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知识启蒙到文化传承从知识启蒙到文化传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发展纪实发展纪实: 如果失去了民族语言这个载体,民族文化势将成为无根之水。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一旦失去了自己的语言文化的根, 那么这一民族的文化传统特色将很快消失。语言是文化的声音,文化是语言。 当代多民族社区族群关系模式探析当代多民族社区族群关系模式探析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李然北方民族大李然北方民族大 学学报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 2011 年第年第 3 期总第期总第 99 期:期: 笔者发现,经过互动与认同后的族群关系呈现出独特的多维族群关系模式:多种文化 并行 多个族群共存,没有出现一种族群及其文化统治乃至于消灭另一种族群与文化的同 化现象,而是一种多族群、多元文化的共生与和谐;各个族群间虽然也有竞争和冲突,但 却并没有形成不平等的等级制。 由于汉文化具备了土家族、苗族的共享性,传播关系的多重性、传播媒介的多样化、 传播方式的多层次交互性,使得土家族、苗族文化受到强势汉文化的浸染,广泛接受汉文 化,主动采用汉文化,实现文化增值。 土家歌谣与土家族的形象建构土家歌谣与土家族的形象建构龚芳敏龚芳敏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31 卷卷 第第 3 期期 2010 年年 6 月:月: 对一个民族来说,形象有两个层面,其一是在他者心目中的形象,即自己在他人心目 中的总体印象 其二是自我形象,即自己将自己想象 理解并期待他人认同的那种形象。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述评土家族摆手舞研究述评向丽向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他(巫瑞书)认为土家族“摆手舞”活动的民俗价值在于祖先崇拜,祈求丰收,充满农 耕风情;其文化学价值在于它集艺术文化、民俗文化、农业文化于一炉,又融诗、歌舞、 “戏”于一体,含宗教文化、稻作文化于其内,是我国南方“蛮夷”文化的瑰宝。16萧 洪恩认为摆手舞的文化意蕴体现在“天、树、土、鬼”四个方面17.。(还有学者认为) 认为摆手舞的文化意象应是祭祀怡神的巫舞,显现出原始“拟兽舞”的遗韵和原始武舞的 演化留存,反映了人类祖先普遍关心的生存与繁衍的两大主题18 杨聪林从教育功能的 角度分析了摆手舞的文化传承与智力开发功能、道德教育功能、强身健体与休闲娱乐功能, 强调了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继承和推广民族舞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19摆手舞是以娱神为目的的祭祀舞蹈,黄兆雪认为土家人在舞蹈过程中不仅主观心理上 达到了娱神的目的,还体现了娱人的作用。【20】 杨亭认为土家族摆手舞具有“酒神”精神,其意义不在于简单的复写人们的行为动态, 而是表现内心的意蕴。舞蹈的节奏、动律和神韵所构成的意境反映了土家族的生活方式、 心理情感及审美情趣。21彭曲则认为摆手舞在踢踏摆手、蹁跹进退中展现了土家族浓厚 的民族礼俗精神22 16巫瑞书.湘、鄂、渝、黔边界“摆手”活动的文化学价值土家“摆手”研究之四J.湖 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4). 17萧洪恩.摆手舞的源起及文化内涵初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1). 18陈东.土家族摆手舞中的原始文化意象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 19杨聪林.从土家族“摆手舞”看少数民族舞蹈的教育功能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8(4). 20黄兆雪.摆手舞的社会功能发展趋势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6). 21杨亭. 酒神精神在土家族摆手舞中的魔咒表象J.四川戏剧,2008(1). 22彭曲. 踢踏摆手 蹁跹进退略探土家族摆手舞蹈的礼俗精神. J.重庆社会科学, 2007(3) 土家族茅古斯舞的原是崇拜意识与美学意蕴土家族茅古斯舞的原是崇拜意识与美学意蕴张伟张伟 四川体育科学四川体育科学 2011 年年 3 月第月第 1 期期 土家族茅古斯舞,同时被我国舞蹈界和戏剧界专家认定为中国舞蹈、戏剧的最远源头 和活化石。从其服饰、道具到其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茅古斯真实地反映了父系社会初期 至五代时期土家人的渔猎、农耕生产生活及婚姻习俗状况。解读其表象背后蕴含的自然、 图腾、祖神、生殖崇拜等上古时期遗存的宗教信仰符号及美学意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 解这一承载厚重的艺术形式的深层内涵。 演出自始至终模仿古人的粗犷仪态,曲膝抖身、碎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抖肩,全 身茅草唰唰作响,头上五条大辫子左右不停摆动。表演者讲土家语,唱土家歌,融歌、舞、 话为一体。 从宗教学的角度来考察,茅古斯保留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等上古时期遗 存的种种精神符号,其强烈的原始崇拜意识蕴含在茅古斯表演过程的始终。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 人祠焉。”廪君死后灵魂化为白虎升天,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 这可能是土家族对于白虎由自然崇拜向图腾崇拜转化的最早记载。