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艺术美学复习重点、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1页
最新大学艺术美学复习重点、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2页
最新大学艺术美学复习重点、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3页
最新大学艺术美学复习重点、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4页
最新大学艺术美学复习重点、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艺术美学第一讲 何为美学1、美学与美术学 a. 美术学(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 美术史:对历史上各个美术流派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规律作出深层的说明,并对各个美术流派的作品在艺术上的价值作出分析判断。 美术理论:美术理论的研究不能脱离美术史,它应当是对美术史的理论总结。美术理论对什么是美术、美术的本质、规律、特征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以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规律、特征这一问题为前提。 美术批评:是将美术理论应用对于现代美术的分析评价,并且要以整个美术史作为它的参照系。一种有深度、有价值的美术批评既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并包含批评者对作品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又要注意研究现代当代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潮的变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b.中国古代将包含美术史在内的整个美术学研究提升到了哲学、美学的高度。2、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美学是用哲学之剑解艺术之谜。3、美学发展历史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是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在系统化了的理论形态上的集中表现。4、美学研究对象 第一: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 第三: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研究对象如果按分类则如下: (1)美,如美的产生、发展;美的本质、特征、功能;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美的形态;内容美、形式美等美的组成因素及其规律;(2)审美,如审美心理,审美意识,美感的发生、发展、性质、特征及其规律;(3)美的创造,如现实美、艺术美的创造规律、发展规律、鉴赏规律等;(4)美学范畴,如丑、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范畴的审美特性、发展规律及其同美的关系等;(5)美育;(6)美学自身。 第二讲 何为艺术 艺术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之一,从美学的角度研究艺术,就是艺术美学的内容。 从艺术的历史与现实出发,讨论通常意义上理解的艺术美学。“六艺”(中国古代):礼 乐 射 御 书 数(六经)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造型艺术(欧洲) 艺术框架: 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视觉艺术(绘画、摄影等)造型艺术(雕塑、建筑艺术等) 视听艺术(电影,电视等)语言艺术(文学等) 综合艺术(戏剧、歌剧等) 艺术是一个历史的生产范畴,艺术这个词汇的内涵在不断变化的过程,就是人类对各种与艺术相关的活动的情感内涵与精神价值的认定发生变化的过程,人类通过艺术表达与交流情感。 界定艺术外延的指标:1是否主要为了情感的目的、属于精神领域内的作品与活动。2 是否功利 所谓“艺术”,是人类与社会对某些人类互动作品之精神价值普遍认同的认知与判断。离开了这样的认知与判断,艺术就不存在。只有具有情感表达与交流功能的活动才是艺术。 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生活做出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个别性与概括性相统一的反映,把创造性的生活与表现情感结合起来,并用语言、音调、色彩、线条等物质手段将形象物质和外观,成为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艺术的起源 当穴居的人们某一天突然决定走出洞穴,并对他们此前的生活发出最后通牒,或者因为恐惧,或者因为激动,他们面对新的世界,用石块碰击石块,用火星点燃树枝,然后围坐下来,或者蹦跳起来,或者凝神观照他们的世界,这时,艺术就开始出现了。 1、模仿 2、游戏 3、表现 4、巫术 5、劳动 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艺术的本质 1、客观精神说 a、“宇宙精神”柏拉图 对理想的信念和坚持是柏拉图的主要观念,柏拉图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反映,观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 b、“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就是“客观精神”。 “艺术作品却不仅是作为感性的对象,只诉之于感性领会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受它感动,从它得到某种满足。” c、“文以载道”刘勰 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文心雕龙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强调文学的美质,提倡华丽为美。主张宗经,提倡雅正,在原则上排斥一切离经叛道的文学,这是一种保守的文学观念。 南宋理学家朱熹则把文看作是道的附庸和派生物,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道”不仅是艺术的本质,而且是艺术的内容,没有离开道而存在的文,文是道的表现形式或反映。 这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有其合理的内核,但也带着理学家排斥纯文学的偏见。 2、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夸大本能欲望具有无限的能动性。主观意志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 3、“模仿说”、“再现说” a、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亚里士多德 整个生物界向我们表达着自然的美,每一个生物也向我们表达着某些自然的美,在自然的最高级的各种创作中,绝对没有丝毫的胡乱,殊途同归,一切都引向一个目的,而自然的创造与组合的目的就是美的形式。 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b、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车尔尼雪夫斯基 “再现这个概念在历史上更多的是以模仿的概念出现的,再现的着眼点是客观事物,客体是中心,是本质,主体是对客体被动的反映。” 认为“美是生活” 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坚决反对“为艺术而艺术”;提出艺术的主要任务是“再现生活 ”;艺术的最高目的是成为“生活的教科书”。 艺术的特点“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而是用活生生的事实去表现思想”。 