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货币经济学文献综述_第1页
我的货币经济学文献综述_第2页
我的货币经济学文献综述_第3页
我的货币经济学文献综述_第4页
我的货币经济学文献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通过反思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理论界普遍提倡应加强金融调 控加强观审慎管理是各国在危机后金融改革的共同选择。本文基于宏观审慎 政策的特点、意义、目标和工具及理论动因和风险传播渠道,宏观审慎决策需 要一定的相机抉择,建议制定完备的责任约束机制;描述了国内外对于宏观审 慎金融调控研究动态,并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得出的启示;一国宏观审慎制度 需要得到国际合作与配合才能充分地发挥效力。 关键词:宏观审慎、金融调控、审慎监管 Abstract: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f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taught us anything, the theory circle generally advocate should strengthen financial regulation.Control strengthening the concept prudent management is countries in the post-crisis reform of collective choice.Based on the macro Prudential policy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ce, objectives and tools and theoretical motivation and risk communication channels, macro Prudential decision needs certain camera choice, proposal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responsibility restraint mechanism; describ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or macro Prudential Financial Regulation Research Trends, and to our country macro Prudential policy reach enlightenment; a country macroscopical prudent system need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order to play the full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financial regulation, macroscopical and cautious, prudent supervision 宏观审慎政策的发展动态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内外有关宏观审慎政策的研究动态。 1、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实施有效的宏观审监管措施。BIS的经济学家Claudio Bofio(2003)从监管目标与最终目标两个层面比较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 管的不同特点。他认为,在监管目标上,宏观审慎监管主要是防范和化解系统 性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而微观审慎监管则是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安全稳 健经营。在最终目标上,宏观审慎监管主要是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产出下 降也就是实体经济下滑:而微观审慎监管则是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White004)进 一步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其中除了包括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还包 括对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的综合使用。他认为。这样一个广泛的政策框架可 以提供金融稳定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2、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叙述宏观审慎金融调控政策框架的相关内容的文献较多。成家军(2009)提 倡建立逆周期的银行审慎监管政策与宏观政策之间的有效协调机制,还有及时 有效的宏观信息共享机制与预警机制。周小川(2O10)认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 主要内容包括:对银行的资本要求、流动性要求、杠杆率要求、拨备规则对 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特别要求。刘锋(2Ol1)从宏观审慎监管提出的背景入手包 括明确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主体、客体机制以及明确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 慎监管的关系等。 (二)、宏观审慎政策的发展趋势 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强,金融联系更是紧密,一国金融稳 定性直接对他国带来扩散式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重 新审视金融监管的诸多重大问题,建立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制 度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和各国适用方案的重中之重。 2009年6月29日国际清算银行发布年报,呼吁各国及国际社会采取宏观审慎的 原则,以减少经济体系的亲周期性特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为了抑制金融体系 中风险的过度累积,提出建立一个全球宏观审慎金融监管体系,并将其作为目 前微观审慎监管和市场一体化监管的重要补充。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也宣称 要成立由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以及欧盟银行、保险和证券三大金融行业监管者 组成“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SRB),主要负责监测整个欧盟金融市场上 可能出现的宏观风险,及时发出预警,并在必要情况下建议应采取的措施。 一是建立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BCBS 在重新审视2000 年2 月发布的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稳健做法的基础上,于2008年9月发布了 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稳健原则, 又于2009年5月发布了压力测试实 践和监管稳健原则,明确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稳健框架和要素,提示压力测 试应与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相结合并反映银行的整体风险状况。 二是强化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SIFIs)的监管,解决“大到不能倒”的难题。 FSB 已经制定了包括减少金融机构倒闭概率和影响、提高处置问题金融机构能 力、减少关联性和风险传染等措施在内的政策框架。 三是强化国际资本监管框架,提高金融业抗风险能力。2009年7月,BCBS 发布 了新资本协议市场风险修订案和交易账户新增风险资本计算指南,明 确规定了市场风险计量对证券化产品、再证券化产品、交易账户的资本要求, 以解决这些产品的市场风险估计不足问题。2009年9月,FSB 发表改进金融监 管报告,提出了改革金融监管的一揽子方案,其中强化资本监管制度成为重 中之重。 四是突出中央银行在金融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是历史形成的、紧密相连的中央银行的两个基本 职责。危机发生后,美国试图把美联储打造成为“金融监管超级警察”,欧盟 赋予欧洲中央银行总体负责并决定ESRB的运作和决策,改组后的英格兰银行对 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职责实现“一肩挑”。各国在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决 心方面体现了共同思想:建立正式组织和机制来强化央行和各监管机构之间的 协调和合作,将央行的宏观经济分析和监管机构的微观监管信息有机结合,才 能真正形成对系统性风险的分析、监测和评估。中央银行纳入金融宏观审慎监 管框架,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金融监管改革 的关键内容。 