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_第1页
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_第2页
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_第3页
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_第4页
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姓名:钱萌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工业工程指导教师:常世旺2012-11-28中文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是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又是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主要措施,目前,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广大农村和东部落后农村的农业,大部分 仍然处于传统农业发展时期,有些处丁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初级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农业比较利益低,以手工劳动的工具为 主,农产品流通不顺畅,科技应用水平低,农业商品率低,土地产出率低,劳动 生产率低,农业劳动力人均1.43亩的超小型农业规模,农村二、三产业不够发 达,有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农民收入少,生活水平不高。农业产 业化正好适合我国广大农村的实际,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桥梁和 纽带。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对开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新途径,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东营市为例,借助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理论,分析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现 状及存在问题,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产业化路子。本文借助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存 在的问题,理清了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的一些对策和建议。首先,在对农业产业化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发展 历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认为只有对农业产业化理论有一个清醒地认 识,才能为研究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营 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其次,从分析东营市农业基本概况入手,对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阶段、 基本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 足。认为,虽然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 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但我市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 化发展起步较晚,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还面临着一些新的情 况和问题。最后,结合东营市当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对东营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针对当前面临的机遇和严峻的形势,必须瞄准高效生 态的目标定位,更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的竞争力,着力调整农业产 业结构,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优化社会服务体系,推动东营农业产业化 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黄河三角洲;东营ABSTRACT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 not only a realistic way to achiev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ut also key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it is also a main agricultural structure strategic adjustment measure. Currently, from a general point of view, in China , especially Chinas vast rural areas in the Midwest and eastern backwardness of agriculture in rural areas, are still largely i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eriod, and some areas are still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m agriculture. Its main features are the low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relatively low agricultural profits, the main tools are still manual labor tools, th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not smooth, low level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low rate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low land productivity, low labor productivity, most agricultural models are ultra-small scale- agriculture labor per capita lower than 1.43 acres,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are not developed enough,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r needs to find a way out, farmers income is very low and living standards are not high.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fits the reality of Chinas vast rural areas, it is a bridge and link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m agri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can boost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farmers income, and it is also a new way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e,沾 well as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so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the help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Dongying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local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actual local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oad.With the help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heory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山东大学硕丄学位论文Dongying, to sort out the idea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Dongying, and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Dongying.Firstly, based on fully understanding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this paper systematic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onclusions drawn that only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heory we can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Dongying, and based on that we can analyz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Dongying.Secondly, by analyzing Dongying agricultural basic overview, this paper discusses aspects of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Dongying,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Dongying. With the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Chongqing, 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specialized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industrial management are gradually formed. But, the agriculture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our city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the level is still in a relatively early stage, and is also faced with new situations and problems.