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县河道防汛预案_第1页
新安县河道防汛预案_第2页
新安县河道防汛预案_第3页
新安县河道防汛预案_第4页
新安县河道防汛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安县河道防汛预案 第一章 总则 一、编制目的 做好河道的防范与处置工作,使洪灾处于可控制状态,保证 防汛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旱灾造成的损失。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及新安县水利发展规划等,制定 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新安县范围内。 四、工作原则 (一)坚持以“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人为本,树立和 落实科学发展观,由单一防汛向全面防汛转变,不断提高防汛工 作的现代化水平。 (二)防汛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防指成员 单位负责制、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制,统一指挥。 (三)防汛工作要与抗旱相结合,以防洪安全、城乡供水安全、 粮食生产安全为首要目标,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 防抗结合的原则。 2 (四)坚持依法防汛,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机干民兵和 驻新部队主要承担急难险重等攻坚任务。 (五)坚持防汛抗旱统筹,汛期在防洪保安的前提下,尽可能 利用各种水资源;以法规约束人的行为,防止人对水的侵害,既 利用水资源又保护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章 基本情况 新安县地处河南省西部,洛阳地区北部。位于东径 111053,- 112019,北纬 34036,-35005,之间。北靠黄河与我省济源市、山西 省垣风县隔河相望;南依秦岭与宜阳接壤,西邻渑池县;东与洛阳 市、孟津县交界。全县东西长 31 公里,南北宽 44 公里,总土地面 积 1160.3 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 5062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 29%, 共辖 11 个乡(镇),298 个行政村,总人口 51 万人,其中农业人 口 43.1 万人,占 84.5%。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一、自然地理特征 新安县属浅山丘陵区。境内地形复杂,山地、丘陵、河谷川地 等各类地形齐全。总属秦岭山系、崤山余脉。全县地势自西北向 东南,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西北部山地一般海拔 7001000 米, 多为石质中、低山区,山势陡峻,峰峦重叠。东南丘陵地区,海拔 300400 米,地形起伏,切割严重,多为黄土覆盖。河谷川地狭 3 窄平坦,一般海拔 200300 米,总土地面积中:山地 222.84 平方 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 19%;丘陵 833.1 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 的 71%;河谷川地 104.4 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 10%。可谓 “七陵二山一分川” 。全 县有四山(郁山、邙山、青要山、 荆紫山)夹 三川(涧河川、畛河川、青河川),山川多为东西走向。 二、主要河流 新安县统属黄河水系。总土地面积中直接属于黄河干流的 625.3 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 53.9%,其余 46.1%的面积属于 洛河水系。全县河流中,除黄河沿县北界由西向东流过以外,境 内有青、畛、金水、涧、磁等五条较大河流。河道流向大致都是西 东流向 。其中畛、青 2 河直接在县境内注入黄河,其它三条经洛 河间接流入黄河。 五条较大河道中除青河为季节河外,其它四条都有大小不等 的常水基流。