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证融资案例1_第1页
信用证融资案例1_第2页
信用证融资案例1_第3页
信用证融资案例1_第4页
信用证融资案例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亿美元信用证融资“局” 2009 年 09 月 28 日 00:00 财经 陈中小路, 马静婴 访问次数:456 字体: 大中小 8 月 28 日,以宁波知名外贸企业中基宁波对外贸易有限公司(下称中基) 作为原告 的一起诉讼,在宁波中院第二次开庭审理。被告是 2008 年 10 月因资金链断裂出逃的浙江 余姚富豪史明。 这不是一起孤立的案件。包括中基在内,在史明案的背后,至少有六家外贸公司、17 份 信用证牵连其中,几年来, 史明运用信用证融资手段获得资金达 2 亿美元以上。除信用证诉 讼外, 随着史明资金链的断裂 ,其下属公司已诉讼缠身,至今, 宁波、余姚、上海、杭州和合肥 等地法院,已先后受理相关诉讼 80 起以上,涉案境内外银行超过 14 家。 史明是继牟其中案、济南轻骑张家岭案、中盛粮油案之后,又一个跌倒在信用证融资 上的民营企业家。事实上,假借贸易之名 ,从境内外银行套取信用证资金 ,施之于各种实业投 资,在经济下行周期身败名裂 ,已经成为了中国民营企业反复上演、推陈出新的经典桥段。 在史明信用证案的背后,是一条由民营企业、商业银行、外贸公司、国储局等利益相 关者共同搭建的扭曲的融资链条, 在彼此的默契当中, 责任和利益被分担 ,风险却并未因之化 解。而这一切,最终构成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原罪。 2009 年 9 月 18 日下午,史明的妻子杨琼在电话里对财经记者唉声叹气。 据一位知情人介绍,一年前,史明远遁海外,而杨琼仅在国内躲了起来,后来“被带了回来”, 现在取保候审。 年届半百的史明,此前掌管着余姚市知名度颇高的企业 浙江宝诚不锈钢制造有限 公司( 下称宝诚)以及数家关联企业。按照一位生意伙伴的形容 ,其人“ 看上去挺质朴”。 1999 年和 2002 年,史明和杨琼在余姚成立从事塑料贸易和销售的公司余姚市锦 湖化工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宁波市锦湖进出口有限公司 ,下称锦湖)和余姚市鸿昌塑化贸易有 限公司。到 2006 年,锦湖及其关联企业总销售额突破 15 亿元,“成为余姚中国塑料城里数一 数二的明星企业”。 2002 年 12 月,史明创办宝诚 ,出任董事长; 杨琼任总经理。该公司总投资 2 亿元, 两期冷 轧工程分别于 2003 年 5 月和 2008 年 6 月竣工投产,总占地面积超过 10 万平方米。 随着事业的发展,杨琼以女民营企业家的身份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光环”:余姚市政协委员、 工商联合会副会长、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全国杰出创业女性 根据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不锈钢分会的统计,2008 年, 宝诚生产不锈钢冷轧宽板 15000 吨 ,销售额 17.88 亿元 ,列宁波市百强企业第 56 位。不过,这一产销数字均截止到 2008 年 11 月 史明外逃直接导致宝诚停产。 一位正在起诉宝诚的外贸公司高管回忆,史明出逃正值 2008 年国庆,“当时发生全球金 融风暴,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我们的七天长假期间,国外铜价天天跳水,史明的资金链断裂,只能 逃跑。” 同时逃跑的还有不少人,其中之一是史明的得力下属、宁波保税区盛通国际贸易有限 公司( 下称盛通)的法定代表人俞之鹏。 “长假结束后,电话就联系不到人(俞之鹏) 了。”一家商业银行的知情人士告诉财经 记者, 最初发现问题是因为有外贸公司有所察觉 ,盯着俞之鹏 ,发现他出逃。 此后,各家银行和外贸公司纷纷行动 ,向法院提起诉讼,并对史明公司的资产实行诉前保 全。 俞之鹏则在出逃数月后最终到案,目前也处于取保候审状态。财经记者多次与俞 之鹏电话联系,但他表示眼下关于案件情况 “什么也不能说”,仅确认盛通已经解散。 然而,铜既非锦湖的销售产品 ,亦非宝诚不锈钢的生产原料 ,为什么史明等人会因为铜价 大跌而出逃呢? 祸起信用证融资 8 月 28 日,与史明有关的系列诉讼案中, 由中基作为原告的一起诉讼,在宁波中院第二次 开庭审理。 庭审现场,原告和被告都排出了强大的律师阵容。长达八个小时针锋相对的法庭质证, 逐步揭露出了史明信用证融资的手法。 2004 年,俞之鹏向史明转述了一个“ 结构性融资方案”,即在境外注册离岸公司,并通过开 具远期信用证融资。俞之鹏到案后交代,这个方案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集团有限公司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Banking Group Limited,下称澳新银行)上海分行。 此后,史明在美国、英国、香港等地注册了多家离岸公司 ,但法定代表人并非他本人,而 是余姚的数位古稀老农。知情人说,“这些人里有史明公司看门或者烧饭的人员,史明把他们 的身份证拿来注册公司。” 根据公安机关掌握的材料,这些公司在澳新银行上海分行 (下称澳新上海)开户时,澳新银 行的业务人员曾确认开户资料为本人签署。 接着,史明通过旗下的盛通、锦湖等公司或直接、或委托各地的外贸公司代理, 从离岸 公司进口电解铜,并申请开立 90 天的远期信用证,自买自卖, 目的即是融资。 因此,中基起诉对象包括:史明控制的离岸公司之一、注册地在美国的永联贸易有限公 司(Forever Link Trading Ltd.,下称永联)、盛通和澳新上海; 此项交易的信用证开出行中国农 业银行宁波分行(下称宁波农行 ),则作为有重大利益关联的诉讼第三人。 开庭过程中,澳新上海的代理律师详细叙述了信用证融资的过程: 第一步,2008 年 8 月 15 日,(由史明控制的)盛通与中基签订委托代理进口合同,进口电 解铜; 第二步,中基与(同样由史明控制的) 永联签订进口买卖合同,并向宁波农行申请开立信用 证;第三步,宁波农行开立金额为 343.33 万美元的信用证, 并通过澳新上海通知受益人永联; 第四步,永联向澳新上海交付相关仓储单据 ,澳新上海审单后付款 ,并将单据交付农行要求承 兑 如果交易顺利完成,应该还有第五步 ,即信用证到期后,宁波农行向澳新上海付款,并放单 给中基;中基向宁波农行付款 ,并向盛通收取相应款项。但由于史明案发 ,交易没有走完全程。 一般而言,要获得国际信用证 ,申请企业需要向开证银行缴纳 10%-15%的保证金, 从而 获得剩余的 85%-90%的流动资金 ,而信用证的期限一般在三个月左右。正是这从开证到付 款中间的三个月时间,可被套现企业用来打资金腾挪的时间差。 另一家涉及此事的外贸公司高管向财经记者进一步解释说,史明可以每月开立一 张信用证,1 月信用证款项用 4 月的贴现款还,2 月的用 5 月的还,依此类推, 就相当于一直有 一笔流动资金在手里,他可以拿去投资 ,赚取利润。“只要最后能够付出钱把所有到期信用证 的窟窿填平,剩下的利润就是 空手套白狼所得。” 不过,史明并非简单地打时间差套取在途资金。他的操作远为激进, 是通过虚构贸易扩 大开证规模,进而扩大融资额度。 就这样,几年时间里,史明的相关公司通过信用证融资超过 2 亿美元。不过,要扩大融资 规模, 必须要虚构大量电解铜进口交易 ,而这绝非史明一人独立可以玩转的游戏。事实上 ,在 这一类交易背后,是一串环环相扣、普遍存在的利益链条。 国储漏洞 曾因雇员刘其兵违规操作,在 2005 年爆出期铜交易大案的国家物资储备系统,这一次 又显露出监管漏洞。 