湘西土家族最敬重的祖 先“八部大神”,被认为是喝虎奶长大的,与虎有血缘关系。 歌舞被土家先人看做是通神、降神的手段。为了祭祀祖先、祈求丰收、迎吉纳祥、人 畜兴旺,人们每年必跳茅古斯舞。通过模拟祖先生前的歌舞神态达到像神、似神的效果。 茅古斯舞蹈正是采用了土家族人凭借茅古斯所具备的像神、降神、赐福、扫邪等祭祀功能, 在表演祭奉祖神时,以黄龙缠腰、转身团圆手、扫进扫出等原始模拟动作组合,达到愉悦 祖神的效果,表达土家人对神灵的敬仰与崇拜。 茅古斯舞的美学意蕴:原始古朴美、野性粗拙美、虔诚崇高美、真实诙谐美,茅古斯 舞中的狩猎舞是土家族原始狩猎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土家族先民用舞蹈动作对原始狩猎生 活的艺术表现。 综上所述,茅古斯舞从其表演服饰到表演内容、表演形式,均反映了土家先民生产、 生活、婚俗等的社会变迁情况。强烈的宗教崇拜意识是其形成的动因和思想基础,也是整 个茅古斯表演的灵魂。而表演形式和强烈的宗教崇拜意识又是形成茅古斯舞独特美学意蕴 的成因所在。 土家族跳丧舞研究曹可环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年第 4 期 土家族用“跳丧”这种方式来缅怀死去的长辈,表现了原始生命意识在特定情景中的独 特传递,从本质上是对生命的一种赞礼。 丧鼓舞又称“跳丧鼓”、“绕棺”、丧堂孝歌舞”、“跳撒尔嗬”等,土家族人俗称 之为“跳丧”,而“撒尔嗬”、“三爷儿嗬”、“打丧鼓”、“跳年”等等则是跳丧舞的 别称。作为古老的土家族原始舞蹈遗存,流传在鄂西清江流域巴东、长阳土家族的一种丧 事中的仪式活动里,见诸改革开放之后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中。 跳丧的风格特点在各地基本是一致的。表现在舞蹈体态上的“含胸、拔背、屈膝”和 动律上的“颤、摆、摇、晃、悠”的动作特征上。舞蹈动律为手脚同边,动作古朴、优美。 舞蹈动作配合上是讲究整体美,二人在舞动中,虽距离暂时拉开,但也要有藕断丝连之感, 好像似一根无形的绳缚在一起,相互不断交流绞缠。所以,舞蹈时要时时不忘“拢、靠、 擦、绕、闪、挪、让”七字。艺决说“杨柳开,开杨柳,肩靠肩来手挽手”;“会跳丧的 肩靠肩,不会跳的跑圈圈”等。跳丧舞讲求整体美,时时不忘脚方手圆、遵循“脚下要踩 升子底,手上挽的链子扣”。在动律上突出一个“颤”字,“寓颤于摇、寓颤于摆、寓颤 于悠、寓颤于晃、寓颤于行进中,寓颤于跳跃里”,从而构成了跳丧歌舞的主体风格。 这种至今保存着古代土家族生活民俗遗风的传统丧舞,对土家族的丧葬生活民俗可谓 是最恰当的写照和传承。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在竹枝词中写道:“谁家开路添新鬼,一 夜丧鼓到天明。”深山存古韵,丧鼓延遗风。丧鼓舞强烈地表现出豁达乐观,不屈不挠的 一 个“饿死也要跳三年”的土家民族之魂。 土家人与众不同的生死观:既然老人去世是“福”,是新生命转换的开始,那么就是 喜庆之事,俗称白喜事。因而虽是生离死别之哀,但哀而不伤,照样可以张扬情感欲望。 弥补丧亲之痛的最好途径就是激励氏族繁衍,产生新生命,而男欢女爱则是生产生命、繁 衍氏族的必由之路。 作为古老的丧事舞蹈形式,跳丧完成了原始生命意义的独特传递,是一个山区民族在 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的执着乐观和追求,这便是神奇的“撒尔嗬”令人着迷而刮目相看的独 特文化内核。 土家族舞蹈的民俗文化特征土家族舞蹈的民俗文化特征陈廷亮陈廷亮 ,陈奥琳,陈奥琳 三峡大学学报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年年 7 月月 第第 33 卷卷 第第 4 期:期: 我国著名舞蹈史学家孙景琛先生曾说过: “艺术包括舞蹈在内,都是人类在长期社 会实践中所创造的认识现实 反映现实的特殊形式 生活是舞蹈的唯一源泉,舞蹈则是生活 的反应同时又反作用于生活。”1 土家人跳摆手舞的场面十分壮观 规模宏大,正如清代同治年间永顺县土家族文人彭司 铎 竹枝词所云: “福石城中锦做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3 79 关于摆手舞的历史在湘西地区的有关县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清光绪 龙山县 志 载: 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 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唱歌,竟数夕乃止,其间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 不等,歌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故谓之摆手 ”4 (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格)1、勤劳、团结、勇敢的民族精神:土家族人天性劲勇,体 魄健壮;履险如夷,捷足如飞;渔猎牧耕,不畏风霜,不避雨雷,骁勇异常 为人淳谦朴实, 忠厚善良;交朋结友,重情重义;磊落光明,守信自约;生活崇俭朴,鄙视淫逸奢侈,贵名节 如生命,热情大方。2、积极乐观的民族性格 它(土家族舞蹈)反映了土家先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心理结构和思维能力,至今 仍作为历史遗存和变异了的宗教意识形态14,或多或少影响着许多土家山民的意识心 态和价值取向,其生活习俗和社会性风尚中烙有深刻的印记。