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数学 平面向量模块跟踪训练6.doc

2014高考数学 平面向量模块跟踪训练(打包6套)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18401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78.42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7-04-30 上传人:me****88 IP属地:江西
3.6
积分
关 键 词:
高考 数学 平面 向量 模块 跟踪 训练 打包
资源描述:
2014高考数学 平面向量模块跟踪训练(打包6套),高考,数学,平面,向量,模块,跟踪,训练,打包
内容简介:
- 1 - 2014 高考数学模块跟踪训练 平面向量 一、选择题 (85 40 分 ) 1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 ) A对于两个非零向量 a、 b,若存在一个实数 k 满足 a a、 b 共线 B若 a b,则 |a| |b| C若 a、 b 为两个非零向量,则 |a b| |a b| D若 a、 b 为两个方向相同的向量,则 |a b| |a| |b| 答案: C 解析:由共线向量和相等向量的定义知 A、 B 正确;由加减法的几何意义知 D 正确, C 错误 2若 O、 E、 F 是不共线的任意三点,则以下各式中成立的是 ( )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向量加减法的基础运算能力 答案: B 解析:由向量的运算法则得 . 3已知 O、 A、 B 是平面上的三个点,直线 有一点 C,满足 2 0,则 ( ) A 2 B 2 13 D 13 23 答案: A 解析: 2 2( ), 2 . 4在平行四边形 , 于点 O, E 是线段 中点, 延长线与 C a, b,则 ( ) 12b 23b 14b 13b 答案: D 解析: a 23 a 13(b a) 23a . 5若 足 | | |,则 形状必定为 ( ) A等腰 直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答案: B 解析: 足 | | |, 由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可知: 形状必定为直角三角形 故选 B. 6设 P 是 在平面内的一点, 2,则 ( ) 0 0 - 2 - 0 0 答案: C 解析:解法一: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易知, 与 的和向量过 中点,长度是 中线长的二倍,结合已知条件可知 P 为 中点,故 0,故选 C. 解法二: 2, 0,即 . 7 已知 D 为 上一点,若 2, 13 ,则 ( ) 13 D 23 答案: A 解析:在 , , , 13 13( ) 13 23. 又 13 , 23. 8 O 是平面上一定点, A、 B、 C 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 P 满足 (), (0 , ) ,则点 P 的轨迹一定通过 ( ) A外心 B垂心 C内心 D重心 答案: D 解析:由 ( ) ( ), (0 , ) , () P 在 中线上故点 P 的轨迹通过 重心故选 D. 二、填空题 (45 20 分 ) 9化简: (1) _; (2) _; (3)( ) ( ) _. 答案: , , 0. 解析:考查向量的加减法运算运用三角形法则时,注意:求和向量时,应 “ 始终相接,始指向终 ” ;求差向量时,应 “ 同始连终,指向被减 ” (1) . (2) . (3)解法一: ( ) ( ) ( ) ( ) 0 解法二: ( ) ( ) ( ) ( ) 0. 解法三:设 O 为平面内任意一点,则有 ( ) ( ) ( ) ( ) ( ) ( ) - 3 - 0. 总结评述: (1)用三角形法则化简有向线段表达式时,要注意观察哪些有向线段是 “ 始终相接 ” ,哪些有向线段是 “ 同始点 ” ,始终相接时用加法,和向量是 “ 始终向量 ” 10如图,在 ,点 O 是 中点过点 O 的直线分别交直线 不同的两点 M、 N,若 , ,则 m n 的值为 _ 答案: 2 命题意图:考查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解析: 12( ) , M、 O、 N 三点共线, 1, m n . 11 (2009 西安地区八校联考 )在 ,已知 P 是 上一点, 2, 13 ,则 _. 