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的焦虑:再论传播学科创建与发展中的传播学人_第1页
影响的焦虑:再论传播学科创建与发展中的传播学人_第2页
影响的焦虑:再论传播学科创建与发展中的传播学人_第3页
影响的焦虑:再论传播学科创建与发展中的传播学人_第4页
影响的焦虑:再论传播学科创建与发展中的传播学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借用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理论,可以解释传播学人在传播学科创建和发展中 的角色。正是各种焦虑驱使传播学者努力走出前人的阴影,自立门户,成为新 的强者。正是影响的焦虑,芝加哥学派抛弃传播研究;正是影响的焦虑,施拉 姆将传播学制度化,并捍卫终生;正是基于焦虑,后辈学者质疑施拉姆的起源 神话,并试图重构传播研究的思想渊源;正是对施拉姆所确定的传播学科路径 的质疑,催生出各种新的研究路径。焦虑驱使传播学人努力走出前人影响的阴 影,创造自己的风格,成为新的强者,不断推动了传播学科的发展。 奇哉!他们身处父亲的庇荫而不认识他。 布鲁姆 影响的焦虑 :序 传播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学术领域,其起源和创建史仍然是云遮雾罩, 不甚明了。近年来,作为传播学科建制者的关键人物,施拉姆(Wilbur Schramm)的贡献备受质疑。施拉姆曾被国内学界视为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 创始人,被誉为“传播学之父”、“传播学鼻祖” 。但是,近年来这些头衔在中西方 学界不断受到质疑。当下的很多研究都在弱化施拉姆在传播学科创建和发展中 的作用,如胡翼青(2011)就认为施拉姆“ 取得了暂时的成功和辉煌后止步不前, 最后都陷入了困局”,甚至全面否定施拉姆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品格(伍静, 2011:72),将传播学科后续发展过程中的路径单一和视野封闭归咎于他,施 拉姆逐渐被推下神坛,其所钦定的四大奠基人也备受争议。笔者无意为施拉姆 和四大奠基人翻案,也不想重新将其扶上传播学科的神坛供学界参拜,而是试 图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新解释传播学科的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传播学人 在其中的角色,再现历史参与者的良苦用心。知识社会学注重研究思想、意识 形态与历史情境、文化传统、社会群体、时代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等社会文化 之间的联系,无疑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以施拉姆为代表的传播学人在传播学 科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冲击与回应、犹豫与决绝、守成与突破、回归与 标新。本文借用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理论来解释传播学人的心路历程,认为 传播学科创建和发展中,传播学人面临前者影响的焦虑,驱使他们努力摆脱影 响,自立门户,并不断捍卫传播学科的尊严,而后辈学者对施拉姆的批评也是 基于施拉姆所确定的单一研究路线的焦虑。如果说既往的传播学史的探索可以 说是从“内史”的角度,即追寻传播学科内在的发展理路和自身的演进逻辑的话, 那么本文尝试从“外史” 的层面辨明学科发展与外在社会因素的互动,以及学人 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从影响的焦虑角度得出结论,传播学科的创建与 发展已不再是偶然性的学术史事件,而是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学科生成模式, 这可以为学科的“发生学” 提供一些另类视野,这也是心理史学的题中之义。 一、何为“影响的焦虑” 美国文艺批评家布鲁姆(Harold Bloom)在其名著影响的焦虑(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A Theory of Poetry)提出“影响的焦虑”理论,被称为最大 胆最有创见的一套文学理论之一,成为解构主义批评和当代文学批评中的经典。 该书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结合尼采的超人理论,试图通过阐述诗人 之间以及传统与个体艺术家的各种关系来提出一种新的诗歌理论(布鲁姆, 1973/1989:3)。 布鲁姆的中心主题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了他们必须维持的与前驱诗 人的模式关系的影响。他认为“诗人之中的诗人”(the poet in a poet)是那种通 过阅读其他诗人的诗而被启发去写作,倾向于生产出现存诗歌的衍生物,因此 是脆弱无力的。因为一个诗人为了保证他在后世的流传,必须创造出一个原创 性的诗歌版本。在诗歌传统中,有些是“诗人中的强者”,他们是以坚忍不拔的 毅力向威名显赫的前代巨掣进行之死不休的诗坛主将们。天赋较逊的会把前人 理想化,而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则会取前人之所有为己用。但是后辈诗人会由于 受人恩惠而产生的负债的焦虑。前驱诗人的影响变成某种使后人无法摆脱的焦 虑。后来诗人处于一种甚为尴尬的境地,总是处于传统影响之阴影里。那么, 如何摆脱这个阴影,使自己的诗作显得“并未受到前人的影响”,从而足以跻身 于强者诗人之列呢,由此形成了“影响的焦虑”,即对于传统影响的心理焦虑, 或由于传统影响而引起的焦虑感。于是强者诗人,就各种方式去“误读”和 “修正” 前人,就是贬低我们的前人,从而树立我们自己的风格与之抗衡。布鲁姆认为 渴望跻身强者诗人之列的当代诗人“新人”就像一个具有俄狄浦斯情结的儿子, 诗人之间的关系类似弗洛伊德“家庭罗曼史”之父子相争关系。诗人面对着诗的 传统他之前的所有强者诗人这一咄咄逼人的父亲形象,两者的关系是 绝对的对立,传统企图压倒和毁灭新人,阻止其树立起 “强者诗人”的地位,而 新人则试图用各种有意和无意的对前人诗作的“误读”达到贬低和否定传统价值 的目的,从而树立自己的诗人形象。后来诗人必须敢于跟诗坛巨擘或者说强者 诗人作殊死的抗争,对他们进行“修正”,重新审视、否定,甚至推翻传统价值, 才有可能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正是这种焦虑驱使诗人去走出前人影响的阴影, 创造自己的风格,最终推动了诗歌的发展。布鲁姆本人的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 体现出“影响的焦虑” ,其理论的特点是富有挑战性,敢于否定前人的观点。