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检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准备方向_第1页
教师资格检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准备方向_第2页
教师资格检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准备方向_第3页
教师资格检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准备方向_第4页
教师资格检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准备方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準備方向 亞洲大學 陳昇飛 壹、教育心理學簡介與閱讀方法 一、教育心理學的重要面向 1. 發展理論:認知發展、社會(人格)發展、道德發展 2. 學習理論: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人本主義、建構主義 3. 學習動機:認知論、人本論 4. 學習者特性:智力理論、個別差異 5. 教學實踐:教學理論、教室管理、教學評量等(此部分也會在課程與教學 考科出現) 二、閱讀方法 1. 建構個人系統性的知識架構。是從整體到部分式的閱讀,而非片段零碎的 記憶。例如,提到學習理論應有的思考方向:有哪些不同的學派?每個學 派有什麼重要的代表人物?每一個代表人物的中心理論是什麼?舉例說明 這個理論在教學或生活中的應用例子。 2. 橫向思考的訓練。試著對每一個學說或理論進行評析(優缺點) ;不同理 論觀點的比較(例如皮亞傑和維高斯基;行為主義和人本心理學等) 。 3. 先求理解,不要急著背誦。一方面整理出系統性知識;一方面也釐清自己 的思路。 4. 針對主題或新的名詞蒐集資料(網路、期刊等) 。 張春興(2001)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文哲譯(2005) 。R. E. Slavin 著。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學 富 周甘逢、劉冠麟(譯) (2002) 。R.J.Sternberg W.M.Williams 著。教育心 理學。台北:華騰。 葉玉珠等著(2003) 。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 貳、重要概念 一、認知發展理論 (一)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 1.認知發展機制(解釋人為何能知、如何獲知) 認知結構與基模(scheme/schema ) ; 組織與適應(adaptation ) 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 ; 平衡與失衡 皮亞傑對認知機制的解釋是後來建構主義發展的重要根源 認知衝突在教學上的應用 2.認知發展階段(說明人的認知發展階段與特徵) 2 感覺動作期(02 ):物體恆存概念 前運思期(27 ):知覺集中傾向、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義 具體運思期(711 ):序列化、守恆概念去集中化、可逆性、分類能 力、類包含能力紅花多還是花多? 形式運思期(11 ):抽象概念的理解正義、假設演繹推理、命題推 理 發展階段論對於學習的貢獻是什麼?為什麼後來的學者對此有許多的批 評?階段論的主張還適用嗎(普遍性與差異性的認定)? (二)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論 強調社會文化對認知發展的重要性 著重高層次認知功能的發展 仲介作用語言、文字、圖表、計算系統的功能 對兒童私語的現象與皮亞傑的看法不同 學習帶動發展 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簡稱 ZPD) 實際發展層次(個體能獨自完成的作業) 潛在發展層次(在他人的協助下完成的作業) 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觀點後來衍生成社會建構主義 教學實踐上的應用特色 鷹架的搭建、社會互動、合作學習交互教學法、動態評量 請比較皮亞傑與維高斯基對認知發展觀點的異同 考題練習 ( )比較皮亞傑 (J. Piaget)和維高思基(L. Vygotsky)對於發展的看法,下列敘述 何者正確? 