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韩猖獗 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_第1页
古韩猖獗 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_第2页
古韩猖獗 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_第3页
古韩猖獗 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_第4页
古韩猖獗 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韩猖獗 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导读】: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高句丽对 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631 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 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 唐自贞观四年(630 年)征服东突厥之后,一跃而为东亚之共主,遂相继向西、 北、东、西南各方面,展开扩张之攻势。贞观八、九年征吐谷浑。十四年灭高 昌。十八年灭焉耆;第一次征高丽。二十年灭薛延陀。二十一年再征高丽;灭 龟兹。二十二年三征高丽。二十三年太宗崩。 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 朝仍然敌视。631 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 突厥联盟。 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 (当时的“辽东” 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 为“旧中国之有” ,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 ,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 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 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 642 年,渊盖苏文杀死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莫离支” 摄政。为讨渊盖苏文和保护唐的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 644 年,唐太宗带着李世积、李道宗和长孙无忌率军十万亲征高句丽。645 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受阻 (今辽宁鞍山海城境内) ,再也无法前行。由于寒冬恶劣天气和薛延陀入侵唐朝, 唐军被迫返回。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 646 年,宝藏王献给唐太宗两个美女,表示善意,唐太宗没有接受。唐太宗以 弓服赐给盖苏文,盖苏文接受,但不遣使者答谢,唐太宗于是下诏削弃朝贡。 唐与回纥等铁勒诸族灭了薛延陀后,647 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 世积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648 年,唐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从海上攻打鸭 绿江口。随後,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 649 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根 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直至 649 年去世前也一直经营海军以大举攻伐高句丽。 第一次东征:贞观十八年(644 年)七月开始,至九月攻安市不能克,还军。 第二次东征:此次东征,分为两次进扰战:(一)贞观二十一年(647 年) 三月自陆路进军,七月进至平壤西境而还。 (二)二十二年(648 年)正月,自 水道进军,四月进至义州及平壤北而还。 第三次东征:二十二年(648 年)六月,准备大举征高丽,大备水军。