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进展ppt课件_第1页
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进展ppt课件_第2页
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进展ppt课件_第3页
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进展ppt课件_第4页
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进展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 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 的进展 1 静脉血栓的形成( DVT) n 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ilous thrombosis, DVT)是血液在深静脉 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 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静脉,以下 肢多见 2 n 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 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 塞症 (venous thromboem bolism, VTE)。 n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是一个疾病的两个不 同阶段 。 3 DVT的临床表现 n DVT主要表现 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 张力增强;活动后加重 ,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 血栓部位常有压痛。 DVT发病后如未及时诊断和 处理,可能导致患肢症状和体征逐渐加重,严重 者可诱发休克甚至导致静脉性坏疽。静脉血栓一 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 PE的 临床表现。 4 n 通常首先发生在腓肠肌深静 脉内,向上可以延伸至 腘 静 脉、股静脉和髂静脉;上肢 深静脉血栓较少见,可继发 于静脉炎和导管留置术后。 n 下肢近端 (腘静脉或近侧部位 )DVT是 PE血栓栓子的主要来 源 。 5 6 DVT的流行病学特点 n 创伤骨科患者 DVT发生率高,但不同部位创伤 DVT发生 率差异显著。 8项前瞻性研究表明,静脉造影证实髋部骨 折术后总 DVT发生率高达 50%,近端 DVT发生率约为 27%。 n 亚洲一项由 7个国家 19个骨科中心完成的前瞻性流行病学 研究表明,髋部骨折术后总 DVT发生率为 42 0%,近 端 DVT发生率为 7 2%。 n Goel等报告的膝关节以远单发骨折术后 DVT发生率为 10 5%(25/238)。绝大多数 VTE是无明显临床症状的, Knudson等报告 76%的多发创伤患者的 DVT并无典型 临床症状, Swann和 Black报告 85%的创伤患者 DVT 是无典型临床症状的,因此 2/3以上的 VTE患者被漏诊。 7 危险因素 n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要素为 静脉损伤、静脉血流瘀 滞以及血液高凝状态 ,这三方面危险因素常同时 存在于创伤患者。首先,创伤尤其是骨折,可直 接或间接导致静脉血管壁破裂或刺激;其次,制 动、卧床、瘫痪以及出血性休克容易导致静脉血 流瘀滞;最后,血液高凝几乎从患者伤后即刻开 始,甚至持续整个围手术期。因此,创伤骨科患 者是 VTE发生的高危人群。 8 9 10 n 下肢骨科手术发生 VTE的风险非常高。 未进行抗凝治疗的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 7 14 d的 DVT发生率为 40% 60% ,即使在常规抗凝治疗下,术后 3个月内 症状性 DVT发生率仍高达 1 3% 10 0%。骨科大手术后 VTE主要发生在 出院后,血栓风险将持续至术后 3个月 1. 骨科大手术 11 n 脊髓损伤合并瘫痪患者 3个月内 DVT发生率为 38%, PE发生率为。创伤后 2周内的发生风 险最高, 3个月后则极少发生致命性 pE。对于 瘫痪患者 3个月后症状性 PE减少的机制尚不明 确,可能与长期瘫痪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有关, 如下肢肌肉逐渐萎缩、陈旧性血栓机化致深静 脉完全闭塞等 2. 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 12 n 髋部骨折是最早被关注的 VTE高危因素, 1959年一项髋部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 药物抗凝可以将 PE的死亡率从 10%降至。骨 盆和股骨骨折的患者同样被证实为 VTE的高危 人群。胫骨骨折后使用石膏固定患者发生 VTE 风险明显升高,研究显示其总 vTE发生率为 45%,其中约 1/3为症状性 VTE 3. 