甲、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會因不同文化而有所差 乙、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主要源於獨探,強調幼兒與實體的互動 丙、維高思基認為在適引導的情況下,學習即能引導發展 丁、維高思基認為認知發展是由個體的(自我中心的)程轉變成社會化程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二、社會人格發展理論 (一)艾里克森(Erikson)心理社會期發展論 自我需求與社會要求 平衡或失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 crisis)或轉機 前一階段的危機化解後,才能順利進入下一階段 有反例嗎? 1.信任不信任(01)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2.自主行動羞怯懷疑(13) 能按社會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3.自動自發退縮愧疚(36)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 感 3 4.勤奮進取自貶自卑(6青春期)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教育是個體發展的助力或阻力? 考題練習 ( )根據艾瑞克森(E. Erikson)的看法,下列何者是國小學童的心理社會危機? (A)自動自發對退縮愧疚(initiative versus guilt) (B)友愛親密對孤獨疏 離(intimacy versus isolation) (C)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industry versus inferiority) (D)自主行動對羞愧懷疑(autonomy versus shame and doubt) 三、道德發展理論 (一)柯爾柏格(Kohlberg)的三期六段論 習俗(convention):道德不是有或無的問題,而是逐年發展而成。 兩難問題情境:道德判斷不單純是一個是非對錯的問題,而是其背後的 價值觀。 1.前習俗道德期(09 ) (1)避罰服從取向:行為後果是否受懲罰 (2)相對功利取向:利益交換 2.習俗道德期(920 ) (3)尋求認可取向:社會從眾、好孩子形象 (4)遵守法規取向:信守法律、重社會秩序 3.後習俗道德期 (5)社會法制取向:社會大眾利益 (6)普遍倫理取向:正義、人權 柯爾柏格道德發展論對道德教學的啟示是什麼? 先他律而後自律、循序漸進、現實問題的討論、加一原則 (二)季莉根(Gillian)的觀點 男性比較注重抽象與理性的原則,重視事物的權力與正義性。 女性比較從關懷或同情的角度看待道德,比較關切人權議題、親密的關係。 考題練習 ( )有國小五年級學生家長建議老師在課堂中加強道德議題的教學,將學生道德發 展提升至後習俗道德期(post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假如你 是該老師,根據柯柏格(L. Kohlberg)道德發展理論,應該怎麼對家長明才 正確? (A)學生上了國中,才能達到後習俗道德期 (B)五年級學生很難達到後習 俗道德期的水準 (C)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宜遵循自而後他的原則 (D)研究 顯示,大部分學生在五年級已進入後習俗道德期 四、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 代表人物:巴夫洛夫(Pavlov) 、華生(Watson)桑代克(Thorndike ) 、 斯肯納(Skinner) 、班杜拉(Bandura) 4 (一)古典制約 1.巴夫洛夫(18491936 )狗的消化實驗 2.華生(18781958)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將解釋動物的學習行為,用以解釋人的行為 主張教育萬能 3.古典制約的法則:消弱與自然恢復、類化與辨別 刺激的替代歷程,由既有的刺激-反應關係,建立新的刺激-反應聯結關 係 (二)操作制約 1.桑代克(18741949)迷籠實驗 教育心理學之父最早經由動物實習建構學習定律的人 1913 年出版教育心理學使教育心理學走向科學化 教育心理學正式成為一門學科名稱霍布金斯(Hopkins, 1886) 聯結主義、試誤學習; 學習三大法則:練習律、準備律、效果律 2.斯肯納(19041990 ):斯肯納箱(skinner boxes)環境決定論 操作制約的創始人極端行為主義的代表 行為主義的烏托邦桃源二村 操作制約是指個體與所處環境互動中,經由對具體行為(操作)的獎勵 或懲罰所產生的學習 增強作用 3.操作制約的法則 增強正增強、負增強、增強物 負增強與懲罰的辨別 增強的模式 a.固定比例 b.不定比例 c.固定時距 d.