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理论关键词 4 表 征 表征(REPRESENT):展示形象;使用或者充当象征;通过模仿来展示、描画、扮 演、显明一种形象;成为替代品、代理、代表、议员,等等;与某某相符,在某些方 面相当或类似;充当样品;真实地表现心灵;公布、发表、声称。表征 (REPRESENTATION): 表征与被表征的行为、状态或事实;表征之物;形象;图 像;戏剧表演;意象;关于事实或理由的意见之陈述;请愿、抗议、劝谏;继承权之 获得;代表团。(钱伯斯 20 世纪词典 ,Chambers Twentieth-Century Dictionary) 以上这些定义并非要提供一个规范性的、包罗万象的分析模式,而是想为当前的讨论 设定一个合适的起点,因为它们凸显出了表征问题的复杂性和多重性(multi-accentuality) 。 实际上,这一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表明,表征研究必须考虑到文化现象、哲学视角和意识 形态规划的广泛的多样性。为什么生活在根本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语境中的人们,都有表征 他们自身及其生存环境的愿望呢?为什么有一些文化公开地承认其表征的建构性和虚构性, 而另一些文化却要冒充自然和真实呢?关于创制表征的社会、群体和个人,不同的表征形 式能告诉我们什么?表征所涉及或针对的又是谁? 1953 年,艾布拉姆斯(MHAbrams)通过镜子和灯的比喻对西方表征观念的发展 作了一个总结。 “镜子”概括了心灵通过模仿的方式反映外部世界的观点;而“灯”体现的 是这样一个观念:心灵的光芒照耀在它所感知到的事物身上(非模仿的方式) 。在艾布拉姆 斯看来,镜子模式一直占据着优势,直到十八世纪,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灯的模式才日 趋盛行(Abrams 1953)。心灵是一种被动的、充其量是再现的工具,这一形象逐渐被一种活 跃而富有创造力的心灵的形象所取代。当今批判及文化理论的诸多重大发展,都是与表征 危机联系在一起的。词语、命题、思想和图像都是表征,它们表明了两个事物之间的一种 联系(如 X 代表 Y) 。但一种关系的存在,并非必然以所表征事物的存在为前提,例如, 关于维纳斯诞生的表征并不能保证这样的事情真正发生过。把表征理解为对于预先存在的 现实的反映,将会误入歧途。 进一步来讲,图像、句子和思想在本性上并非表征:正如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所注意到的那样,在一幅图画中,一个正在上坡的人,也可看成是正在倒退着下滑。图片 中没有什么固定的东西可以保证第一次阅读比第二次更有效。表征只有得到解释才成其为 表征,而且最终要能引起广泛的联想,也就是说,它应该有大量潜在的表征内涵。表征和 重复这两个概念之间也有紧密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词语作为获取意义的表征可能会被重 复,就是说,会在不同的语境中再次使用。这一点尚有待论证。当我们说话或书写时,从 头到尾根本就没创造什么,确切地说,我们只是反复地说着已经存在的东西,照着重述 (re-present)而已。此外,表征和潜在的现实(underlying reality)并不是直接而清晰地联 系在一起的。说我们能够描绘出忠实于这个世界的图画,这一观念显得越来越陈旧不堪了。 这种情况适用于视觉艺术家、小说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社会 学家、心理学家、电影制片人及设计者。日益增强的对于不确定性的意识,遍及于我们对 事物的理解,并随之渗透到我们通过文本(包括口头和非口头的)而形成的表达形式之中。 这个世界不可能得到精确而客观的表征,因为它并非不是一个给定的事实,而是从不同角 度加以理解的结果。近来大量的批评认为现实是难以企及的,我们只能通过文本、影像和 叙述之类的中介去经验它。这些中介并未清晰透明、不偏不倚地反映现实,事实上,它们 只是在根据特定社会的礼仪和习俗作出描述。 我们并非总在有意识地运用此类礼仪和习俗,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下意识甚或 无意识地仰赖着它们。由于它们在文化结构中根深蒂固,我们往往忽视了它们的建构性特 征(以及大量的随意性) 。于是,我们便把它们当成天然的工具,而不是当作文化选择的产 物来加以利用。通过礼仪和习俗的运用,表征被相应地自然化了,就是说,其建构性特征 消除了。在西方文化中,这一自然化的过程得到了占主导地位的表征模式即现实主义 1 的一贯支持。现实主义的方法揭示了一个文本或影像作品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得我们认 为表征不仅反映了世界,而且为认知一个完整的实体打开了秘密之门。这一认知可由同一 文化中的每个成员共享,并得到认同。现实主义的方法并不只是从事一种审美的规划,事 实上,它们明显地服务于意识形态的目的。表征是维护文化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手段:世 界观要通过文化形成,并通过文化使自身合法化,进而约束它的接受者。 