为 了与前人的文艺批评一争高下,达到一鸣惊人的目的,布鲁姆有意识地使用许 多深奥莫测的“玄语言” ,企图以晦涩的文风独树一帜而取胜,对诗的传统和诗 论持否定态度,树立起自己诗论传统中的强者形象。 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理论的主体都是人(诗人),不管是前辈“强者”诗人, 还是后辈的“弱者” 诗人在诗歌发展历史上都至关重要。前辈强者诗人是在影响 的焦虑下推翻他的前辈强者而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供后人顶礼膜拜,而后辈诗 人同样在影响的焦虑下自觉在形式和内容上推陈致新,修正前辈强者,创建自 己的新风格,努力走出前辈强者的阴影,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同样这种权威也 会被后来者修正和推翻,这种循环反复、前赴后继、兴衰更替、互相竞争造就 了诗歌的繁荣更替。诗人的影响的焦虑铸就了诗歌史上繁花似锦的景观,传播 学科亦是如此。 二、学科前史:社会学的焦虑和芝加哥传播研究的没落 在传播学科创建之前,由于影响的焦虑,社会学抛弃了芝加哥学派,芝加 哥学派抛弃了传播研究,传播研究命悬一线。1892 年美国社会学家斯莫尔 (Albion Small)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培养了一批社会 学研究生,出版了第一部社会学教科书社会研究导论(1894 年),创立了美 国第一个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斯莫尔先后聘用了文森特(George Vincent)、托马斯(William Thomas)、帕克(Robert Park)、伯吉斯 (Ernest Burgess)等人,成为同期美国和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形成了 芝加哥学派。芝加哥也成为当时社会学家心中的圣地,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成 为当时社会学中当仁不让的“强者”。由于历史语境的变迁,作为研究人类结构 和活动的社会学也面临着学科范式的转型。20 世纪 30 年代,经历了最初的工 业化浪潮之后,美国的移民浪潮逐渐回落,城市变得相对井然有序,社会问题 暂时得到缓解,芝加哥学派针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研究显得不合时宜。同时,新 的社会学力量在美国其他大学崛起,逐渐改变了芝加哥学派一支独大的局面。 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科学中的领导地位不断受到了挑战,哈佛大学、哥伦比 亚大学等相继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学研究中心,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出现了,即 哈佛大学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和哥伦比亚大学默顿(Robert Merton)为 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异军突起,并逐渐成为美国社会学的主流范式。当时的“强 者”社会学家,即芝加哥学派的库利、米德、帕克等人的地位最终被后继的强者 帕森斯和默顿所取代,芝加哥学派走向衰落。 在社会学范式转变和芝加哥社会学派衰落的种种原因中,影响的焦虑是其 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早期曾与芝加哥学派有着紧 密的联系,但在当时社会学界,芝加哥学派几位代表人物影响实在太大,后继 者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面临着新的社会问题,不得不寻找其他的路径来开辟自己 的社会学研究。虽然拉氏对传播研究领域的贡献恐怕要超过同时代的大多数从 事传播与媒介研究的学者,但在社会学的历史长河里,他不可能在社会学圈子 里取得理论上的主导地位(哈特,1992/2008:120 )。一个学科的完善化和精 致化也面临着衰落的危险。当芝加哥社会学派处于社会学巅峰时,当时的社会 学者已经不能在探讨具体社会问题上超过芝加哥学派的几位强者社会学家,美 国东海岸的社会学家们无疑感受到了这种无形的压力而产生的焦虑,他们在研 究具体社会问题和质化分析方法上无法与芝加哥学派的“强者”抗衡,于是另辟 蹊跷,为了树立自己的强者形象,便从社会整体结构和组织系统的角度采纳量 化研究方法树立了结构功能主义的新范式,用“平衡”取代了“冲突”。 芝加哥学派衰落后,整个社会学主流走向结构功能主义和定量研究方法。 当范式实现转变时,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不得不面对着范式转变的影响,衰 落的结果必然是分道扬镳、人走茶凉,芝加哥学派难以为继。在影响的焦虑下, 传播研究本为就被视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分支领域就被社会学抛弃了,社会学人 的目光聚集到了新的“强者”结构功能主义身上而无暇顾及本来就是芝加哥 学派的副业的传播研究。虽然最新的研究也在不断证明,最初的传播研究源于 芝加哥大学的传播委员会。1但是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在面临着焦虑时,最终 选择在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大树下寻找庇护,而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开拓一个充 满不确定性的领域。另外,学人之间的矛盾加剧了传播研究的衰落,芝加哥大 学的传播委员会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管理也比较混乱,尤其是传播委员会成 为了社会学系的竞争者,社会学系主任反对传播委员会的传播研究实践 (Wahl-Jorgensen,2004)。传播委员会陆续失去了核心的教授,这些人在影 响的焦虑下陆续在其他地方开辟新的天地。芝加哥学派顾此失彼,而传播研究 成了牺牲品。正如当时历史见证者卡茨(Elihu Katz)所说的,社会学最终抛弃 了传播研究(Katz,2009),社学失去了传播研究,尤其是大众传播研究兴趣, 传播研究危在旦夕。 虽然芝加哥大学传播委员会已经出现了一个日益增长的传播研究建制化的 信号。但是,没有一个历史时刻或者英雄式的个人站出来使这个研究领域和学 科成为现实。芝加哥大学传播研究委员会只是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失败的教训: 缺乏制度支持,这也为后来的强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经验。