不定時距 普墨克(premack )原則老祖母法則 (三)社會學習論班杜拉 學習的產生非繫於強化,學習得自觀察與模仿;替代學習 如何分辨古典制約和操作制約?請舉出生活的實例印證 在教學上,有哪些現象或作法是受到行為主義的影響?有何優缺點? (編序教學法、代幣制度、精熟學習、懲罰與消弱) ( )下列關於負增強與懲罰的比較之敘述,何者正確? (A)者皆不能塑造合乎社會規範的行為 (B)負增強乃是取消正增強,懲罰則 是移開嫌激 (C)負增強用來減少反應次數,懲罰則是增加反應次數 5 (D)負增強是在合宜的行為後施予,懲罰則是在不合宜的行為後施予 ( )下列哪一項教師對學生的話語,屬於行為主義的普力馬原則(Premack Principle)之應用? (A)喜歡吵鬧的同學,老師會給他應得的處罰 (B)如 果大家可以安靜上課,老師就講故事給你們聽 (C)老師喜歡你們安靜的樣子, 不喜歡你們大聲吵鬧 (D)老師不在的時候,班長要到講台上登記講話的同學 ( )技安上課的時候,一直扯一旁的大雄,於是老師就請技安到教室後面的角 站幾分鐘,老師採用的是行為改變技術的何種原則? (A)增強 (reinforcement) (B)消弱(extinction) (C)暫停(time out) (D)塑造 (shaping) 五、認知心理學的學習理論 代表人物:布魯納(Bruner ) 、奥蘇具爾(Ausubel) (一)認知結構學習論 1.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 認知表徵論:動作、形像、符號 螺旋課程 2.奥蘇具爾的意義學習理論 有意義的學習,只能產生於學生的先備知識基礎上 將知識概念分為要領槪念與附屬概念、前導組織(前導組體)的教學理論 (二)訊息處理論 感官收錄:三秒以內的訊息注意 or 遺忘 短期記憶:可維持 20 秒左右記憶廣度複誦策略的運用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編碼、解碼 長期記憶 :情節記憶、語意記憶、基模理論 STM 與 LTM 在記憶上有何差異? 專家與生手的研究:意元集組 (chunk) 知識的分類 陳述性知識:事實性或資料性、機械式學習與意義化學習(精緻化) 程序性知識:按一定程序理解操作獲至結果、自動化處理 記憶術 心像、關鍵字、位置、字勾 有助於學習的研讀策略 做筆記、畫重點、SQ3R(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 PQ4R(preview,question,read,reflect,recite,review) 遺忘的研究 逆向干擾:新的學習干涉了舊的學習 順向干擾:原先的學干擾了後來的學習 6 序位曲線:初始效應 時近效應 後設認知 metacognition Flavell:一個人對自己認知過程、結果的覺知及自我調整、行動的監控 情境認知 學徒制的啟發、從邊緣到核心參與、置身情境的學習方式(真實性) 學習需要主動探索與操作、認知學徒制 考題練習 ( )許老師想要改善課堂教學,增進學生的長期記憶。你不會建議他使用哪一種策 ? (A)精緻化 (elaboration) (B)複誦化(rehearsal) (C)脈絡化(context) (D)組織化(organization) ( )下列何種策對短期記憶的學習最具效果? (A)意元集組 (chunking) (B)多重編碼(multiple coding) (C)分表 列(categorical clusting) (D)概念構圖(concept mapping) ( )學生在記憶資料時,接近序列後端者較易記憶,這種現象是: (A)初始效應 (B)時近效應 (C)順攝抑制 (D)倒攝抑制 ( )與其給孩子魚,不如教孩子如何捕魚。前後句各指何種知識的傳遞? (A)內容知識,程序性知 識 (B)程序性知識,內容知識 (C)內容知識,語意知識 (D)語意知識,內容知 識 六、人本主義心理學 代表人物:馬斯洛(Maslow) 、羅傑斯(Rogers) 1.馬斯洛的觀點 人有兩股潛在力量:防衛力量與進取力量 防衛力量:因恐失去安全而產生心理退縮傾向 進取力量:促動個體面對世界,充滿信心與朝氣 反對外鑠的方式約束學生學習 不適當的教育會斲喪兒童心靈上的生機 2.羅傑斯的觀點 當事人中心學生中心: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注;同理心 教師不能用權威式教學方式,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讓他自己去發現屬於 自己的真理與智慧 人皆有天賦的學習能力,在較少威脅的教育情境下才會有效學習 3.人本主義的批評 缺乏明確的目標、 缺乏周詳的設計、 缺乏評量依據、 理念缺乏共識 七、學習動機 代表人物:馬斯洛、溫納(Weiner ) 、卡芬頓( Covington) 1.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人本主義的觀點 匱乏(基本 )需求與成長需求 基本需求一旦獲得滿足其需求強度就會減低;成長需求則否。 