2当现实主义控制 了表征这一人工制品之后,世界观的主要目标,就是以稳定意识形态的名义宣称自己是对 世界客观而清晰的描绘。世界观旨在传达的信息是:现实是恒常的,因为否定某物可以被 造,同样也就否定了某物可以被毁灭。这就是诺曼布里森(Norman Bryson)所谓的“自 然态度” (natural attitude):它是对历史的抑制,对变化之可能性的抑制,对表征之所由产 生和消费的特定文化语境的抑制。这一态度必须受到质疑,因为“现实不应被理解为先验 的、不变的、给定的事实,而应理解为人类在特定的文化限制中的活动的产物” (Bryson 1983: 5) 。同时也有必要质疑这一假设:“视觉经验”具有“普遍性和超历史性” (Bryson 1983: 10) 。因为我们理解表征的方式,正如表征自身一样,具有历史的偶然性。 要想识别所有同时出现的表征在文化和社会上的固有特征,就要对所考察对象的历史情境 有所认识。只要承认表征是文化的建构,现实主义思潮的基础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我们 已逐渐认识到,如果一个意象是可以建构的,那么它同样可以拆分为组成这一意象的元素, 而每一元素都可以在文化意识形态,尤其在表征控制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方面,贡献出宝贵 的洞见。 因此,表征批评的核心应该是“去自然化” (denaturalizing):一是对那些时刻包围着 我们的文化意象“去自然化” ,一是对那些意象的制度化回应“去自然化” 。许多概念和符 号,我们通常以为是永恒的、客观的、常识性的,现在都要推敲。任何文化产品都可以理 解为一种表征形式,这种表征形式为文化信念系统、文化的现实解释、以及文化将实际情 境和虚构情境转化为意象的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反过来,任何表征又都可以看作一个 文本或符号系统。 3这一文本如何进行表达,与它表达什么同等重要。进一步说来,尽管一 种特定的表征形式可能借助技术、策略和形式本身的目的得到界定,但我们必须越来越多 地意识到交叉学科和学科交叉在文化意象生产和意识形态信息的传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表征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共谋决不只是一个当代现象,因为表征和 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缠绕一直贯穿着人类历史。在艺术表征领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透 视法的规则。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透视法指的是在二维平面上制造三维视觉效果的方法。 但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现象,实际上它包含着重要的意识形态的言外之意。透视主义旨在 通过建立一种正确的看的方式,通过助长观众乃视觉主体的神话,根据严格的数学规则处 理表征和影像。观看者被限定为空间中的一个特殊的几何视点,只要占据一个理想的观察 1 关于现实主义,将在第三部分第 2 章“审美”中进一步探讨。 2 关于这一主题的深入讨论,参见第二部分第 1 章“意识形态” 。 3 关于这一主题的详细考察,参见第一部分第 6 章“本文性” 。 位置,所有图像的视线都将汇集于一点。因此,在观众眼中,透视标明了表征的中心,喻 示着他或她充当了上帝的角色。 这一方案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其一,透视并未赋予观看者以切切实实的主宰感,而 仅仅是赋予了一种主宰的幻觉。上帝被认为是全知全能,而人一次只能在一个地方。其二, 人类的眼睛不可能凌驾于世界之上,因为人之视力所及总是局部,眼睛总是从一个特定的、 因而有限的角度将事物显现于心灵。 “眼” (the eye)的观念(常等同于“the I” )是含混的, 因为视觉通常由两只眼睛共同分担(损伤除外) ,而它们看的方式并不相同。单只眼的观念 (monocularism ,单眼主义)把视觉和表征从现实的主体身上分离出来,从主体感知系统 的多重性中分离出来。然而,即便承认透视主义的幻觉特征,我们还是不要低估了它深刻 的意识形态意味。这一点已为事实所证明: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领域首先确立了透视法 则。而文艺复兴是一个智力和经济空前增长的时代,以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和提倡个人奋 斗的现代观念为标志。观众的定位如同上帝,这正是时代精神的缩影。 4 透视主义这一例 子表明,某些表征技巧已成为对文化中意识形态要求的回应。尤其是表现空间的方法,不 是反映了空间本身,而是反映了文化对空间的理解。 5 通过建立一种正确的观察方式,我们就可以客观地感知和表征这个世界这一观点 近来受到了数字化视觉的挑战。电子技术常会推动散点透视法(multi-perspertivalism)的 运用:计算机时常使用两个摄像头,如同人眼一样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单眼观察法已被 取代,甚至“我” (the I)也随之被取代了。