答案: 23 解析: , , 2, 2 2( )3 2,于是 13 23. 12 (2009 江苏扬州一模 )已知在平面上不共线的四点 O、 A、 B、 C,若 3 2 0,则 | _. 答案: 2 解析:由题意得, 3 2, 13 23, 所以 13 23. 所以 23( ) 23, 所以 与 共线, 所以 | 21 2. 三、解答题 (410 40 分 ) 13如图,已知 ,点 C 是以 A 为中心的点 B 的对称点, D 在 ,且 2, 于 E,设 a, b. - 4 - (1)用 a 和 b 表示向量 、 ; (2)若 ,求实数 的值 解析: (1)由条件可得, 2, 2 2a 23 23b (2a b) 2a 53b, 2a 53b. (2)设 , 2a b m( 2a 53b) (2 2m)a (53m 1)E a, 2 2m 53m 1 0,解得 m 35 45,故 45. 14如图所示,在 ,点 M 是 中点,点 N 在 ,且 2 交于点 P,求 M 的值 解析:方法一:设 , , 则 3 2因为 A、 P、 M 和 B、 P、 N 分别共线,所以 存在实数 、 , 使 3 2 ( 2 )(3 ) 另外 23 2 23 3 , 45 35, 45, 35, M 方法二:设 , 12( ) 12 34, 2 34 . - 5 - B、 P、 N 三点共线, t( ), (1 t) 2 1 t, 2 34 1, 45, M 15设 a、 b 是不共线的两个非零向量, (1)若 2a b, 3a b, a 3b,求证: A、 B、 C 三点共线; (2)若 8a 2b 共线,求实数 k 的值 解析: (1) (3a b) (2a b) a C (a 3b) (3a b) 2a 4b2, 与 共线,且有公共端点 B, A、 B、 C 三点共线 (2)8 a 2b 共线, 存在实数 使得 (8a (2b)(8 k )a (k 2 )b 0, a 与 b 不共线, 8 k 0k 2 0 , 8 22 2 , k 2 4. 16如图,在 , B , C , 于 P 点,且 a, b.用 a, b 表示 . 解析:由题意知: 13 13a, 14 14b, 14b a, 13aN , ,则 4b a, 3a b, 14b ( 4b a) a 1 4 b, 13a ( 3 a b) 1 3 a b 而 , a 1 4 b 1 3 a b 而 a, b 不共线 1 3 且 1 4 . P 311a 211b. - 1 - 2014 高考数学模块跟踪训练 平面向量 一、选择题 (85 40 分 ) 1下列向量组中,能作为表示它们所在平面内所有向量的基底的是 ( ) A (0,0), (1, 2) B ( 1,2), (5,7) C (3,5), (6,10) D (2, 3), (12, 34) 答案: B 解析: A 中 0,所以 B 中, 25 7( 1) 170 ,故 C 中, 2 D 中, 4 2设平面向量 a (3,5), b ( 2,1),则 a 2b ( ) A (7,3) B (7,7) C (1,7) D (1,3) 答案: A 解析: a 2b (3,5) 2( 2,1) (3,5) ( 4,2) (7,3)故选 A. 3已知向量 a (8 12x, x), b (x 1,2),其中 x0,若 a b,则 x 的值为 ( ) A 8 B 4 C 2 D 0 答案: B 解析: a b, (8 12x)2 x(x 1) 0,即 16. x0, x . 4向量 a (1, 2),向量 b 与 a 共线,且 | |b 4| |a ,则 b 等于 ( ) A ( 4,8) B ( 4,8)或 (4, 8) C (4, 8) D (8,4)或 (4,8) 答案: B 解析: b 与 a 共线 b a ( , 2 ) 又 | |b 4| |a 2 ( 2 )2 161 ( 2)2, 即 2 16, 4. b (4, 8)或 ( 4,8) 5在平行四边形 , 一条对角线,若 (2,4), (1,3),则 ( ) A ( 2, 4) B ( 3, 5) C (3,5) D (2,4) 答案: B 解析:在 , (1,3) (2,4) ( 1, 1),而 ( 1, 1) (2,4) ( 3, 5),故选 B. 6 (2008 广东四校联考 )向量 a (1,2), b ( 2,3),若 a 2b 共线 (其中 m,n R 且 n0) ,则 - 2 - ( ) A 12 2 D 2 答案: A 解析: (m 2n,2m 3n), a 2b ( 3,8), a 2b 共线, 8( m 2n) 3(2m 3n) 0,即 14m 7n. 12. 