7 生理、安全、愛與隸屬、自尊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自我實現 兩大需求的交互作用 2.溫納的歸因論認知論的觀點 三向度歸因論:穩定性 、內在/外在 、 能控制性 歸因:能力、努力、工作難度、運氣、身心狀態、其他 教師的回饋是影響學生歸因的重要因素 求成型學生與避敗型學生 避免習得無助感的產生 3.卡芬頓的自我價值論 自我價值感是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動力 視成功為能力的展現而非努力的結果 成功難以追求改以逃避失敗維持自我價值 不同年齡在歸因上的轉移 有些學生為什麼不肯努力學習? 4. Edwards 與 Atkinson 的期望理論社會化學習理論 動機覺知成功的可能性 成功的誘因價值 5.Keller 的 ARCS 模式 注意(attention):引起學生的興趣與好奇心 關聯(relevance):使學生覺得學習內容對他們而言是重要的 信心(confidence ):學生相信他們能完成新工作的信念 滿足(satisfaction):達成期望與需求時會出現 考題練習 ( )教師告訴學生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目的是希望學生作哪一種歸因? (A)內在穩定歸因 (B)內在不穩定歸因 (C)外在穩定歸因 (D)外在不穩定歸因 ( )小凱不管有無考試,很喜歡讀書,他是為求知而讀書,此乃屬於何種型的 動機?(A)情境動機 (B)性格動機 (C)生理性動機 (D)社會性動機 ( )在動機的期望理論中,下列哪一種組合的動機會最強? (A)簡單的工作與成功的價值很高 (B)困難的工作與成功的價值很高 (C)簡單的工作與成功的價值適中 (D)難適中的工作與成功的價值很高 八、智力理論 1.智力二因論 2.智力群因論 3.智力結構論 4.Gardner(迦納葛登納)多元智慧 語文、邏輯數學、空間、肢體動覺、音樂、社交(人際)能力 自知(內省 )能力、自然觀察 每個人都具備多元智慧的特性,只是智能的強項不同。 不同的智能類型有不同的思考形式。 優勢智慧對學習的重要性。 8 光普計畫 5.Sternberg(史登柏格)智力三元論 (1).組合智力(分析能力):後設認知、吸收新知、智能表現 (2).情境(肆應)智力 contextual(務實能力):適應、改變、選擇 (3).經驗智力 (創造能力):運用舊經驗解決問題能力、改造舊經驗創造 新經驗 6.遺傳與環境的關係 環境影響早期大於後期、可相差 20-25、六歲以前是關鍵 7.智力測驗的發展 生理計量:高爾頓 Galton 心理年齡:比西量表(心理年齡-MA) 1905 年比奈與西蒙共同編製的第一個智力測驗 比率商數:斯比量表 (智商 intelligence quotient) MA/AC100=IQ 離差智商:標準差、魏克斯勒 考題練習 ( )丁老師針對近四成的市售清潔劑恐含致癌物的新聞報導,請學生分組蒐集 資料以完成一篇清潔劑對我們的影響之報告。請問這個學習活動對哪一種 智力的發展影響較大? (A)內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B)空 間智力(spatial intelligence) (C)語文智力(linguistic intelligence) (D)輯-數學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 )下列有關智力的敘述,何者不符合現代智力理論的概念? (A)智力是不會改變的 (B)智力與學習成就有關 (C)環境對智力的影響 早期大於後期 (D)智力為個體表現在各種心智活動的能力 ( )下列有關智力理論的學者與其貢獻的配對,何者是錯的? (A)比(A. Binet):比西量表 (B)韋克斯(D. Wechsler):離差智商 (C)推孟(L. Terman):斯比量表 (D)史皮爾曼(C. Spearman):比智商 ( )下列有關光譜計畫(project spectrum)之敘述,何者較為正確? (A)擬定的課程計畫適用於強調分科教學的幼稚園 (B)其評量包含語文、輯數學、音與空間等八種智能向 (C)透過智能光譜評量,了解幼兒的組合、經驗及適應等智能向 (D)是依據史坦柏格(R. Sternberg)的智力三元論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和評量 九、教學目標與評量 1.布魯姆(Bloom)的教育目標分類 三大類型:認知、情意、技能 2.評量的概念 形成性與總結性、 常模參照測驗與效標(標準)參照測驗 3.評量的發展 傳統性評量紙筆測驗 另類評量(alternative assessment)、真實性評量(authentic) 實作評量 (performance)、檔案評量(portfolios ) 考題練習 9 ( )小美的數學成績一直不理想,為協助了解其學習數學困難的原因所在,數學老 師宜實施哪一種評量? (A)預備性評量 (B)形成性評量 (C)診斷性評量 (D) 總結性評量 ( )莊老師的桌上貼了一句銘言來鼓勵自己:我相信教育的力量足以改善社會對 學生的不利影響。