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Dongying. Facing the situation which contain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e must aim at efficient ecology targeting, update development concept, enhance the flirther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djust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to optimize social services system and promote the Dongying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owards a higher level.Key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Yellow River Delta; DongyingCONTENTSAbstract(Chinese)IAbstract(English)IllChapter 1 Introucdion1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11.1 Literature review21.2 Research Thoughtsand Main Contents41.3 Research Method5Chapter 2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verview62.1 The concept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62.1.1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62.1.2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62.2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spiration72.2.1 Main methods of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82.2.2 Main mode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92.2.3 Main inspirations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102.3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112.4 Dongying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meaning13Chapter 3 Dongying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163.1 Dongying city agricultural basic situation163.2 Dongy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163.3 Dongying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18Chapter 4 Dongying industrialization thought and countermeasures204.1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target location204.2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thought204.3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21Chapter 5 Conclusion29References30Acknowledgements32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导论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是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又是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主要措施、二农 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几年来,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 越重视,每年拨款政府支出的7-8%来支持农村的发展。而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 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广大农村和东部 落后农村的农业,大部分仍然处于传统农业发展时期,有些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 化农业转变的初级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农业比较利益 低,以手工劳动的工具为主,农产品流通不顺畅,科技应用水平低,农业商品率 低,土地产出率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劳动力人均1.43亩的超小型农业规模, 农村二、三产业不够发达,有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农民收入少, 生活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正好适合我国广大农村的实际,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 代化农业转变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对开 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途径,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东营市为例,借助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理论,分析 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产业化路子。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东营市作为黄河三 角洲开发建设的核心区和前沿阵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市农业人口 占到全市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发展事关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业高效 生态的发展定位和农民的增收致富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而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 层次,己成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东营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 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但我市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 化发展起步较晚,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还面临着一些新的情 况和问题。1孟繁炳,市场经济和中国农业发展,安徽:安徽人学出版社,1999年1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农业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是推动东营市农业农 村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统筹规划,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的竞争力, 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优化社会服务体系,推动 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实现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中率先崛起做出 新的贡献。1.2文献综述.在国外学者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中,农业产业化被称为农业一体化。由于 国外农业体制、制度相对较为稳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是在这种相对稳定的环 境中不断发展的,所以这些成果主要是集中在农业产业化的微观层面上,即农业 产业化的企业发展和组织结构的变化上,对宏观上的问题较少涉及,如农业产业 化产生的制度诱因等。关于农业产业化最早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 维斯和他的助手戈尔德伯格是最早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学者。他们于1957年的著 作中首次提出“农业一体化”的概念。这一概念对以后的研究影响很大,以后的研 究者基本继承了这一概念。戴维斯及其助手于1958年在哈佛大学出版了他俩合 写的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概念一书。本书的主要贡献是对农业产业化进行系统 论述,为以后研究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对“农业一体化经营”的概念进 行了论述,第一次对农业一体化经营做出明确的定义。美国的罗纳德纽特逊是 当代比较著名的研究农业一体化的专家,著有农业与食品政策一书。本书详 细的论述了农业一体化的概念、组织形式及相关问题,影响深远。盖尔克拉默 和克拉伦斯詹森在其合著的农业经济与农业一体化一书对美国农业经营中 出现的“农业的纵向一体化”、“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综合企业”进行了介绍。通过 本书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农业一体化在美国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组织 水平及经济意义等内容,对我国的农业一体化建设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亚洲的国家中,日本是最早开始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且其研究在亚洲处于 领先地位。其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日本农林省农业综合研究所海外部主任研究 员千叶典和农业水产技术会议事务局研究调查官立川雅司,他们在1996年10 月8日日本农业新闻上发表了跨国农业综合企业与结构变化的文章,提 出了 “全球农业进入产业化时代”的论断,阐述了当今农业经贸国际化、集团化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和全球农业产业化的最新动态。