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三中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1页
哈三中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2页
哈三中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3页
哈三中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4页
哈三中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三中哈三中 2013201320142014 学年度下学期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学年第一模块考试高二学年第一模块考试 历史历史 试卷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252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5050 分)分) 1.唐长安四年,监察御史肖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后,御史大夫李承嘉曾责之曰:“近日弹事, 不咨大夫,礼乎?”肖至忠却答曰:“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 自弹事,不相关白。若先白大夫而许弹事,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 。肖至忠的回答表明 A.监察御史弹劾宰相违备了传统礼制 B.监察御史行使职权需得其长官同意 C.监察御史和御史大夫职位职责相同 D.监察御史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 2.下表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 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 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演进趋势 政区层级的调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A. B. C. D. 3.荀子王制中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 余食也” 。与荀子主张一致的是 A.“粪田胜于买田” B.“种无闲地” C.“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D.“种无虚日” 4.汉书食货志上中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 而食犬彘之食。 ”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国家财政上的榨取太重 B.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太甚 C.贪官污吏过于残暴掠夺 D.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 5.后晋天福二年(937 年)的诏令中明文规定, “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 收买,于诸处兴贩去” 。这表明 A.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十分发达 B.官营手工业与市场发生联系 C.铜镜是百姓最重要的必需品 D.中外之间贸易交流非常频繁 6.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赈贫 民。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泰中, 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这反映出 A.政府调控经济是赈灾的保障 B.开仓放粮是赈灾的根本手段 C.以富济贫能有效地解决灾情 D.小农经济无法抵御自然灾害 7.据史记记载,汉代的商业都会在今天河南省的有 7 个,河北、山东、山西和安徽各 2 个,陕西、湖北、江苏、广东各 1 个。这反映出 A.汉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8.“以明代中叶 15 世纪来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并不太迟,但其发展缓慢,直 - 2 - 到 19 世纪鸦片战争前,仍只是稀疏的存在,未能像西欧那样导致一个工场手工业时代,在 农业中更属微不足道。 ”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封建统治的腐朽落后 B.自然经济的封闭保守 C.商品经济的发展薄弱 D.传统思想文化的禁锢 9.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梭伦制定了一种特别的法律,规定“任何人当国家发生 内争时,袖手旁观不前、不参加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再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 ”梭 伦意在 A.限制公民的合法权利 B.鼓励公民参与城邦管理 C.把雅典引向民主轨道 D.号召公民加入内部斗争 10.罗马法规定:“奴隶被杀害,他的主人除得根据阿奎里亚法提起私人诉讼,请求损害赔 偿外,对杀人犯可提起刑事诉讼。 ”这表明罗马法 A.维护奴隶的合法权利 B.适用于一切罗马人 C.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 D.注重维护私有财产 11.史学家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 500 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一 书中说:“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 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 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的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没有把世界连 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 是 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 B.新航路开辟促使美洲率先进入工业文明 C.美洲的发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 D.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 12.据新全球史记载:在 17 世纪,荷兰商人从南非进口小麦,从印度进口玛瑙贝,从巴 西进口蔗糖。这表明 A.荷兰成为全球贸易中心 B.世界市场已经初具规模 C.荷兰工业生产十分发达 D.欧洲资本积累速度加快 13.英国在 1651 年颁布的航海条例中规定: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 手段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 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 土。这一规定 A.旨在保护其本土航海贸易垄断 B.保证了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C.有利于缓和与荷兰的紧张关系 D.对世界贸易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4.丁建弘在德国通史中这样评价 1871 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它不是 1848 年国 民议会宪法精神的继续,而是一种特殊的普鲁士的君主立宪精神的开创 。 ”这里的开 创是指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国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15.傅立叶曾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医生希望病人多,卖棺材的希望多死人, 粮食投机者希望发生灾荒,律师希望家家打官司,建筑师希望每天失火,玻璃商希望下冰雹 打碎所有的玻璃。作者意在 A.号召人民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B.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的自私与腐朽 C.为马克思的科学革命理论提供论据 D.强调他的“新和谐公社”的优越性 16.“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西方近代 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 ” 这一评价基于 A.革命史观 B.全球史观 C.社会史观 D.文明史观 17.在 1853 年太平天国起事之初,马克思通过西方媒体获知相关信息后,兴高采烈地欢呼: “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对上述内容, 理解准确的是 A.太平天国推动了欧洲政治革命 B.太平天国冲击了西方工业文明 C.马克思对太平天国寄予了厚望 D.马克思客观地评价了太平天国 18.梁启超曾说, “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 然亦近之” 。这反映出甲午战争中 A.日本重点进攻李鸿章的北洋海军 B.李鸿章是决定中国胜败的主要因素 C.清政府缺乏先进的战略决策体制 D.日本没有把清政府作为其战争对象 19.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说:“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 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中国不仅没有因此而走向富强,反而更易混乱。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不包括 A.民主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 B.