7 (2009 广东, 3)已知平面向量 a (x,1), b ( x, 则向量 a b ( ) A平行于 x 轴 B平行于第一、第三象限的角平分线 C平行于 y 轴 D平行于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 答案: C 解析: a b (0,1 a b 平行于 y 轴,故选 C. 8已知向量集合 M a|a (1,2) (3,4), R, N a|a ( 2, 2) (4,5), R,则 M N ( ) A (1,1) B (1,1), ( 2, 2) C ( 2, 2) D 答案: C 解析: M a|a (1 3 , 2 4 ), R (x, y)|4x 3y 2 0 N a|a ( 2 4 , 2 5 ), R (x, y)|5x 4y 2 0 M N(x, y)|4x 3y 2 05x 4y 2 0 ( 2, 2) . 二、填空题 (45 20 分 ) 9已知点 A(1, 3)和向量 a (3,4),若 2a,则点 B 的坐标为 _ 答案: (7,5) 解析: 2a (6,8); (1, 3) (6,8) 7, 5, 点 B 的坐标为 (7,5) 10 (2009 江西, 13)已知向量 a (3,1), b (1,3), c (k,7),若 (a c) b,则 k_. 答案: 5 解析: a c (3 k, 6), b (1,3) ( a c) b, 3(3 k) ( 6)1 0k 5. 11 (教材改编题 )已知点 A(2,3), B(5,4), C(7,10),若 ( R),则当点P 在第三象限时, 的取值范围是 _ 答案: ( , 1) 解析:设点 P(x, y),则 (x 2, y 3), 又 (3,1) (5,7) (3 5 , 1 7 ), ( x 2, y 3) (3 5 , 1 7 ),即 x 2 3 5 ,y 3 1 7 , 又 点 P 在第三象限, - 3 - x 5 5 0y 4 7 0 解得 1. 12 (2009 菏泽模拟 )已知向量 m (a 2, 2), n ( 2, b 2), m n(a 0, b 0),则 最小值是 _ 答案: 16 解析:由已知 m n 可得 (a 2)(b 2) 4 0, 即 2(a b) 0, 4 ,解得 或 ( 舍去 ), 6. 所以 最小值为 16. 三、解答题 (410 40 分 ) 13已知点 A( 1,2), B(2,8)以及 13, 13,求点 C、 D 的坐标和 的坐标 思路点拨:根据题意可设出点 C、 D 的坐标,然后利用已知的两个关系式,得到方程组,求出坐标 解析:设点 C、 D 的坐标分别为 ( ( 由题意得 (1, 2), (3,6), ( 1 ( 3, 6) 因为 13, 13, 所以有 1 1,2 2 和 1 1,2 2. 解得 0,4, 和 2,0. 所以点 C、 D 的坐标分别是 (0,4)、 ( 2,0), 从而 ( 2, 4) 方法技巧: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解题,主要就是根据相等的向量坐标相同这一原则,通过列方程 (组 )进行求解;在将向量用坐标表示时,要看准向量的始点和终点坐标,也就是要注意向量的方向,不要写错坐标 本题亦可先对向量进行坐标运算,可得 (1,2),由此求得点 C、 D 的坐标和 的坐标 14已知 a (3,2), b ( 1,2), c (4,1) (1)求满足 a 实数 x, y 的值; (2)若 (a (2 b a),求实数 k 的值 思路点拨:向量的坐标表示,实际上是向量的代数表示,引入向量的坐标表示后,使向量的运算代数化平面向量 与点 A(x, y)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对 (x, y), (x, y)是一个整体,向量的许多运算都可以用这个 “ 整体 ” 来解决 解析: (1) a (3,2) x( 1,2) y(4,1) ( x 4y,2x y) x 4y 3,2x y 2, 解得 x 59,y 89. (2)( a ( 2b a), 且 a (3,2) k(4,1) (3 4k,2 k), 2b a 2( 1,2) (3,2) ( 5,2), 2(3 4k) ( 5)(2 k) 0,解得 k 1613. - 4 - 方法技巧: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坐标运算以及向量相等、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两向量相等与平行的充要条件分别是:设 a ( b (则 a ba b(b0)0. 15 (2007 日本东京工科大学 )平面内给定三个向量 a (3,2), b ( 1,2), c (4,1),回答下列问题: (1)求 3a b 2c; (2)求满足 a 实数 m、 n; (3)若 (a (2 b a),求实数 k; (4)设 d (x, y)满足 (d c)( a b)且 |d c| 1,求 d. 