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为农业产业化的 研究领域已经扩展到全球,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某一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下, 农业产业化也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的 特征中又加入了经贸的国际化、集团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由丁国外研究重 视微观层面的研究,对宏观层面的研究较少,这需要国内学者的探索。另外,国 外关于农民个体的研究较少,同样需要国内学的积极探索,弥补这一空白。国内对农业产业化研究主要集中在1994年之后,具有很强的实践经验总结 抽象到理论研究的特征。1995年,农业部主编的中国农业第一部农业白皮书 中国农业发展报告是国内第一部明确地阐述了农业产业化基本内涵的著作。 在这一著作中,对国外的农业产业化概念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概念进行了区分。 山东省的农业产业化在全国的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从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实施到 对策建议都为其他省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借鉴,为此1997年,山东省农 委副主任张永在农业经济问题第10-12期上连续发表了山东农业产业化的 理论与实践探索,对山东省的农业产业化的背景、做法、应对对策进行了详细 的总结。既指出了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更为其他省市的发展提供了模板。这 一文章很好的代表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特征。之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到理 论方面,而研究比较系统的有牛若峰等一批专家学者。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及评价上,侧重于宏观战略抉择和政策措施选 择方面。黄祖辉于1999年发表的浙江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与对策一文中 侧重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度因素对农业产业化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欧阳旭初在 2000年出版的农业经济学.教科书中,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经营的基本形 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牛若峰、朱泽在2001年出版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 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书中对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但是,国内学者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农业产业化的表面分析, 主要表现为:只是分析比较国外不同学者提出的农业产业化的不同概念,并没有 自己的核心观点;或者只是介绍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与途径,而并不结合 我国的实际,这样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对农业产业化深层次的研究,特别是对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本质,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以及具有操作性的区域发展政策 3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建议等方面的研究显得不深入、系统尤其是可操作性的政策研究不足,这样 的话,就不能够切实的给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效地建议。另外,由于我国农 业产业化经营的体制基础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农农业,而发达国家的经营单位则 是不断扩大的农场,这造成了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的偏差,如果照搬国外的研究可 能会出现谬误。而且对于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如何保护农户的利益,国外的 理论研究也不存在这一问题,需要国内学者的创新和发展。因此,我国在对农业 产业化进行理论研究时,必须在借鉴国外农业一体化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 创新和发展。1.3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农业产业化有关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较为详细深入地论 述了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理论基础,以及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结合东营市国民 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对东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 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及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 的经验,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促进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因此, 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本文借助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存 在的问题,理清了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的一些对策和建议。首先,在对农业产业化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发展 历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认为只有对农业产业化理论有一个清醒地认 识,才能为研究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营 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其次,从分析东营市农业基本概况入手,对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阶段、 基本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 足。认为,虽然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 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但我市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2刘江,21世纪初中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化发展起步较晚,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还面临着一些新的情 况和问题。最后,结合东营市当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对东营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针对当前面临的机遇和严峻的形势,必须瞄准高效生 态的目标定位,更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的竞争力,着力调整农业产 业结构,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优化社会服务体系,推动东营农业产业化 发展迈向更高水平。1.4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思路:本文首先界定农业产业化内涵和阐述其基本特征,虽然目前国内 研究的较少,这方面主要参考国外研究。接着对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依据进行系统 研究,讨论了各相关理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这主要是一个对比分析各相 关理论的差异。然后结合样本城市一东营市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特有的状况, 对东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并借鉴国外农 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东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的措 施。最后总结本文主要结论和促进东营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 问题。研究方法:1.规范分析与实例分析相结合。本文既从规范研究的角度分析农 业产业化的基础理论和总体特征,同时运用实证分析研究了东营市农村产业化的 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文在具体研究中,对 东营市农业产业化进行大量的数据搜集和统计工作,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运 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借鉴成功经验和启示,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促进东营市农业 产业化的对策和建议。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概述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理论的梳理,对农业产业化概念特征、发展历程 的了解,可以使我们对农业产业化有一个更清醒地认识,也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其 他相关问题研究打下良好基础。2.1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及特征2.1.1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概念农业产业化(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 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 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 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 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 式。