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湾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_第1页
卢湾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_第2页
卢湾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_第3页
卢湾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_第4页
卢湾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卢 湾 高 级 中 学 高 一 语 文 月 考 试 卷 满分 100 分 时间 90 分钟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21 分) 年 感 梁 衡 钟声一响,已进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不知是谁发明了“年” 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剁去。可是人们好像还欢 迎这种切剁,还张灯结彩地相庆,还美酒盈杯地相贺。我却暗暗地诅咒:“你这个叫 我无可奈何的家伙!” 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 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的。当小学生时 苦等着下课的铃声,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一个学年快快地逝去。当大学生时,正 赶上“文革”的年代,整日乱哄哄地集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慷慨激昂地斗争,最后 又都将这些一把抹去。发配边疆,白日冷对大漠的孤烟,夜里遥望西天的寒星。 这许多岁月就这样在我心中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切地赶走了。年,是年年过的,可 是除却划了浅浅的表示时间的一痕,便再没有什么。 但在有的地方,却是重重地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 知道向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也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攒在手里。静静的阅览室 里,突然下班的铃声响了,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抬头瞪一眼管理员。本是被拦蓄了 一上午的时间,就让她这么轻轻一点,闸门大开,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去,而我立时 也成了一条被困在干滩上的鱼。 但是年,还是要过的。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时,正 赶上一年头的岁末,我怅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 她那飘逝的裙裾。但她也没有负我,留下了手中这本还散着墨香的厚礼。这个年就这 样难舍难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划下了一笔。 想来孔子把四十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 了山巅,登高一望,回首过去,我顿明白,原来狡猾的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年来 换我们一程程的生命的。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牛顿用他生命的第二十三 个年头换了一个“万有引力” ,而哥白尼垂危床头,还挣扎着用生命的最后一年换了一 个崭新的日心说体系。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成一件事,明白一个理,却永再不会失 去。而我过去多傻,做了多少赔钱的,不,赔生命的交易啊。假若把过去那些乱哄哄 的日子压成一块海绵,浸在知识的长河里能饱吸多少汁液,假使把那寒夜的苦寂就为 积极的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时间这个冰冷却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就无意; 可你有求,他就给予。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地度量着,人生又 像一支蜡烛,每时都在做着物与光的交易。但是总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 成泪滴。年,是年年要过的,爆竹是岁岁要响的,美酒是每回都要斟满的,不过,有 的人在傻呵呵地随人家过年,有的却微笑着,窃喜自己用“年”换来的胜利。 这么想来,我真清楚了,真的不惑了。我不该诅咒那年,倒后悔自己的过去。 人,假如三十或二十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 1第段中加点字“一痕”在文中的含义是(3 分) 2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 分)( ) A作者从虚到实,由事及理,先回忆“年”给自己留下印记的故事,然后阐述自 己对“年”的理性思考,思路清晰,层次井然。 B 作者举牛顿用年换“万有引力” ,哥白尼用年换崭新的日心说,两个事例意在 阐明聪明的哲人会做买卖,用时间换取人生的成功。 C 文章开头写“我却暗暗诅咒年” ,结尾又说“我不该诅咒年” ,这看似矛盾,实 则欲扬先抑,前后对照,突出我对“年”的思考。 D作者在文中多用第二人称称呼“年” ,又多用比喻修辞,语言亲切生动,可读性 强。 3分析第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3 分)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分)( ) 再将这分分秒秒点瓜种豆般地填到稿纸格里。 而当我一人伏案疾书时,我就用锋利的笔尖,将一日、几时撕成分秒, 当我和挚友灯下畅谈时,司马迁的文,陶渊明的诗,还有伽利略的实验,一起被 桌上“滴答”的钟声搅拌成一首悠美的旋律, 我拖着时间之车的轮,求它慢一点,不要这样急。 我们陶醉,我们盼夜长,最好长得没有底。 A,。 B,。 C,。 D,。 5文章的题目是“年感” ,作者对“年”有哪些感想?请结合全文分条陈述。 (3 分) 3 6孔子认为“四十不惑” ,作者则认为人在三十或二十不惑更好。如果可以自己决定, 你会选择在什么年龄不惑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 题。(22 分) 晚 秋 (亚美尼亚) 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 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 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娇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心 脾的香水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 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在孤儿院一起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 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 落他,让他觉得妻子很粗鲁,甚至丑陋。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 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又生育了一 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 给玛妮克拍 x 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说,时间非常紧迫, 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 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 的脑袋。