体现出自然崇拜、生殖崇拜 土家族舞蹈体现土家族物质和语言文化特征第一,从物质文化看,土家族舞蹈体现了 土家族民俗文化,同时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第二,从语言上看,土家族舞蹈的表演体 现出土家族自己的语言 土家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第三,土家族舞蹈 的表演在动态中进行传承,特定的环境 气氛(包括非节日的欢聚场合)激发着所有在场者都 投入舞蹈的活动,热烈的鼓乐,精彩的表演,欢呼助兴的观众,交织成令人陶醉的景象, 无异于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 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中,表演者的舞蹈形象即刻成为所有在 场的心象,深深地印入人们的脑海,不论是当时,还是以后的表演中,这些心象都会鼓动 人们去模拟与再创造。 土家族舞蹈的民俗文化特征是土家族精神文化的再现,其舞蹈符合人们审美趣味 价值 观念 宗教观念和思维方式。探索其民俗文化特征对土家族舞蹈的承传、创作和发展都大有 裨益。 1孙景琛 舞蹈艺术浅谈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 彭南均 溪州土家族文人竹枝词注释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 社 2008 4 龙山县志:卷十一 .风俗M光绪戊寅年刻本 14彭 曲 土家族民间遗存舞蹈巫文化研究土家族民间遗存舞蹈形象调查与研究 之二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1) 湘西土家族丧葬礼仪文化研究湘西土家族丧葬礼仪文化研究李李 岑岑 高校讲坛高校讲坛(科技信息科技信息) 2010 年第年第 11 期:期: 土家族丧葬习俗的主要伦理依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灵魂不死的宇宙观 二是 独特的生死哲学观 三是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四是传统的伦理观 综上所述,丧歌是土家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它, 可以窥探 土家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研究。从治丧这个活动来展现土家 人独特的情感天地 ,由点及面地体现土家人壮大氏族 、繁衍生命的渴求和积极乐观 的人生态度 ,也借此追忆哀思先辈 传统道德律例贯穿始终。这些看似高深的内涵又 通过丧歌的形式来获得充分表达,淋漓尽致地将土家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唱了出来, 对展示民族魅力作出无法磨灭的贡献,所以在喧嚣纷杂的现代社会,仍特立独行而不 被湮没,体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土家丧葬活动是喧闹的,是原始朴素的,是超脱于现 代我们之外的,然而我们却清晰地听到了土家人于恶劣自然条件下不屈不挠,执着奋 进的振聋发聩的呐喊。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路径选择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路径选择马惠兰,陈茂荣中南民族大学学报马惠兰,陈茂荣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人文社会科 学版学版) 2011 年年 7 月月 第第 31 卷第卷第 4 期期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辩证关系 1矛盾性和斗争性。民族认同强调个体对有着共同民 族语言、宗教、习俗,甚至共同血统、神话起源的历史记忆和心理上的身份认同,具有族 群性等特征;而国家认同强调公民对国家的忠诚,国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履行相 应的基本义务,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认同,具有政治性等特征。2同一性和统一性。承认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性和斗争性,并不否认两者具有同一性和统一性,并且能够整 合起来。虽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属于不同层次的认同,但作为既定国家的 公民身份是明确的,而基于此强化民族认同并不妨碍国家的统一,除非借民族认同而走向 极端民族主义、蓄意破坏国防、分裂国家。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民族认同的“向心力” 可以增强国家认同的“凝聚力”。 可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一对矛盾体。矛盾双方 既斗争又同一,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在尊重各个民族的“异质性”时,走向“一体化”是最理想的选择。这里的 “一体化”是在保持各个民族的独特属性和保护民族文化、习俗、宗教的前提下,维护国 家的统一、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认可国家的基本制度、主流思想文化和核心价值, 各个民族形成真正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共同为国家的富强、民主、 文明和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的路径 1强化基层政府职能,调控民族关系。 2、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3引导、整合民族意识。所谓民族意识,“概括说来, 就是综合反映和认识民族生存、交往和发展及其特点的一种社会意识”【14。