建设不完善等. 1.4.3 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资源丰富,但过度开发和“炼山“造成的破坏比较严重 开平市林地在全市土地利用面积中所占比例较大,2004 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 67609.4hm2,占全市幅员面积 的 40.76%.按地类分,有林地 52373.7hm2,未成林(含红树)5556.3hm2,灌木林 5277.5hm2,疏林 472.1hm2,无 林地 3848.9hm2;按林种分,生态公益林 17684.6hm2(其中特种用途林 1290.9hm2,防护林 16393.7hm2),商品 林 49924.8hm2(其中用材林 44942.7hm2,薪炭林 518.2hm2,经济林 4463.9).森林覆盖率 38.18%,林木绿化 率 36.38%.但是,现有森林中残次林,低效林和灌木林面积大,达 15235.7hm2,占现有林地的 22.53%.大量的 残次林,低效林和灌木林的存在,说明该市的森林质量较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相 对低下,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全市部分林地被大面积连片“炼山“后改种速生的桉树,破坏了原生植被,破坏 了生物多样性结构,使局部地区水热循环失调,小气候条件改变,水旱灾害可能加剧;商品林增加,“炼山“加 上低质林面积大,这种叠加影响作用,导致森林群落发生逆行演替,生态防护功能降低,影响将是长远的. 区域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面积小,程度轻 根据 1999 年开平市水水土流失遥感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可知,全市 1999 年水土流失面积 49.91km2,包括 自然侵蚀和人为侵蚀.自然侵蚀面积为 32.58 km2(全部是面蚀),人为侵蚀面积 17.33 km2,其中采石取土侵 蚀 0.10 km2,陡坡开荒侵蚀 2.11 km2,开发区侵蚀 3.08 km2,坡耕地侵蚀 12.04km2. 开平市水土流失面积约 49.91km2,占全市幅员面积的 3.03%.采用土壤侵蚀模数法进行评价,全市土壤侵蚀 强度以轻度为主,中度,强度次之,没有极强度和剧烈侵蚀.按 SL190-9 分类标准,开平市水土流失属轻度侵 蚀区. 从 1999 年-2005 年 16 年间,开平市对水土流失区进行生物治理,治理率达 97.67%.水土流失经过多年生物 (主要是植树造林)治理,面积大大缩小.据 2005 年 10 月调查统计,目前在塘口镇,月山镇,长沙区共有 0.29hm2 面积需进一步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较大业绩.但是,已经治理过的要巩固治理效果,加大检查 和管理力度.对治理不合要求的,要补课.此外,残次森林需补种树木,提高它的生态功能.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基本农田保护压力大,土壤受到一定污染 2003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 419974 亩;2004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 413682 亩,减少了 6292 亩.主要是居住用地, 道路用地,工业用地,绿化用地等.近年来,耕地每年减少 1.5%.2000 年开平市城市总体规划,人平耕地面积 维持 0.6 亩/人,2004 年末人平耕地面积 0.607 亩/人.说明用地控制仍按计划要求. 2004 年末,开平市实有耕地面积 413682 亩,其中水田 350553 亩,占耕地面积的 84.74%;旱地 63129 亩,占 15.26%.按土壤质地划分,高产田 5.46 万亩,占 13.20%;中产田 17.06 万亩,占 41.24%;低产田(主要是望天 田,山坑田,边远田)18.86 万亩,占 45.59%.表明全市耕地以低产田为主,质量较差,产出率低. 江门市全市平均 2003 年耕地面积比 2002 年减少 4.3%,同期开平市减少 1.65%,相对较低.开平市人均耕地 0.6 亩,江门市全市人均耕地只有 0.53 亩. 开平市平均每年减少的耕地面积虽然较低,但也高于广东省近年的平均水平(1%).开平市耕地面积少,每年 1.65%的速度减少也是惊人的.为此,减少建设占用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也有很大压力. 开平市 2003 年农药总用量 787 吨,平均施用量 28.1kg/hm2;化肥 82433 吨,平均施用量 2944.2kg/hm2:2004 年农药施用量 706 吨,平均 25.6kg/hm2;化肥施用量 85777 吨,平均施用量 3109.2kg/hm2(数据来源:开平市 统计年鉴).其中化肥施用量远远超过联合国推荐的 225kg/hm2 的安全标准.开平市的化肥施用量是惊人的: 是联合国推荐安全标准的 13.8 倍,是江门市平均用量(840kg/hm2)的 3.7 倍.大量施用化肥使土壤有机物含 量下降,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开平市有电镀厂 40 多家,多分布在新桥水流域,使新桥水水体受重金属和化学耗物污染,也使沿岸的农田受 到污染;苍城北面的联丰附近建有一个废电池铅回收治炼厂,使附近农田受到严重铅污染,农田土壤铅含量 高于相应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生产的谷物也超过相应的食用安全标准 10 倍以上. 为此,开平市的农田保护;减少化肥施用量;防治水体和农田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等方面任重道远. 