各河道特征值见下表 各河道特征值表 干流长度(公里) 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流量(立方米/秒) 二、三级支沟(条) 所 属 水 系 河流名称 (一级沟) 总长 县境内长 总面积 县境内面积 最大 一般 最小 总条数 其中:有水 合 计 7 1160.3 469 180 洛 河 洛 河 33.6 15 8 磁 河 20 20 84.8 84.8 230 0.2 0.1 36 20 涧 河 104 42 1430 273.5 4590 2.05 0.1 124 48 金水河 30 30 226 143.1 300 0.25 0.15 78 20 4 畛 河 51 51 398 370.5 4280 0.41 125 55 青 河 24 24 138.5 133.9 450 0 0 43 15 黄 河 36.7 120.9 16700 1400 80 48 14 三、水文气象 新安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风盛行,四季分明。由 于受季风、太阳辐射和地形地势的影响,其突出的特点是光热资 源丰富,降水时空分配不均,形成了“春季少雨干旱,夏热风雹伏 多,秋季寒冷来早,冬季风大雪少”的气候特点。据我县气象局的 观测资料,多年平均气温 14.2 0C,高温年(1961 年)为 15.1 0C, 低温年(1980 年)为 13.40C,年际变化不大。极端最高气温 440C(1966 年 6 月 20 日),极端最低气温-17.1 0C (1969 年 1 月 31 日),年大于 100C 的天数为 215 天左右,年积温 45600C。全年 平均日照 2186.9 小时,日照率 50%。最高是 6 月份,全月日照 235.6 小时,日照率 55%;最低是 2 月份,全月日照 141.6 小时,日 照率 46%。多年平均无霜期为 216 天,最多的(1977 年)为 265 天, 最少的(1976 年)为 189 天。 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 645.9 毫米。全县南北两地区降水量相 对较多,中部偏少。因受季风影响,降水年际和时空分配相差很 大,一般 69 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50-60%,最大年降水 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相差近 3 倍。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 1008.7 毫 米,陆地蒸发量为 514.9 毫米,年径流深为 133.4 毫米。 四、地质状况 5 新安县土壤绝大部分是农业土壤,属褐土、棕壤两个土类, 下辖 5 个亚类,9 个土属,15 个土种。其中红粘土面积最大,占总 土地面积的 65.5%,主要分布在中南部丘陵地区和北部浅山部分 地区。山地褐土占全县总面积的 12.1%,主要分布在浅山丘陵区 和缓坡地带。棕壤土占总面积 5.8%,主要分布在有到北山区西北 部。其它土种面积较小,分部零散。 五、植被状况 新安县地处北暖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暖温带植物区系。 西北部山地以落叶栎树为主植物片,广大丘陵区以“四旁” 的落叶 乡土树种以及成片的造林和果木树覆盖,大面积植被以乔灌木为 主。全县耕地基本是以小麦、玉米为主的二年三熟栽培植物片。 森林覆盖率 4 %,林木覆盖率 21%。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我县总土地面积 174.5 万亩,目前利用状况是:耕地占 29%, 林地占 25%,水面占 4%,村镇占 20%,荒山荒坡占 19%,其它占 3%。农业人均耕地 1.1 亩。 多年以来,全县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 利基本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城市框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展农 业生产的措施,使新安县的城乡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较 大成绩。截止目前,我县已发展有效灌溉面积 16.8 万亩,保证灌 溉面积达到 13.2 万亩,解决了缺水 7.6 万人,治理了 304 平方公 6 里水土流失面积,粮食总产达到 189555 吨,农业机械总动力达 到 31.6 万千瓦,平均每亩耕地 0.62 千瓦。总之,改革开放近 30 年来,我县一、二、三产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县生产总值已超 百亿。其中第一产业达 8.13 亿,第二产业 69.14 亿,第三产业达 14.02 亿,并在逐年增长。 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我县地理环境、土壤质地是小 麦、玉米、红薯、朝天椒、烟叶、部分中药材的适生区,能够稳产 高产;矿藏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适宜发展采矿格建 材业;林业、畜牧业都有发展的潜在优势,小浪底水库的兴建,又 为渔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不利因素是农业经营规模不 大,形不成大气候,耕地瘠薄;农业科学技术相比较落后。