這句話與下列哪一個學術觀點是相同的? (A)教師效能感 (teacher efficacy) (B)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C)正增強原則 (positive reinforcement) (D)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 )教師處罰某位學生後,引起班級中其他學生對老師產生不滿,此種現象稱為 麼? (A)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B)月效應(halo effect) (C)投射作用 (projection) (D)漪效應(ripple effect) 參、教育社會學簡介與重要讀本 一、教育社會學的重要面向 6. 主要理論:和諧(功能)理論學派、衝突理論學派、解釋學派 7. 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 8. 教育機會均等 9. 教師角色與師生關係 10. 課程社會學分析 二、重要讀本 陳奎憙(2001) 。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主編(1998) 。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主編(2005) 。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清江(1981) 。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肆、重要概念 一、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內容 1.微觀分析:教學社會學、學校組織、學校文化 2.鉅觀分析:社會化、社會階層化、社會流動、社會變遷等概念在教育上的 意義 3.教育與社會的關係:家庭、社區與學校;語言、文化與教育;政治、經濟 與教育 4.當前教育問題的社會學分析:如升學主義、青少年次化、成人教育、課程 革新等 二、和諧理論學派(結構功能論) 主要學家:涂爾幹(E. Durkheim) 、帕森士(T. Parsons) 、墨頓(R. K. Merton) 10 (一)凃爾幹(E.Durkheim) 1.社會連帶:機械式連帶與有機式連帶 2.集體意識:同一社會的大多數成員所共同持有的信仰與情操 如傳統、儀式、習俗、價值、理想、共同情感、符號行 (二)帕森士帕深思(T.Parsons) 以社會行為做為社會學的分析單位 1.社會體系:行動者彼此交互作用的網狀組織 行動者:角色與角色期望 2.教育的社會化功能:共同價值與信念、責任感與能力的培養、 3.教育的選擇功能:各得其所、各盡其能 (三)墨頓(R. K. Merton) 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 (四)結構功能論的特徵 1.結構與功能 由部門形成社會結構、如制度、規範、角色等,這些結構對社會生存產 生的作用即功能之發揮。 2.整合(integration) 各部門之間的相互依賴、彼此協調、互補作用 3.穩定(stability) 社會變遷是必然現象,但維持社會穩定更重要 4.共識(consensus) 知覺、情感、價值與信念的和諧一致 考題練習 ( )下列教育現象的敘述,何者屬於結構功能論(structural-functionalism)取向? (A)學校教育在為資本主義服務 (B)學校教育促進社會文化的傳遞 (C)學校教育的結果為社會再製(social reproduction) (D)師生之間存在制化的支配從屬(dominance and subordination)關 係 ( )大學校院設系分組以培育各行各業人才,美國社會學家帕森士(T. Parsons)將 此種學校的功能稱為麼? (A)育才功能 (B)複製功能 (C)選擇功 能 (D)生產功能 ( )學校具有社會化和選擇功能,其中社會化功能的目的是麼? (A)培養學生繼承父業的條件 (B)培養具有共同價值和信念 (C)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 (D)促進社會水平流動 ( )趙老師主張成績好的學生,應得到較多的機會和資源;此種功績主義的觀點, 較不符合下列哪一項原則? (A)能力原則 (B)機會均等原則 (C)精英原則 (D)量化原則 三、衝突理論學派 11 主要學家:馬克思(K. Marx) 、包爾斯與金帝斯( S. Bowles & H. Gintis) 、 布迪爾(P. Bourdieu) 、艾波(M. Apple) 、威里斯( P. Willis) 、華勒(W. Waller) (一)馬克思(K. Marx) 1.