这片开满黄色的小花、撒着一片片树荫的草地让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他们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 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 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复读生 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 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 世界。于是瓦萨卡马上就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 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 一辆大客车的车轮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 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 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 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这条母狗! 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 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 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 已经不能集中了。他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 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 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11 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 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12 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砰砰跳地跳,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 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 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 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依旧迈着跳舞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了。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13 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14 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卸重负。 “我鬼迷心窍了, ”15 他心烦意乱地嘟囔了一句, “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16 他信步在街上走着,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到了从前的17 5 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 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7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第段的景物描写(4 分) 8赏析第 段加点词组“跳舞似的”精妙之处。 (3 分)12 9第 段划线句中,瓦萨卡为什么“呼吸也变得自如了”?(3 分)16 10简析文中第段第段和第 段三次写到秋风的作用。 (4 分)16 11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 并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 B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卡 产生的心里冲击。 C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 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D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 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12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 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5 分) (三)默写。(10 分) 13 (1) ,百舸争流。 (2)携来百侣曾游, 。 (3) ,白露未己。 (4)山气日夕佳, 。 (5) ,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 (6) ,自胜者强。 (7)大方无隅, 。 (8)上善若水, 。 (9)见贤思齐焉, 。 (10)治大国, 。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6 题。(8 分)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 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注】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 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 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14王安石,号 。 (1 分) 15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千里澄江似练”的“练”字,勾画出千里江面似匹白绢,波光闪亮。 “翠峰如 簇”的“簇”字又描绘出青翠的山峰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峻峭挺拔。 B上片围绕金陵秋色极尽渲染,以“画图难足”句作结,道出金陵美景用画笔是 难以完美地描绘出来的。 C下片“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起笔,由写景转入怀古, 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 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 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 7 16结合作品,对下片划线句加以赏析。 (4 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1 题。(25 分)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 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 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 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 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 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 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 业者其亦有类乎?” 