因此, 今后在发展农业时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特别是搞好水利建 设,对改变生产条件,促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有着特别 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一、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为地表、地下水计算数量之和,减去田面灌溉、 渠道侧渗、山前侧渗、泉水出露等补给的重复量,即为水资源总 量。需要说明的是:因泉水有的为中深层承压水排出,即上升泉, 不在地下水计算范围,暂不计入。经过计算,多年平均水资源总 量为 1.43 亿立方,分区和各种保证率计算成果见表。 7 水资源总量计算表 单位:万方 不 同 保 证 率 分区名称 面积(平方公里) 水资源类 型 多年平均 20% 50% 75% 95% 总 量 26128.88 35166.27 24092.15 16551.8/5 10604.24 地表水 18673.68 26436.57 16773.55 10200.85 5388.24 过境水 1812.00 1812.00 1812.00 1812.00 1812.00 地下水 7985.94 9179.06 7849.34 7038.59 5946.29 合计 1160.3 重复量 2342.74 2261.35 2342.74 2499.59 2542.29 总 量 4096.35 5678.43 3758.62 2601.87 1463.29 地表水 2879.03 4118.31 2571.50 1639.75 765.57 过境水 10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地下水 1199.49 1531.62 1169.29 968.61 710.48 涧南丘陵 区 192.1 重复量 82.17 71.50 82.17 106.49 112.76 总 量 4211.70 4950.96 4024.82 3383.94 2750.79 地表水 1579.04 2251.00 1412.96 907.08 433.03 过境水 1412.00 1412.00 1412.00 1412.00 1412.00 地下水 3156.48 3200.27 3135.68 3044.79 2901.70 涧河川区 102.0 重复量 1935.82 1912.31 1935.82 1979.93 1995.96 总 量 6389.03 8723.75 5896.77 4192.91 2518.69 地表水 4343.11 6159.03 3897.05 2527.19 1244.17 过境水 300.00 300.00 300.00 300.00 300.00 地下水 1913.73 2410.94 1867.53 1583.33 1204.91 涧北丘陵 区 278.3 重复量 167.81 146.22 167.81 217.61 230.39 总 量 2341.10 3060.24 2184.51 1542.31 1088.63 地表水 1387.10 1957.24 1247.51 723.81 408.93 地下水 1029.05 1166.16 1012.05 911.38 776.35 畛河山川 84.5 重复量 75.05 63.16 75.00 92.88 96.65 总 量 9090.7 12752.89 8227.43 4830.82 2782.84 地表水 8485.4 11950.99 7644.53 4403.02 2536.54 地下水 687.19 870.06 664.79 530.48 352.83 县北山区 503.4(121.4) 重复量 81.89 68.16 81.89 102.68 106.53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8 据调查计算,2000 年(相当于平水年)全县共开发利用水资 源 7137 万方,其中地表水 4282.2 万方(包括过境水资源 1812 万 方),地下水资源 2854.8 万方。 在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中,农业用水 1281 万立方米,占总开发 利用的 17%;工业用水 4597 万立方米,占 64%;人畜吃水 333 万 方,占 4%;生活用水 113 万立方米,占 1%;城市生态用水 813 万 立方米,占 11%;其它用水占 3%。地表水开发利用包括自流灌、 提灌、喷灌,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利用水量根据实际调查农灌、人 畜用水推算;地下水开发利用主要是井灌和工业用水(包括城乡 生活用水),各项用水量按实际调查用水定额推算。 第四节 防汛能力 新安县地处丘陵山区,总属秦岭山系,崤山余脉,县域内沟 壑纵横,起伏较大,在加上气候条件的变化无常,短时间的局部 暴雨就很容易形成较大的径流,汛灾的防范难度较大。我县共有 水库 8 座,其中中型水库 1 座,即段家沟水库;小型一类水库 5 座, 即印沟水库、黄沟水库、王庄水库、南林庄水库、舜王庙水库;小 型二类水库 2 座,即小仝水库、流泉寺水库。