史明案发后,经公安机关查证 ,史明进口的电解铜储存于国家物资储备局上海七处 (下称 国储七处) 的仓库中,总量不过 2834.1 吨, 即使按 2008 年国际铜价峰值 8940 美元/ 吨计算,总 金额也不超过 2600 万美元。 2600 万美元的贸易基础,如何能开出价值 2 亿多美元的信用证?其奥秘就在于仓储环 节。 此前公安机关的取证和 8 月 28 日激烈的庭审表明,这 2800 多吨电解铜的原始仓单是 由荷兰世天威仓储有限公司上海办事处(下称世天威) 出具的 ,货物进口后储存在世天威租借 的国储七处仓库内。一位名叫张丽萍的国储七处科级干部, 扮演了虚增仓单的关键角色。 一家涉案外贸公司的高管告诉财经记者,宝诚的不锈钢生产并不需要电解铜, 把它 进口后放在国储局仅仅是作为融资工具使用。史明的做法是通过反复分拆虚构仓单,以一笔 铜为标的物反复融资,放大资金杠杆。 “如果他什么都没有, 谁会跟他做生意啊?一般外贸公司 都要去看货的,如果没有东西 ,故事就编不下去了。”因此,这些电解铜宝诚不会对外销售, 都表 现在仓单上。 “我们办完手续,把仓单变成入库单, 国储七处应该把仓单放在保险柜里,但张丽萍偷偷拿 回去给了宝诚。宝诚就跑到世天威那里去拆分仓单,比如原来的仓单是 100 吨,现在拆成 80 吨和 20 吨两张。宝诚拿着新的仓单又去找别的外贸公司开证融资。 ”上述外贸公司高管称。 俞之鹏此前的供词也显示,“货权是关键, 只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才能不断地循环开 证。如果被银行或者外贸代理公司控制,我们就无法运转,资金链也无法维持。” 前述外贸公司高管表示,一般来说 ,货物存在国家物资储备局 ,就相当于把钱存在银行,很 多外贸公司和银行就会麻痹大意, 不去现场验货。史明等人就是抓住这一薄弱环节, 通过收 买国储职员达到瞒天过海的目的。 借此手段,史明手中的 2834.1 吨电解铜现货,经过 140 多次拆分、换单后 ,被放大成 3 万余吨的仓单;而多数外贸公司取得的入库凭证 ,早已是废纸一张。 史明出逃后,张丽萍眼见情势不妙 ,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此后 ,她因涉嫌受贿罪名,被上 海公安机关逮捕。目前,张丽萍、杨琼、俞之鹏等人的刑事案件均处于侦查阶段, 相关犯罪 金额还未有定论。 在张丽萍报案的同时,在浙江、安徽等地 ,察觉到出了问题的多家外贸公司和银行也纷 纷向各地公安部门报了案,此事也引起了公安部有关部门的直接介入, 最后由浙江省公安厅 牵头负责案件的侦查工作。 最后的稻草 通过不断开立信用证,新债还旧债 ,史明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巨额融资。据相关人士回忆 , 史明所获得的信用证及其他融资, 过去多被用于扩大再生产以及投资房地产等领域, 并从中 获利。 然而,这一暗箱操作、缺乏充足资本金支持的营业模式 ,其内在脆弱性在遭遇市场逆转 时暴露无遗。 2008 年 9 月 26 日起,伦敦金属交易所(LME) 铜价出现连续下跌。9 月 29 日至 10 月 3 日共下跌 11.29%,整个 10 月铜价更是从 6360 美元/吨狂泻至 4099 美元/吨,暴跌 35.55%。 此时, 史明必须面对外贸公司要求追加保证金的压力。 根据此案相关外贸公司的业务人员介绍,其与盛通签订的委托合同条款为: 先支付 20% 的保证金,另外国际铜价每下跌 5%,盛通须追加 5%保证金。这个规定是为了控制外贸公司 的风险敞口,防备委托人因铜价下跌弃货。这一条款 ,也正是史明的信用证融资方案的一大 隐忧。 “这是行业惯例。”前述知情人说,2008 年国庆长假之后, 确实有多家外贸公司都在试图 联络史明公司追加保证金。 但此时的史明资金链已然断裂。据接近案件的司法系统人士介绍,由于经济危机的影 响,其主业不锈钢的销售受到需求萎缩的困扰 ,而同期国内银行业普遍收紧银根。