1.4.4 水资源状况 水系构成 区域内主要水系为潭江.潭江发源于阳江市阳东县牛围岭,与莲塘水汇合入境,经百合,三埠,水口入新会市 境.潭江全长 248km,流域面积 5068km2.在开平境内河长 56km,流域面积 1580km2,全河平均坡降为 0.45%. 开平境内潭江的主要支流包括镇海水,新昌水,新桥水,公义水,白沙水和蚬岗水等,各支流水文状况如下: (1)镇海水 位于流域北部,为潭江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鹤山将军岭,自西北向东,汇入双桥水后,河流折 向南流,汇入开平水,经沙塘在交流渡汇入潭江.有宅梧河,双桥水,开平水等 3 条 100km2 以上的二级支流以 及靖村水,曲水等三级支流.流域面积 1203km2,河流长 69km,河床上游平缓,平均比降为 0.81.下游为潮 区. (2)新昌水 位于流域南部,发源于台山市古兜山的狮子尾,西北流经四九镇,至合水汇入五十水,再流经台城,然 后北流与三合水汇流.在三埠原开平氮肥厂附近汇入主流,流域面积 576km2.有五十水,三合水 2 条二级支 流,河流长 52km,比降上游较陡,下游平缓,平均比降 1.81. (3)新桥水 位于流域东北部,发源于鹤山市皂幕山,东南流经月山镇,在水口镇流入潭江干流,流域面积 143km2,属平原丘陵河流,平原,山丘各占 50.河流长 28km,比降平缓,平均比降为 0.68. (4)公义水 位于流域南部,发源于古兜山北部的烟斗岗,西北流经大江镇,与水步支流汇合.至公益流入潭江 干流,流域面积 136km2,属平原丘陵山地河流.河流长 28km,比降平缓,平均比降为 0.68. (5)白沙水 白沙水又名赤水河,发源于开平市三两银山,于白足尾汇入潭江,集水面积 383 km2,河长 49km, 其中境内集水面积 241 km2. (6)蚬岗水 发源于恩平五点梅花山,在金鸡镇进入我市境内,汇入金鸡水后在茅朗汇入潭江,集水面积 185km2,河长 34km,其中境内河长 29km,集水面积为 148 km2. 大(二)型水库:大沙河水库,镇海水库;中型水库:狮山水库,立新水库,花身蚕水库;小(一)水库 30 个,小(二) 77 个:小(二)以下山塘 340 个. 水资源格局 开平市水资源主要来自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相对较少.2004 年开平市的地表水资源总量为 15.17 亿 m3,与 江门市 5 个县市区比较,开平市的水资源排在第 4 位,水资源并不丰富. 开平市供水情况:开平市供水水源主要为地表水,地表水供水设施分为水利工程输水和提水两大类,饮用水 主要取自水库水和潭江,饮用水源地为潭江祥龙段,大沙河水库;赤坎,百合,蚬冈等三镇饮用水取自潭江赤 坎段;水口镇饮用水取自大沙河水库和潭江水口段;其余各镇水源均为附近的水库水.目前饮用水源地布局 过于分散,各镇均有各自的水源地,不利于集中管理和饮用水安全.用水结构可分为农村和城市用水两大类: 农村用水包括农田灌溉,林牧渔业和农村生活用水 3 大类;城市用水包括城镇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 2 大类. 开平市年总供水量 5.6 亿 m3,其中蓄水供水量 3.3 亿 m3,引水供水量 0.8 亿 m3,提水供水量 0.3 亿 m3,地下 水供水量 0.04 亿 m3.5.6 亿 m3 总供水量中,农业用水 3.96 亿 m3,工业用水 1.27 亿 m3,城镇公共用水 0.5 亿 m3,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生态用水分别为 0.11,0.19,0.01 亿 m3. 开平市主要供水是蓄水,主要蓄水水库大沙河水库(库容 2.58 亿 m3)和镇诲水库(库容 1.20 亿 m3).水质达 到二类水质要求. 开平市 GDP 单位用水量 370m3/万元,与江门全市平均水平 370m3/万元持平,但高于广东省全省平均水平 290m3/万元(同期发达国家美国 62m3/万元,日本 25m3).这表明开平市单位 GDP 用水量大,水资源浪费很大. 而且,开平市水资源并不太丰富.用水量大其相应能源和资源消耗,浪费也大. 1.4.5 资源能源消耗 能源消耗 2004 年工业能源消耗总量为 719620 吨标准煤,单位工业产值(可比价)能源消耗 0.496 吨标准煤/万元. 2001 年原煤消耗量占 52.53%,比例逐年下降,2004 年原煤消耗比例为 28.30%;然而,燃料油,其中主要是柴 油比例逐年上升,2004 年为 51.88%.这种比例的自然调节,有利空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2003 年的能源消耗 264438.6 吨标准煤,单位工业产值能源消耗 0.20 吨标准煤/万元.与同期(2003 年)江门 全市平均 0.74 吨标煤/万元,广东全省平均 0.90 吨标煤/万元,全国平均 0.94 吨标煤/万元比,低很多.这表 明开平市的工业产出主要是能源消耗少的产业,而且能源利用率比较高. 土地资源 开平市现有土地 155687.96hm2(1659km2),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1996 年林地为 76758.92hm2,占全市土地 面积的 46.3%,其次是耕地,居民工矿用地,水域,园地,交通用地,分别为 26.2%,6.9%,6.9%,4.0%,0.8%,到 2004 年,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耕地,林地有所减少,居民工矿地,交通用地有所增加. 开平市人均土地面积 2439m2,高于珠三角平均水平.2004 年地均国民生产总值为 808 万元/km2,为深圳 (14535 万元/km2)的十八分之一,土地利用效率比较低,因此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必须重视土地利用效率.