它的实质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 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 径。2.1.2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传统封闭的农业生产经营相比,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3: 一是市场化。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必须以国 内外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式状态,其资 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等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实现。二是区域化。即农业产业化的农副产品生产,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 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以防生产布局过于分散造成管理不便 和生产不稳定。三是专业化。即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提高 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等,这些只有通过专业3陶文达,发展经济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化才能实现。特别是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的农副产品生产,要求把小而分散 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在保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稳定的 基础上,扩大农户外部规模,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亚要求的适度规模 之间的矛盾。四是规模化。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其生产基地和加工 企业只有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达到产业化的标准。农业产业化只有具备一定的 规模,才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五是一体化。即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 产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产业链,使各环节参与主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 收益均沾、同兴衰、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所在。六是集约化。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要符合“三高”要求,即科技含量 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效益高。七是社会化9即服务体系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建立社会化的服务 体系,对一体化的各组成部分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资金、物资、 经营、管理等的全程服务,促进各生产经营要素直接、紧密、有效的结合和运行。八是企业化。即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不仅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应是规范的 企业化运作,而且其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适应龙头企业的工商业运行的计划 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应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发 展,要求加强企业化经营与管理。2.2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入西欧、曰本、 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农业已进入产业化经营的时代。 在农业产业化的浪潮中,各国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但都是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 要求,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通过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 的集约经营,实现产业组织形式、服务供给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的重塑,不断增 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获取稳定的经济利益。2.2.1发达国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做法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建立在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发达的市场 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以美国和欧盟为例,家庭农场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 农场经营规模大,生产过程的工业化程度高,农业生产的巨大发展主要依靠增加 资本和技术投入来实现。一是不断推进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在这一过程中,政 府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如美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农业的不 同状况,实施了不同的扶持政策。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美国国内外市 场对农产品需求剧增,农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美国政府通过了宅地法、 建立农业部法等法律,鼓励和刺激农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农产品产量和商 品率大大提尚。20世纪2050年代,美国农业面临市场需求大幅波动的困扰, 农产品价格不稳,农场主大量破产,政府从信贷和价格等方面扶持农业,加快了 农业现代化过程,促进了农业一体化的发展。欧盟各国农业一直以家庭经营为主, 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用地17. 5公顷。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盟各国投入很大努 力,长期坚持旨在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的“农业结构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为 农业产业化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美国还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实 行农产品的地区专业化生产,通过长期演进,形成了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带等 10个各具特色的农业带。小麦、棉花、烟叶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集中度也很高, 二是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协议,把农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纳入同一个经营体内, 实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公司统一生产计划、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分别核算、统负盈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 益共同体。由于农业公司资本实力雄厚,科技水平高,经营规模大,商品化程度 高,并依靠自身广泛、灵敏的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进入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 势和生命力。如芬兰瓦利奥公司从奶牛的饲养、原奶的收购、运输,到乳制品的 精加工、产品的销售和出口进行一体化经营,效率高、效益好。三是深化农业内 部分工,实现生产经营全方位社会化服务。公司根据产前、产中和产后的需要, 与有关企业签订物资供应、产中服务和农产品销售合同,确定各种交易活动的时 间、地点、内容、数量、质量、价格等,提供各个环节“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 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美国,通过合作社供应的农用物资 占47%,农产品销售量占37%。农场主合作社除生产中的基本环节主要由农场主 完成外,其余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都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合作社按照章程规定 来完成的。四是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通过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和对利益分配机制 的调控,使农户也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润,保护农民 利益和生产积极性。2.2.2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1) 农业公司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许多工商或金融资本直接投 资农业建立大规模农工商联合公司并迅速发展形成产供销垂直一体化组织。欧盟 各国与美国一样与农业有关的工商企业如农机制造、化肥生产、农产品加工等企 业直接插手经营农业。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非农业企业也开始经营农业, 如德国的袜子公司和出版公司就大量发展养鸡事业。随着国际国内资本向农业领 域的不断倾斜,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盟国家的农业一体化己突破简单的纵 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限制,形成巨大的综合或专业性企业集团。