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庆作业综合卷答案辨析 1D(应为“夸耀,骄矜”之意) 2C(均为介词,前者表目的,可译为“为了” ,后者表对象,可译为“向,对” ; A均相当于介词“于” ,可译为“在” ;B 均为副词,都可译为“尚且” ,表让步关系; D 均为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 3B(“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的老氏之学”在文中无依据。) 4 (1)交朋友的人,在全乡里觉得不够,就到全国去(结交朋友);在全国觉得不够,就到天下 去(结交朋友);(如果)认为天下都还不够,就还要与古人交朋友。(大意正确计 3 分,落实“足” “友” 的含义各计 1 分) (2)凭借他已经会的技能,自以为足够用来使自己度过一生直到死都没有遗憾了。(大意正确计 3 分, 落实“挟” “没”各计 1 分) 读书人可以出游吗?“不出家门,知道天下的事”,为什么还要出游呢!读书人可以不出游吗?男子 出生射六枝箭,表示志在天下四方,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孔子是有上等智慧的人,到周国去请教礼仪,在齐国听韶乐,从卫国回到鲁国,然后雅、颂才得到它合适 的位置。孔子如果不去周国,不去齐国,不去卫国,那么还有没有请教的礼仪,没有听过的韶乐,没有得到 合适位置的雅、颂。有上等智慧的人尚且如此,何况比不上他的人呢!读书人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那么,那说不出家门能知道天下事的人,是错了吗?我说:那是老子的意思。老子的学说,修养自己的精 神道德,而不管天下国家的大事。人的精神道德,天地万物都具备了,那认为我只要在自己的精神道德中 求索就足够了,用不着再到别处去求索,这本来就是老子的学说啊。但是我们孔圣人的学说不是这样的。 孔子是用不着学就知道的人,但是他所知道的,只是上天所赐予的好善的本性罢了。至于山脉河流、风俗 习惯,老百姓的实情、世事生计,名号物色的大小差别,前人的言论和行为,不广泛地在外听取考察,虽然 有上等的智慧,又怎么能全都知道呢?因此,见闻贫乏,难免不被人讥笑为学识浅薄。交朋友的人,在一 乡里觉得不能满足,因而及于一国;在一个国家里觉得不能满足,因而遍及天下;还以天下不能满足,就上 与古代的人交朋友。这就是陶渊明想到中都寻访圣贤留下的业迹的原因。那么读书人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但是后来出游的人,有的目的与此不同。当他出游京城,奔走趋奉于官僚的府第,候望于有权有势的 人家中,像狗一样摇着尾巴乞求爱怜,缩敛肩膀来取悦于人,以求意外获得一官半职。等到他得到了,仕 宦出游于四方,怎么会有意于推行他的学说思想呢!怎么会有意于胜任他的职守呢!如果可以就强行索 取于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口袋里装满了,就安详自得地离开了。因此,以往出游的人为了道义,后来出 游的人为了私利。同样是游,但游的目的不同。 我对于弟弟何太虚的出游,怎么能够不说上几句呢!太虚以他聪敏过人的资质,刻苦专心的学习,擅 长书法、诗歌,写作文章,研讨经书,提高自身修养,不求被人所知,三十多年了。他口中从来不谈官爵俸 禄,眼中从来不注意权威势力,有一天忽然要出游万里之外,这使人们感到奇怪,而惟独我知道他心中所 想。现在的读书人,拿起笔来仅仅能够写下姓名,就说:“我擅长书法!”联缀词句成篇,声韵略微和谐,就 说:“我擅长作诗!”文辞语句分布安排,大略写得像过去所称的应试文章,就说:“我善于作文章!”关起 门来称大王,夸耀自己,妄自尊大,犹如酒瓮里的醯鸡,废井中的青蛙,不知道瓮外的天、井外的海是什么 样子,凭借他所会的微末小技,自以为这一生活到死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这样又何必出游!太虚肯像这样 吗?他书法一定要追攀钟繇、王羲之,诗歌一定要并肩陶渊明、韦应物,文章不如柳宗元、韩愈、班固、司 马迁不肯休止。这就是太虚今日出游的原因。 我所及得上侍奉的祖母,是太虚祖父的堂姊妹,所以他叫我哥哥,我叫他弟弟。 5B 6B 7D 8C 【参考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令制度, 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 它,也还是无从职法它的。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诗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 (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 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 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 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 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 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滩水里设立标记。