耕 地面积不多,质量不高,必须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努力补充耕地面积,复垦,整理增加耕地面积,保护和 经营好现有林地,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 1.5 城市区位分析和发展定位 1.5.1 经济发展状况 开平市地处珠三角西南面,是连结珠三角与粤西南的交通要塞,也是珠三角较边缘的城市,一方面,接受港澳 地区经济幅射较小,但是,开平市经济基础较好,又是侨乡,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抓住发展的机遇,经济发展 比周边县市较快,较好,进入全国百强市之列. 开平市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比珠三角任何一个地级市都快;但是,GDP 和工业发展速度都比较低.主要原因 是工业规模化,集约化不够;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企业不多等. 随着珠三角其他城市,如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发展空间饱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产业转 移;港澳台和外国资本会寻找更好的投资环境.为此,开平市凭它巨大的发展空间,优越的地理位置,迎接新 的发展机遇.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准备: (1)加快产业集中区(工业园)的建设,其中的基础设施,包括“三废“集中处理设施,应加速建设;加大招商引 资力度等; (2)加快传统产业:化纤纺织,食品加工和水暖器材的发展.提高它的集约化,信息化和技术创新程度;同时, 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保持它的发展势头. 1.5.2 环境压力状况 2004 年,开平市在珠三角的地级城市和县级城市中,水环境质量和空气环境质量较好.在东莞市,广州市等 己经找不到二类水质的集中饮用水水源,三类水质的饮用水源保护范围还有有机物指标超标.开平市的集中 饮用水源保护较好,达到二类水质标准.但潭江干流南楼至祥龙段,水口段等饮用水取水点河段的水质也不 容乐观,该段三类水质要求,但有个别有机物,CODCr 超标. 开平市自然生态的保护在珠三角是相当好的.同时,也反映出开平市产业结构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不同特征. 开平市是珠三角典型的工业后发型城市,也是珠三角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工业以食品加工,服装纺织和电 气机械等轻工业为主,污染相对比较小.但随着工业的加快发展,其生态环境必将承受很大的压力,必须防患 于未然,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力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规划建设力度. 1.5.3 开平市发展的优势 交通优势 现有佛开,开阳高速公路和 325 国道横贯全境,路里程分别为 2.6km,43.7km;高等级省道稔广乡线(境内 126km)纵贯南北.形成以二横一纵为干线,市内联结 13 个镇,市外联结珠三角和粤西,高度发达的树枝状的 交通网络.是全省拥有高速公路和上等级公路里程最长(684.3km)的县级市. 潭江干流在开平市域有 56km,三埠港是国家二级内河港,水深 11m 左右,可仃泊 1000 吨位客,货轮.内河航 运发展潜力大.开平作为粤西地区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凸现. 侨乡优势 开平市是江门五邑中仅次于台山的“侨乡“.开平市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 75.06 万人,历年来共赠款折计人 民币 1.5 亿元;投资约 10 亿元.为开平市的现代化建设起了很大作用.开平欲超赶其他地市,加快现代化建 设的进程,必须深刻挖掘,充分利用侨乡优势.在立足珠三角地区,加强与兄弟市合作基点上,加大对华侨同 胞们的宣传力度,掌握侨情的动向,贯彻落实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们回 家乡建设.尽最大努力将侨乡优势转化为实在投资优势. 1.5.4 开平市发展不利因素 管理体制需要理顺 各城市之间的竞争,政府竞争力的高低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政府竞争力则取决于政府效能之高低.目前,开 平市政府管理效能相对珠三角一些城市,全国百强市中排名前面的城市还有一段较大的差距. 表现在区,镇政府之间不但没有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合力,相反在贯彻政策时遇到的阻力比较大.同时,市政府 所提供的服务并没有到位,对各镇,区一般性指导较多,而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较少,从而制约了区,镇互相 协作,共同发展.因此,迫切需要理清市与各区,各镇,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加快推进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理顺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和财税管理关系,明确高新区管理权.