3、“艺术生产”的概念马克思 强调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同时指出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的联系。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就是探讨艺术的根本性质即艺术的社会本质、艺术的认识本质、艺术的审美本质和艺术的历史本质。以及艺术同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哲学、宗教、文学等的内部联系。 1、艺术的社会本质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上层建筑指由经济基础所产生和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的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包括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和政党、社会集团等)两大方面。 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不可能孤立地游离社会关系而存在,当然也就会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发生联系。 席勒美育书简 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孔子代表的儒家美学,强调政治对艺术的影响作用,所谓“成教化,助人伦”、超越政治的美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美术也是不可存在的,任何美术作品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直接或曲折地表现出一定的政治观点或倾向性。 在上层建筑领域里,政治对于美术的影响是巨大的,既承认政治对美术的影响关系,同时又承认美术最终是由经济决定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观点。 (2)、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审美感情与宗教感情一样,往往都是超脱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物质满足。 西方宗教建筑重在表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和超人性的迷狂,中国宗教建筑追求精神的宁静与平安;西方宗教建筑重物质,重外观,带有“雕刻”的意味,中国宗教建筑重精神,重意境,具有“绘画”美。 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3)、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主要从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的研究,哲学作为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形式,要对作为人类感性认识最高形式的艺术产生影响。艺术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对艺术家的思维及其思想产生启迪。 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庄子:逍遥游 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 尼采:超人哲学 (4)、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而艺术的发展反过来对科学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美与真、艺术与科学在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一对翅膀。 2、艺术的认识本质 3、艺术的审美本质 审美,亦称“审美活动”。人所进行的一切创造和欣赏美的活动。是构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实践、心理活动。是理智与直觉、认识与创造、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统一。 日神与酒神精神 尼采:悲剧的诞生 “在造型艺术中,阿波罗通过对现象永恒性的赞颂克服个体的痛苦,美战胜了生命固有的痛苦。在某种意义上,痛苦受了蒙骗,从自然的表情中消失了。” “现在我们觉得,突入生命领域的生存形式多得不可胜数,世界意志的繁殖能力强大无比,那么,斗争、痛苦、现象的毁灭就是必要的。我们仿佛与无限的对生存的原始乐趣融为一体,在狄奥尼索斯狂喜中感到这种乐趣不可摧毁、永驻人间的那一片刻,我们被这种痛苦的愤怒之刺刺穿了。” 4艺术的历史本质二、艺术的特征 一、艺术的主体性特征 1、艺术创作的主体性 “美术是人创造的,在整个美术创造活动中,人创作主体的作用是第一重要的。作为创作主体的美术家,其思想情感、个性品格、审美修养等,直接影响到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下与成功失败。”王宏建 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2、艺术作品的主体性 艺术作品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深刻理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具有艺术的独创性。 3、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艺术接受者的鉴赏与批评活动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意义,它既是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认知、诠释和创造,同时也是与艺术家的精神交流和对话。 二、艺术的形象性特征 “形象”指一切能让人眼见的事物的外貌或形体姿态,它是客观事物本身原有的外部感性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 1、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产物,它具有审美的属性,是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就包含有物象和心象两个层次,它可以为物、为实、为真;也可以为情、为虚、为幻。 2、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视觉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巴尔扎克说:“艺术作品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大量的思想” 三、艺术的情感特征 情感:“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感是从人对事物的态度中产生的体验,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的外部特征。 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艺术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它是运用符号的方式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人的知觉的东西而不是一种征兆性的东西或是一种诉诸推理能力的东西 四、艺术的规律性特征 规律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也叫法则。 “美的规律”,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他在分析了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其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后,马克思精辟地阐述了“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类不仅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了整个世界,而且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了人类自身。” 