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月三基培训中医理论知识 艾灸灸法 2 定义 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是用艾叶制成 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 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 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 疗方法。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 亦在石器时代。 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 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 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 3 历史 一、 “ 灸 ” 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子 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 说, “ 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 。但 “ 灸 ” 的本字是 “ 久 ” 字。如 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 诊式 贼死中载, “ 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 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 ” ,此 “ 久 ” 即 “ 灸 ” 之本义, 训为灸灼。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 (以下简称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 臂)、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 “ 久 ” 字。 “ 久 ” 以后演变为 “ 灸 ” 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 “ 灸,灼也,从火 ” 。 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 “ 我释床,亦即庥字 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 病之形 ” 。灸法已在殷代出现。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 法已普遍流行。 4 历史 二、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 在 170万年前,云南元 谋人就已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在 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 北京周口店人在 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 火种。 庄子 外物载: “ 木与木相摩则燃 ” ,绎史 大 古第一载: “ 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 ” 。人们 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 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 启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此种简便的方法,直到解 放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着,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聪人锯竹取火,黎族钻木取火等。 火的发现和 使用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 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树木 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5 历史 二、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 在 170万年前,云南元 谋人就已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在 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 北京周口店人在 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 火种。 庄子 外物载: “ 木与木相摩则燃 ” ,绎史 大 古第一载: “ 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 ” 。人们 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 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 启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此种简便的方法,直到解 放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着,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聪人锯竹取火,黎族钻木取火等。 火的发现和 使用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 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树木 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6 历史 三、灸的材料的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 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 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 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 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 代。四、灸的适应症 灸疗,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 如 素问 异法方宜论曰: “ 北方者 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 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 。唐代王冰注: “ 火艾烧 的,谓之灸焫 ” ,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 “ 藏寒生满病 ” 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左 传成公十年(公元前 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 缓来诊,医缓说, “ 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 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 。 “ 攻 ” 即是灸法, “ 达 ” 即是 刺法。 7 历史 五、艾灸疗法起源于 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 春秋时代的诗经 采葛载: “ 彼采艾兮 ” ,西汉 毛亨和毛茛传释: “ 艾所以疗疾 ” 。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 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 18载西戎的卜法: “ 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 ” 。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 子 离娄篇载: “ 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 。可 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 当在西周之前。 六、艾灸历史源远流长,纵观艾灸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里程,第一个 是传统艾灸,第二个是现代艾灸,不论是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 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之处。传统艾灸有效,但有烟,有火(不安 全),操作不方便(需要专业人士);现代艾灸,虽无传统艾灸之弊 病,但疗法单一,有时好转反应太强烈,使有些客人难以承受,这正 是其单一疗法的局限性所造成。 8 分类方法 艾卷灸 艾条灸(悬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1)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 24克,平铺在 26厘米长、 20厘米宽的细草 纸上,将其卷成直径 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 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 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 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 皮肤 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 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 宜,一般每处灸 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 ,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 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3)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 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 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4)回旋灸:距皮肤 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 动。 9 分类方法 温针灸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 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 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 ,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直接灸 直接灸 化脓灸、非化脓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 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 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电子艾灸 电子艾灸是根据传统的中医艾灸原理,结合现代超临界提取、微电 子、磁疗、远红外理疗等技术。电子艾灸实现了智能操作、控温控 时、无烟无火、定向导入、透皮吸收、多穴同灸等功能,完全具备传 统艾壮灸、艾条灸的功能,并可实施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等一系 列灸法,使用针对不同疾病的特色灸片效果更佳,还弥补了传统艾灸 烟熏火燎、灰烬烫伤、操作不便、效率低下等不足,是传统灸法革命 性的创新,如电子艾灸仪便是采用电子艾灸之法。 10 分类方法 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 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 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 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 1 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 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 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 病。 