一方面要确立市政府在经济发展 中的核心地位,保证出台的各项政策畅通无阻,从而各区,镇政府与市政府步调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市政府 要充分考虑各区,镇经济发展的特殊性,适当给予地方政府自主权,充分调动区,镇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主动 性,创造性. 人才资源不足 开平市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直接制约了经济发展.人才队伍存在着明显不足,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 示,每十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 2339 人,远低于广东省 3560 人和全国的 3611 人的指标;而人均 受教育年限约为 7.1 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8 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只有 2.91%,高级职称人才数量 少且年龄偏大.人才结构和分布也不够合理,在 2843 名高级职称人才中,文教卫生专业人才占了 63%,而工 程技术人员和农业技术人才仅占了 19%和 0.7%.会计,经济,审计特别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技术,生物技术 等新兴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在高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方面短缺.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人才的密集度高度相关.开平市缺少吸引人才的种种条件.用人单位缺少人才重要性 的认识,经济收入水平低,不能吸引高技术人才.如何吸引各层次的人才到开平发展,让人才各尽所用是一个 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缺乏龙头产业 开平市产业发展以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化纤纺织,食品,水暖器材)为龙头,但集聚性不高,带动力相对较弱. 此外,还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产品结构不合理,一般性产品较多,而科技含量大,附加值高的名牌产品少,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 业比重偏低.2004 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全省平均水平为 16%,深圳为 46%,珠海为 25%,江 门市为 14%,开平市约 16%,处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江门市平均水平 (2)产业规模小,集聚度不高.全市 335 家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只有 24 家,占 7.2%,江门全市大中型企业 占 10%,开平低于江门全市平均水平,与珠三角其他城市比更低.更缺少诸如广本,惠州 TCL,东莞诺基亚,佛 山美的等全国知名规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企业.而且,尚未形成竞争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具有关联带 动能力的支柱性和主导性产业. (3)国有企业衰落,对经济带动能力日下. (4)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速度,规模,效益等方面与珠三角中心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民营企业在开平平均注 册资本要远低于东莞,中山等城市.同时,民营企业税收贡献较低,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是很大. 1.5.5 生态建设差距比较分析 开平人均 GDP 为 21308 元高于江门市全市平均值 19131 元,也比肇庆市高.但与珠三角其他城市比,差距很 大,仅为珠三角平均水平的 53.5%,经济相对落后.而 GDP 水耗却高达 420m3/万元,为珠三角平均水平的 1.55 倍,是深圳的 8 倍多,可见开平市的经济增长是以高水耗,高能耗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水平较低,还属于 粗放型经济.COD 排放强 2.22 公斤/万元 GDP,与深圳接近,处于先进水平;SO2 排放强度为 2.23 公斤/万 元,比深圳高,但在表 1-13 相比的城市排第二,该项指标也属先进.这与开平市单位 GDP 能源消耗量低,只有 0.2 吨/万元 GDP(2003 年)有关. 开平与珠江三角洲一些地级市比较,开平市的生态指标评估情况:达到生态市标准的是单位 GDP 能耗,单位 D 排放量,SO2 排放量,开平市与生态市差距最大的指标是单位 GDP 水耗,高于标准值 270m3.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指标中,如果加大节水力度,创建生态市是现实,可达的. 1.5.6 城市发展定位 区域发展定位:珠三角联结粤西地区重要节点 在地理位置上,开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西侧和潭江中游.毗邻港澳,东北邻鹤山,东南邻台 山,西北靠云浮新兴县,西邻恩平,阳江.