只有尊重民 族文化传统,并发扬民族文化精髓,方能保持民族的特有属性和优秀传统,激发民族文化 的闪光点,丰富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56 个民族及其先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 家,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利益,具有整体的认同,这是中华民族的“一 体”。 4尊重和发展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民族文化滋养着民族的 特有性格,为培养良好的民族性提供精神食粮。赫尔德曾指出:“各民族应当珍惜其民族 文化其语言、文学、历史的习惯与传统因为这可以增强民族的性格。”【l6 副从 族群认同到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发展过程中,文化认同是沟通彼此的桥梁。由于各个民 族的独特民族性和发展的差异性,导致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而赋予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 多彩。民族文化是构成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文明如同民族文化一样也具有多样 性。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是维护和谐世界的重要前提。 14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lli 16】海斯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M帕米尔,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6 全球一体化与民族文化个性全球一体化与民族文化个性丁永祥丁永祥 2007 北京师范大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北京师范大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中国语言 文学文学)论文集文艺:论文集文艺: 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不是个别产品的趋同,而是把本来形式多样的文化用经济的手段, 粗暴地统一为一种文化。即某种强势文化同化、吃掉了其它文化。客观地说,全球化实际 上就是文化的西方化,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吞噬其它民族文化。西方文化以强大 的经济为武器,不断地侵蚀、吞并、同化着其它弱势文化。“由于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方 面的巨大悬殊,全球化展现为一种单边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及 政治秩序格局,对欠发达国家造成巨大冲击,使之成为被同化的对象,而不是彼此之间在 对等的基础上互相同化、互相融合。”1 从接受的角度讲,人类的精神需要也是多样的。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消费者,他们的 种 族、文化教养、人生阅历、心理积淀不同,其文化需要的口味、兴趣也大相径庭。面对趣 味 各异的芸芸众生,社会只提供一种文化,那必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全球一体化所带来 的文化单一性,违背了接受的规律,它带来的将是人们精神的贫乏和群众的不满。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应该用它所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2 正 是因为有了各民族多样的文化,世界才成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联合国当今高度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看到了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宣言 特别强调了文化遗产对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 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每一个民族和群体保护了自己本土文化的独特性,也就是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一 份贡献。多样的文化是在长久的历史中创造出来的,重视历史,珍爱文化遗产,就是维护 文化多样性的最好方法。 “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3】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交往也如同其他领域一样日趋频繁和密切。文化的交流、 文化的特色和差异性,将是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中建构起文化间相互认 同、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观的根基。”4 文化产业在当代的经济中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人们再也不能无视它的地位。在当今的 世界,文化已不再是单纯的自我享受的精神对象,而是关乎到民族经济利益和物质生存的 重要资源。如今的发达国家都在拼命地发展他们的文化产业。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张扬民族文化个性、提高民族文化创造力,不仅关乎民族的自尊、自 信,更关系到民族的生存大计。 