骨盆、髋部和长骨骨折 13 n Geerts等报告多发伤患者 DVT的发生 率为 47%,其中近端 DVT为 12%。主 要创伤部位在下肢或骨盆的患者 DVT发 生率高达 56%,主要创伤部位在颅面部 、胸部或腹部的患者 DVT发生率也高达 40% 4. 多发性创伤 14 n 恶性肿瘤患者 VTE的风险较非肿瘤患者高 2 3倍。恶 性肿瘤患者常同时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高龄、化疗 、卧床等,因此 VTE风险增高是因恶性肿瘤自身还是 因为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尚不明确。乳腺、肺脏、颅脑 、骨盆、结直肠、胰腺、胃肠道等部位的恶性肿瘤发 生 VTE的风险较高 风险比 (odds ratio, OR): 2 3。接受全身性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 VTE风险更高 (OR: 2 6) 5. 恶性肿瘤 15 n 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患者发生 VTE的风 险较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级或 级 心力衰竭的患者中 15%-16%容易发 生 VTE 6. 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 16 n 既往有 VTE病史的患者再发 VTE的风险 较高,特别是同时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时 VTE风险更高。在一项 1231例 VTE患 者的回顾性研究中有 19%的患者至少有 过一次 VTE病史 7. 既往 VTE病史 17 n 许多研究心 81证实高龄为 VTE发生的危 险因素。 40岁以上患者 VTE风险明显升 高,每增加 10岁其 VTE风险约增加 1倍 。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很少发生 VTE,年 轻患者即使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多发 创伤、下肢骨折等,其 VTE发生率也较 低 8 . 高龄 18 n Gibbst301在尸检中发现去世前卧床时 间短于 1周的患者 VTE发生率为 15%, 而卧床时间长于 1周的患者 VTE发生率高 达 80%。 Warlow等发现长期卧床的偏 瘫患者 VTE发生率为 60%,相应对照组 为 7%。卧床同时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明显 增加发生 VTE的风险 9. 制动 19 n 还有一些因素是否为 VTE的危险因素尚 存有争议,如输血、静脉曲张、肥胖、 糖尿病、心肌梗死、吸烟等。对于特殊 人群,如孕妇、产妇、长期口服避孕药 、激素替代治疗等患者, VTE风险较高 10. 其他因素 20 n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危险因素的危险程度并不相同。 Anderson和 Spencer汇总大量文献数据,将发生 VTE的每项危险因素按照 OR分为强、中、弱 3个等级, 其中 强危险因素 (OR10)包括:骨折 (髋部或大腿 )、 髋、膝关节置换术、普外科大手术、大创伤、脊髓损伤 。 中等危险因素 (OR: 2 9)包括:膝关节镜手术、中 心静脉导管、化疗、充血性心衰或呼吸衰竭、激素替代 治疗、恶性肿瘤, 弱危险因素 (OR14分为高风险 , DVT发生率为 40 7% 29 辅助检查 30 D-二聚体检测 n D-二聚体是凝血酶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 ,即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急性 VTE患者中 D-二聚体 明显升高,但多种非血栓因素也可致 D-二聚体升高,如感 染、恶性肿瘤、手术及创伤等,故其用于 VTE诊断的特异 性不强。 n 临床上 D-二聚体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法 (enzyme 1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乳胶法、酶联免疫荧光法、全血检测等。 D-二聚体用于 诊断 DVT的灵敏度为 82% 94%,特异度为 44% 72%;诊断 PE的灵敏度为 86%-97%,特异度为 41% 70%。 D-二聚体阴性可排除发生 VTE的可能性,阳性对 VTE的确诊价值不高,建议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后确诊 31 静脉超声 n 静脉超声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较高, 是 DVT诊断的 首选影像学手段 。按照检查部位不同分为下肢近 端超声和远端超声、全下肢超声、髂静脉超声及 腹腔大静脉超声等,临床最常用的是近端超声和 全下肢超声。 n 尽管相对静脉造影,超声存在部分假阴性结果, 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灵敏度为 97%、特 异度为 94%。