滩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 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 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 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 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 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 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 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 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 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 求的目标啊。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宝剑掉下去 的地方。 ”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 也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 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 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 ”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 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参考答案: 10.(1)B(孔子提倡的“惠而不费”指的是让老百姓做对他们有利的事,就等于是给老百姓恩惠而自 己不耗费。 ) (2)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仁”的核心思想。要实践“仁” ,一要尊重百姓的人格尊严,不居高傲视;二 要尊重百姓的利益,不肆意侵占损害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道:“怎样才可以参与政事呢?” 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政,就可以从政了。 ” 子张问道:“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给老百姓好处,但自己不耗费;役使老百姓,但老百姓不怨恨; 有欲望,却不贪心;安详坦然,却不骄傲;威严庄重,却不凶猛。 ” 子张问道:“什么叫给人民好处而自己不耗费?”孔子说:“让老百姓做对他们有利的事,不就是给老百姓 恩惠而自己不耗费吗?选择老百姓可以干的事情而让他们干,还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追求仁义便得到仁义 国庆答案第 3 页 共 9 页 了,还贪图别的干什么?君子不管人多人少,不管势力是大是小,从不敢怠慢,这不就能做到安详坦然却 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态度庄重,使人看见就产生敬畏之心,这不就是威严庄重而不凶猛 吗?” 子张问道:“四种恶政又是什么呢?”孔子说:“不事先教育人就加以杀戮,叫做虐;不事先告诫而忽然检 查是否成功,叫做暴;政令松懈,期限紧迫,叫做贼;如同给人财物,但在拿出手时却舍不得,叫做吝啬。 ” 第第 11 题,题, (1)小题,答案:)小题,答案:C(3 分)分) ,存在问题:,存在问题:多误选 A、B。 1、概念陌生: 例:A 项学生误解设喻为比喻类的修辞格,从而误判。设喻,也叫设譬,是一种说明事物或问题的 方法,是从已知事物出发,说明对新的事物的认识,或阐明深刻而精微的道理。通常设置或借用一个寓 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2、审题粗糙: 例 B:注释中有庄岳是齐国一个繁盛街道的名称。所以原文中“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即为 B 项意。 (2)小题()小题(3 分)分) ,答案:,答案:一傅众咻(1 分)多引荐贤士以辅佐宋王,以改变不利于宋王向善 1 2 的环境(2 分)评分细则:)评分细则:大意对了 1 分,表达通顺 1 分;大意为“不能只靠一个人引导宋王应该重视 周边的环境营造”亦可。 存在问题:存在问题: 1、成语陌生 例:“一人傅之、众人咻之” 、 “日挞求齐” 此类学生大体对该成语有一些印象,所以自己概括,结果由于“一傅众咻”相对生僻,失误率高达 96%以上(千卷比) ,该考题失误主要问题应该是学生阅读孟子不落实不细致。 