实际上, “我”的数字化表征强调的是其多变 和散漫的特性。肖恩库比特(Sean Cubitt )认为,主词 “我” (I )有两个数字化的对应物: 一个是“处于最后一个字母之前的闪烁的光标或插点” ,一个是“游动的条形或箭头及各类 变体指示工具” 。所有这些功能都在极力暗示“我”的无根状态:“作为一名永远的漫 游者,光标漫步在永远都是异域的风景中” ,这位指示者“四处徜徉” ,找寻“因为自由而 失去的家园” 。此外,数字化的“我”的动作是由一个盲目的玩具来代理的:一只“首尾倒 置履行使命”的老鼠(鼠标) 。 (Cubitt 1998:8891) 。 我们以透视主义为例描述了表征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但以下事实更能说明问 题:所有的文化和思想传统都不可避免地要依赖象征符号和神话结构它们都已被人们 吸收和内化(或明或暗) 。为推动特定的意识形态规划(agenda) ,即便是致力于拆解那些 结构的文化思潮和哲学运动也要依赖虚构的表征。这是阿多诺(Theodor Adorno)和霍克 海默(Max Horkheimer)在启蒙辩证法 (1944)一书中着力讨论的一个主要观点。两位 批评家认为,启蒙的目标表面上是要把人们从神话及其表征所造成的恐惧和幻觉中解放出 来,但最终却证明启蒙本身也类似于一个神话。启蒙力求超越对生命和宇宙的虚构性的解 释,以便抵达那假想中更深、更高的真理。然而,启蒙自身却陷入了意识形态的神秘怪圈。 一种解释一旦提出来,就会僵化成一种神话,僵化成一种人们不加思索地接受的独断的信 念。古希腊神话自认为优于巫术,它将自身描述为对宇宙运行和人神关系的有序的、普遍 的表征。然而,古希腊神话在真理和普遍性问题上的某些独断的主张很容易招致非难。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认为,古希腊神话对巫术的取代包含着一个企图:消除原始信念体 系和仪式中的多元性和流动性,寻求单一化的表征。反过来,启蒙声称要以科学知识的名 义破除虚幻的迷信,取代神话,然而,对理性的崇拜,其结果不过是另一种神话,另一种 总体化(totalizing )的努力而已。所有的神话,无论源于宗教还是科学,最终都可归结为 一点:抹杀人类的差异性,使多样性隶属于一个主导的价值观念同一性(unity ) (Adomo and Horkheimer 1986) 。卡尔维诺(Italo Colvino)曾经这样评价:“神话倾向于 不断沉淀,蜕变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从神话阶段过渡要仪式阶段,并因此脱离叙述者而成 4 关于视觉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进一步考察,参见第二部分第 6 章“看” 。 5 参见第三部分第 3 章“空间” 。 为部落的制度,而那些制度又保存了神话及其仪式。 ”(Calvino 1987:23)这一评价与阿多 诺和霍克海默的观点如出一辙。在当代西方文化中,神话向固定模式沉淀的过程,得到了 时尚和传媒的大力推动。时尚和传媒承载了象征符号的言外之意,就这一点而言,时尚和 传媒持续不断为大众消费所炮制的表征正是神话式的。 6这些表征所包含的神话,基本上是 不允许向其它方向增大或扩展的。事实上,它们通过公司经济的“部落制度”凝固成了身 份和地位的标志。公司经济在推动分散经营(通常通过国际网络)的同时,就显露出了对 同一性的热中。 正如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将古希腊神话和启蒙神话联系在一起时所要表明的那样,同一 性规划(agendas)仍极大地困扰着当今时代,并在对一致性( conformity)和一律性 (uniformity)的崇拜中表现出来。反过来,这一切也促使表征追求同一,让所有事物都能 彼此照应。这种平均化的过程,常被误认作民主化进程,其后果是抹杀了文化的差异,使 文化差异沦为似是而非的标准观念。而差异,且正是差异,赋予一个群体以区别于“他者” 的身份。 7贝内顿(Benetton)领导的声势浩大的“统一色彩”运动,多少有些缺乏创意, 它只不过是充当了这种同化趋向的见证。正如博伊尔(Christine Boyer)所指出的那样: “据说每个人都将团结到多元文化的大旗下来,它将超越所有单个的文化” ,但这仅仅是一 个“大团圆的幻象” ,因为它压制了对真正的差异的接纳,真正的差异仍将痛苦地持续 (Boyer 1996: 121) 。 表征和意识形态的联合,产生了众多的神话,这些神话可将身份转化为意象。因此, 表征研究最终所要突出的是文化存在的中介特征,曾被认为是现实经验的东西逐渐被转移 到了意象领域。正如德波(Guy Debord)所强调的那样,不应该把意象当成轻薄肤浅的东 西随意打发掉,因为它们实际上体现了社会关系。同时,这些意象还要求我们就所感与所 知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在涉及这一议题的论争中,表征这一概念已不可避免地扮演了重 要角色。只要语言和解释接受审查,哲学家、文化理论家、语言学家和文学评论家都会卷 入到这一议题中来。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那些论争所提出的一些难题。 在传统意义上,表征一直同相似和模仿这两个概念紧密相连。