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本爱丘山  猛志逸四海_第1页
性本爱丘山  猛志逸四海_第2页
性本爱丘山  猛志逸四海_第3页
性本爱丘山  猛志逸四海_第4页
性本爱丘山  猛志逸四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性本爱丘山 猛志逸四海 陶渊明诗歌的淡与不淡 李青龙 (庆阳市环县天池中心小学,庆阳,745702) 摘要 陶渊明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情就诉诸笔墨,无矫情也不矫饰,他性本爱丘山。 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感情流露舒缓自如,抒情方式平淡 自然,声韵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且诗中多用内省式话语,坦诚的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 澜,没有夺人的气势,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发源与真,归乎自然,如风 行水上,自然成文,纯是自然流露。然而,陶渊明也并非浑身静穆,他不但有“性本爱丘山”的一面,也还 有“猛志逸四海”的一面。虽隐居田园不问世事,但仍然滚动着一颗炽热的心,始终有一股潜流时时在他中 涌动着,撞击着他身在田园却又渴望功业,并为此焦灼不安。以至于龚自珍舟中读陶诗说:“莫信诗人 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 ”陶诗固然有“悠然见南山”的超逸静穆,却也有“猛志逸四海”的金刚 努目,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说:“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那么,今天, 让我们一起掀起其神秘面纱的一角,窥视其人格中“性本爱丘山”与“猛志逸四海”之二端,来认识一个 “真实”的陶渊明。 关键词陶渊明 诗歌 淡 不淡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 宋书陶潜传:“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据宋书 晋书陶潜传载,渊 明为晋成帝时大司马陶侃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至陶渊明时家道衰落,家境贫寒。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他性情任真,洒 脱不羁,嗜酒,闲静少言,不慕容利,常著诗文自娱以示已志,不记得失。晋孝武帝太元十 八年()起为江州祭酒,然不堪忍受吏府拘束,也不愿作小小吏职,不久便辞职而归。 后州府又召为主薄,他辞谢不就。安帝隆安四年()至五年,曾一度在荆州为吏。元 兴三年()复为镇军参军,在刘裕幕府任职。义熙元年()再为建威将军参军, 三月赴建康就任,安身立命于田园。宋文帝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岁。史臣赞 其:“确乎群士,超然绝俗。 ”(晋书陶潜传 )陶渊明是晋宋时代著名的大诗人,辞赋散 文家,所著诗文一并流传于世,有集八卷. 家道中落,使陶渊明失去了优势的社会地位和充裕的生活条件。但是,祖上留下的产业 虽少,但还能让他潜心读书,孜孜向学。读书是陶渊明的一大乐事,他勤奋好学,饱览群书, 以至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且陶渊明天赋甚高,颜延之曾称他“学非称师,文取指达。 ” 陶渊明成年之后回忆往事时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饮酒 )儒家的经典著作 诗 、 书 、 易 、 礼记 、 春秋等是陶渊明的启蒙读物。少年时代,儒家思想已在他 意识的深层扎了根,加上出于对曾祖陶侃事功的景仰和自豪。陶侃是东晋开国功臣,官至大 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家风素谨,尚道义重名节。渊明曾在命子诗中崇敬 地赞美道:“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使他也曾有大济苍生之心, “忆 我少壮时,无乐字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 ”(杂诗其五) 。但是,陶渊明读书 的范围也不限于儒家经典。魏晋以降,玄学昌行,士人莫不受此风影响,又由于他少时多在 - 2 - 外祖父孟嘉家中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 “行不苟合,年无夸 ,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 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 。所以,日后, 他的个性、修养上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加上家道中落,清贫少业。深感世事多变,人生无常, 因而老庄乐知天命,淡视功名,崇尚自然的思想引起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共鸣。时代思潮和家 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性本爱丘山”和“猛志逸 四海”两种不同的志趣。 性本爱丘山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隐士,他们是仁者、智者,但他们不愿参与热烈的社会生活。考虑到 中国古代社会士人唯一光明的大道是做官,不愿从政成了隐士遗世独立最令人瞩目的表现方 式。隐逸也便成了一种最高尚、最自然、最值得推崇的人生。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末代,社会 动荡不安,官场腐败奢靡,石崇、王恺斗富使侈浊之风登峰造极,东晋的司马王朝就像驾老 牛拉着的破车,行进在风雨迷蒙的荒野上。人们发现自我在凌乱破碎的社会面前显得那么孱 弱渺小,人格在传统伦理道德的禁锢下竟是如此的压抑和残缺。人们尝试着摆脱传统伦理道 德的拘控,以新的思维方式思考个人价值的意义。寻觅着个人生存和自由的途径。他们希图 通过隐逸找到一条远离祸乱,避开尘事,自由舒畅,清静安宁的“乐土” 。于是归隐田园山 林的隐逸生活便成了东晋士人风会所趋的一种时代风尚。生活在这种社会之中而坚持固穷守 拙,效法名隐的陶渊明只弃官归隐田园自在情理之中。他在自己的诗文中常常赞叹古代名隐 伯夷、叔齐、长诅、桀溺,表露其对隐逸生活的仰慕与激赏。并以一种超脱世俗、萧散清逸 的名士风度效法这些古代名隐者躬耕守拙, “朝为灌园,名偃蓬庐” 。表明他所向往的也是远 离尘世的自由生活,从而建树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人格。