是广,深,珠通往粤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目前已经建成了水陆较为 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开平处于珠江三角洲与西翼(粤西)的交汇处,这种有利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开平市理想 的梯度空间.随着西部(粤西)开发提上广东省政府的日程,开平市作为珠三角和港澳台通向粤西地区的节点 作用日益凸现. 港,澳作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桥梁,在大陆对外开放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港,澳作为国际贸易,金融, 旅游,制造业与航运中心的功能与广泛的国际联系,为珠三角,也为开平走向世界提供桥梁与纽带.随着粤港 澳分工进一步明确:广东主制造,港澳主服务,将有更多的制造业进一步从港澳转移到珠三角甚至粤东西两 翼.而江门和开平与港,澳在地域上邻近且有着良好经贸关系,使江门和开平比较容易得到港,澳的支持.据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完成的香港与珠三角西部:从跨境角度看协作发展专题报告结论,香港 与珠江三角洲西部进行城际合作的首选城市是江门(含开平),有力地证明了开平作为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 和粤西乃至中国西南部地区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节点作用. 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珠三角东部地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土地资源相对饱和,而江门及其他西岸城市,土地 和水资源等相对较丰富,工业发展的空间较大.一般来说,国际产业转移越往后,层次越高,同时对环境因素 的依赖程度也越高,国际投资流向的重点也逐步由资源开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由 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转移.2010 年,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即将建成,西方很多国家 制造业正从东盟向中国转移. 据专家预测,在未来 20 年,由于珠江口东岸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广东对外经济合作的重点以及未 来经济增长的重心区域,将可能由珠江口东岸向西岸转移;而西岸城市也是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 移的理想之地.珠三角西岸将成为珠三角新一轮经济发展增长极,开平正处于这一增长极上.因此,开平应积 极做好承接来自港澳台和国际资本产业转移的准备,同时加强与粤西地区的经济合作,发挥好自己作为珠三 角与粤西地区节点辐射作用. 产业发展定位:发展化纤纺织,食品加工,水暖器材,加快以电子信息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数年的快速发展,开平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轻型化态势加强,工业技术水平和外向度明 显提高,工业主导地位强化,形成了纺织服装,食品,五金水暖器材,建材等支柱性产业,并出现了一批特色产 业集群.但是产业集中度低,大产业群较少,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特色,结构化趋同,集聚效应不明显,支柱产 业关联性和带动性较差.在未来迎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开平市要结合自身条件,发展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主 导性产业.根据目前开平市产业基础,综合考虑珠三角兄弟城市规划主导产业,开平市应该把未来产业发展 定位于三大产业:化纤纺织,食品加工,水暖器材和电子信息产业.前三项传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提高创新 和现代化水平;后者作为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是广东省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江门作为国家信息产业试点城市,已经形成电子信息产业 集群,电子元器件和通信制造业的迅猛发展,4 个产品初具规模,并逐步发展成 3 大制造业基地:其中产值 10 亿元以上的依利安达电子公司落户在开平.但是,开平的信息产业相对深圳,广州和东莞等市还存在很大的 差距.以 2004 年广东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看,江门该产业产值仅是惠州十分之一多点,开平的比例 更低,与深圳,广州差距更大.江门和开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作为主导产业有着后发劣势,但江门市出台了一 系列优惠政策,并积极引进人才,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开平要抓住机遇,搭好顺风船. 空间格局定位: 三横二纵三组团 长期的经济发展,开平市已经形成了以纺织印染,食品工业,水暖设备为支柱的产业体系,以此为基础,形成 了水口,苍城,赤坎三个中心城镇,其他城镇沿潭江向东北方向发展,并向市区渗透的割据.整个城市的建设 重点在中部,既充分利用了开平公共交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