五是降低对经济的顺周期性。逆周期监管和顺周期监管正好相反,是指在经济 景气时期,严格控制银行放贷规模,严格对银行的监管,减少贷款风险;在经 济萧条时期,适度放宽对银行的监管,减少银行压力,让银行有更多生存空间。 实践表明,实施跨周期的监管机制可以削弱经济周期的振幅,分散不同经济阶 段的压力,从而熨平经济周期。危机表明,现行的金融监管标准和手段在一定 程度上具有顺周期性,即信用风险产生于快速扩张时期,显现于经济衰退时期, 但按照资本监管要求,经济扩张时期对资本要求降低,银行大量放贷,风险加 剧;经济衰退时期资本要求上升,实施信贷紧缩,前后变动使得金融不稳定性 上升,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为降低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这种效 应,巴塞尔委员会决定建立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出台了克服顺周期性效应的 一揽子措施,主要是:采取使用长期违约概率、估算经济衰退期的对风险函数 进行重新校定等措施降低最小资本要求的周期性波动;采用前瞻性的损失准备 金制度;建立缓冲资本;控制信贷的过度增长。 六是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和协调。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重 要性和必要性。全球化 在加速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也扩大了危机的传播范围,加速了危机的传导速 度。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已经开始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发布趋同资本监 管路线图,扩展国际监管合作的范围和水平,共同应对系统性风险,已经成为大 势所趋。 (三)、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新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一、确立中国人民银行在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宏观审慎监管 者应将中央银行和金融行业监管者包含在内,但同时又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健全金融监管主体,已成为我国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当务之急。粱敏 (2010)提出,中央银行应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主导作用尤其在中国现行的 金融监管体制下由人民银行承担系统性监管职能是最佳选择。尹继志(20l1) 在构建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中,指出中央银行的监管地位明显加强。还指出实际 上中央银行在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实施货币政策、开展宏观审慎监管和维护 支付清算系统运行中都扮演着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角色。我国现行“一行三会” 的金融监管体制也未能有效地界定金融风险类别,以致“一行三会”的金融风 险监管权限存在冲突,系统性风险缺乏明确的治理主体。因此,从加强金融立 法的角度出发,首先应确立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加快建立完善系统性风险的监测、防范和救助机制,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责。 二、宏观审慎监管者应协调国内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并关注宏观审慎监 管的国际发展趋势。 从2008年金融危机来看,政策缺陷或监管不足已成为了一种周期性的推手,这 种新趋势须引起我国政策制定者的重视。此外,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不 稳定也影响了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比如,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 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金融监管政策的目的却总离不开金 融机构稳健运行和投资者利益保护等内容。除需要协调国内金融和经济政策外, 我国人民银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还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审慎分析,创新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监 管体系。 李妍(2009) 对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提出了完善宏观审慎监管、研究建立 逆周期机制、理顺监管体系和加强部门间协调四方面的对策建议。王力伟 (2010)认为,我国应当从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建立宏观审慎监测指标体 系、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研究、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和注意宏观政策的 协调配合五方面着手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中流动性过剩,金 融和不动产资产泡沫化现象也十分严重,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出口贸易和外国投 资迅速下降,金融体系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要深化 金融体制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框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 ” 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政策框架基本包括:确立中国人民银行在我国宏观审 慎管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宏观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备的金融风 险控制体系,重点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私募基金、金融衍生品、影子 银行、金融集团的风险监管;加大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工具的开发和运用;促进 宏观审慎管理与其他政策的协调,加大各监管部门间的内部沟通和跨国协作。 四、进行更加详细严谨的定量分析,如构杠杆比率的合理累积分析、资产负债 表外项目对风险暴露的敏感度分析。IMF2001年将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手段确定 为压力测试、情景分析以及金融稳定指标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分析,这可以被认 为是一种较为宏观的监管分析;更为细致和有效的监管工具开发则有赖于进一 步的定量分析,包括金融机构杠杆比率的合理累积分析、资产负债表外项目对 风险暴露的敏感度分析,经济周期性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分 析等。利用长期的历史数据来衡量金融风险与稳定性也是其内容之一。我们以 21世纪的澳大利亚为例,当其出现不动产价格飞涨、银行放贷规模剧增等问题, 通过有效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的整合有效控制信贷规模,维持了经济的发展。 集体来说,央行重点运用利率工具,而其银行业监管机构通过一系列的监管手 段确保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处于合理的风险范围之内。宏观审慎监管的分析 工具包括对某些金融产品中的杠杆率和风险在不同地区、不同机构和市场进行 转移的深入分析和评估,而不再只是盯着部分金融机构。我国宏观审慎监管者 更为重要的工作是研究如何在周期性经济运行中协调经济和产业政策与金融监 管政策之间的关系,如何在CPI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协调货币政策与不动产、金 融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 五、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的总体目标一致, 货币政策应是金融稳定整体框 架的一部分。实践表明,货币政策是逆周期的,而微观审慎监管,尤其是以 新巴塞尔协议为依据的银行监管具有顺周期性。宏观审慎管理的“宏观流 动性管理” 本质与货币政策希望达成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逆周期宏观审慎管 理政策通过缓解银行体系顺周期性风险累积而对实体经济融资功能产生影响, 逆周期货币政策依靠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为金融体系稳定提供保证。 总体来说,在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