翌年 (649 年)五月太宗崩,罢东征。 第一次东征(参看附图 8-301) 第二次东征(参看附图 8-302) 一、战场地理形势 唐代之高丽,其西北方面之国境,以辽水为界与唐相邻接。西方濒海,与 唐之莱州(今山东掖县)遥遥相对。其东北为靺鞨部。东濒大海,南与新罗、 百济邻境。高丽拒唐之险要地带有三: (一)辽水区域:贞观五年(631 年) ,高丽王建武惧唐入侵,曾举国自扶 余城(今辽北昌图县境)沿辽水东岸向西南至海“千余里”筑长城。 (二)鸭绿江与千山山脉间区域:有丸都城(今辽宁辑安县) 。此城乃高丽 之故都城。杜佑通典载:城在丸都山下,沸流水之东。 唐书地理志载: 自鸭绿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泝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今义州)得渤 海(国)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 由以上列城之形势观之,自辽东进攻高丽都城平壤,有三道:(一) 自辽东城越千山山脉之连山关,经凤城至咸兴府(今义州) ,为主要道路,亦高 丽入贡之道。 (二)自盖牟卑沙城,经扶余城(岫岩)至义州为西道。 (三)自 玄菟(新宾)越千山山脉至丸都为东道。此三道乃唐征高丽陆军必经之道路也。 至于唐水军攻高丽之海道亦有二:(一)自莱州(今山东掖县)越过东北 诸群岛如大谢岛(今蓬莱县东北三十里)乌湖岛(似今南、北城隍岛) ,渡乌湖 海(似今渤海海峡) ,然后自今旅顺、大连或东趋鸭绿江口而至平壤,或北趋辽 河口策应陆军作战。 (二)自成山(今山东荣成县) ,横渡黄海趋平壤、熊津江 口(今锦江) ,以攻百济。 二、双方作战方略 唐朝方面:高丽自盖苏文政变后,北连靺鞨,南连百济、倭国,隐然有西 抗唐朝,主盟东方之志。唐太宗自灭东突厥后,既有主盟全亚之图,于是对盖 苏文之拒命,遂兴挞伐之师。 唐太宗征高丽之基地,亦如隋然,以幽州(今河北大兴县西南) 、营州(今 热河朝阳县)为陆军策源地,以莱州为水军策源地,又在乌湖岛屯粮,以供东 征军之补给。同时,太宗鉴于隋征高丽之失败,有以下之重要措施: (一)在国内后方诸重要战略要点,如首都长安,东都洛阳,定州(今河 北定县)等地作严密之部署与控制,以防后方之动乱。 (二)征募天下骁勇之志愿兵组成新军,以免强征致使地方骚动。 (三)水陆两军合势,密切协同,故将军之主力指向于安市(今辽宁盖平 县东北) 。 (四)采用大量释俘,优俘政策,以瓦解高丽之军心、人心。 (五)及久攻安市不下而退军之后,知高丽善守城池,乃转采分军扰乱作 战,待其弊而取之。又大量造船于江淮扩充水军,俾唐军能直捣平壤而攻之。 (六)高宗仍继承太宗之方略,继续采扰乱作战,及扩充水军之政策,最 后乃乘其内乱而击灭之。 高丽方面:一仍过去败隋之战术,利用三条重叠纵深之国防线,及守城战 术与天候之利,以迟滞唐军之入侵。待唐军久顿兵坚城之下,粮尽、兵疲、天 候(详见上卷隋东征之战章)又于唐军不利时而反攻之。 三、作战经过 贞观十八年七月二十日,唐太宗派阎立德到洪州(今江西南昌)、饶州 (今江西上饶)和江州(今江西九江)筹建 400 艘军船,并将幽州(今北京) 以及忠于唐的契丹和靺鞨部队划给营州的指挥官,让其对高句丽进行探试性的 攻击。渊盖苏文马上派特使到唐朝贡讲和,以避免双方战争的升级。不过唐太 宗并没有接受高句丽的朝贡,反倒将来使拘留起来,指控他们背叛荣留王,与 弑君者同谋。 644 年冬,唐太宗带着大多数官员和皇太子李治离开长安开始缓慢向唐与 高句丽的边境进发。房玄龄和李大亮留守都城长安。李世民先是到了洛阳并在 那又作了几个月的进一步准备。 大概在 645 年的新年,唐太宗下令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常何、左 难当为平壤道行军副总管,冉仁德、刘英行、张文干、庞孝泰、程名振为总管, 率 4 万 3 千部队乘 500 艘战船从莱州出发,渡黄海向平壤进发。与此同时以李 世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为辽东道行军副总管,张士贵、张俭、 执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弥射、姜行本、曲智盛、吴黑闼为行军总管隶之, 率 6 万部队从陆地向辽东进军。 唐太宗对这场战争的胜利充满信心。他认为隋炀帝之所以没能战胜高句丽 的原因是隋炀帝对自己的人民过于残忍而高句丽则爱惜自己的人民。 隋炀帝用 要反叛的部队来打高句丽团结一心的军队,因此是不可能取胜的。现在这一切 都已得到改变。首先这次战争是大国打小国。其次这场战争是正义之师讨伐叛 逆之贼。第三这场战争是组织有素的部队攻打另一个混乱的部队。第四这场战 争是精力充沛的部队攻打另一个疲惫不堪的部队。最后这场战争是士气高昂的 部队攻打另一个抱怨连天的部队。因此唐这次攻打高句丽是胜券在握。 645 年春,唐太宗开始离开洛阳攻打高句丽。萧瑀被留下来看守洛阳。到 了定州(今河北保定)后,唐太宗让李治留在那负责部队的后勤任务。