塘堰坝 50 余座,分 布在全县的各个乡镇。主要河流 5 条,分别是涧河、畛河、青河、 磁河、金水河,这些度汛工程在历年的防汛工作中都发挥着极其 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这些工程修筑时间长,建筑标准底,再加上这些 9 年以来遭到认为破坏,大部分工程都不能正常高效地发挥作用, 有的工程甚至处于带病运行状态,很难经的起大洪水大汛情的考 验,所以,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第三章 防汛指挥体系及职责 第一节 防汛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防汛工作的领导,我县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 部。由县长任指挥长,县委副书记任政委,分管副县长和驻新部 队及人武部门主要领导任副指挥长,县水利局、发改委、安监局、 建设局、财政局、商业局、粮食局、供销社、民政局、邮政局、移 动公司、联通公司、网通公司、火车站、交通局、气象局、畜牧局、 水文站、电业局、煤炭局、公安局、农机总站、团委、人武部、民 营企业管理局、农业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司法局、教育局、 卫生局、统计局、广播电视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为指挥部成员 单位,其负责同志为指挥部领导小组成员。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属常设机构,设在县水利 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水利局局长兼任。 第二节 防汛组织机构的职责 一、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职责 10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是我县防汛工作的指挥决策机构,其主要 职责是: (1)在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领导下,贯彻执 行相关决定、指令; (2)组织召开防汛工作会议,听取防办、民政、水利、农业、气 象等部门的汛情灾情汇报,安排部署防汛及救灾工作; (3)制定各项防汛措施,落实防汛物资和经费; (4)统一指挥我县的防汛工作,组织县级相关部门、驻新部队 按本预案规定职责对受灾地区进行防汛救灾。 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职责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是综合协调办事机构,其职责是: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防汛抗旱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及时了解、掌握汛情、灾情和水利灌溉工程运行状况,发 布汛情、灾情报告; (3)及时向指挥部主要领导提出防汛决策参谋意见并具体实 施防汛工作; (4)传递上级防汛救灾工作指令,了解救灾工作进展情况,督 促检查各项防汛救灾措施的落实。 (5)协调有关部门做好防汛物资的储备、管理防汛资金的分配 工作; (6)处理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11 三、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职责 防汛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必须在县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 部的统一领导下,各成员单位根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 切配合,共同搞好防汛抗旱工作。各成员单位职责是: 县水利局:负责防洪排涝工程的行业管理;负责防汛指挥部 办公室的人员调配;负责雨情、水情信息的收集及全县防汛工作 方案的制定;负责水库、河道等水毁工程修复计划的申报和审批; 负责县防汛经费、物资的安排及使用。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指导地矿企业和山地防汛工作; 督促检查地矿企业防洪设施的安全运行、障碍清除和地矿企业排 涝;负责指导、组织受灾企业恢复生产及善后处理工作。 县发改委:负责全县度汛水毁工程修复及防汛抢险需用主 要物资指标的调配。 县安监局:负责全县行业防汛安全监督检查。 县建设局:负责新老城区防汛。 县财政局:负责防汛经费的安排、下拨,会同县防汛指挥部做 好防汛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县商业局:负责对计划部门核定或县防汛指挥部批准的防 汛物资进行储备。 县粮食局:负责对计划部门核定或县防汛指挥部批准的防汛 12 物资进行储备。 