分析:熟悉向量的线性运算,直接用坐标运算求解 解析: (1)3a b 2c 3(3,2) ( 1,2) 2(4,1) (9,6) ( 1,2) (8,2) (9 1 8,6 2 2) (0,6) (2) a (3,2) m( 1,2) n(4,1) ( m 4n,2m n) m 4n 3,2m n 2. 解之得 m 59,n 89.(3)( a (2 b a), 又 a (3 4k,2 k),2b a ( 5,2) 2(3 4k) ( 5)(2 k) 0, k 1613. (4) d c (x 4, y 1), a b (2,4), 又 (d c)( a b)且 |d c| 1, 4(x 4) 2(y 1) 0,(x 4)2 (y 1)2 1. 解之得 x 4 55 ,y 1 2 55 ;或 x 4 55 ,y 1 2 55 . d 20 55 , 5 2 55 , 或 d 20 55 , 5 2 55 . 16已知 O(0,0)、 A(1,2)、 B(4,5)及 ,求 (1)t 为何值时, P 在 x 轴上? P 在 y 轴上? P 在第二象限? (2)四边形 否成为平行四边形?若能,求出相应的 t 值; 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析: (1) (1 3t,2 3t)当 P 在 x 轴上,则 2 3t 0, t 23;若 P在 y 轴上,只需 1 3t 0, t 13;若 P 在第二象限,则 1 3 23t13. (2)因为 (1,2), (3 3t,3 3t)若 平行四边形,则 . 3 3t 1,3 3t 2. 无解所以,四边形 能成为平行四边形 - 5 - - 1 - 2014 高考数学模块跟踪训练 平面向量 一、选择题 (85 40 分 ) 1 (2009 东北三校第一次联合模考 )设 a, b, c 是非零向量,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 A (ab ) c a( bc ) B |a b|2 |a|2 2|a|b| |b|2 C若 |a| |b| |a b|,则 a 与 b 的角为 60 D若 |a| |b| |a b|,则 a 与 b 的角为 60 命题意图:考查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基本概念及运算律 答案: D 解析:对于选项 A、 B 可用数量积定义判断,对于选项 C、 D 可选用向量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对于 选项 A 显然错误因向量的数量积不符合结合律 (a b)c |a| b| c,a( b c) a |b| c|其中 、 分别为 a 与 b, b 与 c 的夹角 )(ab )c 是与 c 共线的向量 a (bc )是与 a 共线的向量 对于选项 B.|a b|2 (a b)2 2a b | 2|a| b| |b|2,故 B 错 对于选项 C、 D 可用向量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如图显然 C 不正确, D 正确对于选项 设 是 a 和 b 的夹角, | a| |b|, | a b|2 (a b)2 2a b 2|a|2 2ab |a|2 12, 60 ,故选 D. 2设 a (1, 2), b ( 3,4), c (3,2),则 (a 2b) c ( ) A ( 15,12) B 0 C 3 D 11 答案: C 解析: a 2b (1 6, 2 8) ( 5,6), (a 2b) c 53 62 . 3 (2009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 )已知向量 a (1,2), b ( 2, 4),|c| 5,若 (a b) c 52,则 a 与 c 的夹角为 ( ) A 30 B 60 C 120 D 150 答案: C 解析: a (1,2), b ( 2, 4), a b ( 1, 2), a 与 a b 共线且方向相反 (a b) c|a b| c| 52( 1)2 ( 2)2 512, 60 , 180 120 ,故选 C. 4在 ,若 a, b, c 且 a b b c c a,则 形状是 (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答案: D 解析:由 a b b c 得 由正弦定理得 A - 2 - C) 0, A C,同理 B C,则 形状是等边三角 形,故选 D. 5 (2009 全国 , 6)已知向量 a (2,1), a b 10, |a b| 5 2,则 |b| ( ) A. 5 B. 10 C 5 D 25 答案: C 解析: | a b|2 2a b |a|2 2a b |b|2 50,即 5 210 |b|2 50, | b| 5. 