2、审题粗糙 例: “蓬生麻中” 、 “不扶自直”等题目明确要求从选句中概括出成语,由于实在想不到,所以寻 求侥幸。 3、误解设喻 例:“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众多齐人来教导孩子,远离楚人说话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 该答案将孟子的设喻字面内容当成了内涵,没有理解古人说理的技法。 4、表达不当 例 1:“在宋王身边多派几个善士,这样宋王就自然能够向善” 大意是有的,但文章中有“在于王所者”显然指的是王身边的人,不可能是“派”进去的。所以语 言文字表达缺乏良好的习惯是失分的原因。 例 2:“王的身边都是善人,那么王就会行善;王的身边都不是善人,那么王旧部会行善。 ” 大意也是的有,但首先文字格调上,整个一佛家劝世言, “善人” “行善”之类的词汇,使用欠当; 其次没有重视这是填空题,自己的句子应该和语言环境溶为一体,本答案实在不是建议,而是断语。 例 3:“应该让宋王身边都换成善士,使宋王能够耳濡目染不扶自直的一些象薛居州一样善士们” (原答案,一字未改)这样的结构病句,不应该在高中生的试卷中出现。 第第 12 题(题(5 分)分) ,答案:,答案:D、E,评分细则:评分细则:对一项 3 分,对两项 5 分。 存在问题:存在问题: 例 1:A 比较原文第一.二行可以知道答案,只是省略了文章中媒介文化的特点,但该选项是以概念 的形式设题,非主体特征允许省略,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够,解论说文阅读时,试 图以生硬机械的比对得出答案。 例 2:B 比较原文第三、四行可以知道答案,该选项内容来自于对原文相关语段的概括, “政府一 向重视媒介的作用”来自于原文“过去政府也重视媒介的作用”只是改了一种表达。 例 3:C 比较原文第三自然段可以知道答案, “不同社会阶层”在原文中以政体内外分,社会公平 以影响决策过程的渠道和效果分。该选项将概括归纳溶为一体。稍有难度。学生缺少解读“新”文本 (新概念、新思想)的能力。 第第 13 题题 答案:媒介化社会的出现;施政部门还缺乏足够的社会信任;人们对社会事物诉求往往付诸 1 2 3 媒体 存在问题:存在问题: 答非所问: 例 1:政府及其智能部门利用媒介的广泛性、迅速性、低成本等特征;直接与群众沟通,实现有效 管理提供具体的服务。 分析:没有能够找到与考题相关联的内容,造成答题失误。 “形成媒介施政趋势的相关背景”起题 干的暗示明显,原文第二自然段的首句:“媒介施政与媒介化社会的出现有关”有明显关联,学生 答题的问题在于,没有考虑到该段的内容可以理解为媒介化社会和施政部门的信任度低共同造成付诸媒 体的诉求,于是产生了媒介施政。 第第 14 题,题, (4 分)分) 答案:答案: 在媒介施政过程中要处理好公共问题与个人问题、问题解决与政策讨论、监督与献策的关系。 对传媒而言, “媒介施政”仅是主题效能的一部分,不能随意扩大。 2 评分细则:一点 1 分。为便于操作,不按大点安排分数 存在问题: 例 1:媒介施政对于传媒而言主要是平台工具,而不是传媒主体效能的全部,随意地扩大这一模式 将会把传媒从原来的宣传工具转变成纯粹的施政工具。 分析:本答案是最典型的错误,该题完全答非所问的几乎没有,有于文本中有明确的提示倒数第二 段有“但在肯定媒介施政的积极意义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考虑” ,倒一段“认识这一问题也很重要” , 可以很容易得到所需的“在媒介施政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的答案,事例中的错误原因在于没有准 确的把握住文本和命题中关键词语(划线词语)造成要点遗失。其余在表达中没有能够分点、不能明确 分列,也希望引起重视。 五、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五、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注意:注意:不少考生在答题时没有明确注明答“甲”类或“乙”类。按照评分细则本题 15 分直接评为 0 分,因为考虑到考生第一次参加大型考试,所以本次评卷暂未执行此细则。 (甲)(甲) 第第 1515 题:题:答对 1 项 3 分,答对 2 项给 5 分。 存在问题: 1、漏写选择题答案。 2、字母书写模糊,无法辨认。 第第 1616 题题 例 1刚刚开始听儿子说把他关在牛棚,并用皮带抽打他,父亲十分吃奇(惊),但儿子还继续扭曲事 实,父亲一点一点劝告儿子不要这样写但孩子不仅不听仍继续扭曲父亲,怒吼起来。但儿子不以为然最终 父亲也只能无奈地帮助自己的儿子。 (101 字) 得分:1 分。 存在问题: 国庆答案第 5 页 共 9 页 忽略题干要求,把概括“心理变化过程” ,误当概括“故事情节” 。写了一百多字,只是侥幸撞上 一个得分要点。错别字、病句现象严重。 例 2在刚开始听到儿子在写他做儿子的感觉时,他以为他在写自己对他的爱,于是心里甜丝丝的, 可在后来,听到儿子所写的完全与现实不符,于是大发雷霆,最后,对儿子发怒了,心碎了,伤心地问了一 句“要我帮忙吗”。 (97 字) 得分:3 分。 存在问题: 语言表达缺乏条理性、规范性。虽然基本能够按照题干要求答题,但是改卷老师无法有效读取得分 要点。 例 3心里甜丝丝的(高兴)愕然(吃惊)按捺不住(大发雷霆,发怒)失望、伤心、无奈。 