县供销社:负责对计划部门核定或县防汛指挥部批准的防汛 物资进行储备。 县民政局:负责农村险房排查及受灾群众的生活救济和安置。 县邮政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网通公司、电信公司:负责 辖区邮政、通讯设施的检修、调试,保证邮递和通讯畅通。 县火车站:负责所辖铁路、桥涵等工程设施的防洪安全。优先 运送防汛抢险、救灾物资及防疫人员。 县交通局:负责所辖公路交通设施的防洪安全,及时组织修 复水毁公路、桥涵,保证道路畅通。 县气象局:负责提供短、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形势分析资 料,负责提供雨情及灾害天气预报。 县水文站:负责水情的测报及洪水预报工作。 县电业公司:负责所辖变电站、输电等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 保证防汛抢险和重点度汛工程的电力供应;负责供电设备检修, 保证电路畅通。 县煤炭局:负责制定煤矿安全度汛计划,督促检查煤矿防洪 设施的安全运行、矿区排涝等情况,并指导抗洪抢险;负责组织受 灾煤矿企业恢复生产及其善后处理工作。 县公安局:负责抗洪抢险的治安保卫,维护好社会秩序,严厉 打击破坏防洪工程、水文测报设施、盗窃防汛物资、通讯设备等 犯罪行为。 13 县农机总站:负责组织防汛抢险物资运输车辆的调配,负责 组织大洪水时抢险救灾及撤离人员的运送。 团县委:负责动员、组织全县共青团员在防汛指挥部的统一 领导下,积极投入抗洪抢险。 人武部:负责制定全县民兵防汛抢险方案,遇洪水时,负责组 织指挥部队、民兵参加防洪抢险。 县民营企业管理局:负责督促检查民营企业防洪设施的安全 运行,负责组织受灾地区企业恢复生产。 县农业局:负责组织受灾农业区恢复生产及善后处理。 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组织受灾农业区恢复生产及善 后处理。 县司法局:负责汛期期间依法防洪工作。 县教育局:负责各级各类学校的危房排查,并协同当地政府 做好修复改造工作,保证教育系统安全度汛。 县卫生局:负责汛期抢险伤员救治和卫生防疫,并对本部门 的度汛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整改,保证卫生系统安全度汛。 县统计局:负责灾害统计和减灾效益分析工作。 县广播电视局:负责防汛、水情报道,防汛知识宣传等工作。 其它有关部门在汛期期间,按照各自的职能范围,根据指挥 部的防汛指令,无条件地提供服务,配合相关部门共同完成防汛 救灾任务。 广县广播电视局: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工具,实事求是 地报道发生的汛情实情,宣传防汛政策和动态,宣传防汛法律法 规知识。 14 第四章 防汛预防和预警 第一节 防汛预防 、 汛情信息监测及报告 汛情信息主要包括:蒸发量、降雨量、度汛工程运行情况、灾 害程度、灾害范围、影响人口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生态 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影响,汛情的监测由县气象局以及各乡镇防汛 指挥部组织专职人员进行。 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应掌握水情变化、当地蓄水情况,特别是 信息监测部门要加强雨情监测,核实后及时上报防汛指挥部和上 级有关部门,遇汛情急剧发展时应及时加报。 、 防汛预防措施 (一)思想准备。加强宣传,增强人民预防汛灾意识,时刻做 好抗大洪防大汛的思想准备。 (二)健全组织。建立健全防汛组织指挥机构,落实防汛责任 人,加强专业机动抢险队组织建设。 (三)预案准备。不断修订和完善防汛预案,做到精益求精, 与时俱进。 (四)物料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要的防汛物料, 合理配置。在防汛重点区域应储备一定数量的物料,以应急需。 15 (五)通讯信息。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媒体传输汛情信息,确 保雨情、水情、工情、灾情信息和指挥调度指令的及时传递。 (六)防汛检查。实行以查组织、查工程、查预案、查物资、查 通信为主要内容的分级检查制度,长抓不懈,发现薄弱环节,要 明确责任,限期整改。 第二节 防汛预警 一、预警等级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把防汛划分为四个等级,即轻度、中度、 严重和特大汛情。其标准如下: 轻度:降雨时长、降雨量以及洪水重现期小于 10 年一遇; 中度:降雨时长、降雨量以及洪水重现期为 10-20 年一遇; 严重:降雨时长、降雨量以及洪水重现期为 20-50 年一遇; 特大:降雨时长、降雨量以及洪水重现期大于 50 一遇年。 根据汛情等级汛情预警也分为四级,即红色预警、橙色预警、 黄色预警、蓝色预警。红色预警代表特大汛情,橙色预警严重汛 情,黄色预警中度汛情,蓝色预警轻度汛情。 