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免疫技术复习题_第1页
微生物、免疫技术复习题_第2页
微生物、免疫技术复习题_第3页
微生物、免疫技术复习题_第4页
微生物、免疫技术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生物、免疫学技术复习题 判断题(对的选 A,错的选 B) B1、微生物体积小,单位体积表面积大,因而微生物能与环境之间迅速进行物质交换,吸 收营养和排泄废物,而且代谢速度快。 ( ) B2、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要求右手调焦,左手移片或绘图记录。 ( ) A3、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对链霉素较敏感,格兰阴性菌对青霉素敏感而对链霉素不敏感。 ( ) A4、病毒是不具有细胞结构,能够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一类微生物。 ( ) A5、血球计数板计数法是将一定稀释度的细胞悬液加到固定体积的计数器小室内,在显微 镜下观测并记录小室内细胞的个数,计算出样品中细胞的浓度。 ( ) A6、无菌技术是指在进行外科手术或微生物分离、转种及培养时防止其他微生物污染实验 材料的操作方法。 ( ) 7、质粒上携带着某些细菌染色体上所没有的基因,使细菌等原核生物具有了某些对其生存 并非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如抗药、产毒、产生特殊酶等。 ( ) A8、微生物大多为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有的甚至不具备细胞结构。 ( ) B9、革兰阳性菌能产生内毒素,革兰阴性菌多数能产生外毒素,两者致病的物质不同。 ( ) 10、巴氏消毒法的低温维持法一般是在 40维持 60 分钟。 ( ) 11、基础培养基就是微生物生长发育最基本的培养基。 ( ) 12、抗生素是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能在低浓度下有选择性地抑制或杀灭其 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有机物质。 ( ) 选择题(四选一) E1免疫的概念是: A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 B2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A移植物排斥反应 B反复感染 C肿瘤 D超敏反应 E免疫增生病 A3抗原性是指: A抗原分子能与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B抗原分子不能与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C抗原分子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 D抗原分子不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 E抗原与载体结合后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 C4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抗原表位的数量 B抗原分子量的大小 C抗原决定簇的性质、结构及空间构型 D抗原结构的复杂性 E抗原的化学组成 B5抗原与抗体结合发生交叉反应是因为: A抗原和抗体性状相似 B不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C抗原的分子量较大 D抗原和抗体的大小相近 E抗体为多聚体 B6参与对 TI 抗原识别和应答的细胞是: AT H 细胞 BNK 细胞 CT 淋巴细胞 DB 淋巴细胞 E巨噬细胞 B7在个体发育中,Ig 的产生顺序是: AIgAIgGIgM BIgGIgM IgA CIgMIgAIgG DIgMIgGIgA EIgGIgAIgM A8在免疫应答中最早合成的 Ig 是: AIgM BIgG CIgA DIgD EIgE A9Ig 分子的基本结构是: A由 2 条重链和 2 条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 B由 1 条重链和 1 条轻链组成的二肽链 结构 C由 2 条相同的重链和 2 条相同的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 D由 1 条重链和 2 条轻链组成的三肽链结构 E由 4 条相同的肽链组成的 4 肽链结 构 A10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分子是: A补体 B细胞因子 C抗体 DHLA 分子 E粘附分子 D11具有非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是: AT H 细胞 BT C 细胞 CM DNK 细胞 ET S 细胞 12免疫活性细胞是指: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粒细胞系 B粒细胞系、红细胞系 C淋巴细胞系、红细胞系 D淋巴细胞系、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ET、B 淋巴细胞 D13MHC 是指: A染色体上编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B染色体上编码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C染色体上编码移植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D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E染色体上一组基因群 C14效应性 T 淋巴细胞是: AT S 细胞 BT H 细胞 CT C 细胞 DT M 细胞 E以上都不是 B15HLA 分子属于: A异嗜性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异种抗原 