无瘢痕灸无瘢痕灸 -温和灸轮换灸雀啄灸回旋灸发疱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 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 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 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 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 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 ,均可此法。 11 分类方法 温管艾灸 温管灸,是用苇管(或竹管)作为灸器向耳内施灸的一种方 法。因用苇管作为灸具,所以也称苇管灸。首载于孙思邈所撰 之备急千金要方: “ 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剌耳孔中。四 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气泄。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 灸七壮。 ” 古代医家主要用于中风口口呙的治疗。现代不仅在 灸具的制作上有较大改进,治疗病证亦有所扩展。另外,还出 现了一种肛管灸法,亦属温管灸法。 温灸器灸 温筒灸 铜制灸器、不锈钢灸器、竹制灸器。是用金属等材 质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 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 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 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 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12 分类方法 间接灸 间接灸 也叫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隔姜灸 隔姜灸,在明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 “ 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 ,然后灸之 ” 。之后在明 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 “ 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 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 ” 。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 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 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 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隔蒜灸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 肘后备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则最见于宋陈自明 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 “ 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 大 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 住。 ” 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 “ 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 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 ” 。在明 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 “ 设或疮头开 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 ” ,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 13 分类方法 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 3厘米、厚约 0.8厘米的附子饼 ,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 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 溃不敛等症。 实按灸 在艾条的基础之上,加入了某些特殊的药物。用法与寿域神方所记载的艾条灸法类似,在酒精灯上点燃雷火神针,叠加 10层纱布放在 穴位上。刚开始布凉,火要吹红,将燃着的一端直接按穴位上,稍留12秒钟,提起,吹去灰,再按,重复几次,纱布热了,不需吹火。 因布层较厚,隔热不起泡,穴位处觉热很舒服。 新铺灸 新铺灸是由传统长蛇灸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同时它又吸取了隔姜灸、 隔药灸之精华。将传统的姜片改成用姜泥,加中药十余种,艾绒中又 加中药,共同发挥作用,芳香走窜,穿筋透骨,相得益彰。温热舒适 不起泡,功效强劲,施灸范围最大、穴位最多、时间最长、效果最 佳。 14 作用 局部刺激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 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 的温热刺激有关。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 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 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 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 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 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 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15 作用 经络调节 :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内容,也是灸疗的理论基 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 相互协调关系,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现代研究表 明经络腧穴具有三大特点: 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样艾灸方法选择一定 的腧穴与一般的体表点,其作用是明显不同的。 2经络腧穴对药物作用的放大性经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 循行路线,而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在穴位 上施灸时,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种循环感应过程中 ,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的结果,导致 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3经络腧穴对药物的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药 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产生整体调 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 16 作用 调节免疫 许多实验都证实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疗的许 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 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 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药理作用 灸疗的用药情况,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但从各种隔物灸 及太乙、雷火针灸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也可窥灸疗辨证论治之 一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灸疗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吴仪 洛在本草从新中说: “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 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 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 以之艾火,能透诸经 而除百病。 ”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艾,灸疗学就不存在 了。 17 作用 综合作用 灸疗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 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作用。 首先,灸疗的治疗方式是综合的。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药物贴敷膻 中、肺俞、膏肓治疗哮喘的化脓灸,以及以隔附子饼灸肾俞等穴的抗衰老等 ,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刺激(局部化脓灸、隔物灸)、经络腧穴(特定选穴 )、药物诸因素,他们相互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并不是单一弧立的,缺其一 即失去了原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肝吸虫病监测课件
- 2025年广东遂溪县瑞民国有砂石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陕西宁陕县荣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学而思教育数字化营销案例
- 2025年中国调腰自攻螺钉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药用氯化铵原料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臭氧发生器电源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纤维缠绕胶管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管片式汽车散热器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硅胶电缆附件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DB50∕T 995-2020 新增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范
- 心血管内科专病数据库建设及研究
- 康复科并发症二次残疾
-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应用实训》项目三工业机器人涂胶工作站的应用实训课件
- 土石坝(枢纽溢洪道)毕业设计
- (新版)拖拉机驾驶证科目一知识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全册配套完整课件
- DL∕T 1664-2016 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验规程
- DL∕T 526-2013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技术条件
- 打扫卫生劳动合同范本
- 期末质量测试卷(试题)-2023-2024学年牛津上海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