人们假定事物有两层意 象:现实的意象,以及由不同个体产生的心理意象。对于后者,我们可以不同的方式来思 考,比如,把它当作认知意义上的抽象,当作理念,或者当作幻想。由此可提出各种各样 的问题:如何区分不同的表征?如何说明表征的真实性?一种有意识的表征就一定比梦或 幻觉更真实吗?若果真如此,那是为什么呢?有没有可靠的办法让我们了解他人的表征 (包括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假设每个人都在按类似的标准表征这 个世界吗?若果真如此,又有何根据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出了两种主要立场。一方面, 有些批评家竭力将真与幻,将可靠的表征与想象的虚构区分开来,并坚信有一种坚固的、 原初的真实隐藏在表征的后面。另一方面,有一些批评家坚持认为,没有任何表征最终是 比其它表征更正确或更可靠的,即便是幻觉也有其自身的真实性。幻觉以歪曲的假象展现 日常情境,因而迫使我们重估传统的意义体系这样,幻觉就有可能使真实变得更加真 实。这些对比鲜明的看法加深了表征的双重性,其情形与“想象” (imagination)这一概念 的含混性颇为类似。希腊语中的“想象”一词是 phantasia(源于 phos,等于 light) ,它断 定想象是一种启发性的才能靠着这种才能,我们构建出关于这个世界的意象,思想、 信念和记忆亦由此产生。然而,正是这种才能,与遐思、虚构和幻想一道被打上了“不可 靠”的标记。 “表征”这个词的词源意义是模棱两可的,它源于拉丁文 repraesentatio,repraesentatio 与 praesens 相关,而 praesens 又是 praeesse 的分词形式。这个动词的意思是“在前” 6 关于商品的神话特征,罗兰巴特作过详尽的分析。参见本书第一部分第 6 章“本文性” 。 7 对该主题的考察,参见第二部分第 5 章“他者” 。 (to be before) ,具有空间和等级上的( hierarchically)双重意义。它可以指一人或一物 “领先”或“超过”其它的某人或某物,也可指一人或一物在权力体系中“优于”其它的 某人或某物。 (通过词义扩展,在场之物不再只是在物理意义上立于我们面前,而是在象征 意义上以强力和指令加于我们头上。 )在修辞学 8领域,表征指的是在演说中通过词语和图 像唤起在场(presence)之鲜活印象的能力。按照古罗马作家昆体良(Quintilian)的说法, 在特定意义上,它意味着一种令事物敞亮、显豁并激发起听众之想象的本领。这样,关于 表征与真伪原则之关系的讨论再一次浮出水面:修辞意象到底是唤起了真实之物的心理表 象,还是惯于以假乱真? 经验主义者建议在以下两种方式之间作出区分:一种是解释自然,即从呈现于我们感 觉和心灵中的事实推演出自然规律;一种是猜测自然,即形成关于自然的主观意象。按照 这一划分,猜测只能把人引入歧途:因为它们是虚构,是对自然界的歪曲,它们或多或少 带有偏见,或多或少经过了筛选。当运用猜测之时,心灵像一面哈哈镜,并不能反映真正 的事实。心灵是一个扭曲的媒介,这一观念已经得到了好几个学科的拥护。然而,并非所 有的学科都遵循了经验主义路线,并将主体的心理表征当作无用的东西拒之门外。事实上, 人们时常强调的是,曲解(misrepresentation)是人类生存之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心理分析 和意识形态理论领域,对于主体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他们强调曲解在个 人和群体身份的塑造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我们所认识的自身形象通常是文化曲解我们的 结果,也是我们曲解自身的结果。 9 更有甚者,曲解是感知之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作为肉身,我们无论如何总与现实相 关,这样,我们的感官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校安保服务培训
- 课件模板应用
- 小花朵舞蹈课件
- 怎样做衣服课件
- 中药化学直播课件
- 电梯应急知识培训
- 劳动蒸米饭课件大纲
- 广东会计大专自考试题及答案
- 乐器色彩考试题及答案
- 莱芜地理考试题及答案
- (教科2024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1 水到哪里去了 课件(新教材)
- 2025国家能源集团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新课标(水平三)体育与健康《篮球》大单元教学计划及配套教案(18课时)
- 建筑工人临时用工协议书
- 室内电梯安装工程安全技术交底
- 小儿支气管肺炎课件
- DB32-T 3751-2020公共建筑能源审计标准-(高清现行)
- 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设计
- 原创领袖的风采-易发久
- 2022年《上海市初中语文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中规定的个文言实词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