17解释下列字(4 分) (1) 寿 ( ) (2)实 ( ) (3)若 ( ) (4)爱 ( ) 18、对本文字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4 分) A.驼业种树。 “业”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把当作职业” 。 B.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是形容词,使动用法。译“并没有办法使它们长得高大茂盛” 。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句三个“以” 都是连词,用法含义完全一样。 D.若甚怜焉。焉:代词,他们,指代老百姓。 19.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 分) A.故乡人号之“驼” 乃号令于三军曰 B.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不抑耗其实而已 C.他植者则不然填然鼓之 D.其乡曰丰乐乡其真无马邪? 20、翻译下面的句子:(8 分) (1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译文: ( 2)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译文: 21.请你谈一谈本文的主旨 (5 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2-26 题。(14 分)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 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 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 ”而京 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 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 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 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 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 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以此观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 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 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 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 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 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 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 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9 【注】光禄:官名。徼(jio):边界。 22填入第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1 分)( ) A而 B皆 C则 D乃 2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段“蓊然满园”的景象(2 分) 24第段写“京师人贵竹和江南人贱竹现象”有何用意?(2 分) 25下列的表述,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是作者受舅父任光禄之托为竹溪写的一篇“记” 。文章并没有记叙任君筑园 植竹事件的始末,而把重心放在了议论上。 B作者舅父任光禄身为江南人却喜竹爱竹,有人厌我爱,敝帚自珍的心理。 C文章在写了江南人与京师人对竹的态度截然不同,却在对奇花石的喜好上,存 在着一致心理。 D任君自称为“竹溪主人” ,与东晋陶渊明爱菊、北宋周敦颐爱莲,意趣情怀相似。 26简述本文第段的写作思路。 (3 分) 一、 1作者在学会用笔和墨工作之前,年在作者生命中肤浅的印记。 (答出“学会用笔墨 之前”或“少年青年虚度光阴时”得 1 分,答出“年的印记”关键词得 1 分)2 (3 分) A, “由虚到实,由事及理”理解错误,应是由实到虚。 3答案示例:画线句承上启下, 一个“但”字扭转上文生命中的浅浅印记内容, (1 分)并引出下文生命中深深印记的内容。 (1 分)4 (3 分)C 5答:时间会给生命留下或浅或深的印记。时间与生命是一种 交易。时间不讲情面却又公平。人生若早悟,生命就会焕发出更大的价值。 (每点 1 分, 答对 3 点得满分) 6范例:我选择二十不惑。如今社会发达,信息量巨大,人接受教育 较先辈们普遍超前,教育程度也普遍提高,获得教育的渠道也繁多,不惑的年龄自然提前; (2 分)同时人生苦短,为何非要像先辈们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后,方能真正品味和懂 得人生的滋味?我们可能比先辈们幸运,可以不必经历社会的动荡,不会有那么多的弯路 和困惑等着我们去走和思考。我们能省下并赢得二十年的不惑期,可以让生命放射出更多 的光芒,体现出更大的价值。 (2 分) (能言之有理得 2 分,能结合本文内容表述观点得 2 分,语言组织 1 分) 二、 7 (3 分)答案示例:在内容上设置悬念,温暖晴和的晚秋为什么好像在戏弄他,嘲 笑他,鄙视他,引起了读者阅读兴趣。在表达上运用反衬手法,以明媚之景与瓦萨卡烦闷 的心情形成反差,突出了他心情低落,处境凄凉。 (答 1 点得 2 分) 8舞步传递出的是轻 盈、欢快的形象特点,1 分,用此与上文中年男子的“体态臃肿”形成鲜明对比,1 分,突 出了中年男子发现“小包“后的兴奋心情。1 分 9瓦林卡看到那个精巧、价值不菲的小包,心中是生发过占有的欲望,1 分,但他的 正直让他觉得自己这种想法是“鬼迷心窍了” ,并最后摆脱了不良想法而如释重负。1 分。 10体现“晚秋”季节特点,1 分,推动情节发展,1 分,由“凉意”过渡到“凉爽” 突出了主人公瓦萨卡心理变化过程。1 分 11 (3 分)C 12 (5 分)示例一:瓦萨卡不会将包据为己有。因为(1)尽管自己也得了病,他首 先想到的是妻子,这瓦萨卡虽然贫穷,但是他有一颗善良的心。2 分(2)当他看到那个偷 盗耳环的女人时,他愤愤地骂。表明了他的正义与正直。2 分(3)当他经受诱惑时的犹豫 其实也是他内心的斗争,哪怕没有中年男子的介入,他拿到皮包后也会幡然悔悟。1 分 示例二,瓦萨卡会将包据为己有(1)他生活处在最艰难的境地。急需一笔钱给他妻子 和自己看病。毕竟身体是第一位的。失去了健康,也就无法真正的维持生计。 (2 分) 11 (2)他觉得与这个女人是两个世界的人,也觉得她的钱财来得容易。他不会对一个富 有的人产生怜悯。 (2 分) (3)从他的一系列心情可以看出,他对占有小包是相当动心的, 尽管有犹豫,如无人抢前拿走,那也是暂时的。 (1 分) 三、 13 (10 分)略 四、 14半山(1 分)15 (3 分)D,非“直抒胸臆” 。16作者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 (1 分)这三句借古讽今, (1 分)委婉地劝告宋统治者莫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图治, 富国强兵,抵御外患。 (1 分)用此三句作结尾,寓意深刻,催人警醒。 (1 分) 五、 4、 C(前两句中的“以”字,都是目的连词。 “验其生枯”是“爪其肤”的目的,同样“观 其疏密”是“摇其本”的目的。第三句是的“以”是修饰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