芝加哥学派早期传 播研究的消失证明没有像施拉姆这样一个坚定的后继“强者”和一个热心的学科 建制者,这个学科不能成为现实。传播研究领域的产生没有一个固定的历史时 刻,但是学科的诞生却是可以描定的,传播学科的出现必需有“强者”站起来, 那就是后辈强者施拉姆的及时出现。就在传播学作为一个还未诞生的胎儿即将 流产时,是施拉姆的努力让传播学科来到这个世界上。 三、学科创建史:施拉姆的焦虑和传播学科的创建 由于芝加哥学派融入了主流社会学,而将传播研究抛弃,强者施拉姆的及 时出现拯救了传播研究。芝加哥传播研究项目的没落和消失,既给施拉姆带来 了影响的焦虑,也让施拉姆看到了机会。当精英大学抛弃传播研究的时候,施 拉姆以美国中西部大学为阵地,延续了传播研究的香火。在强大的社会学领域 内,当时有志于传播研究的后来学者感到没有出头之日,很难在理论和方法论 上作出新的突破,于是产生了影响的焦虑。当时施拉姆面对的正是秉持社会学 主流范式的庞大学术群体,出于后辈新人对强者的影响的焦虑,他希望减弱传 播学与芝加哥学派的联系,而试图开天辟地,开创一个新的领域,这对传播学 的独立无疑是明智之举。影响的焦虑成为施拉姆创办学科的内在驱动力。在传 播研究思想史上,天赋较逊的施拉姆无法在理论创造上超过芝加哥学派库里等 巨擘,于是转而寻求新的成为强者的路径:制度建设。施拉姆正是受到前驱传 播研究者的影响,而产生了难以排遣的焦虑,并激励他独辟蹊跷,创建传播学 科和领域。这与施拉姆本人的成长和工作经历,以及养成的精神气质有关。 从施拉姆成长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布鲁姆所说的“强者”,他性格坚强, 虽幼年口吃,但并没有妨碍他的生活,也没有限制他的职业选择。高中时期就 为当地报纸撰写专栏。在大学时,他先后学习数学、物理、历史和政治科学, 以优秀成绩毕业。在哈佛大学他半工半读,完成自己的学业。他善于利用在波 士顿所遇到的各种机会,为报纸撰稿,表演长笛,打篮球赚钱。后来受人文主 义传统的影响,前往艾奥瓦大学继续学业,深受白壁德(Irving Babbitt)的学 生 Norman Forester 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施拉姆适应局势而左右逢源的性格 在当时就有所体现。当 Foerster 不受教职工欢迎时,施拉姆开始疏远他和新人 文主义运动,并最终背叛了 Foerster(Glander , 1990:274)。施拉姆文笔出 色,是知名的小说文学家,在二战中任战争信息办公室的教育主任,曾多次为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执笔,战后任艾奥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并开始热衷于创办 学术机构,创办了著名的写作小组和舆论研究中心,积累了创办大学机构的成 功经验。 施拉姆的性格和能力决定了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甘为人后的人。他被称 为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Pooley ,2007 ),也是一位爱国的意识形态斗士。他 不喜欢臣服于权威,不管将自己身处什么位置,他都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他不喜欢哲学争论,而热衷于建设研究机构(Cartier,1988 )。这种性格也决 定了他不想重走芝加哥大学传播研究项目失败的老路。超强的行政能力和制度 化的热情使他创建传播学科成为可能。1930 年代和 1940 年代早期传播和媒介 研究并没有被学术界所认可,四大先驱也并不认为他们自己是传播学者(Eid It is the anxiety that make Schramm institutionalize communication discipline and fight for it in his whole life; It is anxiety makes later generation scholars question Schramms original myth of communication, and try to reconstruct the origins. It is the query to Schramms a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spurs new research approaches; Anxiety drives Strongers walk out of the shadow of predecessors to create their own styles, then pushes the communication discipline forward. Key Words: Bloom, anxiety of Influence, Schramm, four founding fathers. Author: Chen Shihua, Ph.D,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School of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Nanchang University. This paper is sponsored by the Publishing Project 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Project Code: 13FXW005). Email: . 责任编辑:姬德强 注释 1近年来的研究将传播研究追溯到芝加哥大学 1941 年成立的传播和舆论 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Opinion)、哈钦斯委 员会(The Commission on Freedom of Press, 1943-1946)和传播委员会 (The Committee on Communication,1947-1960) 2参见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的档案,内有施拉姆的大量信件和会议记 录 3施拉姆在 1949 年出版的大众传播一书的扉页写道:献给拉扎斯菲 尔德。 4施拉姆与拉斯韦尔等传播学四大先驱都熟识,而且在二战期间,施拉姆 与他们合作和共事过。 5美国 传播学刊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在 1983 年和 1993 年 分别以“领域的骚动” (Ferment in the Field)和“领域的未来”(The Future of the Field)为题进行过两次学术论战。 参考文献 哈罗德 布鲁姆(1989). 