长期的君主专制传统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20.1942 年 6 月 15 日,山东省胶东区召开了第一届第一次参议员大会,宣布胶东区临时参议 会正式成立,并选举了国共两党共同担任的参议长、副参议长。还按“三三制” (即共产党 员、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原则选举产生了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关于这一事 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了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 B.调动了各阶层的抗日积极性 C.为相持阶段的到来提供准备 D.取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 21.1964 年 1 月 27 日,中法两国政府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 交的西方大国。中法建交被西方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 ,轰动国际社会。这表明 A.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开始破产 B.新中国外交取得新的胜利 C.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D.世界格局已走向了多极化 22.建国初期,中国外交从“一边倒”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说明 A.中国外交方针发生改变 B.中国已摆脱意识形态束缚 C.中国外交环境日益恶化 D.新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 23.1945 年 8 月 11 日,蒋介石下达了三道命令,一道命令给国民党军队,要求“各战区将士 加紧作战努力,一切依照既定军事计划与命令,积极推进,勿稍松懈。 ”一道命令给中共领 导的第十八集团军总部,要求“所有该集团军所属部队,应就原地驻防待命。 ”一道命令给 所有伪军,要他们维持治安,只接受国民党部队的收编。蒋介石的实质意图是 A.协调各部队共同抗日 B.减少中共军队的伤亡 C.发挥伪军的积极作用 D.抢夺抗战的胜利果实 2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 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可 见,人民政协的职能是 A.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D.民主决策 25.从 1978 年至 1992 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 230 多部。其中主要包括 1982 年 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表明 - 4 - A.中国已经成为法治社会 B.中国的法律体系较完备 C.社会主义民主高度完善 D.人民当家作主得以实现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 3 3 题,题,2626 题题 1616 分,分,2727 题题 1818 分,分,2828 题题 1616 分,共分,共 5050 分)分) 26.(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明代中叶至清末(16 世纪至 20 世纪初) ,是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最后发展阶段。我 国传统农业文明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代的辉煌成就,并出现了某些新的规模和因素。据 记载,明初全国人口有 6000 万左右,到明末没有多大变化,到了乾隆六年(1741)全国人 口为 1.5 亿左右,而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便增加到 3 亿,五十年间翻了一番。这一时期, 耕地大量拓展,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有大幅度提高,农业生 产经营方式中出现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一批不仅出租土地,还采用招募雇工, 自己直接经营的“经营地主”出现,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向地主租赁土地后,再雇工经营的 “佃富农” ,到清代,地主自己经营的方式有所减少,而“佃富农”经营方式则有较大发展。 从明代后期开始,手工业中,建立在契约关系上的雇佣关系大量出现,到了清代,这种雇佣 制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量临时待雇的机工,成为这种雇佣制的保证。由明中期到清代,在 全国范围出现了一大批以商品经济活动为主的商业城镇,江南地区更有大量的中小市镇,随 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国内贸易发达,海外贸易也有着相当程度的发展。 明前期,政府是这些贸易的主体,而到明中期以后,自由的民间贸易迅速发展,且逐步占据 了主导地位。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明中期以后货币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行千余年的以铜 钱纸钞为主的货币制度,逐渐为白银为主的货币制度所取代,这种货币制度的改变,反过来 大大地促进了国内外商品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新规模、新因素。 (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规模和新因素产生的原因。 (6 分) 27.(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亨利七世(14851509 年在位)以来,英国的“贵族”不但不反对发展工业生产, 反而力图间接地从中获益;经常有这样一部分大地主,他们由于经济的或政治的原因,愿意 同金融资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的首脑人物合作。这样,1689 年的妥协很容易就达成了。 从这时起,资产阶级就成了英国统治阶级中的卑微的但却是公认的组成部分了。 (18 世纪)瓦特、阿克莱、卡特赖特等人,发动了一场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 移了。资产阶级的财富,比土地贵族的财富增长得更快。在资产阶级内部,金融贵族、银行 家等等,越来越被工厂主推向后台。 1689 年的妥协,甚至在迎合资产阶级的利益逐步作了调整以后,也不再适合这次妥协的 参与者们的力量对比了。这些参与者的性质也有所改变;1830 年的资产阶级,与前一个世纪 的资产阶级大不相同,政治权力仍然留在贵族的手中,并被他们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 野心,这种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斗争的结 局只能是新的经济力量的胜利。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1)材料中“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的革命指什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其经 济重心转移的表现。 (8 分) (2)概括材料中英国的民主政治确立和发展的重要事件,并根据材料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10 分) 28.(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 年)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 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纳入到西方 “自由世界”中。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 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60 年代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奉行“两个半战争”的战略, 即准备同时与苏联和中国打大战,在世界其他地区打局部战争。 材料二 1970 年 2 月,尼克松在国会提出咨文,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 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所谓的“尼克松主义” 。将“两个半战 争”改为“一个半战争” ,即准备在欧洲或亚洲(主要是苏联)打一场全面战争,同时在其 它地区打一场局部战争。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1)依据材料一,归纳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美国国际战略的主要特点。 (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 70 年代美国对外战略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变化带来的影响。 (10 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哈三中哈三中 2013201320142014 学年度下学期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学年第二学段高二学年第二学段历史历史试卷答案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252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5050 分)分) 12345678910111213 DCCDBACCBDDBA 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 6 - DBDCCABBDD CB 二、材料解析题二、材料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