6 (2009 浙江, 5)已知向量 a (1,2), b (2, 3)若向量 c 满足 (c a) b, c( a b),则 c ( ) A (79, 73) B ( 73, 79) C (73, 79) D ( 79, 73) 答案: D 解析:设 c (x, y),则 c a (x 1, y 2), a b (3, 1) ( c a) b, c( a b), 2( y 2) 3(x 1),3x y 0. x 79, y 73,故选 D. 7设 a (4,3), a 在 b 上的投影为 5 22 , b 在 x 轴上的投影为 2,且 |b|14 ,则 b 为 ( ) A (2,14) B (2, 27) C ( 2, 27) D (2,8) 答案: 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运用向量投影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设 b (m, n),则 a b|b| 5 22 ,m 2, m 2,n 27, 或 m 2,n 14. | b|14 , b (2, 27),故选 B. 8 (2009 宁夏、湖南, 9)已知点 O、 N、 P 在 在平面内,且 | | |, 0, ,则点 O、 N、 P 依次是 ( ) A重心、外心、垂心 B重心、外心、内心 C外心、重心、垂心 D外心、重心、内心 答案: C 解析:由 | | | ,即点 O 到三点 A、 B、 C 的距离相等, 点 O 为 外心如图,设 D 为 上的中点,则 2. - 3 - 0, 2 0, 2, A、 D、 N 三点共线, 点 N 在 的中线上,同理点 N 也在 的中线上, 点 N 是重心 , 0, ( ) 0, 0, , , 点 P 是 垂心 二、填空题 (45 20 分 ) 9 (2009 江西, 13)已知向量 a (3,1), b (1,3), c (k,2),若 (a c) b,则 k_. 答案: 0 解析: a c (3 k, 1), b (1,3) ( a c) b. 1(3 k) ( 1)3 0k 0. 10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 , (1,2), ( 3,2),则 _. 答案: 3 解析:如图所示,设 交于点 O, 则 12 12 (12, 1) ( 32, 1) ( 1,2) 又 (1,2), ( 1,2)(1,2) 1 4 3. 11已知 a, b,且 | |a | |b 2, 60 ,则 | |a b _; a b与 b 的夹角为 _ 答案: 2 3 6 解析: | |a b (a b)2 2ab 2 3; (a b) b ab 6,则 (a b)b| |a b | |b 62 32 32 , 6 ,故填 2 3, 6. 12已知平面上三点 A、 B、 C 满足 | 3, | 4, | 5,则 值等于 _ 答案: 25 - 4 - 分析:本题考查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计算方法,突出运算技能的考查,为了便于比较,下面给出 5 种思路 解析:思路 1: (向量数量积的定义 ) 因为 B 90 ,所以 | | C) | | A) 25. 思路 2: (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由已知三角形 边长为 3、 4、 5. 所以 B 90. 如图,以 B 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则 A, B, C 三点的坐标分别为 (3,0), (0,0), (0,4),所以 (0,4)(3 , 4) (3, 4)( 3,0) 03 4( 4) 3( 3) ( 4)0 25. 思路 3: (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 ) 因为 B 90 ,所以 0, 从而 ( ) |2 25. 思路 4: (整体配凑法 ) 受思路 3 启发,由广义对称思想出发可得如下更为一般的解法: 12( ) ( ) ( ) 12( ) 12( 32 42 52) 25. 思路 5: 因为 0, 所以 ( )2 0, 即 12(|2 |2 |2) 25. 总结 评述:思路 1,2,3 都利用了 B 90 这一条件,对向量数量积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思路,而思路 4 和思路 5 不仅未用到 B 90 这一条件,还揭示出了更一般的结论: 已知平面上三点 A、 B、 C 满足 | a, | b, | c,则 12( - 5 - 由于向量具有 “ 数 ” 与 “ 形 ” 的双重身份,因此其运算形式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特别是思路 4,5 不仅简化了运算,还揭示了问题的本质 若将三点改为四点,如何?