第三节 汛情预警发布 汛情预警的发布决策单位为县抗旱防汛指挥部,内容主要包 括汛情地点、面积、程度、防汛措施以及启动相应等级的防汛应 急响应等;预警信息主要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发布,同时 由县抗旱防汛指挥部组织召开成员单位会议传达信息;各乡(镇) 16 可以通过鸣警笛、鸣炮、鸣锣等方式通知受威胁区群众做好转移 准备。 第五章 防汛应急响应 结合预警等级,我县制定了防汛四级预警响应制度。一级为 抗御轻度汛灾,二级为抗御中度汛灾,三级为抗御严重汛灾,四 级为抗御特大汛灾,并制定出了各个级别的响应预案。 第一节 一级响应 一级响应即抗御轻度汛灾响应。 、 受灾各乡镇政府将汛情、灾情上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 展开各地防汛应急工作。 二、受灾乡镇的雨情、工情监测人员要立即上岗到位,随时检 测,随时上报。 三、县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掌握汛情发展趋势,了解、统计 受灾情况,发布汛情通报;向县政府、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报告 汛情,提交防汛决策建议。 四、气象部门发布汛情监测、预报等气象信息;向县防汛抗旱 办提供降雨、气温等情况,并分析未来的天气形势。 第二节 二级响应 17 二级响应即抗御中度汛灾响应。 一、受灾乡镇政府将汛情、灾情上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启 动各地防汛应急预案,根据灾情,确定救灾应急工作方案,组织 有关部门实施。 二、乡镇防汛指挥部及时向县抗旱防汛指挥部报告灾情和救 灾情况,召开防汛应急工作会议,部署防汛救灾工作,组织有关 部门赴灾区核实灾情,协助当地开展防汛救灾应急工作。 三、县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发布汛情消息,及时掌握各乡 镇的汛情发展变化和防汛动态;向县抗旱防汛指挥部领导报告情 况,提交防汛决策建议;填报相关报表。部署指导各级防汛组织投 入防汛救灾。 四、气象部门发布中、长期预报等气象信息。向县防汛办提 供降雨、降雨时长等情况,并分析未来的天气形势和发展趋势, 提出防汛建议。 五、县水文站和各乡镇负责监测河道水量,及时向防汛指挥 部办公室提供水情和有关水文情报。 六、防汛物资储备部门做好防汛救灾物资的供应工作,并定 期向抗旱防汛指挥部报送物资储备情况。 第三节 三级响应 三级响应即抗御严重汛情响应。 18 一、受灾乡镇政府将汛情、灾情上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立 即展开各地防汛应急工作,迅速组织抗洪救灾,及时在县乡财政 计划中划拨专项防汛救灾应急经费,积极动员和组织受灾群众开 展自救。 二、县抗旱防汛指挥部及时向市抗旱防汛指挥部报告灾情和 救灾情况,传达上级对防汛救灾工作的指示,请求上级的支援。 立即启动县级防汛应急预案,组织召开由农发办、气象、水利、农 业、财政、计划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防汛会商紧急会议,分析汛 情、灾情发展态势,研究部署全县防汛救灾工作,并发出防汛救 灾紧急通知。 三、县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发布汛灾情消息,掌握汛灾情 及发展趋势、防汛工作情况;向县政府、县抗旱防汛指挥部领导报 告汛情信息和抗洪救灾情况,提交抗洪决策建议;填报汛情报表。 四、气象部门发布中长期气象信息。向县抗旱防汛办提供逐 日降雨、降雨时长等情况,并分析未来的天气形势和发展趋势, 并提出防汛建议。 五、县财政局及时制定救助方案,迅速筹措资金,及时下拨 防汛救灾经费,并指导、督促受灾乡镇做好资金的使用、发放工 作。有关部门要尽力筹措资金支援灾区。 六、县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检查核实灾情,及时筹措救灾物 资,发放救灾款,调配救济物品,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19 七、县卫生局及时检查、监测灾区饮用水源,指导群众做好 水质消毒,保证饮用水安全,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八、新闻宣传部门按照县抗旱防汛指挥部的部署,利用广播、 电视、报纸等各种宣传工具,加强灾情报道和防汛救灾的宣传工 作。 九、县发改委、县粮食局、县商务局、县供销社等部门做好抗 旱救灾物资的储备和供应工作,并定期向抗旱防汛指挥部报送物 资储备情况。 十、其它各有关部门按照县抗旱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按 照各自的职责范围,配合相关部门共同完成防汛救灾任务。 第四节 四级响应 四级响应即抗御特大汛情响应。 