由于静脉超声具有无创、简单易行 、可重复、无并发症、便宜等优点,推荐为诊断 DVT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32 33 静脉造影 n 静脉造影过去是诊断 DVT的 “金标准 ”,通过足背 静脉注入含碘造影剂,观察血管腔的充盈缺损 (intraluminal filling defect),判断血栓的部位 、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枝循环情况。 n 但静脉造影为有创检查、花费高、设备在基层医 院难以普及,以及对肾功能不全及造影剂过敏患 者禁用等。由于存在以上缺点,静脉造影在临床 上已很少使用。但对于某些难以确诊或排除 DVT 的患者仍然可以选择静脉造影 34 35 CT静脉成像 (CTA) n 一般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行螺旋 CT扫描可清楚 地显示靶血管形态。 CTA无需置入导管但仍需注 射造影剂,因此也存在静脉造影的绝大部分缺点 。 n CTA可同时检查肺动脉和腹腔大静脉血栓情况, 对于 DVT和 PE可同时进行诊断。荟萃分析结果显 示 CTA的敏感度为 95 2%,特异度为 95 9% 。建议 CTA为确诊 DVT或 PE的可选影像学检查 36 37 MRI静脉成像 n MRI静脉成像无需使用造影剂即可准确显 示髂、股、胭静脉,但对小腿静脉显示不 满意。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MRI静脉成像的 敏感性为 91 5%,特异性为 94 8% 38 DVT筛查流程 n 推荐对所有创伤骨科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 估及筛查 39 40 1建议对所有创伤患者在住院 期间行 RAPT评估 n 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低 VTE风险组 (RAPT5分 )和中、高危 VTE风险组 (RAPT5分 ) 41 2 建议对所有患者急诊进行 D- 二聚体快速检测 n 根据检测方法、设备及试剂不同,各医院 D -二聚体阴性的界值也各不相同,一般认为 ELISA法 D-二聚体 30 d。本指南提及的早期,包 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46 早期治疗 -抗凝 n 抗凝是 DVT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 、有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从而减轻 症状、降低 PE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是单纯 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 PTS发生率。 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 K 拮抗剂、直接 a因子抑制剂, Xa因子抑制 剂等 47 n ( 1)普通肝素:治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使用时 必须监测凝血功能,一般采用静脉持续给药。起 始剂量为 80 100U/kg。静脉滴注,之后以 1020 U/kg.h静脉泵入,以后每 4 6小时根据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再作调整,使 APTT的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保持在 1.52.5。普通肝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 hepain induced thromocytopenia, HIT), 在使用的第 36天应复查血小板计数; HIT诊断 一旦成立,应停用普通肝素 48 n ( 2)低分子肝素:出血性副作用少, HIT 发生率低于普通肝素,使用时大多数患者 无需监测凝血功能临床按体重量给药,每 次 100 U/kg,每 12小时 1次,皮下注射, 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49 n ( 3)直接 a因子抑制剂(如阿加曲班) :相对分子质量低,能进入血栓内部,对 血栓中凝血酶的抑制能力强于普通肝素。 HIT及存在 HIT风险的患者更适合使用 50 n ( 4)间接 Xa因子抑制剂(如磺达肝癸钠) :治疗剂量个体差异小,每日 1次,无需除 测凝血功能。对肾功能影响小于低分子肝 素 51 n ( 5)维生素 K拮抗剂(如华法林):是长期抗凝 治疗的主要口服药物,效果评估需监测凝血功能 的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治疗剂量范围窄, 个体差异大,药效易受多种食物和药物影响。治 疗首日常与低分子肝素或普诵肝素联合使用,建 议剂量为 2.56.0mg/d, 23 d后开始测量 INR,当 INR稳定在 2. 03. 0并持续 24 h后停 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继续华法林治疗 52 n ( 6) 直接 X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 :治疗剂量个体差异小,无需监测凝血功 能。