經濟結構決定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下層結構的發展決定上層結構 2.階級意識:共同利害的意識、抗爭、鬥爭 傳統馬克思主義:經濟決定論者 新馬克思主義:轉向對資本主義的文化批判、意識形識與國家權力之分析 (二)包爾斯與金帝斯(S. Bowles & H. Gintis) 1.社會再製(social reproduction) 教育是為資本主義服務:不平等階級的再製 2.合法化現象:假功績主義,維持社會不均等現象 3.符應原則:教育的社會關係與工作的社會關係 (三)布迪爾(P. Bourdieu ) 1.文化再製(cultural reproduction) 再製與符應現象的產生不全為社會的政經因素所決定,而是透過階級之間 的 文化資本 (cultural capital) 2.文化資本:語言、文字、生活習性 3.符號暴力(symbolic violence) 文化不利者不僅經濟地位不利,也常被標示為低成就者(文化的、強加的、 合法化的) (五)艾波(M. Apple)抗拒理論 反對過分的決定論,教育活動非常複雜,充滿矛盾、對抗、衝突 1.教育與權力 (教育、政治與經濟的關係) 2.這誰的知識? v.s. 什麼知識最有價值? (六)衝突論的特徵 1. 對立與衝突 2.變遷(change) 3.強制(coercion) 考題練習 ( )衝突理論學者抨擊現代學校教育,認為其中存在許多不平等的問題。請問以下 四個選項,何者不是衝突理論學者的主張? (A)個人的社會階級係依其智能與社會貢獻之高低而定,學校教育的目的即在培 養不同社會階級的個體 (B)學校課程隱藏著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教育目的 反映資產階級的興趣,因此學校是在協助資本主義進行統治 (C)學校教育被 統治階級所支配,學校功能是再製文化資本,因此出身高社經家庭的學生在接 受教育的過程中,比較容易成功 (D)學生成績評量的等級和學生家庭社會地位 相互呼應,學校教育的結果即在繼續複製上一代的社會階級 ( )張老師任教於職業學校,他觀察到該校的學生家長有相當多數是屬於勞工階級, 學生的兄姐有蠻多人也是勞工階級。這種現象讓他思考:為何勞工階級的子 長大後常會從事勞工階級的工作?請問下列哪一項在探討張老師的問題? (A)社會再製 (B)文化融入 (C)社會運動 (D)勞工運動 12 ( )有人認為學校教育的過程,是優勢階級巧妙地再製既存社會階級利的不 平等 程。這種法是屬於下列何種理論或學派的主張? (A)交換理論(exchange theory) (B)系統理論(system theory) (C)衝突 理論(conflict theory) (D)結構功能學派(structural functionism) 四、解釋論學派 (一)主要理論 1.現象學(phenomenology) 胡塞爾(E. Husserl ):對事物要存而不論 、把經驗的特殊性放入括 弧或以還原的方式找尋事物的本質與真象。 2.象徵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亦稱符號互動論 ,以貝克(H. S. Becker)的標籤論與高夫曼(E. Goffman)的戲劇論為代表。人們在互動過程中以象徵的符號(語言、文字、 手勢、表情)來表達意念、價值與思想,但符號的意義隨個人與情境變而 有不同的解釋。 3.俗民方法論(ethnomethodology) 創始者為葛芬柯(H. Garfinkel) ,主要在探討人們日常生活的態度與行為, 人們如何了解生活世界的意義。 4.知識社會學(sociology of knowledge ) 英國楊格(M. Young)與柏恩斯坦(B. Bernstein) ,學校課程的選擇、分 類、傳遞與評鑑都和社會結構有關,並且反映出該社會權力分配的現實狀況 即社會的優勢團體掌控。 5.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 以馬庫塞(H. Marcuse )和哈伯馬斯( J. Habermas)的學說為代表,一般 稱之為法蘭克福學派。反對因科技文明所發展的工具理性 ,對人性形成 扭曲與貶抑,所以要批判霸權、宰制與優勢等概念牽連之背後的意識型態 簡言之,要以理論的批判來喚醒或轉變民眾的意識,進而組織集體的行動, 以改變實際的生活條件。 (二)主要特徵 1.日常活動 2.主動性 3.意義 4.互動與磋商 5.