一、全面落实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防汛工作行政首长目标责任, 县人民政府和县抗旱防汛指挥部接到汛情、灾情报告后,立即启 动防汛救灾预案,召开紧急会商会议,分析汛情发展动态及对经 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阶段安排部署防汛救灾应急工作,并发出 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立即行动起来,投入防汛救灾工作; 组织县级有关部门紧急行动,协助灾区开展抗洪救灾工作。同时, 及时向市政府和市抗旱防汛指挥部报告灾情和救灾情况,传达上 级对防汛救灾工作的指示,请求省市的支援。 20 二、县抗旱防汛指挥部加强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协调各部 门筹集、调运防汛救灾资金和物资;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协助当 地政府开展抗洪救灾工作,督促落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维护灾 区社会的稳定。 三、按灾情和国家有关规定,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援抗洪救 灾工作,并做好救援资金、物资的接收和发放。 四、新闻单位按照县政府核定的汛情灾情,及时向社会发布 信息;宣传各级政府、各部门的抗洪救灾情况。 五、县抗旱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在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 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全力做好抗洪救灾工作。 第五节 响应结束 一、当汛灾得到有效控制时,由县抗旱防汛指挥部宣布结束 防汛预警。 二、依照抗洪期间的有关规定,征用、调用的物资、设备、交 通运输工具等应及时归还,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有关 规定给予适当补偿或做其它处理。 三、抗洪工作结束后,由抗旱防汛指挥部组织有关部门协调 各乡镇人民政府,进一步恢复正常生活、生产、工作秩序,进行生 产自救,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第六章 抗洪后期处理 21 第一节 灾害损失评估及灾民救助 汛灾过后,要对汛灾损失及影响进行合理的评估,此项工作 由统计部门负责。县统计局要协同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做好汛 灾的调查、核实、统计、上报工作。汛灾的调查、评估、统计工作 要及时准确,不能出现漏计、漏报、错报现象。 根据统计部门的灾情统计报表,县民政局要结合救灾任务制 定出切实可行的救灾方案,方案中要明确救灾的程序及相关政策, 报县抗旱防汛指挥部批准后付诸实施。 第二节 防汛预案效益评估 发生汛情时,县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要根据上级的工作部 署,严格按照防汛预案展开防汛工作。防汛工作结束后,抗旱防 汛指挥部办公室要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制定的防汛预案可行 性进行效益评估,不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地方要及时予以修订和完 善,并报县抗旱防汛指挥部批准。 第七章 防汛保障措施 一、物资保障 县财政每年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防汛专用经费,遇特大 汛情,专用资金紧张时,由县抗旱防汛指挥部协调筹措更多经费 或请求上级支援;物资的储备任务主要有县粮食局、县物资总公 司、县商务局、县供销社等部门承担。防汛专用经费和物资由县 22 抗旱防汛指挥部统一管理,调度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 何理由将其挪作它用。 二、应急队伍保障 我县防汛队伍主要由基干民兵和驻新部队组成。民兵防汛队 伍由县人武部门组织落实,驻新部队要组织一支 500 人以上的抗 洪机动抢险队,责任突击任务。 四、信息检测统计保障 汛情的监测、评估任务分别由县气象局、水文站、统计局以 及各乡镇承担。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自己的职责安排好监测人员, 保证各类信息的准确快速传递。 五、宣传 防汛宣传工作由县广播电视局承担,通过各种媒体,把防汛、 避灾、减灾等知识传递给千家万户。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节 预案修订 一、河道防汛预案一般情况下 3-5 年修订一次,特殊情况下 及时修订。 二、制订本预案参考的资料有新安县志、 新安水利志、 新 安统计年鉴、 洛阳市水资源调查统计等。