与李治 一齐留守定州还有高士廉、刘洎、马周、张行成、高季辅。李世民这带着长孙 无忌、岑文本、杨师道、尉迟敬德、刘弘基、阎立德等大臣继续前行。岑文本 在幽州病逝。与此同时,李世绩和李道宗已先与李世民越过辽河并在 645 年夏, 攻下盖牟(今辽宁抚顺)。 在海路,张亮已越过渤海并攻下卑沙(今辽宁大连)。为了震慑高句丽, 张亮派先遣船队到鸭绿江入海口,但并没有按唐太宗最先要求进一步向平壤进 发。很快,李世绩和李道宗将隋炀帝曾久攻不下的辽东(今辽宁辽阳)包围, 并在唐太宗到来时拿下了辽东,白岩城城主孙代音请降。随后李世民开始向安 市城(今辽宁鞍山)进军。高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帅高句丽、靺鞨兵十 五万救安市,唐军在驻骅山大破之,高延寿、高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 降。此战中薛仁贵穿上异于众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画戟英勇作战,自此得 到太宗赏识,成为唐朝大将。安市城之战在攻安市城前,唐太宗就得知安市城 地势难攻,安市城主杨万春(中国及朝鲜史书中均失安市城城主的名字,朝鲜 民间传说此人名叫杨万春。)机智勇敢有一支强大的守城部队。渊盖苏文摄政 高句丽后,杨万春拒绝接受渊苏盖文摄政。渊苏盖文曾发兵攻打安市城,但没 有成功,因此只好让杨万春继续担任其职务。 唐太宗打算先攻打较为容易的建安城(今辽宁营口)。这样拿下安市城南 边的建安城,安市城也就不攻而破。李世绩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如果唐太宗 先攻建安城,安市城就会切断唐从辽东的供给线使唐陷入被动。于是唐太宗决 定还是先围攻安市城。当唐太宗和李世绩的部队到达安市城后,安市城的守城 者见到唐太宗的旗帜就在城墙上大声漫骂,李世民大怒。李世绩于是请求唐太 宗拿下安市城后坑杀全城百姓。这使得安市城的守卫者更加奋力抵抗唐军。就 这样李世绩一时间拿不下安市城。 一天,唐太宗从安市城中传出杀鸡宰猪的声音。于是告诉李世绩说高句丽 人可能在宴请守城部队准备突袭。李世绩于是作好了高句丽会在晚上突袭的准 备。事不出所料,安市城当晚真的对唐进行了突袭。不过早有防备的李世民, 亲自率兵击退了高句丽的进攻。与此同时,李道宗开始在安市城的东南构筑一 个用于进攻安市城的土山。为此,安市城也不断加高东南边的城墙。双方这样 对峙了 60 天后,李道宗的土山已经高到可以看到安市城的里面。李道宗和他的 手下傅伏爱登上了土山顶。忽然,土山出现了倒塌,并倒在了安市城的城墙上。 安市城的城墙也因此倒塌。傅伏爱这时却擅离职守。高句丽趁乱发动进攻占领 了土山,并使其成为安市城防守的武器。唐太宗一怒之下,公开处死了傅伏爱 并下令对土山进行疯狂攻击。不过打了三天也没拿下来。李道宗于是赤脚向李 世民请罪。不过李世民宽恕了他。 随着冬天的临近,唐的供给也开始匮乏。645 年九月十八癸未日(10 月 13 日),唐太宗下令撤退。 李世民在从辽东撤退的时候,强迫辽东的居民迁往唐 的地域内。据资治通鉴和三国史记记载,大约有 7 万高句丽人被迫从 辽东迁入唐。李世民在过辽河的时候,遇到了泥沼。动用了 1 万人填平泥沼后, 唐的大部队才通过辽河。 一些士兵因此在寒冬等待时被冻死。唐太宗很后悔发 动了这场战争,说要是魏徵还活着,魏徵一定会劝阻他不要发动这场战争。十 二月,在定州到并州(今山西太原)的路上,李世民病痈,在并州修养了几个 月后才回到长安。回到长安后,唐太宗将一般政事交由了太子李治处理。朝鲜 18 世纪以后的诗文、笔记小说称唐太宗眼部受到了箭伤。受伤说法于史无据。 唐太宗撤退后,渊盖苏文更加不把唐放在眼里,并时常偷袭唐的边境。唐太宗 多次要他停止对新罗的攻击,但渊盖苏文对此毫不理睬。646 年,宝藏王献给 唐太宗两个美女,表示善意,唐太宗没有接受。唐太宗以弓服赐给渊盖苏文, 渊盖苏文接受,但不遣使者答谢,于是当年冬,唐太宗下诏削弃高句丽的朝贡, 不再承认高句丽的政治地位,考虑灭亡高句丽。 647 年,唐的大臣指出虽然 645 年对高句丽的进攻不成功,但战争使高句 丽进入饥荒。因此建议唐太宗小规模攻打高句丽使高句丽农民无法耕作加剧高 句丽的饥荒。于是唐太宗令牛进达和李海岸从海上攻打辽东半岛南部,李世绩 和孙贰朗从陆路穿过辽河袭击高句丽。据说这两支部队的袭击使高句丽蒙受损 失。 648 年,唐太宗派薛万彻和裴行方再次从海上攻击高句丽。古神感也在一 边接应。李世民相信这些对高句丽的小规模袭击已消弱了高句丽的力量,于是 准备在 649 年率 30 万部队摧毁高句丽。一些唐的官员指出发动这样规模的战争 需要有一年的粮食储备,并需要建造更多的战船。由于剑南道(今中国四川、 云南和重庆)一直没有卷入从隋到唐的讨高句丽战争,因此唐的官员建议在这 一地区建造船只。唐太宗对此表示同意并派强伟到剑南道筹建船只,下令船造 好后经长江、东海运到莱州。除此之外,越州(今浙江绍兴)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