主觀性 考題練習 ( )下列何者屬於微觀社會學(microsociology)之研究? (A)教室語言分析 (B)社會階層化 (C)社會變遷模式 (D)社會流動 ( )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分,可分為鉅觀研究與微觀研究,下列何者不屬於微觀研 究的論述? (A)強調社會變遷的研究 (B)重視實際社會生活的探究 (C)在 社會行為研究中,著眼於行為情境因素 (D)凸顯個人在社會實體建構中主動 性的研究 13 五、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 (一)社會階層化(social stratification) 每一個社會都存在著一些稀少而有價值的資源,如金錢、聲望、權力, 乃至於教育、職業等,有人得到的多,有人得到的少,按所得到的各項 資源多寡來分配,就構成許多社會階層。 1.階層化的指標 客觀:財富收入、教育水準、居住地區、職業、職位 主觀:聲望、特權、殊榮、權威和權力 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教育、收入與職業 2.功能論的觀點:社會分工、功績主義(meritocracy) a 分配成員到各項職位中,以完成社會責任 b 依其努力、貢獻與職位給予不同酬賞 c 使社會成員享有不同聲望和尊崇 3.衝突論的觀點:權力和利益 a 權力與利益的分配結果 b 社會層階的高低,受到不平等的因素影響 c 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對立 (二)社會流動的意義 一個人在階層體系裏,改變階層位置的過程,即為社會流動;這項改 變如果發生在兩代之間,則稱為代間流動;發生在本人這一代內,則稱為 代內流動。 1.社會流動的條件 個人才智與努力 社會環境:移民、工業化、 各階級出生率、種族統合 2.社會流動的類型 水平與垂直、代內與代間、個人與群體 考題練習 ( )信傑原本是大型建築公司董事長,年收入數億,但經營不順,公司倒閉。現今 改做雞排生意,勉強維持生活。他從大企業老闆變成雞排小販,這種社會流動 屬於:(A)代內水平流動 (B)代間水平流動 (C)代內垂直流動 (D)代間垂直流動 ( )下列何者是功績主義(meritocracy)的特色? (A)機會和資源的競逐不是一種普遍權利 (B)精英份子不能享有較高的酬勞與地位 (C)職業地位的分配基於依屬關係(ascription) (D)以能力和成就作為階層化的指標 ( )有關社會階層化的現象,下列何者不正確? (A)以命定論為詮釋基礎 (B)社會階層可能透過教育而重組 (C)個人可藉能力 及努力改變其社會地位 (D)家庭社經背景非預測學業成就的直接因素 ( )新聞報導中常所謂政治世家醫生世家。這些可視為下列何種現象? (A)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 (B)競爭性流動(contest mobility) (C)階級再製 (class reproduction) (D)社會化(socialization) 14 六、教育機會均等 (一)教育機會均等的發展 1.英國湯尼(R. H. Tawney) 1931 出版” 均等” 一書,指出基礎學校與文法學校的就學差異 現代中學、綜合高中的設立 2.美國柯爾曼報告書(Coleman report, 1966) a 提供兒童免費教育至某一年齡 b 不論兒童背景,必須提供共同課程 c 不論兒童出身,皆進同類學校 d 同一學區內提供均等的經濟支援 (二)美國柯爾曼報告書的影響 1.不只強調入學機會的均等,而應著重入學後的效果評估 2.從研究教育資源的投入,轉向教育效果的評量 (三)補償教育的概念 1.英國卜勞頓委員會(Plowden Committee) 積極差別待遇扭轉家庭環境所造成的劣勢 2.賀爾西的教育優先改善地區方案(Educational Priority Areas) (四)教育機會均等的真義 1.每個人具有相等機會接受最基本的教育,是共同的、強迫的教育, 即國民教育。 2.人具有相等機會接受符合其能力發展的教育,即分化教育 (1)所謂 均等是指機會的均等,而非結果的相等 (2)教育機會均等應包含積極地提供彌補缺陷的機會 (3)教育機會均等,不僅指入學機會的均等,還包含教育內容與 教育情境的均等 (五)Coleman(1975)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評論 1.教育機會均等是一個錯誤的詞語 因它將機會均等放在教育機構內,且將重點置於以教育本身為目的, 而非將教育視之為達到成人生活目標的工具或手段。 2.教育機會均等是一個容易誤導的詞語 它意謂著如果以純粹正式(投入)以外的方式來界定均等一詞,則均等 的教育機會似乎是可實現或達到的境界,事實上,這是無法達成的理 想目標。 3.均等分配是無法達到的理想目標,改為不均等的減少較為務 實 考題練習 15 ( )從機會而非條件或結果的均等而言,下列何者是評估教育機會均 等的最適當指標?(A) 在學 (B)升學 (C)就學 (D)輟學 ( )近年來,台灣強調對於中小學弱勢學生的課後輔導,其主要精與下列何者較 為相關? (A)提供多就業機會 (B)強化教師專業發展 (C)強化多元文化教 育 (D)促進教育機會均等 ( )下列有關美國1966年柯爾曼報告書(Coleman Report)的敘述,何者正確? (A)該報告促使質化的研究受到大的肯定與重視 (B)該報告的主要資料,源自對美國公學校的訪談 (C)該報告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影響個人教育機會均等的因素 (D)該報告發現:影響學生成就的成因為學校因素與社會因素 七、課程的社會學分析知識社會學 (一)為什麼需要社會學分析? 