D共同抗原 E改变的自身抗原 A16一般来说,与递呈内源性抗原有关的分子是: AMHC 类分子 BMHC 类分子 CCD1 分子 D粘附分子 EMHC 类分 子 A17不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 BT H1 细胞 CT H2 细胞 D树突状细胞 ENK 细胞 E18TI-Ag 激活 B 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需要哪种细胞参与? A巨噬细胞 BT H1 细胞 CNK 细胞 DT H2 细胞 E以上都不是 C19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APC 对抗原的处理和递呈 B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T 淋巴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D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C20下列哪项属于天然耐受现象? A机体对改变的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 B机体对任何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 C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 D机体对非己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 E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 B21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A、型超敏反应 B、型超敏反应 C、型超敏反应 D、型超敏反应 E、型超敏反 应 22反向间接凝集试验是检测标本中哪种成分? A抗体 B补体 C抗原 D抗原-抗体复合物 E以上都不是 D23下列哪种试验不能用于可溶性抗原的检测? A间接凝集试验 B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C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D直接凝集试验 E.SPA 协 同凝集试验 A24下列属于自然被动免疫的是: A通过胎盘、初乳获得的免疫 B天然血型抗体的产生 C通过注射类毒素获得的 免疫 D通过注射抗毒素获得的免疫 E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的免疫 D25隐性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属于: A过继免疫 B人工被动免疫 C人工自动免疫 D自然自动免疫 E自然被动免疫 A26对流免疫电泳属于: A.凝集反应 B.沉淀反应 C.超敏反应 D.中和试验 E. 补体结合试验 A27宿主的天然免疫力是 A.经遗传而获得 B.母体的抗体(IgG)通过胎盘给婴儿而获得 C.接种疫苗而获得 D.感染病原微生物而获得 E.给缩主转输致敏淋巴细胞而获得 C28在 ADCC 作用中,参与的物质是 A.转移因子 B.补体 C.抗体 D.NK 细胞 E.胸腺素 C29Ag.Ab 浓度相当,但 Ag 分子量小于 Ab A. Ag Ab B. Ag Ab C. Ag Ab D. Ag ) Ab E. Ag ( Ab 30 间接凝集试验是载体上吸附有 A抗原 B抗体 C抗原+抗体 D红细胞 E以上均可 31 直接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 TH 细胞 B. NK 细胞 C. 浆细胞 D. 巨噬细胞 E. T 细胞 32下 列 生 物 生 制 品 中 对 人 无 抗 原 性 的 物 质 是 : A.人 血 浆 丙 种 球 蛋 白 B.动物来源的抗毒素 C.类毒素 D.细胞因子 E.BCG(卡介苗) A33火 箭 电 泳 是 指 : A 单 扩 +电 泳 B 双 扩 +电 泳 C 对 流 +电 泳 D A+B E 以 上 都 不 是 B34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单细胞、结构简单 B原始核、细胞壁不完善 C二分裂方式繁殖 D有细胞壁 E对抗生素敏感 C35杀灭细菌芽胞最有效的方法是: A煮沸法 B流动蒸汽灭菌法 C加压蒸汽灭菌法 D紫外线照射 E巴氏消毒法 36 光学显微镜下能看清细菌形态的最佳放大倍数是: A100 倍 B400 倍 C600 倍 D1000 倍 E10000 倍 C37革兰染色所用试剂的顺序是: A稀释复红碘液酒精结晶紫 B结晶紫酒精碘液稀释复红 C结晶紫碘液酒精稀释复红 D稀释复红 酒精结晶紫碘液 E稀释复红结晶紫碘液酒精 38 抗酸染色所用染料的顺序是: A美蓝盐酸酒精石炭酸复红 B结晶紫盐酸酒精石炭酸复红 C石炭酸复红盐酸酒精美蓝 D石炭酸复红 盐酸酒精结晶紫 E盐酸酒精美蓝石炭酸复红 B39大多数细菌繁殖一代所需时间为: A10 分钟 B20 分钟 C40 分钟 D1 小时 E2 小时 40 IMViC 试验常用于鉴别: A葡萄球菌 B肺炎球菌 C脑膜炎球菌 D肠道杆菌 E厌氧菌 C41研究细菌性状应选用哪一生长期的细菌: A稳定期 B迟缓期 C对数期 D衰亡期 E稳定期晚期 E42保存细菌等菌种的最佳方法是: A室温保存 B4冰箱冷藏保存 C20冰箱冷冻保存 D70冰箱冷冻保存 E冷冻真空干燥保存 C43获得纯种细菌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将标本: A接种于半固体培养集中 B接种于液体培养集中 C划线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 面 D涂布于固体培养基表面 E接种于固体斜面培养基表面 C44关于细菌培养基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多种营养物质配制成供细菌生长的基质 B配制后需灭菌方可使用 CpH 值最终均要求调至 7.27.6 D固体培养基可用于分纯细菌 E液体培养可 用于增菌 E45微生物学实验过程中防止污染与感染的方法称为: A消毒 B灭菌 C无菌 D防腐 E无菌操作 C46适用于物体表面和空气灭菌的方法是: A干热灭菌法 B湿热灭菌法 C紫外线灭菌法 D电离辐射灭菌法 E超声波灭菌法 B477075%乙醇的消毒灭菌机制是: A蛋白质变性凝固 B损伤细胞膜 C灭活酶类 D氧化作用 E烷化作用 D48下列哪种消毒剂一般不用于皮肤消毒? A2%来苏尔 B50%70%异丙醇 C0.1%硫柳汞 D10% 甲醛 E2%红汞 49 下列哪种物品不能用加压蒸气灭菌法? A普通培养基 B手术器械包 C玻璃器皿 D生理盐水 E血清 50 HO 变异是指: A失去毒力的变异 B失去荚膜的变异 C失去鞭毛的变异 D失去 O 抗 原的变异 E失 去芽胞的变异 51 处理外毒素制备类毒素所用甲醛浓度为: A0.1%0.2% B0. 