单药治疗急性 DVT与其标准治疗(低 分子肝素与华法林合用)疗效相当 53 n 推荐: 急性期 DVT,建议使用维生素 K拮抗剂联 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在 INR达标且稳定 24 h后,停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可以选用直接( 或间接) Xa因子抑制剂 。 n 高度怀疑 DVT者,如无抗凝治疗禁忌,在等待检 查结果期间可行抗凝治疗,根据确诊结果决定是 否继续抗凝治疗, n 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使用普通肝素。 54 早期治疗 -溶栓治疗 n 2.1 溶栓药物 尿激酶最为常用,对急性期血栓 起效快,溶栓效果好,过敏反应少。常见的不良 反应是出血,溶栓剂量无统一标准,一般首剂 4000U/kg, 30min内静脉注射,维持剂量为 60120万 U/d,持续 4872小时,必要时持续 57天。重组链激酶,溶栓效果较好,但过敏反 应多,出血发生率高。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剂( rt -PA),溶栓效果好,出血发生率低,可 重复使用。 55 n 溶栓方法 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和系统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是将溶 栓导管置入静脉血栓内,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系统溶栓是经外 周静脉全身应用溶栓药物。导管接触性溶栓具有一定的优势,能显著 提高血栓的溶解率,降低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发生率,治疗时间短,并 发症少。系统溶栓的血栓溶解率较导管接触性溶栓低,但对早期 DVT 有一定效果,在部分患者能保留深静脉瓣膜功能,减少 PTS发生。 n 溶栓治疗过程中须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 FG)和凝血酶时间( TT) , FG50%, 建议首选球囊 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术,必要时采用外 科手术解除髂静脉阻塞 58 早期治疗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指 征 n 下腔静脉滤器可以预防和减少 PE的发生,长期置入而导致 的下腔静脉阻塞和较高的深静脉血栓复发率等并发症亦逐 渐引起关注。 n 推荐:对多数 DVT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腔静脉滤器;对 于有抗凝治疗禁忌或有并发症,或在充分抗凝治疗的情况 下仍发生 PE者,建议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n 对于下列情况可以考虑使用滤器: n ( 1)髂、股静脉或下腔静脉内有漂浮血栓; n ( 2)急性 DVT,拟行导管溶栓或手术取栓等血栓清除术 者; n ( 3)具有 PE高危因素的患者行腹部、盆腔或下肢手术者 。 59 早期治疗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指 征 n 下腔静脉滤器可以预防和减少 PE的发生,长期置入而导致 的下腔静脉阻塞和较高的深静脉血栓复发率等并发症亦逐 渐引起关注。 n 推荐:对多数 DVT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腔静脉滤器;对 于有抗凝治疗禁忌或有并发症,或在充分抗凝治疗的情况 下仍发生 PE者,建议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n 对于下列情况可以考虑使用滤器: ( 1)髂、股静脉或下腔静脉内有漂浮血栓; ( 2)急性 DVT,拟行导管溶栓或手术取栓等血栓清除术者 ; ( 3)具有 PE高危因素的患者行腹部、盆腔或下肢手术者。 60 TrapEaseTM永久性腔静脉滤器 可回收腔静脉滤器 61 62 DVT的长期治疗 (慢性期治疗 ) n DVT患者需长期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蔓延 和(或)血栓复发 63 长期治疗 -抗凝治疗 n 抗凝的药物及强度:维生素 K拮抗剂 (如华法令 )、 直接 X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等对预防复发 有效。低标准强度治疗 ( INR: l.5-1.9)的治疗 效果有限,而且不能减少出血的发生率。高标准 强度治疗 ( INR 3.1-4.0)并不能提供更好的抗 血栓治疗效果,相反出血的风险增加。 n 推荐:如果使用维生素 K拮抗剂在整个治疗过程 中应使 INR维持在 2.0 -3.0,需定期监测 64 抗凝的疗程 n 根据 DVT的发生情况,抗凝的疗程也随之不同: 继发于一过性危 险因素(如外科手术)的首次发生的 DVT患者,进行 3个月的抗凝治 疗已经足够 ; 对危险因素不明的情况下首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