此外 ,当时 连浙江最为发达的民间借贷都处于行将崩溃的状态。以上种种因素,意味着史明的所有“财 路”都被断掉。 另一方面,据开证银行方人士介绍 ,公安机关对澳新上海取证后得知 ,由于金融危机,澳新 银行出现资金短缺,停止对史明实际控制的离岸公司进行贴现或出口押汇, 导致史明的资金 链断裂并最终出逃。 据财经记者了解,牵涉进史明案的外贸公司共有六家 ,除了中基,还有三家宁波的大 型外贸公司宁波雅戈尔国际贸易运输有限公司、宁波海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宁波宁 兴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安徽安粮国际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久茂对外贸易有限公司。 而开证行除了农行,尚有工行、中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 收拾残局 由于政府介入,宝诚已于 2009 年 6 月恢复生产, 正在推进重组。宁波和余姚市政府已 成立宝诚资产重组小组,协调银行和各外贸企业的债务问题。 这一小组的法律顾问徐敏告诉财经记者,偿债资产主要是宝诚旗下的一些非生产 性的附属公司及房产,因而不影响正常生产。目前资产评估和配比的工作已经完成, 进入实 施阶段,银行和外贸企业的清偿比率都在七成左右 ,将通过资产拍卖和转让等方式完成清偿。 9 月 10 日,财经 记者在宁波中院看到, 原定于当日开庭的七起以银行为原告的民事 诉讼, 均以被告缺席为由作罢。宁波中院方面人士表示 ,“不会开庭了,因为这些债务问题在当 地政府介入后,各方已基本达成重组意见。 ”而还未开庭的另一些相关案件,“也是同样处理”。 不过,各外贸公司对宝诚及其关联公司的诉讼还在进行。宁波中院的工作报告显示, 此 案涉嫌欺诈的信用证有 17 份, 案发后法院对信用证项下的 3 亿多元资金及时裁定中止支付。 但无论止付与否,相关外贸公司均在向史明公司追讨损失。 对于已付汇的外贸公司,信用证流程已完结 ,与银行无关,其主要诉求是追回真实货物。 其中一家外贸公司高管告诉财经记者,他们在该公司开立的信用证项下共有 996 吨货物,目 前 2800 多吨电解铜依然躺在国储七处的仓库里, 国储七处的几百亩土地和几千万银行资产 也被诉前保全。“既然盛通的人找不到了 ,我们就找国储, 不仅要把货拿回来,还要赔偿损失。” 相对来说,像中基这类未完成信用证流程的案子要更复杂一些, 因声称受到欺诈,中基首 先要求终止信用证款项的支付。官司的胜败,将最终决定是由澳新上海还是由开证行和外贸 公司承担损失。 值得关注的是,史明系列案中 ,代理进口方的开证行涉及多家国内银行 ,但代理出口方的 只有澳新银行一家,目前澳新银行必须应付十几桩民事诉讼。 有知情人士透露,根据公安机关的记录 ,这几年澳新银行通过与史明的这种合作 ,赚取了 上亿元的收入。 多位涉案人士称,澳新银行因此案已辞退了相关员工。 最近,曾经手中基和史明公司这些涉案业务的澳新上海商品和贸易融资部总监蒋嘉筠, 已从澳新上海离职,调任澳洲总部。 9 月 24 日, 财经记者致电人在澳大利亚的蒋嘉筠,她 回应表示“ 已不插手此事”。 扭曲的融资 史明并不是以虚假贸易进行信用证融资的发明者。 从 20 世纪 90 年代的牟其中案, 到 21 世纪初的济南轻骑张家岭案 ,再到 2008 年频发的 中盛粮油案、纵横集团案、华联三鑫案等,手法均大同小异。 8 月 28 日庭审中,盛通的代理律师指出, 在信用证交易过程中,交易各方均可获利。开证 的外贸公司可收取 1%左右的代理费及 20%左右的保证金 ;开证行在信用证额度范围内,向开 证公司收取开证费用;议付行 (即对信用证下单据进行贴现的银行)则收取 90 天的贴现利息 和手续费,合计约 1%。 正是这些利益,为企业利用信用证融资提供了方便之门。 “为什么不用信用证? 即使自己有钱也要用啊, 这相当于间接融资。”一位长期从事国际 贸易的人士如是表示。作为国际贸易支付手段的信用证本身无可厚非,企业用以间接融资也 是灵活使用资金的表现。然而, 当其异化为纯粹的融资工具 ,甚至虚构交易,其背后的动因就 值得深究了。 一位银行国际业务专业人士认为,民营企业通常只能拿到六个月至一年的流动资金贷 款,无法获得长期项目贷款,使其融资压力加大,不得不采取其他变相融资的办法。金瑞期货 分析师郭勇则指出,这主要是由于银根紧缩 ,企业在国内无法进行正常融资或融资成本过高 , 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 但是,信用证融资是一种危险的游戏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企业稍遇风吹草动就很容易 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据公安部门相关人士介绍,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信用证融资相 关案件进入“ 高发期”,这在浙江等沿海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 表现得尤为明显。 上述银行国际业务人士反问,为什么一套并不新鲜的骗术,每隔几年就会引发大案?从银 行的风险控制角度和银行监管角度,难道没有值得反省的地方吗? 与此同时,这些缺少真实贸易基础的信用证融资 ,也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国内相关产业。 江铜集团财务总监甘成久为财经记者分析了利用铜进行信用证融资的四大优点: 一是在国内的需求充分,且不易被替代 ;二是流动性好,容易变现;三是储存性好,不易变质减损; 四 是单体价值高,运输便利。 “除了铜,其他大宗商品,如钼、镍、锌、PVC 、PTA 等,也常被用来进行信用证融资。” 甘成久说。 郭勇认为,由于电解铜的市场需求充分 ,利用其进行信用证融资不会对现货市场产生太 大影响。但在 2008 年,利用锌和 PTA 做信用证融资就对现货市场有很大冲击 ,“因为这些产 品在国内本来就供大于求,用于信用证融资以后 ,国内供给加大 ,更加剧了现货价格的下跌。” 9 月 24 日,澳新银行的中文网站仍然在推介史明案中出现的“结构性出口贸易融资” (Structured Trade Finance)产品。该行一位贸易融资经理对当日来电咨询的客户表示,这一 产品现在主要针对包括铜在内的有色金属产品。他特别指出, 这一产品是针对不同客户“量 身定做” 的,并向客户提出构建离岸公司以实现信用证“双平台 ”操作的建议。当客户想进一步 了解“ 双平台 ”为何意时,他不愿在电话里详谈 ,希望能面见客户。 在采访史明案的过程中,澳新上海对 财经记者的相关问题回应称, 由于案件尚在进 展之中,对此事不予评论。 此时,隐身海外的史明,仍在密切关注宝诚重组和相关案件审理的进展。一位知情人告 诉财经记者,只有等杨琼在国内和相关部门谈好 “条件” 后, 史明才有可能回来。 资料 信用证融资大案一览 南德集团牟其中案 1995 年 8 月 15 日至 1996 年 8 月 21 日,南德经济集团与香港东泽科技有限公司 (下称 香港东泽) 勾结,委托湖北省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下称湖北轻工) 与香港东泽订立虚构的进口 货物合同,并取得交通银行贵阳分行对合同的 “见证意见书” 。此后由湖北轻工在中国银行湖 北分行骗开以香港东泽为受益人的信用证共计 33 份, 议付 31 份,获取总金额 7507.4 万美元 (约合人民币 6.23 亿元)。 此案造成湖北中行实际损失 354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