2%0.3 C0 .3%0.4% D0 .4%0. 5% E0.5%0 .6% 52 用马血清制备的抗毒素的缺点是: A制备较困难 B纯度不高 C产量低 D可产生超敏反应 E不易保存 D53对金葡菌的致病性具有鉴定意义的重要指标是: A测定血浆凝固酶 B革兰染色镜检 C菌落特点 D检测 SPA E发酵葡萄糖 54 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主要依据: A是否发酵葡萄糖 B是否发酵乳糖 C是否具有鞭毛 D是否具有菌毛 E是否具有芽 胞 55 迟发酵乳糖的志贺菌为: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以上都不是 56 肥达试验所用的抗原是: A H、A、B 、O BH、A、 B、C、O CH 、O DH、A、B E变形杆菌 OX19 57 下列哪组细菌属胞内寄生菌? A大肠杆菌、伤寒杆菌 B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C伤寒杆菌、结核杆菌 D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 E霍乱弧菌、白喉杆菌 D58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 A核酸、包膜 B衣壳、包膜 C核酸、包膜和刺突 D衣壳和核酸 E核衣壳和包膜 B59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直接杀伤病毒 B阻止病毒吸附 C阻止病毒核酸转录 D阻止病毒脱壳 E阻止病毒 蛋白合成 E60关于垂直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感染途径是产道或胎盘 B感染方式是亲代直接传给子代 C可致死胎、早产或先天畸形 D是病毒独特的感染方式 E以风疹病毒等常见 61 Dane 颗粒是指: AHAV 颗粒 B完整的 HBV 颗粒 CHBV 球型颗粒 DHBV 管型颗粒 E狂犬病病 毒颗粒 B62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消化道传播 B血液、血制品传播 C呼吸道传播 D蚊虫叮咬 E直接接触 A63HBV 感染的主要标志是: AHBsAg B抗HBs CHBcAg DHBeAg E抗HBe E64某病人血清检测 HBsAg(+) 、HBeAg (+) ,则说明该病人: A无传染性 B正向好的方面转化 C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 D对 HBV 具有免疫力 E具有较大传染性 E65关于 HBsAg,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我国无症状携带者占人口总数的 10%左右 B少数无症状携带者肝脏有病理改 变 C是最早出现在血清中的抗原 D阳性者不能作为献血员 E其相应抗体出现表 示传染性强 66 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粪口途径 B血液传播 C接触传播 D呼吸道传播 E垂直传播 67 低温保存细菌的好方法是因为 A. 细菌生长需要低温 B. 低温可以破坏细菌代谢产物 C. 低温可以排除氧气 D. 低温可以减慢细菌生长繁殖速度 E. 低温可使细菌生长停止 68 HIV 侵犯的主要细胞是: AT 细胞 BCD8 细胞 CCD4 细胞 DB 细胞 ET 细胞和 B 细胞 69 HIV 疫苗研究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 A病毒无法培养 B无感染的动物模型 C病毒型别多 D病毒包膜糖蛋白高度易变性 EHIV 抗原性不稳定,很易变异 E70HIV 的传播方式不包括: A性接触 B输血传播 C垂直传播 D使用血制品 E食品、餐具传播 D71流感病毒的下列哪个成份最易变异而引起流感大流行 A. M 蛋白 B.RNA 多聚酶 C. NP D.H、N E. 以上都不是 72平板划线分离接种细菌时, 下列要求中哪一项最关键 A.不能划破培养基 B.培养基上必须有明显的单个菌落出现 C.必须有明显的分区划线 D.培养基上绝对无污染菌落出现 E.最末区不能与原始区相连 73以下哪组为 G-杆菌 A.甲型副伤寒杆菌 嗜盐菌 百日咳杆菌 B.奈瑟菌属 痢疾杆菌 变形杆菌 C.大肠杆菌 布氏杆菌 嗜盐菌 D.福氏志贺氏菌 伤寒杆菌 绿脓杆菌 E.以上均是 74在双糖生化管上,上层红色,底层黄色并有气泡的反应 A. 葡萄糖 乳糖 B. 乳糖 菊糖 C. 乳糖 菊糖 D. 葡萄糖 乳糖 E. 以 上都不是 75下列微生物哪组必须在活细胞内方能生长繁殖 A.立克次氏体 衣原体 噬菌体 支原体 B.衣原体 病毒 噬菌体 立克次氏体 C.立克次氏体 衣原体 病毒 支原体 D.乙肝病毒 钩端螺旋体 立克次氏体 衣原体 E.以上均是 76鉴别肠道杆菌试验中,哪项选择是无意义的 A.分离培养 B.生化反应 C. 血清学反应 D.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E.氧化酶试验 77在病毒的组织培养中,用来防止细菌污染的是 A.青霉素 B.干扰素 C.甘油 D.抗体 E. 以上均可 78在血平板上菌落周围可形成草绿色溶血环的细菌是 A. 甲型链球菌和乙型链球菌 B. 肺炎球菌和乙型链球菌 C. 肺炎球菌和甲型链球菌 D. 甲型链球菌和脑膜炎球菌 E. 以上均否 A79影响革兰染色效果的关键是 A. 涂片的厚薄 B. 标本是否固定 C. 结晶紫染色时间的长短 D. 复红染色时间的长短 E. 脱 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