如意大利的 全国农业合作社联合会菲亚特集团、皮雷利集团所经营的大型农场和公司以及水 果收购、分级、储存、保鲜、加工和销售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综合企业,触角 广泛,管理严格,迅速崛起。同时,通过公司之间互相参股控股及农业与非农业 资本间的相互渗透,建立在以股份公司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农业一体 化形式快速发展,对农业的资本集中、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产生了深远影响(2) 合作社模式。主要有农牧业生产合作、生产资料供应合作、产品加工销 售合作、经营管理和技术信息咨询合作以及信贷保险合作等。美国的农业合作社 产生于19世纪中叶,覆盖了农业的产、供、销、信贷、保险和社会化服务等方 面,大多数农户和农业企业加入了不同类型的合作社。20世纪80年代中期, 法国有83%以上的农场参加了各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供应的化肥、农药等占供 应总量的50%以上,收购的谷物、生猪、牛奶和蔬菜分别占生产总量的70%、72%、 47%和55%。合作社在生产、交易中统一行动,实行资金融通方面的合作,减少 中间商和高利贷剥削,共享加工增值的益处。合作社自愿参加,社务由全体社员 协商,实行民主、规范、科学、法制、高效的管理,其收入一般是在扣留必要的 公共积累后按社员投入多少进行分配。在合作社巩固和发展的基础上,各地合作 宣杏云,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9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社自愿按产业联合,逐步组成从地方到中央的联社。(3) 合同模式。一般是由一个核心企业(如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 或合作社)通过其带动作用,吸引大批农场与其建立供销合同关系,把农场与有 关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合同种类主要有农产品销售合同、农 用生产资料购买合同、农产品销售和生产资料购买相结合的合同等。这种模式在 美国农业中占有较大比重。(4) 专业协会模式。由社会团体牵头把分散的农场或农户通过市场和服务等 环节连接起来,形成利益联结、互相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如日本 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澳大利亚的全国羊毛协会、羊毛销售经纪人协会、 羊毛出售商协会和羊毛加工者协会。此外,还有韩国的“产学管研”一体化模式、 泰国的“政府+公司+银行+农户”等模式。2.2.3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启示一是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十分重要。由于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和市场机制的失 灵特征农业往往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处于不利地位,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 必须长期采取一些支持和保护政策。美国农业一体化的发展,是在市场诱导下借 助政府的扶持来实现的。欧盟各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明显可以看到政策作用 的影子。二是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推动农业向产业化发展的内在条件。农业 一体化具有显著的资本密集型特点,来自农业外部的工商业和金融业的资金投 入,非农业资本向农业的渗透、日趋雄厚的国家经济实力和大量农业补贴等有力 地支持了农业一体化的发展。三是发展规模经营是农业一体化的客观耍求。只有不断扩大规模,讲求规模 效益,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而推动产 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的专业化和集中化水平、通过合同制形成不完全的垂 直一体化模式或是建立各种农业合作社,都有助于克服农业家庭经营规模偏小的 难题。四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以自愿互利为原则的合作社,提高农业 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形成简便完 整高效的服务体系,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合同或契约,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 约束机制,是农业合作社组织稳定并具有生命力的关键。五是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根本要求。农业产业化的 目的就是要通过农商一体化经营,使农户也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 增值的平均利润,如果不能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农 业产业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2.3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农村改革以来,我国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全面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 心、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制度的变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和 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小生产和大市场不相适应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到20 世纪90年代,出现了停滞不前和持续下滑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亿万农民在 改革实践中开辟了新的道路,一大批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基地、农工商一体化、 龙头企业带动等新型合作形式应运而生。农业产业化发源于山东省潍坊,这己是不争的事实。1993年初,潍坊市委、 市政府组织办公室、研究室、市农委等部门的同志,在广泛调查研究、全面总结 潍坊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 “农业产 业化”这个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历史性重大影响的概念。1993年3月,潍坊市 委副书记、市长齐乃贵组织调研组先后深入昌邑市(因该市上世纪七、八年代乡 镇企业发展较快,曾把乡镇企业称作龙型经济,实际是后来的农业龙头企业的雏 型)、寿光市(因该市市场带动农来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快,具有发展农业产业化 的良好基础)、寒亭区(因该区以双羊镇全镇发展猪鬃刷子为代表的一村一品、 一乡一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的典型)、诸城市(因该市是商品经济大合唱、 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己初具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也是最易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 的地方)、安丘市(因该市当时的大姜、大蒜、大葱等主导产业己形成规模经营) 等县市广泛调查研究,1993年5月25日,中共潍坊市委、潍坊市人民政府关 于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的意见的文件 印发,这是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史上第一个以一级党委、政府名义出台的关于发 展农业产业化的文件。以这个文件为标志,潍坊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 产业化战略拉开序幕。潍坊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做法在全省、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和巨大轰动,也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省领导和 省直有关部门先后多次来潍坊指导、总结和推广农业产业化,省农委组成专门调 查组,赴潍坊深入调查,形成的关丁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的初步设想与建议 的调查报告,由省政府办公厅于6月中旬在参阅件上转发。1994年,山东 省委印发1号文件,号召全省推广潍坊农业产业化经验,并要求按照产业化组织 农业生产,山东省农业产业化战略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在省里发文件的同时, 各地市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在全省迅速掀起了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热潮。1994年11月初,省领导带领农委及潍坊市的负责同志专程 向时任国务委员的陈俊生同志作了汇报,陈俊生同志当即表示,山东又对全国农 业做出了一大贡献,并批示将汇报提纲在国务院参阅件上予以转发。国家财 政部、中国农业银行负责同志也对山东提出的思路和方案表示赞赏,并在资金上 给予了很大支持。1995年3月22日,农民日报发表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与 发展的方向,在全国大报上第一次提出“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产 业化是农村改革自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又一次飞跃”。同年5月2日,农民日报 一版头条发表评论员文章积极稳妥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全国大报中第一篇正 面肯定农业产业化的评论员文章。1995年下半年,温家宝同志来山东视察农村 工作,对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95 年11月初,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意见,人民日报派出时任经济部主任 的艾丰同志和记者潘承凡同志,专程赴潍坊就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 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酝酿人民日报社论的起草,就艾丰同志起草的社论初稿潍 坊市领导同志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至12月11日,人民日报以大社论的规格、 超常规的篇幅发表社论论农业产业化,并配发三篇述评。这篇社论的发表, 基本结束了对潍坊农业产业化名词概念及内涵为期三年的争论。至此,农业产业 化思想在全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这既为这一新的农业发展思 路进入中央决策奠定了思想舆论基础,又为农业产业化在全国的推行和实施起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