美的事物同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一样,都是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普遍性和个别性的统一。具体地说,艺术作品,凡是以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出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那它就是美的。第三讲 轴心时代的美学 轴心时代:用以描述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间)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中国、印度、伊朗、巴勒斯坦和希腊地区的文化突破。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雅斯贝尔斯一、柏拉图 “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1、理想国里谈论艺术,说这个世界在哲学上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个世界,理式的床,床的概念,所有床的最高抽象,床为床的根本;第二世界,现实的世界。感性世界里所能够真实地感知到的那些具体的床;第三个世界,艺术的世界。一幅关于床的绘画作品,对于现实中的桌子的模仿。 2、艺术虽然激起人们的情感,但艺术在让感动时,并不是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相反,艺术宗师激起人们心中那些低劣的感情。 柏拉图对艺术与情感关系的评价是否有道理? 艺术激起人们的情感,但是从理想的、社会角度看,这些情感对于一个社会的秩序建设而已,往往起相反作用。二、亚里士多德 诗学史诗与悲剧 “三一律” 四要素:材料因、形式因、创造因、目的因。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艺术创造的本质是“说谎” 艺术的动机:艺术是特殊的人类精神活动。 1、“模仿”与最原始的心理欲望。 2、节奏与和谐。 3、悲剧与喜剧的特征和功能。三、老子 1、老子论“道”“气”“象” (1)“道”是原始混沌; (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法自然。 (4)“道”自己运动; (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影响:“澄怀观道”“气韵生动” 2、老子论“有”“无”“虚”“实” (1)天地之间,其犹橐tu龠 yu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影响:“虚实结合”、“气韵生动” 3、老子论“美”“妙”“味”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故去彼取此。 (3)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5)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影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光而不耀 4、老子论“涤除玄鉴” 含义: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影响:“虚而万景入”、“林泉之心”、“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四、孔子 孔子的美学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对艺术作品的评价角度。 “尽美矣,又尽善也”韶 “尽美矣,未尽善也”武 美:艺术本身的感染力; 善:作品的道德内涵。 a.对艺术作品的道德评价和美学评价是可以分开的; b.最优秀的、完美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在道德上和在美学上都达到相当高水准的作品。 2、孔子对艺术社会功能的强调。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音乐所表达的性情符合当时社会普遍人体的伦理道德规范)“发乎情,止乎礼仪”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文质彬彬” “温柔敦厚”第四讲 古典主义艺术美学观一、文克尔曼 古代艺术史 什么是历史? “发现历史”意味着我们已经有能力从那些时间的碎片中勾勒出一条线索,有能力在这个时间历程中看到一个整体。 历史:不是已然发生的一些事件的堆积,是带有内在完整性的一个过程。真正的历史是把一件件作品、把历史的碎片勾勒成一个整体,使之成为一个过程,看到一个逻辑线索。 文艺复兴:造型艺术地位的确立,造型艺术在人类精神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得以确立。文艺复兴是造型艺术的复兴。 重要贡献: 1、文克尔曼赋予了古希腊这些单个的艺术品以历史的内涵与意义,以及精神的价值,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贡献。 2、重新发现和认知古希腊造型艺术的价值。 3、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古典主义:以遥远年代的一批经典艺术作品作为范本来构建自己这个时代的美学理想。二、康德 论美和崇高 理性如何可能?人怎么可能有理性:而所谓的有理性的精神世界如何成为可能?人的精神世界涉及三个大的领域,分别是知识、情感、意志。 思想核心:“三大批判” 第一部:纯粹理性批判“知识如何成为可能” 强调理性、艺术上的节制 承认理性的知识其所有基础来源于经验。但理性的基础又不能事一般的经验,是经验经过抽象化之后的结果,是知识。(知识是一种和抽象能力相关的对世界的认知能力。) 人类获得知识需要什么条件与前提?探索人类认知领域里先天的能力与后天经验之间的关系。 人有关时间(先验时间)和空间(先验空间)的意识,是永远无法从后天获得的。 第二部:实践理性批判人的意志如何可能。 意志:是支配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基于人类内心的内在的推动力,它包含了伦理、道德等等,是一个很复杂、丰富的范畴。 道德是什么?是超越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本能的行为反映的行为模式,在那种意志的支配下的行为才符合道德的标准。 道德感是人心中一种很纯粹的愿望,是人们对自己的一种先天的要求。 康德认为道德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是核心的也是一种本原的存在,这是意志根本之所在。 意志:康德认为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存在着三种先验的向往和追求神、永生、自由。 第三部:判断力批判情感如何可能?艺术如何可能?(从哲学、形而上学的角度解释) 判断力批判: 上半部:审美判断力批判(美和艺术) 下半部: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美、艺术以及包括我们的情感活动有一个特点,它是一种“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存在。 艺术是在一种有限的东西里面蕴含着的无限。 审美本身带着非功利性。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目的:一种终极的存在,指宇宙万物的终极皈依。 合目的性:每一个单独的活动其实都是跟人类终极的理想相吻合的,它内在具有一种合目的性。 艺术就是通过以理性活动为基础的意志活动的创造,它既是自由的,非功利的,又具有合目的性,这是它跟一般的工艺等等的区别。三、黑格尔 “正”“反”“合”构筑的“辩证法”: 1、“逻辑和历史相结合” “逻辑和历史相结合”就是“正、反、合逻辑” 整个人类世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逻辑的过程) 历史与逻辑都是概念的自我发展,范畴的自我发展? 例:周来祥先生的“和谐美学”。 “和谐”:是指理性和感性的和谐,也可以由此衍生出许多相互对立的范畴的和谐,如人和社会、人类和自然等的和谐。 