他自由自在地生活,自由自 在地做人,自由随性的耕读、思考。不为世俗左右,不为社会规范禁束。他生活的天地完全 是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 这个伟大的隐着是个天才的诗人,清贫的隐居生活使他写了大量的田园诗。这些诗风格 独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从中国诗歌发展史的背景来看,除了在诗经的 国风 、 周颂中有几首描写农事的诗以外,描写田园的诗歌风毛麟角,实属罕见。因而, 陶渊明毕生所写的一百二十首田园诗就是在这荒野捺芝中开辟的一块艺术的田园。他所创造 的大量田园诗以其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在东晋玄言诗泛滥的时代,可谓一枝独秀、分外耀 眼,为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那出淤泥而不染的独立人格和他充满着中和之 美和嘉美之诗,赢得了后人的崇敬。陶渊明“性本爱丘山” ,无论在生活上、人格上、艺术 上都强烈地追求着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他感悟到自己“误入尘网”中,故如“ 羁鸟恋旧 林,池鱼思故渊”般地要求归去,他在隐逸田园的生活中,他一切听凭自然,崇尚自然,一 切“认真自得” 。他摆脱尘网的羁绊,从精神上、心灵上去求得解放,陶冶自己高尚的人格。 就凭着这独特高尚的人格和他那洞窥世界的睿智,他在那饥贫交加的生活中发展了人的心灵 之美;在那荷锄躬耕的劳动中发展了田园之美;在那人情世故的交往中发现了人格之美;在 那劳者歌事的写作中发现了艺术之美。他将这心灵之美、田园之美、人格之美、艺术之美以 及其挚着深情容进了他的诗中的字里行间,从而赢得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田园诗人”的 雅号。一千六百年后,读他的诗仍然能嗅闻到其中的清醒气息,那是自然的气息、春天的气 息、原始森林的气息、氧气很纯很饱满的气息、菊花在初东的薄霜里散逸出淡淡的清香气息。 如归园田居其一云: - 3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 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犬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 然。 诗人着重写了归田后的生活,住宅环境和优美宁静的农村景色,在这里远处是依稀可辨 的村庄,近处升起袅袅炊烟,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鸣。通过视听写出了农村的远景和 近景,表现了田园优美、宁静、和乐、安适的景象,诗人笔下的田亩、草屋、榆柳、桃李、 远村、近烟、狗犬、鸡鸣,无一不饱含着感情,流露了诗人对这一切的由衷喜爱。正如后人 所评;“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远村近烟何色,鸡鸣狗犬何处,琐屑详数,语 俗而意雅。恰见去忙就闲,欣快。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 ”(黄文焕陶诗析义 )就 是看出了诗人对自己身处其中的田家生活的喜悦。又如归园田居其三云: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皓月当空,劳作一天的诗人荷锄归来,乡村不路旁的野露沾湿了诗人的衣裳,但诗人的 心情是愉快的,一种怡然自得之状呼之欲出。农村生活不仅以其与自然相关的劳作的一面, 而且还以其与自然相关的劳作的一面,而且还以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面给陶渊明以一种心 理上的休憩,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这种较为寂寞的 环境中,人际交往也比较淳朴:“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 (归田园居其二) 。在相互交往中,他与 “田父”逐步有所相知,于是“春秋多佳日, 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 时。 ”(移居诗二首其二) 。有时“田父”来寻诗人:“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 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侯,疑我与时乖。 ”(饮酒诗其九)虽然他弊庐不广,足 蔽床席而已,然而“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诗二首 其一) 。虽然诗人在与“田父”的平等交往中,对农民有了亲切的感情,也乐在其中了。 “结 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享受脱俗的超 然乐趣。与天地自然泯而为一,陶然忘饥,怡然自适,流露于诗中自会有平淡自然之格调。 陶渊明的诗感情流露舒缓自如,抒情方式平淡自然,其素淡的风味乃剥落繁华所致。 明人唐顺之说:“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守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好诗。何则? 其本色高也。 ”(答茅鹿门知县论文书 )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长于白描, 语言平淡自然。所谓“本色” ,不事雕琢,便是他的田园诗的特色。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 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通过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 真率自然的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 ,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我们在 陶诗中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也很少用,一切如实 说来,平平淡淡。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归园田居 )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 九间” (归园田居其一)等,都明白如话,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诗品卷中) ,指出陶诗语言简洁纯净。