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 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 Bloom, Harold (1989). The influence of anxiety(Trans.).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3) 陈世华(2010). 远离施拉姆: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的历史轨迹 , 国 际新闻界,2010(4): 13-16. Chen, Shihua(2010). Departing from Schramm: transmuta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2010(4): 13-16 汉诺哈特( 2008). 批判传播研究(何道宽译)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 Hardt,Hanno(2008). Critical communication studies(Tran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2) 胡翼青(2007). 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 北京:中 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Hu, Yiqing(2007). Respeaking: on communication thought of Chicago Sociology School. Beijing: 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胡翼青(2011). 传播学科建制发展的两难境地 . 当代传播,2011(3),4- 7. Hu, Yiqing(2011). On the dilemma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discipline.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s,2011(3),4-7 胡翼青(2012). 传播学科的奠定 1922-1949.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 出版社. Hu, Yiqing(2012). The founding of communication discipline 1922-1949. Beijing: 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黄旦(2004). 美国早期的传播思想及其流变 从芝加哥学派到大众传 播研究的确立. 新闻与传播研究. 12(1),15-27. Huang, Dan(2004). Early American thoughts on communication and their evolution: from Chicago school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ud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12(1) :15-27 吴飞(2008). 传播学的反思要正视芝加哥学派的传统 兼评胡翼青的 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 当代传播. 2008(5):22-24. Wu, Fei(2008).The introspection of communication should face the tradition of Chicago.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s, 2008(5) :22-24 伍静(2011). 中美传播学早期的建制史与反思.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社. Wu, Jing(2011). A review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China & USA. Jinan: Shan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Berelson, B. (1959). The state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3(1), 1-6 Cartier, J.(1988). Wilbur Schramm and the beginnings of American communication theory: a history of idea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owa, Iowa City. Chaffee S. & Rogers, E. (1997). The beginnings of communication study in America: a personal memoir. Thousand Oaks, CA: Sage. Eid, M.& Par, P.(2008).Mapping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studies in Canada. Global Media Journal Canadian Edition, 1(1), 3-7. Glander, T.(1990). Education and the mass media: the origins of mass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1939-1955.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rbana. Katz, E.(2009). Why sociology abandoned communication. The American Sociologist,40(3),167-174. McAnany, E. (1988), Wilbur Schramm, 1907-1987: roots of the past, seeds of the presen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38(4),109-122. Peters, J.(1986). Institution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