2、“抽象上升为具体” 抽象艺术只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 世界最本原的存在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理念、是绝对的抽象,但是抽象存在的理念不能永远停止于抽象,理念本身得自我显现,这种显现就是它自我提升的过程。精神在显示自己的过程中就变成现实的物质世界,因此就有了活生生的人类历史。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美是理念,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以及理念与其感性显现二者的统一。 “正 反 合” 第一,美是理念,是绝对精神,这是其本原。 第二,它是绝对理念的感性的显现,既是感性的显现,它和理念本身作为绝对精神的性质就是完全相对独立的。 美学:谈论艺术和美学的专门著作。 “美学”是研究艺术之本质规律的学科,艺术活动是心智的活动,是美学研究的唯一对象。 一、艺术与自然的差别:艺术与心智 “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观象要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和它的观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心灵才是唯一真实的,才真正是美” 二、形式中提升艺术:形式与内容不可分 形式中提升艺术:指人类创造性的活动能够使大自然的存在获得某种形式,能够赋予大自然的形成,而这形式就是艺术之存在的根本,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印记。 心灵的重要性在于从形式提升艺术时,形式是完全和内容融合在一起的形式。 人类艺术史分三个阶段,表现为三种最典型艺术: 第一,象征型艺术 第二,古典型艺术 第三,浪漫型艺术 象征性艺术:建筑(东方艺术:埃及)是象征性艺术代表。古埃及的金字塔看成最初的象征型艺术的代表。 艺术总是需要用某种特殊的外在手段,运用自然材料体现人的心灵。 金字塔:物大于心 古典型艺术:雕塑是古典型艺术代表。 心和物两者之间达成一种均衡,相得益彰。 古希腊艺术:物与心均衡 浪漫型艺术:诗歌是代表(文学):心大于物 悲剧理论:指两种对立的又各具合理性的力量与不可调和的冲突,最后走向共同毁灭。 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四、钟嵘 中国第一文学自觉时代,艺术进入有“理想”。 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源头:诗经、楚辞 钟嵘:诗品提供一种新的美学原则。重建中国广阔的北方地区曾经在民众的集体无意识中得到普遍认同的那种美学原则。这个新的美学原则把诗经作为最高范本。 诗品为汉魏以来直到与他同时的诗人寻找文学渊源,追溯精神谱系。这是一种把文学历史化的努力,把单个人的文学创作看成是整个民族文化史的组成部分以及其中一个阶段的艺术观念。 “都是从无穷无尽的网上剪下来的一小块”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 诗歌理论的核心价值:风骨(五言诗为最具有风骨的诗体) 评价:平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讽喻:一种值得推崇的艺术手法。 “不质直言之而曲折言之”:中国古典艺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气之动人,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亦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注重的关系。 司空徒:唐代后期重要的诗歌理论家和艺术理论家。 二十四诗品:强调含蓄和冲淡。 “味在咸酸之外” 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 沧浪诗话:“以禅喻诗” “悟”:渐悟、顿悟五、王国维 著作:红楼梦评述、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语录体 1、人生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2、词之优劣在于有无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所以物皆着我之色彩。(直接把心灵投射在对象身上,通过带有情感色彩的对象的描写写出自己的心境)例:“泪眼问花花不语”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仿佛写一种和我的心灵不相干的事,这时我的心灵完全隐晦地化入对象,这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例:“采菊东篱下” 3、“隔与不隔”:妙处唯在不隔 4、“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20世纪艺术美学:一、心理学视角 心理学视角:“由上而下”(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经验出发所研究的美学) 早期心理学研究研究和艺术的接触主要涉及视觉艺术领域:从英国经验主义开始出发完形论。 完形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韦特海默尔) 对事物结构的研究以及语境的研究 艺术的意义不是创造。艺术家只需要领悟自然界本身的秩序 皮亚杰:认知心理学:图式理论。二、精神分析学的视角 20世纪人类文化影响最大的三个人即爱伊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 代表作:释梦 重要概念:潜意识、俄狄浦斯情结、创伤、本我自我超我、爱与死是永恒的主题。 弗洛伊德理论的关键是阻力和移情。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艺术的社会功能: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 审美认知作用: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1、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 2、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审美教育作用: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气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送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体系为孔子的“六艺”:“礼乐相济”思想 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 以情动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审美娱乐作用 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赏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承担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18世界德国美学家希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美育”这一概念。 我国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来提倡美育的是清末学者王国维。 艺术教育的任务与目标: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艺术作品 1、艺术作品(四种回答) a. 艺术更能明确地揭示出创造性活动都是心灵的或精神的产物。 b. 艺术作品既不是物理的,也不是心灵,它是一种中间物 c. 现象主义,否认艺术作品的客观物理性,同时否定艺术作品是一种普遍的概念实体。 d. 语义学。表明了艺术作品是物理性,但重点不是讨论艺术作品的主观性或物理性,而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语义分析。艺术与审美、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是不是相同? 艺术品的基本要求或条件: 1、必须有人工制作的物质载体。(客观物质材料) 2、艺术作品只现实地存在于人们的审美经验之中。2、艺术作品层次 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