不用夸张的 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表现的全是闲 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心地,而非矫饰的感情世界,所以他选择的只能 是这种纯净的去尽花饰的语言。写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 弟敬远 ) ,不用“撒盐” “飘絮”之类的精巧比喻,只平平常常 的十个字,就写出了雪落无 - 4 - 声的轻柔意态。写风,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不用“青萍” “惠风”之类的典故,只一个 “翼”字,便将南风微拂新庙摇曳之态写的和煦暖人。至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的名句,如同口语,但其无心中而心与物我两融 之境,宛如目前。 陶渊明的诗歌象其人格一样,有着旷世独立的艺术风貌,发源与真,归乎自然,如风行 水上,自然成文,非有意为之所能及。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 艺术特征,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陶诗多 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的记录了他内心的细微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不追求强烈的刺激, 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陶渊明自己也在诗中宣称:“傲然自足, 抱扑含真。 ”吟咏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如展开一幅趣味盎然的田园生活画卷,只觉山清水秀, 徐风拂面。但见炊烟袅袅,犹闻飞鸟 鸣,令人忧烦扫尽,陶然忘机。不禁心醉意迷。 ,心驰 神往。 猛志逸四海 陶渊明当然不是真正看破红尘,也不是心止如水的隐士,他原本是想做官的,少时就有 济世之大志。那时,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希望能展翅腾飞,遨游苍穹,希望有 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博取像他曾祖父陶侃那样的丰功伟业。 “少时壮且历,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他的胸中奔涌着澎湃的激情,充满了浪漫的幻想。他也曾做过 几次官,反复几次仕而归、归而仕。但是,这不仅让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反而使他经常 违心的和一写官场人物周旋,心情十分不畅。 在陶渊明意识的深层,儒家的经典思想始终像一股潜流时时在他胸中涌动着,撞击着他 身在田园,却又有渴望功业,慨叹自己“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并为此焦灼不安。在容 木诗中写道:“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 虽遥,孰敢不至!”他的隐逸,好像也不是出于对人生意义的虚无主义理解,他其实是在逃 避他要逃避的是无可奈何的政治。他的心底,似乎总是暗暗地涌动着一股被压抑着的情 绪,为现实中没有机会施展抱负。在他潇洒超脱的人生背后,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翻读陶 渊明的诗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喧闹不宁的心灵世界,他总是处在仕与隐、儒与道、醉与醒 的矛盾之中,这些矛盾之于他就像原始的创伤,它们深深地刻写在他的内心中,而他总想在 酒和诗中给自己找到出口,用酒的幻觉和诗文的想象来安顿自己的心灵。他想用酒来掩盖这 一切,喜欢饮酒的他写下的众多的在酒里浸泡过的诗,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 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 牢骚不平。有时企图醉酒忘世,也有时以酒寄怀,不难看出陶渊明在这些文字里感叹自己壮 志未酬和愤愤不平的复杂感情。东晋元熙二年(420) ,刘裕废晋恭帝为陵王,次年杀之自立, 建刘宋王朝。此时的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还是不能漠 然处之。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慨,沉痛地写了述酒一诗,以抒发不平。桓玄夺位于前, 刘裕篡位于后。终使晋朝灭亡。桓刘二人为改朝换代都曾使用过毒酒。陶渊明以述酒为 篇名用意极深。他在诗中借用典故感事伤时,发表议论,而通篇不着一个“酒”字。 “山阳 归下国,成名犹不勒。 ” 用曹丕贬汉献帝为山阳公的典故指代刘更为悲惨。陶渊明为此“流 泪抱中叹,倾耳昕司晨。 ”心中悲愤交加,彻夜不眠。并与入宋以后,更名为潜,山谷怀 陶令诗道:“潜鱼原深渺,渊明无由逃。 ”刘宋永初以后,陶渊明所著诗文都不写宋代年 号,而以天干地支记时。 - 5 - 晚年的陶渊明,历经世态沦桑,饱受饥寒折磨, ,非但没有颓唐,反而有柔弱变刚强了, 他仿佛又回到了意气愤发、壮怀激烈的少年时代, ,豪侠之气溢于言表,诗文也趋于“金刚 怒目式”的了,陶渊明在读山海经的诗中极尽对神话人物的赞美之情:“夸父诞宏志, 乃与日竟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午干戚,猛志固常在。 ”夸父与日逐走的 惊人勇气和力量,精卫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以及刑天与天帝斗争的勇猛顽强的斗志,真是 惊天地,裂金石,泣鬼神,这是何其伟大,何其感人的精神,却又是何其惨烈的悲剧。在这 些神话英雄身上寄托了他的一腔激情。他自己也曾怀抱大济苍生的志向跻身仕途,几仕几隐, 终因官场污浊、宏图难展而辞官永退。后来虽然身在垄亩,却难息心中火焰。如今时光流逝, 须发皆白,却仍然无所作为。失望、忧愤、焦灼交织在一起使他难以平静,在感士不遇赋 中陶渊明借讽讥古代社会的黑暗昏乱对现实的社会政治发出愤怒的诅咒与谴责。 “雷同毁异, 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直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 ”政客结党营私,毁 谤异已,忌贤妒能,是非不分。无耻之辈平步青云,正直之士反遭迫害诽谤。英雄失路、怀 才不遇的悲凉之情尽在笔端;纵横上下, 睨千古的傲然之气充溢文内。在咏荆柯一诗 中,陶渊明更是表现了少有的高亢激越,充满了对强暴统治的愤恨和对狭义之士由衷的钦佩。 在鸣咽悲壮的浓烈气氛中,他豪迈激昂的诗笔活画出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