得分:2 分。 存在问题: 忽视题型要求,把阅读简述题误当“提取关键词” 。虽然所有得分要点都基本有,但却只能得 2 分。 第第 1717 题题 例 1本文写了一个孩子为了钱,为了出名而扭曲事实,捏造自己父亲一系列的罪行并希望捏造出 的东西能够营利,所有看点都放在爸爸身上,把一个慈爱的父亲写得凶残、粗鲁,用爸爸的罪行赚钱。 (85 字) 得分:0 分。 存在问题: 忽略题干要求,把题干要求探究“标题”的妙处,误当概括“故事情节” 。写了近一百字,完全 答非所问。语言表达支离破碎,缺乏条理性。 例 2初看标题使读者产生错觉,以为文章围绕父亲的好事实写这篇文章,但读了文章才发现与自 己所想的完全不着边际,竟都是儿子为了名利靠歪曲父亲的形象来赚钱的故事。回头再看重新看文章的 标题,真觉得奈人寻味。 (96 字) 得分:2 分。 存在问题: 忽视题型要求,把“阅读简述题”误当“读后感”写作。洋洋洒洒近一百字,实际上只表达了一 个得分要点。错别字、病句现象严重。 例 3标题“爸爸最值钱”以金钱衡量爸爸的价值,让读者感到新奇,其中富含讽刺,又为全文奠定感 情基调,吸引读者注意暗讽当时金钱利益至上的社会,巧妙揭示社会的黑暗。 得分:4 分。 存在问题: 得分要点残缺,未能表述标题对“内容“的概括。语言表达缺乏条理性、规范性。虽然基本能 够按照题干要求答题,但是改卷老师无法有效读取得分要点。 (乙)(乙) 第第 1515 题:题:答对 1 项 3 分,答对 2 项给 5 分。 第第 1616 题题 例:她对工作十分认真,一丝不苟,即使导演满意了,她仍要求再来一次。成为明星后仍然坚 持每片试镜,有时甚至赶当配角。公司老板要求整容,她宁可回国也不接受。即使婚变,她依旧不放 弃表演,最终重放光彩。 (98 字) 得分:1 分。 存在问题: 忽视题型要求,把“归纳概括”误当“现象列举” ; 语言表达不合规范, “归纳概括”题误用描述性语言,导致改卷老师无法有效读取得分要点。 第第 1717 题题 例 1本文描写细腻,在写英格丽献身工作时的语言描写更是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性格,与其本色挂 钩,反映文章主旨。本文善用对比,把英格丽坚持自己本色与那个时代的电影明星多去迎合大众作对比, 体现了她的人生观,通过他的性格与时代人的差距打动了读者。 (114 字) 得分:0 分。 存在问题: 忽略题干要求,把题干要求“从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角度”置之不理,把题目误当“艺术特色赏析” 。写了一百一十多字完全答非所问。 例 2:一个人无论什么事,都要有敬业精神。一个人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爱上这件事才有可能把它 做好,就象(像)英格丽一样,把舞台当作一种享受,以狂热的精神献身于工作,所以,她才那么出色,永远 留在观众心中。这告戒(诫)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工作或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才可以把她做 好做出色。 (133 字) 得分:0 分。 存在问题: 忽略题干要求,把题干要求“谈谈对你写作的启示”置之不理,把题目误当“对英格丽的精神的启 示” 。写了一百三十多字完全答非所问。 例 3:本文是人物通讯,事例多但精而短,事例丰富,具有典型性、说服力。以简短而丰富的材料一 针见血地突出中心,引用材料丰富、简洁、典型。 得分:2。 存在问题: 忽略题干要求,把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置之不理,虽然所有得分要点都基本有,但却只能得 2 分。 例 4:文章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描绘人物,运用大量事例,以事写人,真实而深刻地刻画形象,材料多 样化,使得英格丽人物形象饱满,突出中心人物,体现英格丽无以替代的魅力。 得分:4 分。 存在问题: 语言表达缺乏条理性、规范性。虽然基本能够按照题干要求答题,但是改卷老师无法有效读取得分要 点。 失分原因分析及复习建议:失分原因分析及复习建议: 原因一,考试心理浮躁。由于缺乏良好的阅读品质,不能细心踏实地解读语言材料,仔细深入地理 解试题的有关信息。由于缺乏良好的应试心理,心浮气躁想当然地对试题主观臆断。 原因二,题型意识淡薄。 原因三,语言表达能力薄弱。 应对措施: 1通过科学的常规训练,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 2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良好的应试心理。 3加强题型训练、语言规范训练。 六、语言表达。六、语言表达。 第第 1818 题题,3 分。 国庆答案第 7 页 共 9 页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仿用。答题示例: 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要引用诗句) 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要引用诗句) 有斗霜傲雪的一剪梅(要有词牌名) (写对一句给(写对一句给 1 1 分)分) 根据这一示例,阅卷时明确: (1)仿写句中必须句式与原文句式相同,即: 第句必须是“唐宋诗词(歌赋)句”+“形容词” ;第句后必须包含词牌名。 (2)内容应与上下文意思相连。 较好的答案有:较好的答案有: 能找到“梧桐更兼细雨”的婉约; 能看到“难于上青天”的险峻; 有凄凉悲伤的声声慢。 (3 分) 能听到“感时花溅泪”的爱国情怀; 能闻到“惟有暗香来”的扑鼻芬芳; 有春水东流的虞美人。 (3 分) 能感到“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磅礴; 能见到“樯橹灰飞烟灭”的壮阔; 有寒冬独放的一剪梅。 (3 分) 但是,大部分同学都只能写出第句 “唐宋诗词(歌赋)句”+“形容词” 的内容,出现的较 多错误在于没有写出第句后所包含的词牌名,有的用诗题替代(如:静夜思、蜀道难、瑟琶行) 。 现场抽样平均在 2.13 分左右。具体的判分例句如下: 能感受到壮士的凌云壮志; 能看到前人的悲壮不屈; 有寸草报晖的孝子心; (没有引用诗句,也没有词牌名 0 分) 能找到“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 能看到“桃花潭水”的兄弟情; 有枯松倒挂的蜀道难。 (第 2 2 句诗句不完整,第 3 3 句无词牌名 给 1 分) 能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奔放; 能感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忠诚; 有悠然见南山的逍遥情。 (第三句没有词牌名 给 2 分) 能感受到“筛酒临江”的气概; 能看到“融江犹唱后庭花”的君王; 有气势磅礴的庐山瀑布。 (有错别字,没有形容词,没有词牌名 0 分) 能找到“粉身碎骨”的悲壮; 能看到“一蓑烟雨”的激昂; 有送友离别的渭城曲。 (诗句引用不完整,没有词牌名 0 分) 能找到“泪眼分别”的长亭; 能看到“烟花三月”的扬州; 有万紫千红的春天颂。 (诗句引用不完整,无形容词,也无词牌名 0 分) 第第 1919 题题,7 分。 本题考查点是时文评说。 (1)答案示例: 上海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社会对此反应不一。 评分要点: 考生必须用一句话对两则材料的内容进行概括,单句、复句都可以,但必须表达一个清楚完整的 意思。 答案中有下列情况的也算满分: 社会对上海市政府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做法反应不一。 上海市政府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做法引起社会上不同反应。 随着世博会的临近,上海市政府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做法在网上受到不同的评议。 存在的不足是: a、不能对两则材料内容进行完整概括,意思表达不明确。如: 随着世博会的临近,上海市政府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 世博会的脚步声逼近,上海市政府开始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 网上开展对市民穿睡衣出门进行调查。 b、内容概括不当,文句不加标点,只能算是一个短语,不能成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双人藤吊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八宝丹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丝麻绉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PE注塑内牙直通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24扣配线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DeepSeek视觉工坊+艺术引擎 分析
- 2025标准装修合同样本
- 2025建筑钢材供货技术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年新型节水设备项目建议书
- 2025劳动力租赁的合同范文
- MOOC 介入放射学-东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数字贸易学 课件 第1章 导论
- 广东省省级政务信息化(2024年第一批)项目需求-广东省财政厅业务系统运维运营服务(2024年)项目
- 寄拍行业分析
- 培训地坪漆课件
- 搪瓷制品的艺术创作与文化创意
- 江苏开放大学2024年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60878》实践作业参考答案
- 标书中人员配备方案
- 蛇咬伤的快速应急方法
- 采购管理教学第9讲采购环境与供应市场分析课件
- 宁夏回族自治区劳动合同(官方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