1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4 月第 1 版,第 348 页 2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1 月第 2 版,第 203 页。 3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年 1 月第 3 版,第 8 页。 4俞思念、贺金浦: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冲突与文化多样性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 问题2006 年 稳固的多元一体化是民族文化发展并走向辉煌的前提稳固的多元一体化是民族文化发展并走向辉煌的前提刘士儒刘士儒 民族文化理论与实践:民族文化理论与实践: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以其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以其 独特的魅力,不仅大大丰富着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而且激励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无限追求。 逆境显真情,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少数民族文化在这个时期突显了对中华民族大 文化的认同,从而也就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 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的意识形态虽然在概念上、内涵上有一定区别,但确是在 一民族实体或称之为民族载体上存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或是以其中一个概 念代表了其他慨念的要求。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或接受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少数民族文化才受到尊重,才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贡献, 才能凝结成牢固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多元一体化的中华民族大文化,从而真正起到促 进中国大地的和平、进步和发展的作用。第三,历史证明了中国民族文化发展到近现代, 是以多元一体化的体制在社会各个方面显示其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 当代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1)通过对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 和宣传工作、极大提高了各民族的自立、自尊、自强的信心和自豪感;(2)民族文化极大地 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内容,起到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追求新生活的作用;(3)极大的舒发 了人们的心情、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起到激励人们勇于奋进的作用;(4)极大的宣传了各民 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和兄弟般的友谊;(5)极大的传播了各民族拥有的传统的生产及科技知识,从而促使各民族 之间在科学技术方面互通有无、文化共享、共同提高,民族文化出现了相知共融的态势, 其表现在内容上就是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从而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共同奋斗;(6)民族 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中华民族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平阳县全员安全培训课件
- 阿里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5
- 2025年阿里事业单位真题
- 央视安全培训课件
- 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与治理报告:2025年行业发展趋势与知识产权战略
- 2025年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意大利市场拓展策略研究
- 工业园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平移或旋转拼图课件
- 农发行铁岭市西丰县2025秋招笔试性格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2025年风电叶片回收处理技术创新应用与产业布局优化报告
- 转账合约协议书范本
- 家具行业的跨境电商发展探讨试题及答案
- 协调服务协议合同标准文本
- 《新能源技术与应用》课件
- 肾错构瘤知识课件
- 合同账户变更协议
- ICU发热与体温管理课件
- 肺癌护理查房新
- 2025-2030全球及中国老年护理服务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学生心理健康一生一策档案表
- 跌落机操作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