研究会继续下去 以上各问题,我们都给出了若干解法,有的题目的不同解法的繁简程度大相径庭,对于数学问题,只有抓住本质,才能发现简捷、灵活的解题方法,这里有直觉和灵感,更是知识与思想方法融会贯通,是数学学习追求的 理想境界,但是,又必须指出,高考复习阶段特别是基础知识复习阶段,我们不提倡刻意追求客观题的特殊解法,只有平时的 “ 小题大做 ” ,才能取得考场上的 “ 小题巧做 ” 三、解答题 (410 40 分 ) 13设 n 和 m 是两个单位向量,其夹角是 60 ,求向量 a 2m n 与 b 2n 3m 的夹角 解析:由 |m| 1, |n| 1,夹角为 60 ,得 m n 12. 则有 |a| |2m n| (2m n)2 44m n 7. |b| (2n 3m)2 412m n 97. 而 a b (2m n)(2 n 3m) m n 62 72, 设 a 与 b 的夹角为 , 则 a b|a| b| 727 12.故 a, b 的夹角为 120. 14已知向量 a ( 1), b (1, , 2 2. (1)若 a b,求 ; (2)求 |a b|的最大值 解析: (1)若 a b,则 0, 由此得 1( 2 2), 4 , (2)由 a ( 1), b (1, 得 a b ( 1,1 , |a b| ( 1)2 (1 2 3 2( 3 2 2 4 ), 当 4) 1 时, |a b|取得最大值, 即当 4 时, |a b|的最大值为 2 1. 15已知向量 (3, 4), (6, 3), (5 m, (3 m) (1)若点 A、 B、 C 不能构成三角形,求实数 m 应满足的条件; (2)若 直角三角形,求实数 m 的值 解析: (1)已知向量 (3, 4), (6, 3), (5 m, (3 m),若点 A、 B、C 不能构成三角形,则这三点共线 (3,1), (2 m,1 m),故知 3(1 m) 2 m, 实数 m 12时,满足条件 (2)若 直角三角形,且 A 为直角,则 , 3(2 m) (1 m) 0,解得 m - 6 - 74. B 为直角, ( 1 m, m),则 , 3( 1 m) ( m) 0,解得 m 34. C 为直角,则 , (2 m)( 1 m) (1 m)( m) 0,解得 m 1 52 . 综上所述, m 74或 m 34或 m 1 52 . 16 (2009 湖北, 17)已知向量 a ( , b ( , c ( 1,0) (1)求向量 b c 的长度的最大值; (2)设 4 ,且 a( b c),求 值 思路点拨:本小题主要考查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的概念、三角变换和向量运算等基本知识,考查基本运算能力 解析: (1)解法一: b c ( 1, , 则 |b c|2 ( 1)2 2(1 1 1 , 0| b c|24 ,即 0| b c|2. 当 1 时,有 |b c| 2, 向量 b c 的长度的最大值为 2. 解法二: | b| 1, |c| 1, |b c| b| |c| 2. 当 1 时,有 b c ( 2,0), 即 |b c| 2, 向量 b c 的长度的最大值为 2. (2)解法一:由已知可得 b c ( 1, , a( b c) ) a( b c), a( b c) 0,即 ) 由 4 ,得 4 ) , 即 4 2 4(kZ) , 2 2 或 2 kZ ,于是 0 或 1. 解法二:若 4 ,则 a ( 22 , 22 )又由 b ( , c ( 1,0)得 a( b c) ( 22 , 22 )( 1, 22 22 22 . a( b c), a( b c) 0,即 1, 1 平方后化简得 1) 0, 解得 0 或 1. 经检验, 0 或 1 即为所求 - 1 - 2014高考数学模块跟踪训练 平面向量 基础自测 点的仰角是 60 ,0,则 . 处望 ,从 处的俯角为,则 、的大小关系为 . (a+b+c)(a+3 三角形 . 、 B 两地的距离为 10 、 C 两地的距离为 20 测得 20,则 A、 C 两地的距离为 , 0 ,00 车以 80 km/向 时摩托车以 50 km/向 运动开始 车的距离最小 . 例题精讲 例 1 要测量对岸 A、 取相距3、 并测得 5, 45, 0, 5,求 A、 例 2沿一条小路前进,从 ,方位角(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 向所成的角)是 50,距离是 3 方位角是 110,距离是 3 ,方位角是 140,距离是( 9+33)计算出从 的方位角和距离(结果保 留根号) . 