1.結構功能論對課程的忽略 教育 輸入與輸出? 2.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內容與研究的重心 (二)知識社會學的興起 1.英國楊格(M. Young)的研究知識與控制(1971) 知識的組織與社會階層 (1)重讀寫輕口語溝通 (2)重個人學習而輕群體合作 (3)重抽象思考而輕具體知識 (4)重學術知識而輕日常生活知識 2.柏恩思坦(Bernstein) 課程的組織形式(1971) 分類(classification): 類別間疆界維持的程度 架構(framing) :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疆界維持程度 層面 聚集型 統整型 課程內容 分化、獨立的學科 討論式活動 教學的組織 嚴守課業規定 彈性課程 學生的選擇 限定的 自由的 人們常使用的語言類型:抑制型 與 精密型 (四)課程與社會變遷 1.社會適應的觀點 社會上所存有的規則、秩序、價值大致上是合理的,學校課程只要配合 社會的變遷和需求,提供社會所需的知識、技能,則教育系統的任務就 已達成。 課程即為了準備生活 2.社會重建的觀點 課程主要在發展學習者的批判意識,以更能察覺社會上的弊病,進一步 增進其改革社會弊端的意願。著重在爭議性議題的探討,不在幫助學生 16 適應現存社會,而是幫助學生發覺社會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五)課程與意識型態 1.意識型態(ideology)的意義 法國狄崔西(De Tracy) 所創用,意指觀念之學,以系統正確觀念的建 立,形成促進社會進步的有用知識。 後來衍生為具有貶抑、宰制、消極性意義、錯誤的意識 2.意識型態的特質 系統性、排他性、強制性、情感性、主導性 指一種受到社會文化因素影響的觀念或價值系統、可作為人思想的準 繩、信仰的條規和實踐行動的綱領 3.艾波(Apple)的重要著作意識型態與課程 透過對教育活動與特定意識型態或社會利益之間的關聯分析,了解廣 大社會或霸權意識如何影響學校的所教所學。 考題練習 ( )國家統治者會透過教育制將特定的意識型態及文化價值,經過精心設計,灌 輸給民眾,以達到社會控制的目的,這種現象可稱為麼? (A)文化霸權的教育政策 (B)跨文化的教育政策 (C)文化融合的教育政策 (D)文化衝突的教育政策 ( )下列何者符合伯恩斯坦(B. Bernstein)所稱的精密型語言 (elaborated code)之意涵? (A)較多分析、抽象的陳述 (B)脈絡依賴的語意表達 (C)單刀直入、 簡潔明瞭的敘述方式 (D)強調事務本身而非 程的表達方式 ( )小明家每晚有親子分享時間,分享當日所經驗的事情。他的父母親會在 談話中,適時提供豐富的形容詞和副詞,幫他充分表達。這種溝通方式較接近 下列何種語言型? (A)大眾語言型 (B)閉語言型 (C)精緻語言型 (D)地位語言 型 ( )當王老師發現自己任教的學校漠視環境佈置工作時,隨即建議學校相關行政人 員及教師共同謀求改善,因為他了解到環境佈置係為下列何種課程之一環? (A)正式課程 (B)彈性課程 (C)本位課程 (D)潛在課程 ( )下列教育政策或措施,何者不是文化霸權之現象? (A)學校本位課程之設計與實施 (B)國編版的教科書政策 (C)對私人興學或母語 教育的限制 (D)全面同化的民族 精教育 八、教師角色與師生關係 (一)教師角色衝突 1.校內外價值觀念的衝突 2.個人的人格需要與制度上的角色期望之間的衝突 3.角色組合(role-set )中,不同的人對教師角色有不同的期望 4.一位教師承擔二種、或二種以上角色時所產生的角色衝突 5.教師個人內在的衝突 (二)教師權威 教師權威的來源 17 1.傳統的權威 2.人格感名的權威 3.法理的權威 4.專業的權威 考題練習 ( )治國是國中導師,家長希望他能多給學生考試,以提升學業成績,而他的學生 卻希望不要時常考試,請問治國這種感受期待與要求不一致的現象,較符合下 列哪一個概念? (A)角色模糊(role ambiguity) (B)角色距離(role distance) (C)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 (D)角色擴散(role diffusion) ( )現代家庭中,父母很難同時扮演幾種不同的角色,在面對多不相容的期待時, 常常無法滿足對不同角色扮演的期望,這種情況可稱為麼? (A)角色分化 (B)角色衝突 (C)角色扮演 (D)角色轉換 ( )秦老師在第一次段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