由于编写时间紧急,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3 第二节 相关材料图表 表 1 新安县人口调查统计表 人口(万人)指标 县名 土地面积 (km 2) 非农业人口 农业人口 总人口 人口密度 (人/km 2) 新安 1160.3 7.9 43.1 51.0 410 表 2 新安县土地面积 指标 县名 土地面积 (km 2) 平地面积 (km 2) 山地面积 (km 2) 丘陵面积 (km 2) 新安 1160.3 104.4 222.84 833.1 表 3 新安县土地调查统计表 耕地面积(万亩) 实际灌溉面积(万亩)指标 县名 旱地 水浇地 合计 水浇地 菜田 水田 合计 新安 44.66 5.96 50.62 3.61 0.55 4.16 表 4、新安县人均、亩均地表水资源量 县(区)名称 水资源量(亿 m3) 1999 年面积(万亩) 1999 年人口(万人) 亩均水资源量 (m 3/亩) 人均水资源量(m 3/人) 新安 1.55 174.0 47.6 89.1 325.6 表 5、新安县(19561999 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县名 面积(km 2) 多年平均降水量 (mm) 占全市的百分比 (% ) 24 新安 1160.3 645.9 7.03 表 6、新安县多年平均陆地蒸发量 县名 面积(km 2) 多年平均陆地蒸发量(mm) 新安 1160.3 514.9 表 7、新安县不同时段年径流统计特征表 县名 面积(km 2) 系列 多年平均径流 量(亿 m3) 多年平均径流深(mm) Cv Cs/Vs 56-79 1.73 149.4 0.41 3 80-99 1.33 114.2 0.64 2新安 1160.3 56-99 1.55 133.4 0.49 2 表 8、新安县不同频率的年径流量 不同保证率(%)年径流量(亿 m3) 区间 平均径流量 (亿 m3) Cv CS/Cv 20 50 75 95 边界新安 0.19 0.52 2.5 0.27 0.17 0.12 0.07 新安宜阳 1.22 0.70 2 1.80 1.00 0.60 0.20 表 9 新安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计算成果表 县名 降水总量(亿方) 地表水资源(亿方) 地下水资 源(亿方) 重复量(亿方) 水资源总 量(亿方) 产水模数(万方/km 3) 产水系数 新安 7.49 1.33 0.91 0.81 1.43 12.38 0.19 表 10 新安县不同频率水资源总量计算成果表 25 县名 地表水资 源(亿方) 地下水资 源(亿方) 重复量 (亿方) 水资源总 量(亿方) 地表水资 源(亿方) 地下水资 源(亿方) 重复量 (亿方) 水资源总 量(亿方) 20% 新安 1.95 1.09 0.93 2.11 1.15 0.89 0.76 1.28 75% 新安 0.7 0.75 0.64 0.81 0.3 0.57 0.49 0.38 表 11、新安县地表水资源量统计表 不同频率水资源量(亿方) 县名 多年平均水资源量 (亿方) P=20% P=50% P=75% P=95% 新安 1.33 1.95 1.15 0.7 0.3 表 12 新安县地下水资源量统计表 不同频率水资源量(亿方) 县名 多年平均水资源量 (亿方) P=20% P=50% P=75% P=95% 新安 0.91 1.09 0.89 0.75 0.57 表 13 新安县现状条件不同频率下各行政分区取水总量统计表 单位:万方 各频率 县名 1999 P=20% P=50% P=75% P=95% 新安 8106.18 3969.05 4318.46 4621.55 5376.89 表 14 新安县各行政分区现状(1999 年)水资源供需状况表 项目 县名 总供水量 (万方) 总需新水量 (万方) 余水量 (万方) 缺水量 (万方) 余水率 (%) 缺水率 (%) 新安 5303 8106.18 2803.18 34.58 表 15 新安县部分行业需水量统计表 26 县名 工业需水量 (万方) 生活需水量 (万方) 林渔业需水量 (万方) 城市环境需水量 (万方) 新安 1939.59 1263.52 0 66.8 表 16 新安县供水量统计表 地表水源供水量 地下水源供水量 其他水源供水量 其中跨流域调水县名 蓄水 工程 引水 工程 提水 工程 合计 调入量 调出量 浅层水 深层水 微咸水 合计 污水处 理利用 雨水 利用 总供 水量 新安 562 252 363 1176 1400 2596 3996 131 5303 表 17 新安县用水量统计表 县名 农业用水(10 4m3) 工业用水(10 4m3) 生活用水(10 4m3) 农村人 畜用水 (10 4m3) 城市生 态用水 (10 4m3) 总用水 (10 4m3) 新安 1281 4597 113 333 813 7137 表 18、新安县不同保证率的渠系渗漏补给量 单位:10 4m3 保 证 率 县 名 1999 年 P=20% P=50% P=75% P=95% 多年平均 新安 76.55 121.55 95.14 76.9 55.16 98.05 表 19、新安县不同保证率的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 单位:10 4m3 保 证 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