例 3 如图所示,已知半圆的直径 ,点 B 的延长线上, ,点 点 分别在 两侧,求四边形 - 2 - 巩固练习 在 0的方向 城出发的一条公路,走向是南偏东 40,在 处有一人距 C 为 31 千米正沿公路向 A 城走去,走了 20 千米后到达 D 处,此时 1千米,问这人还要走多少千米才能到达 量河对岸的塔高 ,可以选与塔底 B 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 C 与 D,现测得 , , CD=s,并在点 的仰角为,求塔高制造三角形支架 所示,要求 0, 长度大于 1米,且 为了使广告牌稳固,要求 长度越短越 好,求 当 短时, 少米? - 1 - 2014高考数学模块跟踪训练 平面向量 基础自测 点的仰角是 60 ,0,则 . 答案 130 处望 ,从 处的俯角为,则 、的大小关系为 . 答案 = (a+b+c)(a+3 三角形 . 答案 等边 、 B 两地的距离为 10 、 C 两地的距离为 20 测得 20,则 A、 C 两地的距离为 答案 , 0 ,00 车以 80 km/向 时摩托车以 50 km/向 运动开始 车的距离最小 . 答案 4370例题精讲 例 1 要测量对岸 A、 取相距3、 测得 5, 45, 0, 5,求 A、 解 如图所示,在 20, 0, D=, 5, 5, 0 . 60 26. ,由余弦定理, 得 3)2+(2 26)2 =3+2+3- =5, ( A、 例 2沿一条小路前进,从 ,方位角(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 向所成的角)是 50,距离是 3 方位角是 110,距离是 3 ,方位角是 140,距离是( 9+33)并计算出从 的方位角和距离(结果保 留根号) . 解 示意图如图所示,连接 0 +(180 )=120 ,又 C=3, 0 120)21(33299 =27=33(在 60 -(70 +30 )=120 , 3+9. - 2 - 由余弦定理得 120222 )21()933(332)933(27 2 =2 629 )( ( 由正弦定理得 =2692923)933(=22. 5 ,于是 0 +30 +45 =125 所以,从 的方位角是 125, 距离为2 )62(9 例 3 如图所示,已知半圆的直径 ,点 B 的延长线上, ,点 点 分别在 两侧,求四边形 解 设 ,四边形面积为 y,则在 ,由余弦定理 得 5 y=S 1 243( 5 =2+435. 当2,即=65时, +435. 所以四边形 + . 巩固练习 在 0的方向 城出发的一条公路,走向是南偏东 40,在 处有一人距 C 为 31 千米正沿公路向 A 城走去,走了 20 千米后到达 D 处,此时 的距离为 21 千米 ,问这人还要走多少千米才能到达 解 设 , 余弦定理得 2222=21202 312120222 = 734, 而 )= =73421+21=1435, 在 正弦定理得60 6023143521=15(千米 ). 答 这个人再走 15 千米就可到达 量河对岸的塔高 ,可以选与塔底 B 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 C 与 D,现测得 , , CD=s,并在点 的仰角为,求塔高 解 在 , - -,由正弦定理得 - 3 - 所以 在 s. 制造三角形支架 所示,要求 0, 长度大于 1米,且 为了使广告牌稳固,要求 长度越短越 好,求 当 短时, 少米? 解 设 BC=a( a 1) ,AB=c, AC=b, a2+将 c=a2+ 化简得 b( a 1,知 0. b=1412 4322)1( 2)1(4 3a+23+2, 当且仅当 1(4 3时,取“ =”号, 即 a=1+23时, +3. 答 2+3)米,此时, 为 (1+23)米 . 回顾总结 知识 方法 思想 课后作业 一、填空题 、 0 海里,从 A 岛望 C 岛和 B 岛成 60的视角,从 B 岛望 C 岛和A 岛成 75视角,则 B、 海里 . 答案 B 的高度,在一幢与塔 0 的仰角为 30,测得塔基 5,那么塔 高度是 m. 答案 20(1+33) 知两座灯塔 与海洋观察站 a 灯塔 的北偏东 20,灯塔 的南偏东 40, 则灯塔 的距离为 答案 3a 向东匀速航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4高考数学 平面向量模块跟踪训练(打包6套)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1184016.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